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社会发展的逻辑
49452300000020

第20章 近现代社会:资本支配型社会(9)

首先是环境问题。机械化大生产以前,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还很有限。环境问题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影响不大。跨入机械化大生产后,人类改造利用自然的规模和程度不断扩大,对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环境问题成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它主要表现为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海洋污染等。

温室效应是指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和氟利昂等温室气体大量增加,导致气温上升,地球变暖。其中,由于人类大规模开采利用石油和煤炭等化石燃料而导致二氧化碳大量排放,是造成地球变暖的最大原因。据世界气象组织称,20世纪的100年间,地球平均气温上升了0.6℃。并且,地球变暖的趋势明显。全球变暖会导致冰川融解,海平面上升,对沿海低地国家造成严重威胁。此外,还会造成物种灭绝、粮食减产以及洪水频发等灾害。臭氧层破坏是因人类向大气排放氟利昂,破坏了大气中的臭氧,导致其浓度全球性下降,并在南极上空形成了巨大的臭氧空洞。而臭氧防止过量紫外线到达地球,对地球生物形成保护,免遭过量紫外线的伤害。臭氧层的破坏,意味着地球生物将受到紫外线的直接威胁。酸雨最早出现于英国。接着,欧美工业化国家先后出现了酸雨现象。随着殖民地独立并开始工业化,酸雨也出现在这些发展中国家。酸雨的出现导致土壤酸化、生态环境遭受破坏,进而威胁人类的健康。海洋污染是人类向海洋大量倾泻废弃物和污染物,造成其污染,并对海洋生态系统尤其是海洋生物构成了威胁。

其次是资源问题。资源这里主要指自然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及能源。它们可分为耗竭性资源和非耗竭性资源,前者又可分为可再生和不可再生两类,如矿产资源为不可再生耗竭性资源,土地和生物资源为可再生耗竭性资源,非耗竭性资源主要为太阳能、水能、风能等。且不说不可再生耗竭性资源的有限性,就是非耗竭性资源如利用不当,也会造成其量的减少。

人力小生产下,人类所利用的资源主要为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资源问题也仅是资源自然再生能力不足,人们可以通过迁徙他处等简单方式来解决资源短缺的问题。在机械化大生产下,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利用的资源范围不断扩大。不仅地表的土地资源进一步得到利用,而且地下的矿产资源以及石油、煤炭都得以利用。由于工业化早期及其后一段时间里,仅有少数几个欧美国家实行工业化,大多数国家还处于农业生产阶段,因而,这期间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和发展并无太大的影响。随着殖民地国家开始走上工业化道路,工业化发达国家的经济进一步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索取开始变得无度。于是,粮食、原料、土地、水、森林等资源短缺的问题逐步显露出来,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后,连续发生两次石油危机。这些都深刻影响了经济的发展,也使得资源问题与环境问题一样成为全球性的问题。具体地说,目前一方面,耕地面积增长速度减慢。据美国农业部的数据,20世纪50年代世界耕地每年增长1%,进入70、80和90年代,增长的速度分别下降到0.3%、0.2%和0.15%。另一方面,由于人类过度耕种和大量砍伐森林,现有耕地不断受到水土流失、荒漠化、积水和盐渍化的严重威胁。这使得可耕地和牧场不断减少,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比如淡水。

由于工农业的大规模发展以及世界人口的激增,导致淡水需求量猛增,使水资源供应紧张。同时,由于水体污染以及地下水过度开采,也导致了水危机。目前,世界11亿人仍无法获得安全清洁的饮用水。又如能源。目前,世界能源主要由石油、煤炭、天然气、水力和核能组成,其中石油居于主导地位,煤炭其次,天然气又次之。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以来,世界能源消费量达到了惊人地步。现探明的石油储量为4550亿桶,煤炭为50000亿吨,天然气为3.23×1016立方厘米。如果全球消费量按年平均增长率呈指数增长,现有石油储量只能维持20年,煤炭为111年,天然气22年。如果考虑到储量还有增加的余地,假设为现有的5倍,消费增长仍呈指数增长,则石油可维持50年,煤炭为750年,天然气为49年。而矿产资源,据估算,除铁铬外,其余矿产都不能维持100年以上。由此可见,矿产资源和能源未来几十年将会缺乏。

最后是人口问题。经济发展离不开劳动力,一定规模的人口或者说适度人口对经济发展是有利的。过高或过低的人口将阻碍经济的发展。人力小生产下,人口增长缓慢,公元元年至1650年的人口增长率为0.06%~0.3%,并且,人口死亡率很高,到1650年世界人口只有5.45亿人。此时人口对经济的影响大概表现为劳动力不足,而不是人口过多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随着向机械化大生产过渡以及进入机械化大生产后,由于科技和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世界人口增长速度迅猛,人口数量剧增。据统计,1830年世界人口10亿人左右,1900年达到17亿人,1925年增加到25亿人,1974年增加到40亿人,1987年增加到50亿人,1999年增加到60亿人,2011年将达到70亿人。人口的过度增长,特别是20世纪下半叶人口的激增,加剧了对耕地、淡水资源、能源等压力,生态环境也进一步被破坏,并使得原先困扰和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能源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等更趋严重。同时也应看到,各地区人口增长很不平衡: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人口增长越慢;越是经济落后的地方,人口增加越快。如2000-2005年,工业化发达国家人口年均增速仅为0.2%,发展中国家则为1.5%,而最不发达国家为24%。这使得工业化发达国家为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而烦恼,并且,还出现了人口老龄化现象;而发展中国家又为人口增加过快而担忧。

总之,这种以过度消耗自然资源、损害环境、片面追求经济数量增长的不可持续发展形态越来越受到资源、环境和人口条件的制约,甚至丹尼斯·梅多斯等人在《增长的极限》一书中指出,如果按照这种发展形态继续下去,未来100年之内,人类将遭遇全球性增长极限,结果是经济发展非常突然和无法控制的崩溃。

因此,这种不可持续的发展形态必须摈弃,人类开始有意识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即过渡到可持续的发展形态。这样,才能实现资源、环境、人口和经济的持续发展。

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首先必须明确什么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的共同未来》中指出,“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它主要包括以下的内容:“①要使世界各国的当代人和后代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获得平等的发展机会。②要使世界各国所有人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向所有人提供实现美好生活愿望的同等机会。③要使人类和自然万物都享有同等的生存和发展机会,做到人类生存发展权利与自然万物生存发展权利的统一。”换言之,可持续发展就是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保护,或者说和生态的协调发展,其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环境保护是其重要内容。为此,首先,要保持经济的适度增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可持续发展既反对单纯地追求经济增长,也反对经济的零增长和负增长,因为经济的零增长和负增长就谈不上发展,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精神。可持续发展主张在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前提条件下,推动经济尽可能快的增长,尽最大可能满足人类的需求。也就是说要改变以往资源高消耗型或者说粗放型的增长方式,转而实施知识创新型或者说集约型的增长方式。

它最大限度地把提高信息和生物等高新科技应用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中,努力减少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以及生态环境的破坏,不断提高产品的知识含量,也即提高经济的增长质量。其次,依靠科技进步,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一方面,利用高科技对自然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合理利用,并使废弃物资源化;另一方面,加快开发利用清洁资源和可再生资源。再次,保持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均衡发展。在不断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要积极采取措施,特别是大力采用高新技术来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第四,要努力控制人口数量,不断提高人口质量。一方面,要确保人口数量的年均增长率稳定地低于GDP的年均增长率,保有一个适度的人口规模,有助于减轻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人口素质,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树立低碳生活的理念,增强人们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目前,世界各国正积极行动起来,响应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21世纪议程》提出的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全球长期发展战略的号召。它们要么设立专门的可持续发展委员会,要么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行动纲领,并对公众进行教育和宣传培训。不过,由于工业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基础、经济实力、科技和生产力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而,它们所推行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即工业化发达国家实行以环境保护质量为重点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中国家则实施以经济发展为重点兼顾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但是,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都存在着缺陷。发达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所改善的只是本国的环境,却把污染工业以及危险性大和对环境具有潜在威胁的产品的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并且,它并未改变以消耗大量自然资源为基础的高消费生活方式,因而也很难从根本上降低全球性自然资源的消耗。这与理想的可持续发展形态存在巨大落差。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基础薄弱和生产能力不足,无法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增长方式还是粗放型的,对环境污染还比较严重;一些国家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产生了明显的两极分化。针对这些问题,就有必要创新可持续发展模式。对工业化发达国家而言,主要是:改变现有高消耗的消费方式,推进知识经济的创新,实现新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模式。而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要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科技含量,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防治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走一条有自己民族特色的工业化、生态化发展道路。总之,国际社会已经认识到人口、资源和环境恶化的危害性和危险性,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已经采取了相应的行动,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相信在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大趋势下,国际社会一定会采取更多更有力的行动,促进资源、环境、人口和经济的持续发展,达到高水平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状态。

在封闭性生产和交换中,虽然存在着一定的交换,进行着简单的互通有无,但是,由于生产自给自足,以及价格机制的不合理,因而,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很不明显。国家虽然对社会生产和交换都进行干预,但是由于交换不发达,国家干预的重点只能放在社会生产上,一般表现为修建水利工程,以及调控土地的所有、占有关系,组织协调农业生产。这在古代中国最为典型。当然,这种干预还非常简单,自发性较强。由于实行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这种干预还会直接深入到人力小生产的主体,即家庭。这种以国家的自发干预为主,加上自然的有限市场存在的经济体制,一定程度上还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总体而言,这种组合的效率是低下的,表现为生产能力有限。随着向以开放性生产和交换过渡,生产和交换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特别是交换的发展,促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和世界市场的形成。这种统一的国内市场和世界市场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是人力小生产下的狭窄市场所无法比拟的,即它在要素资源配置方面发挥基础性的调节作用,也就是说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怎样生产受市场需求的支配。这样,各要素资源就可以在不同的产业部门和企业得到合理的配置。于是,一种建立在以市场机制自发调节生产和流通基础上的经济体制诞生了。这种市场经济体制最早在英国实行,随后波及欧美其他工业化国家,并进而扩散到全世界。它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体制和国家宏观管理的市场经济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