书城成功励志拯救自我
49462500000016

第16章 人格剖析篇——消除人格冲突引发的痛苦(1)

本章提示: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社会交往中,经常遇到不同性格的人,每个人的行为、心理都有某些特征,这些特征的总和被称之为人格。人格通过气质、能力、兴趣、爱好、习惯等心理或性格反映,既反映出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也反映出人的多种本质特征。虽然,一个人的人格形成,受先天遗传素质、家庭成长环境、学校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制约。然而,每一健全的人格,必定经历过一场场善良与邪恶的博弈。在血与肉的交战中用超我的力量控制和修复自己,在灵与魂的对抗中用自我的能力管理本我……

第一节自我与自我人格

一、自我与人格的基本概念

1.自我概念的由来

自我这一概念,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在1895年就已经提出,但直到1923年才有了比较明确的阐述。“历史上,自我概念具有各种不同的含义,主要原因在于这个概念源自多种学科。哲学和神学强调自我是道德选择和责任感的场所;临床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自我是个体独特性和神经症的根源;社会学强调语言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是自我实现并得以保持的基础。”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世界各国的学者们又对原有的自我概念和内涵进行修正和发展。20世纪40—50年代,新精神分析学派兴起,不仅代替了弗洛伊德的学说,还进行了系统的修正,其中,最突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的精神分析理论家、人类学家,被称为自我心理学之父的艾里克森。艾里克森不仅强调了自我的独立性,而且从心理学角度,又提出生命循环概念。中国的佛学对自我也有自己的定义。如“佛学上的自我,又名我执。指人类执著于自我的缺点。包括自大、自满、自卑、贪婪……或者自我意识太强而缺乏集体意识和奉献精神,或者太关注自己而忽略别人等等”。

同时,佛学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我执’就可以将潜在的智慧显现出来,成为有大智慧的人,即为‘佛’”。因此,消除“我执”是佛教徒的修炼目标。

2.自我的基本概念

何谓自我?从通俗的角度看,自我就是指自己。但从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的角度理解,自我这一概念却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含义。自我是一个人对自身存在的体验,这种自身存在的体验,通过人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等社会交往时,被人承认或否定的一种自我感受,是“一个人通过经验、反省和他人的反馈,逐步加深对自身的了解”。

从本质上讲,一个人的自我在形成和实现过程中,不仅仅取决于自己应掌握各类相关的专业能力,也取决于这个人自身的人性、人格和人品等,同时又取决于在自我实现过程中,寻找个人欲望与法律、道德和人品冲突时的最佳平衡点等诸多因素。也就是说,通过自我人性中的善或恶表现,得到他人对自己的评价;通过自我的人格表现,取得他人的接近或疏远;通过自我的人品,获得他人的欣赏或唾弃。我们对一个人的自我表现评价,不能只看表面现象,还要看其自我潜在的集聚力和处理矛盾的能力。

3.人格的基本概念

何谓人格?据百度百科释义:“一般地说,人格在心理学上又称为‘个性’,它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也可以这么理解,每个人的行为、心理都有某些特征,这些特征的总和就是人格。一个人的人格特征有时是外向的,有时也是隐藏在内部即内向的。

人们经常提到的双重人格,也就是由这种外在或内部的人格所构成的。对于人格,各社会学科的理论家根据研究的对象不同,所阐述的含义也不同。如:道德上的人格,指一个人的人品与操守;法律意义上的人格,指享有权利与义务具备法律地位的人;文学意义上的人格,指人物心理的独特性和典型性;灵魂心理学上的人格,指由先天获得的遗传素质与后天秉承的内外信使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能代表人类灵魂本质及个性特点的性格、气质、品德、品质、信仰、良心以及由此形成的尊严、魅力等。就心理学而言,因研究的角度和取向不同,由此产生许多不同的人格定义。“据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1937年统计,人格定义已达50多种,人格的现代定义也有15种之多。”

二、自我人格是自我的表现形式

普通心理学认为人格就是个性,但实际上人格的含义较广,它是以人的性格为核心,包括先天遗传素质、家庭成长环境、学校教育环境、社会环境等,并逐步形成的气质、能力、兴趣、爱好、习惯和性格等心理特征的总和。由于每个人的成长环境和心理条件不同,世界上不存在两个相同人格的人。

1.自我人格表现

自我心理学之父艾里克森通过描述自我在人生经历中如何获得力量和失去力量,提出了一个人如何支配个人心理发展的人格理论。艾里克森的学说明确地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自我与自己的人格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自我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受其人格所支配,与自己的人格密切相关。

2.自我人格形成的三个阶段

通过艾里克森的理论,我们对于一个人的自我与自我人格之间的关系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下面,我们再谈谈一个人的自我人格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心理学、精神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等有关理论显示,无论何人,其人格的形成,必定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主要通过表象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三个阶段循序渐进式的进行。

第一阶段表象的自我。表象的自我是自我人格形成的第一个阶段。表象的自我是通过活动、接触,通过大脑神经活动的分化抑制过程才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在这个阶段,一个人主要是从自己的身体、衣着、物品以及家庭和父母对自己的态度而做出自我判断,从而表现出自豪或自卑的情绪。如现在社会上存在许多人追求穿戴、名车等逗留在表象自我意识中。这是由于人的欲望停留在第一需求层次上所致,也就是本人在《和谐自我跨越行难》一书中,所提到的物质富人与精神穷人现象。

第二阶段社会的自我。社会的自我是自我人格形成的第二个阶段。社会的自我主要从自己的名誉、地位、社会上他人对自己的态度等方面做出自我评价和判断,表露出自尊或自卑的自我体验,通过与外界事物或他人交往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自我意识。一个人社会的自我意识是逐渐形成的,一个健康的社会的自我意识必须是在承担社会责任与道德责任下发出的光环。

第三阶段心理的自我。心理的自我是自我人格形成的第三个阶段。心理的自我主要表现为对自己智慧、才干和人品等方面的评价和判断,从而产生出一种自我优越感、自豪或自卑情绪等自我体验。心理的自我是因人对人生不同的价值追求而确定的。如有的人追求政治上的体验,也有的人追求事业上体验;有的人追求人品道德上的体验,也有的人追求性生活的体验;有的人追求爱情上的体验,也有的人追求自由度上的体验,如此等等。从当今社会现状看,追求人品上的体验的人是少数,而更多的人在追求物质利益上的体验。为了自己的追求,为了使自己心理的自我需求得以满足,人们努力拼搏、刻苦上进,力争用最大的努力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出来。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心理的自我是每个人从青春期就持有了。因为,从青春期这个阶段开始,一个人的自我意识就已经确立,而以往的一切是根据家长或成人的观点和要求行事。而今,随着民主社会进程加快,人权意识的增强,独立人格的形成,青年人的独立感、自我理想以及所追求的个体心理的自我目标尤为显现,不少人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和待人处事行为上带有浓厚的个人自主色彩。心理的自我阶段是自我意识发展的最高阶段,当人们持有信仰与理念,合理平衡物质利益与精神需求,经过持之以恒的修炼体验后,才能提炼出快乐而又健康的自我人格。

第二节自我人格的特性与操守

一、自我的特性

弗洛伊德认为自我是人格的执行者,自我在自身和其环境中进行调节。艾里克森认为自我是一个独立的力量,不再是本我和超我压迫的产物。他把自我看做一种心理过程,它包含着人的意识活动,是可以加以控制的。自我是一个人出生之后,通过父母的训练和与外界打交道而形成的人格的方面,自我遵照现实原则,压抑本我的种种冲动和欲望以进行自我保存,尽量使本我得以升华,将其盲目冲动、情欲引入社会认可的渠道,与外部世界进行调解,以满足人格的长远需要。

1.自我的统一性

自我的统一性主要反映在自我是本我与外界的经理人或中介人角色。自我通过统一协调与调整,使本我的需求与自己的实际能力相统一,本我的欲望与人格的提升相统一,本我的利益与社会进步发展目标相统一。

2.自我的和谐性

通过自我协调,尽量避免本我与外界规范发生冲突。

在本我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社会环境及外因条件,平衡自我的物质与精神需求,通过自我和谐,促使自我品质得以提高。

3.自我的现实性

由于自我的职责是在本我与外部现实之间进行调节,对本我的要求进行修改,使之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得到满足。所以按照“唯实”原则行事,压抑本我的种种冲动和欲望以进行自我平衡。结合实际,知可行而行之,知不可行而不行之。

4.自我的提升性

自我源于本我又高于本我,使本我得以升华,将其个人盲目的冲动、情欲等引入社会认可的渠道。自我以控制和统辖着本我与超我,结合自我品质修炼,与外界进行调解,以满足人格的提升和人性进化。

5.自我的能力性

自我在尽量满足本我快乐的过程中,学会了平衡阴阳的能力,提高了自己的分析判断能力,增强了心理承受压力的能力,掌握了排毒解压的能力,增强了社会适应能力,提高了捕捉快乐的能力。

6.自我的斗争性

一个健康的自我在形成过程中,要面对各类矛盾和种种困境,必须经历一系列痛苦而又漫长的提炼过程。这种提炼必须经过斗争而取得,势必持有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勇气。也就是说,面对天灾人祸、突如其来的灾难要挺过去,面对不良的社会品质环境要过五关斩六将闯过去,面对自己过于贪婪的欲望要压下去,面对自己陷于绝境时要爬过去。否则,一个人就有可能进入综合性危机之中而陷入困境。

7.自我的价值性

我们说,一个人生命的意义在于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如若一个人缺乏对自己清晰而完整的概念,反映在自我的各个部分必定是松散和含混不清,这个人会因缺乏生活目标,而失掉自我生命的价值感和生存的充实感。在我们的生活周围,有的人经常会莫名其妙地出现一种对生活空虚的感觉,这说明,他们不仅没有对自己生命的价值目标,而且对人活着到底为什么心里无数。

二、人格的主要特性

人格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不仅反映出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也反映出人的多种本质特征。在我们日常的生活、工作和社会交往中,经常会察觉或遇到不同性格的人,如有勤奋的人,也有懒惰的人;有英勇的人,也有懦弱的人;有急躁的人,也有稳重的人;有讲信用的人,也有不讲信用的人;有爱搬弄是非的人,也有洁身自好的人。我们在这些人身上察觉到什么呢?那就是每个个体人的人格都有不同的心理特征,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个性差异。据百度百科介绍,人格有四个主要特征。

1.人格的独特性

所谓人格的独特性是指人与人之间没有完全一样的人格特点。一个人的人格是在诸多因素的相互交替的作用下形成的,由于遗传、教育、生长、生活和工作等环境不同,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心理特点。

2.人格的稳定性

一个人的人格是在遗传、教育、生长、生活和工作等环境因素相互作用下形成,在外部条件和内在因素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呈现出相对稳定的特征。当然,也有的人在其行为中,偶然表现出来的违反常理的心理倾向和特征,这只能说明是暂时的表面现象,并不能证明一定是他真正的内在人格。

3.人格的统合性

由于一个人的人格受自我意识的调控,故人格又具有统一整合的特性。人格的统一整合能力是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达到相对和谐与统一时,所体现的人格是健康的;反之,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出现矛盾不和谐时,呈现出较差的社会和环境适应能力,从而导致人格分裂。

4.人格的功能性

当一个人面对挫折与失败时,人格中具有坚强意志的定能奋力拼搏,而意志不坚强的人就会一蹶不振,这就是人格功能在我们日常中的表现。难怪有人说,人格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是人生成败的根源之一。

人格是遗传与社会环境两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一个人的人格形成与发展,既受遗传基因的制约,又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后天环境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小到家庭因素,大到社会文化因素,这些因素对人格的形成与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