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海明威
国别:美国
背景搜索
海明威(1899-1961年),美国小说家,全名叫欧纳斯特·密勒·海明威,中学毕业之后担任见习记者。
海明威最初的创作以“迷惘的一代”的代表著称,表现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青年一代的彷徨情绪。20世纪20年代末,海明威回到了美国佛罗里达州,游历了许多地方,写下了很多以斗牛士、拳击家、猎人、渔民等为主人公的短篇小说,创造了“硬汉性格”。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欧洲作战地记者。
海明威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中篇小说《老人与海》《太阳也升起了》《有的和没有的》《丧钟为谁而鸣》《渡河入林》,短篇小说集《在我们的时代里》《没有女人的男人》,特写《西班牙的土地》等。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思想和艺术风格,是开一代文风的语言艺术大师。
1952年,海明威发表了《老人与海》,这是海明威最优秀的作品,是他所有创作中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老人与海》在出版之后的48个小时就销量惊人,荣获当年的普利策文学奖。
这部小说以写实手法向读者展现了捕鱼老人桑提亚哥在重压下仍然保持的一种优雅风度,这是一种永远不可战胜的精神,桑提亚哥成为文学史上最著名的“硬汉”形象之一。对于《老人与海》这本被译成几十种文字的作品,海明威自己认为“是这一辈子所能写的最好的一部作品”。
1954年,由于海明威“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他的近著《老人与海》之中;同时也因为他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海明威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的写作信条是:“每一句话和每一段落,都要尽量写得简洁。”因此,他的作品中改编成电影的数量比其他获奖者都多。
在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人可以被毁灭,却不可以被战胜。”这一句话不仅打动了众多读者,也征服了许多挑剔的评论者。
作品解读
老头儿在湾流里打了84天鱼,一条也没捉到。孩子心里很难过,是老头儿教会了他打鱼,老头儿很爱他。补着面粉袋的帆,真像一面标志永远失败的旗。老头儿把船帆和鱼叉放回到自己住的茅棚里。对孩子说,明天会是一个好日子,他要到更远的地方去捕鱼。
电影《老人与海》海报(1987年)
晚上,吃完孩子绐他带来的食物,又闲谈了一会儿,老头儿睡了。他梦见儿童时代见过的非洲、海滩、大山,不再梦见风涛、女人、惊人的遭遇和死去的老婆。他还梦见海滩上的狮子。
天还很黑,老头儿醒了,叫起孩子喝了咖啡。两人去到海滩,老头儿让孩子帮他解开船,自己又单独开始新的一天的航行。
老头儿在黑暗中感觉到早晨的来临,他一面摇桨,一面听飞鱼出水的声音。他喜欢飞鱼,它们是他在海上主要的朋友。
天还没大亮,他已经在海水不同的深处安置好四个鱼饵。每个鱼饵都悬着头朝下的小鱼。鱼肚里包着一个鱼钩,鱼钩用新鲜的沙丁鱼遮住。钓丝像琴弦似的拴在暗绿色的竿上。
天已大亮,老头希望今天运气好。他看见一只老鹰在海面盘旋,飞鱼也从水上跃过,一群海豚把海水掀了起来。
突然,船艄的缆绳在脚下绷紧,逐渐看见了上钩的鱼,他把它拉上来扔进船里。叫嚷:“是大青花鱼,恐怕有十磅重呢。”
太阳灼热起来,汗珠从脊背流下。他看见一根鱼竿子坠到水里,他拉了一下钓丝,知道有鱼吃了好几个鱼钩上的鱼,感到水下的东西重得不能相信,“多大的鱼啊”。老头儿拼命收钓丝,但一点都提不上来,大鱼游着,拖着船向西北方向游去。
4小时以后,鱼还照旧游着,回头看去,陆地已经消失了。老头儿想:“这是多大的一条鱼啊,它的嘴一定被几个鱼钩堵得严严的,我真想看看究竟是什么鱼,哪怕只看一眼。”
太阳落下去,天变冷了,大鱼一夜也没改变方向,老头割断了其他钓丝。这时大鱼掀起一道大浪,把他摔在船里。老头儿眼皮下划破了一个口子,血从脸上流下来,“鱼啊,”他温和地说,“我到死也要跟你在一道。”
天亮了,那条大鱼没有疲倦,老头儿开始拉钓丝,钓丝又把他的左手划破了,他把手放在海水里洗了洗,然后把鱼钩上的金枪鱼拿下来切成片吃掉,他想恢复一下体力再设法把大鱼弄死。
钓丝慢慢地上升,大鱼终于从海面上露出来了,阳光下,浑身明亮耀眼,头背是深紫色的,两侧的条纹是淡紫色的,嘴像一根垒球棒,又尖得像一把细长的剑。它又钻进水里,老头儿看见它镰刀片似的大尾巴。“它比船还长两英尺。”老头儿说。鱼还拖着船向东北方向游着。
他觉得非常疲乏,想起年轻时曾与一个黑人掰腕子:坚持了一天一夜终于得胜,从此人们叫他优胜者。
油画版动画《老人与海》剧照(1997年)
天快黑的时候,一条海豚咬上了鱼钩,老头把它摘下来,剖开洗干净,打算作为明天的食物。
夜里,他躺在船里睡了,他没有梦见狮子,梦见了一群海豚。
天亮了,这是他出海后第三次出太阳。大鱼忽然跳起来,不停地打转,老头儿趁机不停地收钓丝。准备找机会把鱼叉叉在它身上。
鱼叉把上有一卷绳子,另一头拴在船头的短桩上。
鱼越来越近了,但是他的双手已经软弱无力了,他使出全身力气把鱼叉扎进鱼鳍后面的鱼腰上,又用全身重量推着鱼叉的把。鱼挣扎着跳向天空,然后落进海水,不一会儿就仰身朝天了,周围的海水被染成红色,银白色的鱼肚随海浪漂来漂去。
老头儿把鱼绑牢,盘算着大鱼能卖多少钱,然后竖起桅杆,挂上帆,让船向西南方向驶去。
忽然,一条凶猛的鲨鱼飞快地逼近船后,猛力咬住大鱼的尾巴。老头把鱼叉扎到鲨鱼头上,鲨鱼挣断了绳子,带着鱼叉沉了下去。
老头儿不忍看大鱼残缺不全的身体,便把刀子绑在桨把上当武器,提防其他的鲨鱼来夺。也尝了一点大鱼的肉,很香,知道肉味已经散到水里,会有倒霉的事发生。
两小时后,发现了两条犁头鲨,老头用刀子向一条鲨鱼扎去,鲨鱼死的时候,嘴里还吞着咬下的鱼肉。老头儿又扎死另一条鲨鱼,“它们准吃四分之一了。”他失声说。
又来了一条鲨鱼,老头儿用刀扎死了它,可是刀也折断了,至此老头儿手上只有两把桨、一个舵把和一根短棍。
天渐渐黑了,两条鲨鱼又扑过来咬住大鱼,老头儿用桨把打跑了它们。他一眼都不愿看他的猎得物,知道它的半个身子都被咬烂了。他希望快点看见陆地,希望最好有一件更锋利的武器。他向大鱼说:“我们走得太远了,把你我都毁了。”
大约夜里10点钟,他看见了远处城里的灯火映在天上的红光,知道离陆地不远了。他的身体又痛又发僵,手上的伤口疼痛难忍。
半夜,成群结队的鲨鱼像进攻的军队扑了上来,老头用棍打,棍打丢了,又用舵把去砍。但是鲨鱼有时一个接一个扑上来,有时一拥而上,无法招架。眼看大鱼一块块被撕去。最后一条鲨鱼扑向鱼头,老头儿用力打去,舵把断了,鲨鱼才沉下去。
老头儿知道这一仗自己被打败了,他不去想什么,也没感觉到什么,是什么把他打败了的呢?“什么也不是,”他高声自语说,“是我走得太远了。”
深夜,船进了小港,老头儿下船顺堤坡上岸,回头望去,借水面映出的街灯的光,看见大鱼的大尾巴挺立在船后,还有鱼脊骨,那赤条条的白线、黑压压的头,伸得很长的嘴和身上一切光溜溜的部分。
他歇了五次才走回到茅棚,喝了口水就睡了。
第二天早晨,孩子看见老头儿正打着鼾,又看见血肉模糊的手不禁大哭起来。这时许多人正围在船边看大鱼,一个人量了后说有十八英尺长。
孩子给老头儿送来了热咖啡。老头儿说:“它们把我打败了,我再也不会走运了。”孩子安慰他,说要和他一起打鱼,会把运气带给他。
孩子走出门又哭了起来。
那天下午,两个旅游者,年轻女人和她的男友在一堆空啤酒罐和小梭鱼中见到了一个雪白的脊骨,后面还有一条庞大的尾巴,它和垃圾一起等潮水冲走——说从未见过这么漂亮的骨骼。
这时,在茅棚里,老头儿睡着了,孩子正守护着他。这次,老头儿梦见了狮子。
《老人与海》情节非常简单,只是写了一个老人在海上与大鱼搏斗的经历,但它的思想内容却相当深刻。首先,它表现了一种敢于向命运抗争的硬汉精神。老人桑提亚哥表面上失败了,但他在精神上却赢得了胜利,因为面对艰难的挑战,他没有放弃,没有屈服,因为他永远不甘于失败。
在对老人硬汉精神的描绘中,一方面,海明威充分展示了人的智慧、勇敢和坚韧,体现了作者对人类力量的信心。但另一方面,作者又刻意描写了人与自然的惺惺相惜和息息相通,书中老人在与鱼搏斗时也对鱼充满了欣赏之情。这样一种人与自然相通的意识和情怀,使得全书意蕴更显深远。作品最后描写老人在精疲力竭中酣然入睡,流露出作者对人的能力的怀疑,反映了他的矛盾心态。
《老人与海》语言朴素、洗炼,对场景和动作的描写准确、生动,恰当的比喻和精彩的对话相得益彰,内心独白也是极富韵味。整部作品节奏明快,动静相宜,具有强烈的画面感和音乐感,于质朴中显现出庄严、深邃的气象。
妙文精粹
“我在这海底的深渊上转游了一个礼拜,可是一无作为,”他想,“今天,我要找到那些鲣鱼和长鳍金枪鱼群在什么地方,说不定还有条大鱼跟它们在一起呢。”
不等天色大亮,他就放出了一个个鱼饵,让船随着海流漂去。有个鱼饵下沉到40英寻的深处。第二个在75英寻的深处,第三个和第四个分别在蓝色海水中100英寻和125英寻的深处。每个由新鲜沙丁鱼做的鱼饵都是头朝下的,钓钩的钩身穿进小鱼的身子,扎好、缝牢,钓钩的所有突出部分,弯钩和尖端,都给包在鱼肉里。每条沙丁鱼都用钓钩穿过双眼,这样鱼的身子在突出的钢钩上构成了半个环形。不管一条大鱼接触到钓钩的哪一部分,都是喷香而美味的。
孩子给了他两条新鲜的小金枪鱼,或者叫做长鳍金枪鱼,它们正像铅垂般挂在那两根最深的钓索上,在另外两根上,他挂上了一条蓝色大鱼和一条黄色金银鱼,它们已被使用过,但依然完好,而且还有出色的沙丁鱼给它们添上香味和吸引力。每根钓索都像一支大铅笔那么粗,一端给缠在一根青皮钓竿上,这样,只要鱼在鱼饵上一拉或一碰,就能使钓竿朝下落,而每根钓索有两个40英寻长的卷儿,它们可以牢系在其他备用的卷儿上,这一来,如果用得着的话,一条鱼可以拉出300多英寻长的钓索。
这时老人紧盯着挑出在小船一边的钓竿,看看有没有动静,一边缓缓地划着,使钓索保持上下笔直,停留在适当的水底深处。天相当亮了,太阳随时会升起来。
淡淡的太阳从海上升起,老人看见其他的船只,低低地挨着水面,离海岸不远,和海流的方向垂直地展开着。跟着太阳越发明亮了,耀眼的阳光射在水面上,随后太阳从地平线上完全升起,平坦的海面把阳光反射到他眼睛里,使眼睛剧烈地刺痛,因此他不朝太阳看,顾自划着。他俯视水中,注视着那几根一直下垂到黑魆魆的深水里的钓索。他把钓索垂得比任何人更直,这样,在黑魆魆的湾流深处的几个不同的深度,都会有一个鱼饵刚好在他所指望的地方等待着在那儿游动的鱼来吃。别的渔夫让钓索随着海流漂去,有时候钓索在60英寻的深处,他们却自以为在100英寻的深处呢。
“不过,”他想,“我总是把它们精确地放在适当的地方。问题只在于我的运气就此不好了。可是谁说得准呢?说不定今天就转运。每一天都是一个新的日子,走运当然是好。不过我情愿做到分毫不差。这样,运气来的时候,你就有所准备了。”
两小时过去了,太阳如今相应地升得更高了,他朝东望时不再感到那么刺眼了。眼前只看得见3条船,它们显得特别低矮,远在近岸的海面上。
“我这一辈子,初升的太阳老是刺痛我的眼睛,”他想,“然而眼睛还是好好的。傍晚时分,我可以直望着太阳,不会有眼前发黑的感觉。阳光的力量在傍晚也要强一些。不过在早上它叫人感到眼痛。”
就在这时,他看见一只长翅膀的黑色军舰鸟在他前方的天空中盘旋飞翔。它倏地斜着后掠的双翅俯冲,然后又盘旋起来。
“它逮住了什么东西啦,”老人说出声来,“它不光是找找罢了。”
他慢慢划着,直朝鸟儿盘旋的地方划去。他并不匆忙,让那些钓索保持着上下笔直的位置。不过他还是挨近了一点儿海流,这样,他依然在用正确的方式捕鱼,尽管他的速度要比他不打算利用鸟儿来指路时来得快。
(吴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
知识链接
链接一 《老人与海》与海明威获得的评价
美国著名作家索尔·贝娄曾经这样评价:海明威有着一种强烈的愿望,他试图把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强加于我们,以便塑造出一种硬汉的形象……当他在梦幻中向往胜利时,那就必定会出现完全的胜利、伟大的战斗和圆满的结局。
美国艺术史家贝瑞孙这样说,《老人与海》是一首田园诗,大海就是大海,不是拜伦式的,不是麦尔维尔式的,好比荷马的手笔;行文又沉着又动人,犹如荷马的诗。真正的艺术家既不象征化,也不寓言化——海明威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但是任何一部真正的艺术品都能散发出象征和寓言的意味,这一部短小但并不渺小的杰作也是如此。
我国台湾学者陈人孝说:人可以失败,但不可以被击败,外在的肉体可以接受折磨,但是内在的意志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是《老人与海》一再强调的论点。真正的大师都是用最简单的语言来表达最深刻的道理,真正的好作品都是用生命的历练做题材,《老人与海》所刻画出来的正是海明威的一辈子最好的画像,正如海明威所说,“我一直读过200多遍,每读一次,我就多一份收获,好像我最后得到了我这一生辛苦工作所欲得到的东西”。
链接二 油画版《老人与海》
1997年,年仅40岁的俄罗斯动画大师亚历山大·佩特洛夫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克服了环境和技术上的各种困难,将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制作成一部具有超强震撼力的动画电影。这位在国际享有很高声誉的动画制作者的眼光独具特色,他在《老人与海》中使用他所特有的油画绘制方法。佩特洛夫说:我使用油画这种方法制作动画片已经15年了,我很习惯这样做。我感觉电影可以与绘画艺术一起创造新的视觉效果。
佩特洛夫的绘制方法是独具特色的,而他在创作中所使用的绘画方式更是别具一格,他用指尖沾着油彩在玻璃板表面绘画。佩特洛夫认为用手指直接绘画可以画得更快更容易,他认为手指是心灵与绘画之间相通的一条捷径,而且是最直接的一条途径,可以随心所欲地作画。
佩特洛夫主要利用玻璃的不同层面进行制作。他将同一个镜头中的人物画在一层玻璃上,将背景画在另一个层面上,用灯光逐层透过玻璃拍摄,这样完成了第一祯画面,然后再调整玻璃上的湿油彩,这样来拍摄下一祯画面。佩特洛夫用了两年半的时间,通过艰辛的创作,才将这样一部名著拍摄成22分钟长的动画电影。
油画版《老人与海》采用70毫米电影胶片拍摄完成,这与传统的35毫米的电影胶片是不同的。使用传统的35毫米的胶片绘制出来的是9~12英寸(1英寸约为25.4毫米)的,而使用70毫米的胶片绘制的画面是35毫米画面的5~7倍大。所以对于绘画者来说,大尺寸电影的制作要求是非常苛刻的,即使是非常微小的错误,也会被夸大到不可原谅的地步。
这部油画版本的《老人与海》获得了1999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
油画大师佩特洛夫说:“这对我来说完全是新的尝试,当我开始制作这部片子的时候,没觉得会有什么新的问题,只是比以往画的画面大很多,但当我看到屏幕上的画面时,我惊呆了,那些被放大了的画就像巨幅油画。一次独一无二的经历,一部场面宏大的动画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