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变化特征与增收对策研究
49461700000021

第21章 欠发达地区农民增收的途径和对策(3)

要扶持发展集体物业经济,综合利用区位优势,对空置的校舍、村办公用房、旧厂房、农业生产管理用房等进行改造利用;同时多方筹资建设标准厂房、集贸市场、商铺、酒店、写字楼、外来务工人员公寓等物业资产。采取物业出租方式,获得稳定长效的租赁收入。如余姚市采用农民异地置业的方法,在新开发区域为经济薄弱村添置物业用房,促进集体经济增收。宁海县在科技园区、模具城、宁东园区等地征地建造标准厂房,租金专项用于薄弱村扶持。对集体经济总收入不足5万元的村,安排专项资金一次性补助20万元,建设标准厂房或商贸房,争取通过3年努力基本消除经济薄弱村。2009年该市村级集体经济租赁收入达到16.34亿元,同比增长9倍,占集体收入的比重从14%上升到36%。

2011年3月,浙江省省政府正式批复文成县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方案。

文成县的区划调整整体方案的主要内容为,通过合理确定空间开发格局与开发时序,进一步优化县域空间发展框架,加快改变长期以来生产要素配置分散的局面,努力提高要素配置的集约水平。

经过调整,撤销龙川乡、樟台乡、金炉乡、里阳乡、周壤乡、金垟乡建制,原龙川乡、樟台乡、金炉乡、里阳乡的行政区域和原周壤乡除周龙村外的行政区域,以及原金垟乡部分行政区域(李山、小龙、横培、谷山等4个行政村)并入大峃镇。调整后,大峃镇辖6个社区、92个行政村;撤销仰山乡、桂山乡建制,其行政区域并入珊溪镇。调整后,珊溪镇辖1个居民区、47个行政村;撤销东溪乡、金星乡、朱雅乡、上林乡建制,其行政区域以及原周壤乡周龙村的行政区域并入玉壶镇。调整后,玉壶镇辖44个行政村;撤销十源乡、黄寮乡建制,其行政区域并入南田镇。调整后,南田镇辖31个行政村;撤销云湖乡、富岙乡建制,原云湖乡行政区域和原富岙乡除土盖后村外的行政区域并入黄坦镇。调整后,黄坦镇辖45个行政村;撤销石垟乡、岭后乡、下垟乡建制,其行政区域并入西坑畲族镇。

调整后,西坑畲族镇辖27个行政村;撤销二源乡建制,其行政区域和原富岙乡土盖后村并入百丈漈镇。调整后,百丈漈镇辖31个行政村;撤销峃口乡、双桂乡、公阳乡、平和乡建制,其行政区域和原金垟乡部分行政区域(溪口、良坑、渡渎、驮垟尾等4个行政村)合并设立峃口镇。调整后,峃口镇辖35个行政村。

调整后,文成县辖大峃、珊溪、玉壶、南田、黄坦、西坑畲族、百丈漈、峃口、巨屿9个镇和周山畲族1个乡。

7.2.2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

当前农民问题十分复杂,改变贫穷和落后仍然是主题。归根到底是要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只有农民增收,国民经济才会有根本增长;只有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才会有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温州市农民素质现状与新型农民培育存在一定差距,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兴衰,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培养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条件和基础,是当前农业农村工作中一项十分紧迫和重要的任务;培育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条件;培育新型农民是建设现代农业、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培育新型农民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努力提高农民素质,培育专业合作社和经纪人,发展来料加工企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当前要着力推进农民培训转型。适应我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快培训方式方法转变,推动培训模式从数量普及型向质量提升型转变,培训内容从单一就业技能向突出创业创新、增加学历教育转变,培训方式从分散、以成校为主逐步向相对集中、依托基地、注重实训转变,在继续搞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的基础上,明确新时期重点要大力培养农村“两创”实用人才,切实把我省农民素质培训工程推向深入。认真贯彻《浙江省农村实用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精神,全面启动农村实用人才资源调查,并着手建立农村实用人才数据库。2010年,全省培训农村劳动力108万人,完成农村实用人才培训9.8万人。杭州市、丽水市、舟山市制定了符合当地实际的实用人才认定和管理办法、农村实用人才示范实训基地评定和管理办法等文件,积极促进农民培训工作的转型升级。顺应农家乐和来料加工发展迅速、对推动农民增收效果直接的趋势,把培育新兴产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新渠道,把加强农民就业能力培训作为着力点,2010年全省农民收入达到了11303元,比上年实际增长8.6%,连续26年位居全国省区第一。

泰顺县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坚持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服务于新农村建设为目的,以打造“优质劳务输出基地”为目标,牢牢把握培训、输出、服务三个关键环节,加大工作力度,突出综合素质提升,强化培训质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按照“财政安排一点、向上级争取一点、乡镇自筹一点、扶贫资金补助一点和受训农民自己掏一点”的“五点”办法,全县今年共投入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资金203.3万元,其中县级以上投入154.4万元,乡镇部门自筹37.3万元,企业投入11.6万元(企业自行组织培训)。在资金使用上,重点在技能培训上进行扶持,规定在县内第一次参加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和“绿色证书”培训的农民,每位补助200元;在外务工人员参加当地各类技能培训并取得证书的,凭发票补助100元;对低保对象和特别困难的群众按上述标准可以享受两次补助;对于培训时间长、费用较高的技能培训,则适当提高补助标准,最高的达500元;对于各类短期培训,直接补贴给组织实施单位,以提高他们的培训积极性。

通过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培训机制等措施,力求“培训资源合理化、教育管理人性化、办学条件规范化、专业工种多样化”。首先确定县技工学校、县职业技术学校、县电大等培训机构为第一批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基地,强化了农民培训的阵地建设。同时,调整充实培训师资队伍,挑选部分省市科技特派员、各行业的专家型技术人员补充到培训师资队伍中来,进一步强化了师资力量。

积极探索多种培训方法,增强培训效果。一是实行订单培训。通过政府行为与用工企业达成协议,按照订单的要求和标准进行“订单”培训,走“先订单、后培训、再就业”的路子,使农民经过培训有序批量就业,如温州金源化工有限公司,因生产扩大,向该县招收50名员工。二是实行“政府团购”培训。针对一些需要由专业技术培训机构培训、技术含量较高、培训费用比较大的培训项目,由农民知识化培训办公室负责招收学员并联系培训机构,同时争取培训机构的扶持,降低培训成本。如汽车驾驶培训、导游培训、农民经纪人培训等项目都真正让利给农民。三是实施乡土人才职称评审。邀请和外聘省市相关专家,对劳务输出人员进行高质量、深层次的培训以及职称评审,为他们进行“深加工、精包装”。四是实行“送出去”培训。对个别县内缺乏长期办班条件的培训项目,联系县外优势培训机构,引导和组织农民外出培训。五是实施“培训券”培训。

向有培训需求的农民发放培训券,无论在何时何地参加劳动技能培训,可凭技能证书、身份证和培训票据到农民知识化办公室领取补贴。同时,该县注重科技研发和科普工作,建立科普示范基地,建立科技特派员制度,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针对当前农培工作中存在的积极性下降、进展不平衡、质量参差不齐、资金投入减少等问题,建议做好以下四项工作:一要调整工作思路。进一步强化农培质量意识,明确和严格执行培训时间要求,强化培训计划和培训实施管理。

要推行项目管理模式,实行“根据需求设立项目,择优选定培训机构,加强项目实施监督,规范项目资金使用”的运行机制,切实推动农培工作从适应性、数量型向战略性、质量型转变。二要明确培训重点。着重在加强农民就业创新能力建设上有新的拓展和深化,通过突出抓好农民创业培训,以创业促进就业。积极开展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农家乐经营人员、农产品购销经纪人、下山移民、被征地农民、农村社区服务业经营者等人才培训,使他们掌握创业技能和经营管理知识,提高创业就业能力,带动更多的农民实现就地就业。特别注重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把一批农村能人培育成为新的创业者和新农村建设服务者。要以实现稳定就业为目标,大力加强转业农民技能培训和务工农民岗位技能培训,切实做到培训内容有新拓展,培训质量有新提高。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要在受训者获得学历证书基础上,还要掌握一至二门适应温州市各地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职业技能。注重欠发达乡镇低收入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加快低收入农民致富奔小康。三要加强规范管理。切实加强农培工作的规范管理,进一步把好培训计划审批关、培训对象审核关、考核发证关、培训质量关、训后跟踪服务关和补助资金核拨关。将全程式管理服务作为提升培训质量的重点工作来抓,建立和健全培训档案管理,完善信息化管理和服务体系,搭建集培训主体需求信息、培训机构专业信息、用工市场需求信息、就业中介服务信息于一体的服务平台,努力推动农民培训从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的转变。四要强化检查考核。进一步完善“党政领导负责抓,职能部门具体抓,相关部门配合抓”的工作推进机制,做到市、县、乡三级联动,培训基地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农民培训工作。进一步完善“年初下计划、年中抓检查、年末严考核”的培训考核机制,加大各地转变思路,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农培质量等工作内容在考核中的权重。

2010年6月28日,天台县来料加工对接洽谈会暨业务培训班在义乌市委党校举行。共有52位天台经纪人代表和45位义乌国际商贸城客商参加对接洽谈。对接洽谈项目有工艺品、汽车用品、灯饰、袜业、服装、滤布6大类,并达成2400万元合作意向书,效果良好。

7.2.3财政投入

财政投入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是明显的。高辉(2007)在淮安市楚州区的调研发现,一方面可通过政策性补贴,直接增加农民收入,该区2006年实施稻麦直补、农资综合补贴,群众每种一亩田稻麦就可拿到合计45元的补贴款,该区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是4197.43元,占10.72%,如不考虑其他因素仅这一项就可促进农民纯收入增长10.72%。另一方面通过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比如加大对农田水利、农田林网、农村道路的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抗御灾能力;加大对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投入、提高科技服务水平;加大对农业机械补贴推进现代农业进程;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投入,增强带动能力,促进组织化标准化产,这些都将在不同层面上促进农民增收。

要实现温州市欠发达地区农民持续增收,必须加大财政投入。各级政府每年安排的专项扶贫资金,不少于年度财政预算的2%。重点增加下山脱贫资金、特色农业、生态工业、乡村旅游发展资金、资源型机耕路补助资金、低收入农户创业致富资金、农村联网公路补助资金、安全饮用水补助资金、村级卫生室补助资金、农村改厕治污补助资金、欠发达乡镇干部激励资金、欠发达地区人才培养资金。市有关部门掌握的各专项资金按比例向欠发达地区倾斜,原则上市级非农部门用于县(市)发展的专项资金和涉农部门的专项资金,用于扶持欠发达县的要不少于资金总量的三分之二,其中直接用于139个欠发达乡镇的要不少于三分之一。并且,对139个乡镇范围内的项目,申报环节要放低门槛,支持环节要上浮比例。

各级政府要认真对照《浙江省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的要求,规范扶贫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对各级财政扶贫资金和挂钩帮扶资金做到专户管理、专款专用。

认真执行省市关于扶贫项目资金公示制的有关规定。从项目库建立到资金拨付,都通过社会监督,并做好专项检查,杜绝资金使用违规现象,从而使欠发达乡镇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为充分发挥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要将扶贫资金集中投放到有利于贫困户脱贫的项目上,按照项目计划定资金,不符合要求的项目不拨付资金。村里的扶贫领导小组负责对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确保项目实施成功。突出了“五个优先”,即解决贫困户温饱的项目优先;贫困户较为集中的项目优先;发挥当地资源优势的项目优先;周期短、见效快的项目优先;不破坏环境,利于保持生态平衡的项目优先。

资金问题伴随着扶贫政策始终贯穿于农民增收各种途径和对策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