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社会发展的逻辑
49452300000027

第27章 近现代社会:资本支配型社会(16)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革命的深入发展,新的生产形态或者说新兴产业——信息产业开始从传统产业分离出来,并得到迅速的发展,成为与农业、工业、服务业并列的第四产业。这意味着信息和由信息形成的知识开始取代工业经济中的资本成为最重要的资源,正如资本取代农业经济的土地一样,同时,也标志着以物质生产为核心的工业经济转入到以信息生产获取为特征的信息经济。

信息产业兴起有着深刻的原因。简要地说主要有:首先,20世纪中叶后,科技和生产力得到迅猛发展,成为信息产业兴起的基础。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使信息资源开始成为与物质资源、能量资源并重的三大资源之一,并在广度和深度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利用,形成了以信息生产获取为特征的产业。其次,信息量爆炸式增长是信息产业兴起的条件。现代科技呈加速度发展,新的科技知识和信息量迅猛增加,产生了所谓的“知识爆炸”、“信息爆炸”。18世纪知识倍增周期为80~90年,19世纪到20世纪初缩短到30~40年,50年代为15年,70年代为9年,80年代又缩短到3~5年,甚至更短。信息量的剧增,导致信息产业从工业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新兴产业。而计算机的发明和应用进一步推动了信息产业的发展。最后,对信息产品的需求是信息产业兴起的根本动力。现代社会是专业化生产的社会,只有了解部门内外、市场和消费者的信息,才能更有效地进行生产。而消费者面对专业化生产,更需要了解关于产品各方面的信息。于是,社会对信息产品的需求推动了信息产业的巨大发展。

“信息产业是从事信息设备制造以及信息的生产、加工、存贮、流通与服务的新兴产业群体。信息产业分为信息技术设备制造产业和信息服务业两大部分。前者是开发、制造并销售设备和软件,提供信息媒介的产业,它的核心是提供信息技术设备;后者是使用信息设备进行信息搜集、加工、存贮、传递等提供信息服务、培养高级人才和提供高度专业化信息的产业,它的核心是进行信息服务。”前者是提供信息和信息服务产业的物质基础,主要包括微电子技术与元器件制造业、计算机技术和制造业、通信与网络技术和通讯设备制造业、多媒体技术与多媒体设备制造业等;后者是信息产业最本质的内容,又分为传统信息服务业和现代电子信息服务业,传统信息服务业包含新闻出版、图书情报、专利标准和邮政电信等行业,现代电子信息服务业主要业务有信息处理业、信息咨询业、信息管理业、软件开发服务业、数据库业等。信息产业具有如下的特征。

1.信息产业是知识、智力密集型产业。知识、智力密集型产业是相对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而言的。顾名思义,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投入体力劳动。而知识、智力密集型产业则是投入较多的复杂劳动或者说脑力劳动,集聚较多的科学技术专家,生产出来的产品知识、智能的含量高,我们称之为知识产品。信息产业就是典型的知识、智力密集型产业。它是对信息进行生产存储以及传递的产业,如计算机软硬件的开发、通信技术等,主要依靠脑力劳动或者富含脑力劳动的信息化生产方式来进行生产。并且,知识和智力在所生产的产品中所占的份额很大。据估测,设计与专利等创造了现代信息产品80%的价值。

2.信息产业是高渗透型战略产业。信息资源由于具有倍增效应,成为现代社会的第一战略资源,信息产业也成为当今社会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目前正取代传统的钢铁、汽车、石油工业而成为经济发展的领头产业。与此同时,由于信息的扩散性和信息技术应用的普遍性,使信息产业和其他产业高度融合,难以独立计量其产值。并且,对传统产业进行信息化改造,使各产业群都呈现出信息化的特点。这表现出高渗透型的特点。这是一个显著区别于其他独立型产业的特点。

3.信息产业是高投入、高产出、高增值、高风险和高就业型产业。信息产业首先是高投入的产业。一方面,软硬件的开发和研制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智力劳动,特别是需要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联合攻关,才会有高质量的产出。另一方面,在软、硬件开发和技术产业化过程中都要投入大量资金,单凭一国的技术力量、资金难以在短时间内保障任务的完成。其次,信息产业是高产出的产业。信息产业生产出来的产品不仅自身能以较少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的消耗,提供高附加值的产品,而且通过信息产业渗透和服务于社会经济,在整个社会生产中发挥节约资源的作用。再次,信息产业是高增值的产业。信息产业以智力密集型产业为特征,以创新为标志,能在多方面起到直接或间接地节约资源的作用,在创新中不断减少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创造出巨大的相对剩余价值。这是传统产业不能比拟的。第四,信息产业还是个高风险的产业。信息产业以创新为主要特征,创新固然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创新利润,但同时也存在巨大的创新风险。据统计,美国信息产业风险企业中,完全失败的占20%,经受挫折的占60%,成功的一般为20%~30%。最后,信息产业是高就业型产业。信息产业是新兴产业,开辟出许多新的就业机会,其劳动力在总就业人数中不断增加。如美国1970年信息产业的劳动力在总就业人数的比重为46.4%,1980年为55%,90年代为75%。其20世纪70年代新增的近2000万就业人员中,90%集中在信息服务业。同时,它的发展又带动文化教育、科学研究、服务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创造出更多的新职业和就业机会。

4.信息产业是更新快、增长快的产业。信息产业是技术更新快的产业。信息技术及其产品更新的速度是前所未有的,是其他产业无法比拟的。如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使得集成电路的集成度每隔3年增加4倍。而计算机从发明到现在也发展了四代,几乎每3年运算能力相应提高一个数量级。同时,信息产业也是增长迅猛的产业。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以年均2%~3%的速度增长,而信息产业则以15%~20%的速度向前发展。而信息产业的龙头,计算机业、软件业、数据库业、电信业、信息服务业等的年平均增长率则30%左右。信息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优化了生产要素,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信息技术与劳动力相结合,把劳动力从非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使其有更多的精力去从事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优化了劳动力生产要素。信息技术与劳动资料相结合,使得劳动资料的信息要素含量剧增,原先只能替代体力劳动的机械化生产工具发展到可以代替脑力劳动的智能化生产工具,实现了劳动工具的优化。信息技术与劳动对象相结合,不仅改进旧的劳动对象,也增加了新的劳动对象,促进了劳动对象的优化。总之,信息要素和生产力各实体要素的紧密结合,导致了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大幅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其次,对经济基础的软化作用。随着信息技术广泛渗透和应用于经济领域,经济模式正由过去的刚性结构逐步向柔性结构转化,即从以生产重、厚、长、大的重型化的“硬”产品为中心的时代,向以高效、智能化的知识和信息服务活动为主的“软”化经济结构时代过渡。这种经济基础结构的软化趋势突出表现在:产业结构软化,信息产业等软产业比重上升,特别是发达国家信息产业的产值在20世纪70年代就占到了国民生产总值的50%,此后更高,传统工业等硬产业比重下降;传统产业内部的硬功能比重下降,信息、科技等软功能比重上升。就业结构软化,蓝领工人的比例不断在下降,白领脑力劳动者的比例越来越大。投资结构软化,投资重点正从电力、钢铁、汽车、石化等传统硬产业向信息产业、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转移,从基建与设备等硬投入转向科教、智力、服务等软投入。

贸易结构软化,即在贸易活动中,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逐步主导贸易内容,原先以物质产品为主的硬贸易向以信息商品为主的软贸易转变。产品结构软化,信息技术产品在社会总产品中占据主导地位,而且其他产品的知识含量增加,附加增值上升。消费结构软化,消费需求正从对商品物质性的硬性需求转向美观、品位等软性需求,从单一的物质需求转向物质与精神并重的符合需求,从有形的物质产品向无形的咨询服务转移。最后,提一下信息产业对经济资源的替代作用。信息产业增加和提高了商品、劳务中智力和信息的含量,减少了自然资源的消耗,从而实现了对资源的替代作用,促进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通信业对资源替代为例,通信业的发展使异地的人们不必借助于交通运输工具跑到外地直接进行交流,而只要借助于网络视频来完成。这大大节约了资源和时间,从而为社会创造了财富。

总之,信息产业在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促使各国都不遗余力地发展信息产业,信息产业因而得到迅猛的发展,形成了巨大的规模。2006年,世界信息产业规模达到了4.25万亿美元,其中美国稳居全球信息产业市场份额的霸主地位,2006年美国信息产业增加值达到1.03万亿美元;2006年日本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值为2144.5亿美元,信息服务产业销售额约为1274.1亿美元;2006年欧盟信息产业规模达到8641.7亿美元;2006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4.75万亿元,全国通信业务总量完成1.53万亿元。由于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和广泛应用于生产领域,出现了新的以信息化生产为主的生产方式,并取代了以机械化生产为主的生产方式。所谓信息化生产,就是借助于各种向着智能化、网络化方向发展的计算机化生产工具和计算机辅助系统进行自动化的生产,通俗点说,就是“以机器控制机器”进行生产,不同于工业经济时代的“以机器制造机器”。它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孤立”的自动化生产阶段和网络化智能机器的自动化生产阶段。

“孤立”的自动化生产阶段主要是指利用数控机床或工业机器人进行生产,它们之间由于没有组合起来,并未形成自动化生产系统,不过,它们已经具有柔性化生产的特点。电子计算机发明6年后(1952年),计算机技术就应用到了机床上,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管数控机床。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相继出现了晶体管数控机床和中小规模集成电路数控机床。这一时期的数控机床能够根据数字指令完成多种加工工序。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通用小型计算机的发展,计算机开始取代逻辑控制电子线路而成为数控机床的核心部件。自此,进入到计算机数控阶段。而且,由于小型计算机功能强大,它可以直接控制多台机床,出现了群控。计算机数控系统极大地改善了数控系统的柔性、对环境的要求及对任意机床的适应性等。目前,基于PC的开放式数控系统已经出现并逐渐完善成熟,它将取代传统的专用封闭式数控系统。而且,数控系统向着智能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

工业机器人是机器人的一种,它由具有类似于人手臂动作功能的操作机、驱动单元和控制器等组成。工业机器人问世于20世纪60年代。到了70年代,生产出了第一代计算机控制的机器人。它们只能执行预定的程序,主要代替人做一些单调重复的作业,如点焊、弧焊、喷涂和搬运等工作;或是危险、恶劣环境下的作业,如搬运对人体有害的物料。80年代后,装备感觉系统的第二代机器人进入到实用阶段,它通过传感系统如视觉系统来感知周围环境,自行修正程序,自动性大有提高。第三代机器人是智能机器人,目前正在世界各国研制和发展。

它不仅有感知功能,还有一定的学习、推理和决策能力。它能根据人的命令或周围环境自行做出相应的行动,即按任务编程,具有高度的应变性。目前,全球现役工业机器人有83万台,并在日美欧等发达国家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到了网络化智能机器的自动化生产阶段,已不局限于生产过程中某一生产环节的信息化,而是扩展至了整个生产链,囊括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流通和管理,实现了生产和管理过程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