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情怀中医精诚妇科
49445800000035

第35章 附录篇(1)

悼词

我们怀着十分悲痛的心情,沉痛哀悼浙中一代妇科名医张兆智同志。

张兆智同志生于1910年4月24日,系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罗店镇人,是罗店医院的创始人之一,金华市的著名老中医。他出生于中医世家,曾就读于当地私塾8年有余,从15岁开始学医、行医,从事医疗工作60余年。为人民防病治病达200余万人次以上,经常带病工作,积劳成疾,因病医治无效,于1989年12月6日21时在金华市中医院逝世,享年80岁。

张兆智同志是金华市(县)历届人民代表,1954年7月选为县人大委员会委员,市(县)历届政协委员,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金华市第五届农工民主党委员会委员,地、市医学分会理事,罗店医院副院长等职。

张兆智同志在罗店医院工作,数十年如一日,对医疗工作鞠躬尽瘁,在中医事业的发展中作出了卓著的贡献。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病人的态度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他急病人之所急,痛病人之所痛,生活艰苦朴素,有高尚的医德医风,从而博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

张兆智同志,在数十年的临床工作中,对医术精益求精,特别是中医妇科造诣颇深,在社会上享有较高的名望和声誉。

张兆智同志,在数十年临床工作中,常常是上午提前上班,迟下班。病人多时,甚至中午不休息,就给病人诊治,设身处地方便病人,他的一生是在繁忙中度过的。他一心一意地以白求恩精神对待工作,对待病人。

张兆智同志,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本职工作,认真执行党的中医政策,积极培养中医人才,培养出中医师30余人。他工作都超负荷,身体虽然疲劳,但也毫无怨言,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对工作总是任劳任怨,抱着极端负责的态度。他的一生中为培养造就中医接班人、振兴中医作出了卓著的贡献。

张兆智同志虽然于1979年退休,本应安享晚年,但为了中医事业,为了广大患者,仍发挥余热坚守本职工作带教学生。他一生助人为乐,关心他人的疾苦,热忱为病人服务的精神,将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

张兆智同志的逝世,是中医界的一大损失,特别是金华市和婺城区卫生事业的一大损失!

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学习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作风;学习他对医术精益求精,对工作极端负责的精神;学习他艰苦朴素,平易近人的高尚品质。在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指引下,沿着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道路继续前进!

张兆智同志安息吧!

金华市婺城区卫生局

金华市婺城区罗店医院

1989年12月10日

张兆智遗体告别仪式撷羽

1989年12月10日上午8时至11时,在祝丰亭金华市殡仪馆隆重举行一代妇科名中医张兆智先生遗体告别仪式。

寒风凄凄,步履匆匆。奔丧人群来自四面八方:他们有来自尖峰山麓的罗店、前店、前庄头、麻车、石墙脚、童村、双林、西吴、张家;来自张兆智医师的出生地新狮乡放生塘和这个乡的汤家园、鹿村、唐村、十里牌楼、方井头、道院塘、高村、骆家塘;来自双龙乡的西旺、梅村、洞前;甚至来自北山最高的盘前与鹿田村。两位鹿田的村民说:“为了赶上张医师的遗体告别仪式,凌晨四时许就起床烧早饭,天未亮就上路,直奔金华祝丰亭殡仪馆了……”有的来自山桥乡的桥里方、山口冯、西余、山口、王宅、钟头;来自竹马乡、乾西乡、仙桥乡、东孝乡。除罗店区外,还有孝顺、塘雅、雅畈、澧浦、临江等区乡,还有邻县的义乌、浦江、兰溪、永康、武义、东阳的人们,还有金华市委、市府、婺城区的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老医师、老职工,他们三五成群,一批又一批,一阵又一阵……

这数千人,他们没有任何利益的驱动,而是自发的为了感恩而来。他们说:是一代名中医张兆智救了他们;张医师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给他们恢复健康;让他们有了子女;给他们……现在张医师驾鹤西去,我们总要前来再看他一眼,再送他一程。

花圈挤挤、挽联累累。悼念大厅,庄严肃穆,横幅上黑底白字:沉痛悼念一代名中医张兆智先生,横幅下面挂着张兆智先生的遗像,他仍旧像接诊病人时笑容可掬。

环视悼念大厅,安放着90多个花圈,挽联(挽幛)、各种彩色被面146幅。数千人前来悼念,大厅内外人山人海。此等场面,祝丰亭殡仪馆工作人员说,自建馆以来绝无仅有。

清香炷炷,热泪行行。来悼念的人流,手持点燃的清香,臂上黑纱白花,悼念大厅满厅花溅泪。哀泪悲思悼念张医师,数千人前来悼念,他们默默地呼唤:张医师一路走好!张医师千古!有些人祭拜完后,又到后面排队了,他们想多看张兆智医师一眼。

悲恸阵阵,哭泣声声。在哀乐声中,告别遗体的队伍排得很长,数千人的告别仪式足足进行了两个多小时。告别的人流中一双双含泪的眼睛,一个个深深的鞠躬,一声声同样的呼喊……张医师走好!张医师安息!张医师千古!在告别的人群中除亲属们跪拜外,还有50多对壮年夫妇、老年夫妇在张兆智的灵柩前跪拜。懂得感恩的人们总想再看一下安卧在鲜花翠柏丛中张医师安详的遗容。这是祝丰亭殡仪馆参加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告别仪式了。

(摘自许金翔1989年12月10日的日记)

报刊纪念文章

悼恩师张兆智

徐珊

12月7日下午5时,突然收到电报,惊悉恩师张兆智老中医不幸溘然逝世。

尽管张老患重病的消息早已得知,由于公务缠身,未能前去看望。作为张老的学生,师生之情,眷恋不已。病人需要张老的诊治,学生需要张老的传教,张老不会这么早就离开我们,张老也不能离开我们。像往年一样,今年春节,我去张老家拜年,此时的张老因染疾在身,已较前虚弱得多。然而他一见到我却异常兴奋,说起中医事业,言及辨证论治,滔滔不绝。为了不使张老过分疲劳,我早早告辞。不料,这次会面竟是我们的诀别。

在10日上午举行的张老追悼会上,我从师母及师兄处得悉,张老生前没有留下什么话,而在病危期间,他老人家常错将前来医院看望的人当作病人,并欲为其诊治。是呀!张老从15岁行医,救死扶伤,为民解除疾苦65载,就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老人家还是惦念着他的病人。

张老医术精湛,医德高尚,饮誉乡里。他一生培养学生30余人,学生们深感张老既是我们学业和为人处世的良师,又如关怀备至的慈父。17年前,我中学毕业分配到张老门下拜师学医,那时,我才十七八岁。记得一次门诊上班时,我们师兄弟三人在邻室聊天,竟“侃而忘归”。这时,候诊的病人已挤满了诊室。

张老找到了我们,并没训斥我们,只是说,病人求医,是将自己的生命都交给了医生。作为一名医生,除了应具有高超医技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有高尚的医德医风。选择医生作为自己的职业,就要从点点滴滴做起。短短数语,言轻意重,顿时使我们感到愧不可当。随之,这种心情又转化为激励我们去奋发求学的动力。1977年,我们几人都跨入高等学府,得以深造。记得当时张老是那样的高兴。如今,正当我们在事业上开始有所起色之际,张老却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安息吧!张老师。

此文刊载于1989年12月26日《金华日报》

悼念张兆智老师

楼樟友

去年12月6日,金华市罗店医院著名中医师张兆智不幸因病逝世。噩耗传出,金华人民都深感悲痛。作为他的学生,我的心情倍感沉痛,并深切地怀念这位中医界的老前辈。

医术精湛 医德高尚

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张老师就被定为专署级名中医。他擅长中医妇科,造诣非凡。在妇女经、带、胎、产等诸病的辨证论治上,他都有独到之处。许多婚后多年不育的夫妇上门求治,经他精心调治,每每喜得胎孕,在医院里常常可以收到这些夫妇热忱洋溢的感谢信,有些夫妇则带着儿女亲临道谢。

张老师重视临床经验,也重视书本知识的积累,每当诊病之余,就翻阅医书。他的知识既渊博又精深,不仅精通中医妇科诸病的防治,对于中医内科、儿科、伤科等学科也广有涉猎,是一位出色的中医专家。

张老师不但医术高明,医德也十分高尚。五六十年代,他为了方便金华市区病人就诊,规定了每逢农历二、五、八在九德堂、后街立新旅社等地为病人门诊,风雨无阻,从不缺席。有时看病迟了赶不上末班公共汽车,就步行10公里路回家。他出差在外,所到之处很快就有许多人围着他,请他诊病开方,而他从无怨言。在数十年的行医中,始终工作认真,态度和蔼,不论贫富,一视同仁。

不少贫苦人求医,他诊病之后,常常分文不取,有时还慷慨解囊给病人买药钱。

外地病人,路途遥远,来信要求复诊的几乎每日都有,他常常在晚上拆阅信件,依据病情,及时给予复方,避免了病人往返造成的人力和经济上的损失。

热忱带徒 桃李满园

张兆智老师在后半生的中医生涯中,尽管诊务很忙,仍把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带徒方面。他热心培养中医人才,言传身教,诲人不倦,毫无保留地把自己丰富的医疗经验传授给年青一代。经他多年的辛勤培育,先后带出了一批学生,现在他的学生多已成了各地的中医骨干。

本文原载于1990年1月23日《金华日报》第五版

我的叔父——忆先叔张兆智中医师

张华山

1989年12月6日是我的叔父和老师张兆智老中医师逝世一周年的日子。

我怀着十分悲痛的心情怀念我的叔父。

叔父从青年时起开始行医,悬壶于金华罗店镇,为广大群众服务,成为当地一位名望极高的中医师,曾多次当选为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

叔父具有高尚的医德。他对中医事业非常热爱。农业合作化初期,他率先响应党的号召,在自己的家里办起了乡村第一所中医联合诊所。家中常年备用热茶凉水,供病员及家属饮用,对远道病人还供给膳食。对求诊者叔父无分贵贱老幼一视同仁,有求必应。对一些家境贫寒的患者他还免费送给药丸。在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一切为了病人。他常说:“一个人病了,来找我们,就是对我们医生寄予极大的希望,把性命交给了我们,因此,我们就必须全心全意为病人着想,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也要满足他。如果我们能站在患者的角度为病人考虑,往往能提高疗效。”他老人家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1976年,叔父因患下肢静脉曲张而住院手术,术后出院尚须卧床休息。有一天,一对夫妻慕名来到家中,当叔父听说还有数十人等候在医院时,二话不说,就拄着拐杖来到医院,直到病人全部诊治完毕。而他的双腿却因此而肿胀作痛,不得不躺上担架由别人抬回家中。可第二天一早,他又坚持上班。

叔父十分重视对学生的医德教育。他一生带教学生30余人,每当学生满师,他都要赠送三件礼物:一双胶鞋、一把雨伞、一支电筒(原先是一盏灯笼)。

意即希望学生今后能不怕山高路远,不论白天黑夜,风雨无阻、全心全意为广大患者服务。

叔父离开我们已有一年了,但他的形象仍时时萦绕在我的脑海里。他为中医事业努力工作、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为中医事业而努力工作。

此文刊载于1991年1月22日《金华日报》三版上

一代金华妇科名医

——写在张兆智先生逝世10周年之际

楼樟友 张华山 张丹山 潘才娟

今年12月6日,是先师张兆智先生逝世10周年的日子。10年前,他因心力衰竭病逝。当他的遗体火化后,骨灰送回罗店镇时,该镇村民无论男女老幼,几乎全部拥在街头等候相迎,表达对这位一生为民解除病痛的名医的崇敬心情,其壮观场面至今仍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

张兆智,1910年出生于新狮乡放生塘村。1923年开始兼习医学,两年后专攻医业并随父佐诊。1929年经金华县中医协会考试合格,并经浙江省卫生厅登记领取中医证书和开业许可证,正式悬壶于罗店镇。1951年参加金华地区医院举办的中学西医班进修一年。1954年秋,张先生作为金华县的中医代表光荣地出席了浙江省中医代表大会。1956年发起组织金华县狮岩乡中医联合诊所,兼任诊所主任。1958年10月进双龙公社卫生院,该院后发展为罗店区医院,他均任副院长,并主持中医工作。

张先生从事中医长达60余年。他对民间医药非常重视,常常不耻下问,虚心求教。记得有一次,为了解山区治疗蛇伤的草药,他不辞辛苦翻山越岭上门到蛇医家请教。经过不断积累,使自己掌握了大量的民间草药及单方、验方。

由于张先生对草药应用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故于1975年被邀请参加了《浙江省药用植物志》一书应用部分的审稿工作。

张先生医术精湛,擅长妇科。求诊病人中,妇科十占七八,因而他在中医妇科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经验。

50年代中期,张先生结合祖传经验和他本人的临证心得,撰写了《中医妇科经验录》,全书手稿大约七万多字,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张先生在中医妇科方面的学术思想和成就。例如,他在总论中说到:“大凡治病,务须观察体质之强弱,明性情之柔刚,审表里之虚实,辨邪正之轻重,较阴阳之微甚,分脏腑之旺衰,察疾病之急慢,决攻补之先后,勿使闭邪,勿使伤正……则能药到病除。”他在妇女经带、胎产等方面的辨证论治亦都独具慧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