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拯救自我
49462500000014

第14章 人性分析篇——打赢善恶交替的人性之战(3)

四、从白眼狼的故事看人性之恶(贪)性

有人说,一个贪婪的人是一个极端自私的白眼狼,经常会伤害他身边的人。陆女士是一位热心而善良的人,然而,她的善良之心却被一位保姆所利用并受到较大的伤害。事情是这样发生的,这位保姆因家庭住房困难,想买房而又没钱。陆女士考虑到保姆的实际困难,一次性借出一笔数目较大的钱并不计利息帮助她。然而,陆女士没想到借钱却借出了怨气,这位保姆不仅没有感激之情,反而经常埋怨陆女士借钱是害了她。按她的逻辑推理,如果不借钱给她,就不会买房,也就不会负债,造成她手头紧张、日子难过。四年过去了,所借的欠款虽已还了部分。从常理上说,只要这位保姆在陆家一直做下去,再过5年、10年或若干年,剩余的欠款也是可以慢慢还清的。然而,也许陆女士过于宽容和谦让了,也许保姆欠债给自己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后来发生的事却更让陆女士困惑不解,因为她必须每天面对一个整天对她绷着脸的保姆。陆女士曾多次产生辞退这个保姆的念头,但考虑到其家境困难和所欠的债务归还等方面的实际问题,一次次的宽容和原谅了这位心态不平的保姆。

最后,发生了一件让她不能再宽容的事后,终于下决心辞退了这位心态不平、眼高手低的保姆。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

陆女士的孩子即将结婚的前一个月,一天陆女士找保姆谈话。陆女士说:“我们家将办喜事,会有客人来家里,你能否配合一下,不要整天绷着脸?”可是,这位保姆不假思索立马拒绝“做不到”。面对这么一位无情无义的保姆,陆女士的宽容已经到了她所能承受的极限。最后,她果断地做出了辞退保姆的决定,让这位保姆第二天走人。当晚,双方签订了一个还款协议书,保姆承诺在当年年底前还清一半欠款,剩余部分第二年全部还清。第一期还款的时间过去了,这位保姆并没有遵守还款协议,未还一分钱。善良的陆女士再次考虑到保姆家庭的实际困难,通过与其家人联系,找到了其本人,决定再给这位保姆一个机会,主动提出只要还一半,另外一半不用归还,作为赞助保姆两个孩子的读书费用。这个决定,对于任何一个有基本良知的人来说,正常的反映必定是感激之心情。然而,这位保姆不仅没有对自己的失信行为感到内疚,没有对陆女士的善良和宽厚之情表示谢意。仍然不满足地对人抱怨“不就是欠钱,有什么好提的”。这里,我们暂时不详细叙述陆女士在保姆急病住院期间为她全额支付住院费用、帮助保姆协调其夫妻之间的矛盾、手把手地教她学做家务和烧饭菜等方面,不去评价陆女士的宽容程度与善良人性是如何修炼出来的。就欠钱还债而言,这是古今中外天经地义的事,而这位保姆的这种违背常理的表现,使得陆女士百思不得其解。

直到有一天,陆女士的朋友董君一针见血地对她说:

“你遇到了一个极其贪婪的人。一个贪婪的人是一个极端自私的人,一个极端自私的人就是一只白眼狼。白眼狼人的恶之人性,决定了其是一个不知感恩和永远不知足的人。”短短一席话,终于使陈女士茅塞顿开。

五、从挟持事件看人之恶性

挟持两字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挟持现象的存在,来自于人之恶性的本性。无论从国与国、政府与企业等大的关系上说,还是从人与人的细小关系上看,均都体现出人之恶性。如西方国家以人权为理由,挟持中国要求开放国门以便自由进出;某些利益集团,以投资为理由,挟持政府要求减免税收增加自己的收益;某些犯罪分子绑架孩子,挟持其父母要求交出钱财谋取不义之财。一天,我遇到了多年不见的朋友阮先生。见他的精神状态不佳,我多说了几句关心话。可是没想到触动了阮先生的那根忧烦神经,马上唠唠叨叨地向我叙说他所遭遇的麻烦事。原来,阮先生一直被自家保姆挟持着,至今不能解脱。事情的起因源于阮先生自己行为不检点而起,一次在与情人的性爱中,被自家保姆碰见。从此以后,为了满足自己不断膨胀的私欲,保姆挟持阮先生不断要求提高收入与待遇。为堵保姆之口,阮先生也不得已满足保姆提出的各种过分要求。后来甚至发展到保姆回农村老家,一个电话就得用奔驰车接送。对此,我没想到一个来自农村、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小保姆,对挟持之意的领悟和运用会如此自如。也没想到阮先生接受这种挟持时间竟然能坚持五年之久。阮先生再三表示这是为了瞒住太太不让她知道,避免出现家庭风暴引起不安定。虽然我向他提出了“若想彻底解决这个被保姆挟持的问题,必须将实情向太太解释清楚”的建议,可他还是顾虑重重难以决断。对此,我不敢断言阮先生对于保姆的挟持,还能承受多久,但有一点可以断言,如果不能及时妥善解决,久而久之,必定会引发出一场更大的灾祸。因为,这位保姆的人性,已经被其贪婪欲望控制,促使其人之恶性被挖掘和激发,并得以无限地扩张。一个心术不正的人性,结果必将是一发不可收拾。

第五节人之恶性源于超我自私

一、自私的基本概念

何谓自私?自私意指损人利己,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及他人的利益和安危。一个自私的人,当自我利益与他人利益或社会利益发生冲突时,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利益,并为维护自己的利益而去伤害或牺牲他人。自私主要表现于自私自利、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等。虽然,自私是由人性的本质决定,但人的自私程度却有所不同,轻微一点是计较个人得失、有私心杂念、不讲公德;严重的则表现为为达到个人目的,侵吞公款、诬陷他人、杀人越货、铤而走险。自私之心是万恶之源,贪婪、嫉妒、报复、吝啬、虚荣等病态社会心理从根本上讲都是自私的表现。有人说,自私是万恶之首。

对此,本人认为,从生命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看,人性中的自私可分本我自私和超我自私两个方面。

二、何谓本我自私

人性的本我自私,是人赖以安身立命之本,是人类求生存求延续的必要需求,由于这种需求是必须的,是不伤及他人利益的趋利避害,近似于中国儒学倡导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因此,本我自私具有相对的客观性和合理性,而对于那种因过度的贪婪欲望而形成的超我自私,才是人性中真正的万恶之首。

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概念的人已向经济人突破。经济人是力求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的人,这种追求自我利益的特性,集中表现在人持有的利己本质,也就是前面所说的自私本质,其主要表现在人对物质收益的欲望、对精神收益的欲望、对物质与精神同时收益的欲望。据百度百科介绍,“人在处理与他人、社会利益关系的唯一原则、规律是‘利己’,在处理与他人、社会的利益关系时,人只有一种观念、意识、动机,那就是‘为自己’”。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经济人持有追求自我利益的本我自私性,既是客观事物在人主观意识上的必然反映,也是人类自我生存和发展的必然产物,而且人的利益得失观又产生人性本我自私行为的动机。

记得小时有首《分苹果》的儿歌,歌词大意是,“李小多分果果,分到后来剩两个,一个大一个小,大的分给张小杭,小的留给我自己”。偶尔有一天,听到华女士与张女士再次提到这首儿歌,并展开了以下一段对话,深有感触。华女士说,现在的小朋友分苹果,不会再像我们那个年代,大的分给别人小的留给自己,而是大的留给自己,小的分给别人。

张女士说,这是正常的,现在的社会就是这样。人的本性就是为自己,对自己有利的事做,对自己不利的事不做,不然就是傻瓜。事实上《分苹果》这首儿歌,虽然是20世纪60年代的孩子们在唱,却也代表了在那个年代里,以崇尚超越本我自私考虑他人多一些的自我人性为主导。而今,事非昔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激烈的竞争环境,人越来越注重自身的生存环境和利益追求,因此,把大苹果留给自己小苹果分给别人的现象,从人的本我自私上看似乎是无可非议的。

三、何谓超我自私

所谓超我自私,意指当人的本我欲望演变成过度贪婪时,超过了本我自私的合理需求后,所形成的贪得无厌、唯利是图、损人利己和自私自利的人格。超我自私起因于过度的贪婪,显现出人性之恶,大贪大恶,小贪小恶,不贪不恶。从生命学的角度看,人的欲望与需求是客观存在的。

“只要是人,就会有需求,也会有欲望。欲望与需求均是客观存在的必然现象。就需求而言,需求是人作为生命个体无可否认、无可回避的客观必然现象。就欲望而言,“欲望是人的一种本能,生而具之……欲望是生命体内的生命信息自行表达在个体意识活动中形成的信息性生命特质。它表达着生命体的具体信息,是生命体的一种本能。它是生命本能地产生的一种骚动,是生命体的一种生命信息,生而具之。它时时刻刻伴随着我们的生命旅程,潜在地诱导着我们的行为”。

如果说,李小多将大苹果分给别人,自己留下小苹果的行为表现出人性之善良。而将小苹果分给别人,自己留下大苹果也并不能表明其人性之恶,只能说明人性中的本我自私在李小多身上存在的这一客观事实。只有当李小多把大小苹果都留给了自己不分给别的小朋友时,才体现出在李小多的人性中,由于过度贪婪欲望所产生了其超我自私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