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情怀中医精诚妇科
49445800000004

第4章 综述篇(2)

三、一切为病人 但愿人皆健

张医师不仅以精湛的医术赢得了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尊敬,而且还以高尚的医德博得广大人民群众对他的信赖。在抗日战争时期的1938年至1942年5月,曾多次给时任浙江省政府主席的黄绍竑及其夫人蔡凤珍看病,得到黄绍竑的好评。张兆智医师曾为罗店附近部队驻地军官家属看病30多次。1957年4月上旬,在部队驻地为中央首长夫人看病,并受到在金华视察工作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防部长彭德怀的接见。

1960年12月严寒季节,金华孝顺夏宅村夏姑娘来罗店求诊张医师,到医院时已近下班时间,张医师见她身穿单薄衣裳,为她诊脉,详问病情,诊断是经期受风寒,寒气侵袭肌肤、关节经络,致头痛剧烈,似虫蚁在脑内乱窜,浑身胀痛。辨清症候,处方配药。并叫她吃饭、洗漱,联系医院产房同志,安排住宿。

夏姑娘感激地说:“张医师心肠真好,天下少有。”经几次诊治,夏姑娘病痊愈,次年结婚后生下男孩,特到医院感谢张医师。在盛名之下,他仍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他常说:“一个人生了病来找我们,就是对我们医师寄予极大的希望,把性命交给了我们。因此,我们必须全心全意为病人着想,哪怕只有1%的希望,也要满足他。如果我们站在患者的角度为病人考虑,往往能提高治疗效果。”张医师声誉远扬之后,工作量极大。20世纪六七十年代,城市医院挂号就诊流行限号。他则不然,尽管诊务繁忙,许多从北京、天津、辽宁、甘肃、山东、河南、上海、安徽、江苏、福建、江西、广东等省、市及本省各地区远道而来的病人来金华求治。当天应诊病人他从不推延到翌日。有时日门诊量多达200人,常常是推迟中餐或中午不休息,也不让病人久等。罗店地处农村,沿北山一带常有病人亲属来求出诊,张医师不管炎热夏天,还是寒冬腊月,不论风霜雨雪时或休息日子,有求必应,经常白天在医院门诊,晚上出诊。1960年的寒冬腊月,一天凌晨四时左右,张医师家大门外有人在敲门喊叫:“兆智仙,兆智仙。”原来是邻村前庄头的一位老人病重不能前来就医,想请张医师去上门就诊。张医师二话没说,问清病情,带了点备用药,冒着鹅毛大雪到了前庄头村,来不及拍打满身的雪花,就给患者诊断处方。患者家属要给张医师烧两个鸡蛋暖暖身体,张医师再三谢绝并说:“鸡蛋给病人吃,补补身子吧。”张医师在门诊中开处方时,总是为病人着想,采用药效显著而价格较低廉的药。他常说:“中医自古讲究‘验、便、廉’,还要注意安全。我们做医师的,既要治效明显,还要病人少花钱。”他一切为群众健康着想,对于年老体弱,带小孩及远途来的病人,他总是主动打招呼给予先诊断,有的病人没钱买药,他也会无私地解囊相助。

张医师走到哪里,遇到有人求他看病处方,他也从不推辞。1973年11月中旬的一天,他从金华孝顺赤脚医师训练班讲课后,到金华鞋塘初中女儿家做客,时已暮色弥漫,家家户户上灯吃晚餐之时,附近四五位妇女看到张医师,要求看病处方。此时他虽已筋疲力尽了,他女儿也再三向要求看病的妇女作解释,先让张医师休息一会儿,但他还是给她们一一看了病,开了处方,至晚上七时多才吃晚饭。

20世纪50-70年代,张医师常常带上一把黄油布雨伞,一个皮包,到金华市区各家百年药店如九德堂、太和堂、仁寿堂去联系了解药材采购、加工、炮制质量等工作。与各家药店员工谈药情,检查药材是否有变质与虫蛀等情况。回罗店医院后,及时叫药房人员到金华各中药店进货。在每年梅雨季节,他叫药房工作人员晾晒中药,有时自己也参与这项工作。他说:“只有提高中药质量,才能提高临床用药疗效,让百姓服用放心。”他真正做到一切为病人,但愿人皆健。

张医师为人正直,心地善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和蔼可亲。在1957年秋末冬初,参加金华县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时直言:农民生活太苦了,做水库时胡萝卜当中饭;到医院里当领导最好是懂医药业务,从卫生学校或医学院毕业的当院长与书记,否则领导不好;早、中稻小株密植在金华不适宜,等等。为此,在1958年5月23日至26日出席金华县三届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上,对张兆智医师作为右派言论进行批判,并罢免了他县人委委员职务,取消当选省二届人大代表的资格(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予以平反)。在批判他的时候,他仍旧努力工作。在所谓清理阶级队伍时,罗店村某人给他挂黑牌,戴高帽,态度恶劣,但后来此人患病,张医师亲自给他医治,以德报怨的胸怀令人钦佩。他最为关心的是祖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为罗店医院中医科的发展壮大倾注了毕生的心血。

张医师自身生活俭朴,廉洁自律。每天早晨四五点钟起床,锻炼身体。在为人民为病人服务的征途上,他活到老,学到老,做到老,为祖国中医事业孜孜不倦。他时常接济困难的病人,高温季节,他在罗店与市区之间的祝丰亭设茶水摊,备祛暑药,免费提供给需要的人使用。

张医师历来主张中医界同仁相互交流,取人之长,补己之不足。他与金华城内伤科专家黄乃聪、儿科专家许永茂等来往密切,经常共同研究中医药学的有关问题,一起为办好金华市中医院作出自己的贡献。

四、名师出高徒 后继有传人

张医师为了让中医发扬光大,薪火相传,始终倾心中医教育事业。带中医学生是解决中医后继乏人的重要途径。尤其是某些专科,一技之长的绝招,不同流派的医疗经验及手法等,很难从书本上学到,更适于口传心授,手把手地教。张医师就是这种授医带徒的行家,他倾囊传授自己毕生所学,勤为中医培养人才。几十年来,经他带教过的学生有30余人,其中他一手带出师的学生就有10余人。他带徒期间,一是严格要求,每日他总是一大早就来到医院给学生上课,其教材是《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和历代中医名著。这些教材内容比较深奥,学生不易读懂。他总是一边授读,一边释义。

晚上到医院解答学生们在书中遇到的难题和白天临床上遇到的问题。他对精读中医学名著要求完全弄懂,一丝不苟。二是以身作则,他只要有一点空余时间,总是反复精读钻研中医名著《内经》、《难经》、《伤寒》8、《金匮》、《本草》,他以“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为座右铭。他涉猎中医药学群书,吸取众长,常用“温故而知新”等格言教育学生。他对中医学名著中一些精辟之处,还能背诵。张医师那种刻苦好学,悉心钻研,善于探索,广泛求教于各路中医名家,吸取精髓,广泛征集中草药,整理流传民间的单验方精神,言传身教,影响着学生。三是关心备至,平日饮食起居事事关心。学生将要出师自主行医时,他总是千叮万嘱,语重心长,并赠送学生一双胶鞋、一把雨伞和一支手电筒,要求学生以病患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利益为重,为民治疗要不怕山高路远,不怕风霜雨雪,不论白天黑夜,一切都要为人民群众健康着想,全心全意地为病人服务。

名师出高徒。传承杏林业,甘为后人梯。在张医师的教导培养下,他的学生至今有15人获高级职称,评为中医主任医师与副主任医师,成为各地中医界的骨干。较为突出的有:

徐珊:浙江中医药大学科研处处长,教授,主任中医师,浙江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和美国加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生指导老师,全国著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省名中医研究院研究员、省保健委员会干部医疗保健专家、省名中医研究院研究员,省级名中医。

张华山:主任中医师,1996年被评为金华市第一批名中医,曾任金华市中医院副院长。

黄航华:浙江师范大学医院院长,副主任中医师,金华市婺城区第一届政协委员。

楼樟友:金华市中心医院副主任中医师。曾在军队任职卫生所所长多年,在我国香港、美国、德国杂志书刊发表多篇医学论文。

张丹山:金华市妇幼保健院中医科主任,副主任中医师。1998年被评为金华市名中医。2007年被评为金华市十佳医师。2008年推荐为浙江省优秀医师。2009年被评为金华市首届优秀医师。金华市婺城区第三、第四届人大代表。

张医师不仅是一代名医,是位慈爱的父亲,又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好家长,民主治家。他的家是兄弟两户人家合并生活的大家,二十几年来家庭团结和睦,是和谐家庭的楷模。他的哥哥于1951年春不幸病故,留下嫂子与三个侄子。

他和夫人商水芝把嫂子看成亲姐妹,把三个侄子当成自己的子女,供他们读书,帮他们立业成家。张医师严格对待自己的子女与亲属,要求诚信做人,诚信做事,要勤于学习,要吃苦耐劳,要勤俭治家。科学培养,教育有方,锻造成才。子女与亲属也不负其望,在自己的工作中都有建树,真是家和万事兴,和谐家庭子孙贤。至今张医师的家族中有13位医务工作者,有5位教育工作者,1位科学研究工作者。

大儿子张仲山,金华市中医院外二科西医主任医师、教授,市名医;大媳妇童征毅,金华市中医院副主任护师,曾任多年手术室护士长;孙女张俊清,金华市教育学院学生处处长、讲师;孙婿李宏,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大女儿张秀禾,大连铁路卫生学校讲师,曾是全国优秀护士;大女婿黄昌炎,大连造船厂医院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外甥女黄晓清,美国洛杉矶儿童医院护士。二女儿张惠香,罗店镇西吴村赤脚医师。三女儿张秀丹,杭州市保俶路小学高级教师。小儿子张丹山,金华市妇幼保健院副主任医师;小媳妇方菊凤,金师附小中学高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中小学优秀班主任,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省特级教师,省教坛新秀;嫡孙张科进,金华市妇幼保健院医师;孙媳妇孙巧,金华市妇幼保健院助产师。大侄子张隆山,北京大学毕业后任中国农业科学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二侄子张华山,金华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二侄媳李菊渊,原中共罗店村支部书记。三侄子张嵩山,是位老三届品学兼优的金华二中毕业生,现任罗店村居民委员会主任;侄孙张科发,金华市中医院医师。女儿金春俏,金师附小高级教师;外甥女许虹,杭州师范大学护理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外甥婿杨勇,杭州市中医院院长、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张医师家族中的张丹山原任罗店医院副院长,1995年调入金华市妇幼保健院,任中医科主任。自幼受其父亲的嫡传,秉承父业。

1991年至1992年又到浙江中医学院深造,吸取了全国著名老中医裘笑梅、妇科专家盛玉凤的医术精华,成为金华中医界的知名中医师。他勤奋好学,刻苦钻研,传承其父的精湛医术,解除了成千上万妇女的病痛,挽救了不计其数因不孕而濒临解体的家庭,用中医、中药为患者免除了手术之创伤。张丹山牢记父亲的教导,他的人品、家风、医风酷像其父亲,医德高尚,总是把方便留给病人,把辛劳留给自己,切切实实为患者解决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在繁忙的门诊医务中,廉洁行医,不论酷暑严寒,每天平均门诊都在80号以上,受到广大群众的一致公认和好评,人们又称张丹山为“送子观音”。由于张丹山有着父亲的医德医风和日趋纯青的医术,如今南京、上海、安徽、江苏、江西、香港、澳门、美国、德国、西班牙及全省各地区的患者,皆慕名前来金华求治。张丹山为了使一代妇科名医后继有传人,也将其医术经验手把手地传给儿子张科进。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换旧人。我们可以说,妇科专家张兆智的子孙,一定能将张兆智精湛的妇科医术、高尚的医德发扬光大。

(张科进 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