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拯救自我
49462500000011

第11章 拿什么救自己(5)

三、为自己找条路

当你了解自己心灵最深最疼痛之处的原因后,必须为自己找一条路走,这条路也就是走出黑暗的出口。可以这么理解,对于一个站在极限边缘而挣扎的人来说,摆在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条是从现有的平台往下跳,另一条则是从现有的平台往上爬,为自己找条路走。

接下来,我们继续分析林女士的案例。当林女士找到了在她心灵最深最疼痛之处,根源是她非常在乎女儿对她的态度和说话的语气时,我又提出了以下建议:她必须为自己找一条路走。她既然在心底里如此在乎女儿,那么分开住,必定会影响她今后的生活,这是不可取的一条路。还有一条路,只有她改变自己,尽量避免用母亲的角色强势地出现在女儿面前。就算真的出现了摩擦与矛盾,必须像自己的母亲那样原谅和包容自己的女儿。因为,人的脾气性格是遗传下来的,两个性格直率、脾气急躁的亲人对话,当双方都不能理智时,也只能随其自然,该发生的就让它发生。

但是,总得有一方先行让步。这时,作为母亲的林女士既然如此在乎女儿,就只能担当得多一些,只能首当其冲先让一步。先让一步,就是为自己找到一条路,一条走出黑暗出口之路。

四、找一个坚持的理由

走出黑暗出口之路虽然找到了,然而,能否坚持并非易事。对于站在极限边缘而挣扎的林女士来说,先让一步,意味着必须竭尽全力往上爬,再上一个台阶。这个台阶想想简单、说说容易,但真正做起来则是困难重重。困难来自何方?阻力源于何处?事实上,所有的困难和阻力反映在整个行动过程。这个过程包括爬上台阶的过程和走出黑暗出口的过程,这是一个漫长而又痛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拯救的过程。从生命存在的角度看,找一个坚持下去的理由,就是寻找自己为什么活着的理由,寻找自己生命存在的意义和生命存在的价值。对于林女士而言,先让一步,是解决母女摩擦和矛盾的一种方法,或者说经过自己与自己沟通后,确定的一条自我拯救之路。方法需要通过林女士的行为去实施,走出黑暗之路靠林女士自己一步一步去走。之中,所出现的新摩擦和痛苦,谁都帮不上忙,只有靠她自己去摸索和寻找让步的理由,给自己一个说法。简单地说,林女士倘若真在乎女儿,并把自己的生命意义和价值放在为子女烧饭、带孩子、做家务事之中,却也无妨。因为,对于普通百姓而言,这既是一种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认可,也是一种对生活乃至生命的体验。林女士既然割舍不断对女儿的牵挂,既然希望与女儿生活在一起,就得调整自己,以“与女儿生活在一起”为解决母女间的摩擦和矛盾的出路口。在“与女儿生活在一起”的家庭生活模式下,坚持生活在一起的理由,发挥一个母亲包容和谦让女儿的意志能量,坚守一个母亲对子女无条件的爱。这些,就是经过冷静思考和理性反思所找到的坚持先让一步的理由。

五、与自己沟通的作用

严格地说,与自己沟通是人性的高级修炼,通过修炼培养自己理性思维的习惯,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锤炼自己刚直不阿的意志,考验自己完善自我的决心,修复自己人格的缺陷,验证自己人品的质量。与自己沟通,促使我们养成用逻辑思维分析问题、用辩证眼光解剖问题、用角度思维思考问题、用自我人品察看问题、用和谐境界解决问题的习惯。一个善于与自己沟通的人,能从容面对挫折和困难,攻克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冲出由于挫折而陷入的逆境,从容应对一个又一个新的困难和矛盾,运用辩证的观点认识挫折的积极意义和抵制消极作用。

六、自我心理调节

当你用平和的心态面对和接受客观事实,这只是走出战胜困难的第一步。在我们的人生历程中,还需冷静分析问题产生的前因后果,分析矛盾存在的客观性和主观性,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排除自负或自卑心态,避免自我误入歧途。为此,必须进行自我诊断和自我调节。只有通过自我诊断和确定病情原因,才能对症下药,才能抓住切合的时机进行自我心理调节。自我诊断既要从客观因素上分析,也要从主观因素方面分析;既要承认社会矛盾的复杂性,也可结合变复杂为“简单思维法”的方法,决不能避重就轻、草草流于形式,只有这样,才能抓住时机进行自我诊断和心理调节。

七、学会自我疗伤

创造一个安全的相处环境,既要做到尽量不伤害他人,又要提防他人对你造成的伤害;既要为自己营造一个安全的氛围,又要学会自我安抚受伤的心理。保证自身的安全重点在于预防伤害和防备措施以及伤害后的调节即疗伤的问题。生活中,人们经常因受到伤害而感到伤心。何谓伤心?伤心意指心灵受伤,造成自己极其悲痛的感觉。对此,为了防止因伤心过度而影响健康,必须及时开动自我保护机制,以抵御外来的伤害和治疗自我心理的内伤。自我保护机制有三个功能:一是预防功能,即事先防范他人对你的伤害。二是作战功能,持有较为充分的应付攻击和避免受伤害的心理和精神准备进入实战中。三是疗伤功能,对被伤害的伤口进行自我医治和疗伤。比如说,当我们处在自己不能控制、不能改变和难以预测的客观环境时,唯一能做的事就是及时卸压,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尽快适应环境。

八、创建和谐的心理环境

在全球化的社会竞争环境下,人将活得更累。在与人相处和合作过程中,关系更为复杂,混沌的空气、博弈场上的争斗、自然资源的争夺、社会财富的争夺等,加剧了环境的恶化程度。21世纪,人与人之间比什么?比生存能力和挣扎能力,比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拯救能力。与自己沟通,是竞争与生存能力最好的表现形式。

每个人人生的最大对手不是别人而是自己。认识自己,也是一个想通找路的过程。世界上有两类处事坦荡的人,一类是思维低能儿,这类人是由于生理疾病而引起的思维缺陷,属于病人的范畴;另一类是经历风雨人生、淡泊名利而修行后上台阶的高手。前者是病人,思维简单;后者是高手,经修炼后,尘世间的污泥浊水被过滤了,提炼了简洁而清净的心理环境。我们在与自己打交道过程中,必须持有人的基本良知与自己相处。与自己相处遇事沉着冷静,面对现实问题和矛盾勤于冷静反思,善于战胜自我和缓解外界压力。与自己沟通,提倡理性思维,尽量避免或减少那些感情用事的非理智行为发生。

总之,拯救自我关键在于创建一个自我和谐的心理环境。围绕和谐的心理环境,必须改变原有的自大、自狂、自负或自卑等不健康的心态和习性,以自律的标准对照自己,以自治的能量修炼自己,以自强的意识善待自己,以自尊的精神鼓励自己,以平和的心态对待自己,以尊重的眼光审视自己,以宽容的心境理解自己,以博爱的情感欣赏自己,以信仰和信念坚守自己,以坚定的意志鞭策自己,以坦荡的心灵淡泊自己,以睿智的目光审视自己,以价值标准锁定自己,以最坏的结局迎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