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浙江省“科研兴校”百强
49439600000004

第4章 杭州(4)

学校最初选址于建国中路的锅子弄,由于改扩建的需要,于2001年租用杭州市教育学院的凤起校区,两年间办学规模扩至30个班级。2003年8月,学校在区政府和教育局的关心支持下,搬至上城区抚宁巷58号。近年来,学校快速发展,规模不断壮大,2007年9月,学校开始实施“轻负高质”的品牌战略,走集团化发展之路,除建兰中学本部外,还托管了公办开元中学,创办了住宿部,建兰教育集团也宣告成立,教育集团共分两个校区,分别是位于上城区抚宁巷58号的抚宁巷校区和上城区近江家园栖园弄1号的开元校区。

学校虽几经迁址,办学条件非常艰苦,建兰人却砥砺奋进,成就了求实之风。

在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校通过“轻负担、高质量,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品牌实践,以规范的制度、良好的科研氛围作保障,以专业化程度较高的教师队伍和骨干管理队伍为依靠,努力研究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时效,减轻学生的第三种负担,实现建兰教育集团“创建人文校园”的发展目标,使之成为教师和学生成长的精神家园。目前教育集团两校区共有52个班级,学生人数达2800多名,教师数200余名。学校拥有名牌、资深教师几十余名,高级教师50余名,优质课市级以上一等奖获得者近30名,市教坛新秀近30名。建兰学子不论在年度中考、各类学科竞赛、文体竞赛、校园社团中屡创佳绩,近三年的杭州市百万家长评议满意学校的活动中,集团的满意率高达99.5%以上,学校先后获“杭州市模范集体”、“杭州市文明学校”、“杭州市第三届教育科研先进集体”、“浙江省校本教研示范学校”、“杭州市绿色学校”、“浙江省名师名校长培训基地”等数十项集体荣誉,是目前杭州中心城区占地最大,师资一流,质量一流的初级中学。

二、教科研历史及现行主要制度

自2000年独立办学以来,学校就高度重视教育科研在学校发展上的引领和保驾护航作用,坚持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2001年,学校成立了教科室,设专职教科研室主任,享受中层干部待遇。学校申报的课题《开发与利用学习资源的实验研究》获批2002年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研究成果斐然,极大地推动了学校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促进了课堂教学和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多项课题成果在省、市、区获奖,学校也被评为“杭州市第三届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学校有一支优秀的教育科研骨干队伍,有一套完善的教育科研管理制度、有一批优秀的教育科研成果。

1.科研管理,扎实创新 集团非常重视构建教科研管理网略,分别形成的校长室(分管教学副校长)-教科研部-教科研组-教师、校长室(分管德育副校长)-教科研部-教科研组-年级组-班主任的管理网络;各学科均设立了教科研组长,由教科研部进行管理和培训,教科研组长负责本学科的教科研常规工作,享受教研组副组长待遇。教学管理骨干身先垂范,校级干部、中层干部都是学科课题组成员或主要负责人;学校实施“教科研积分制考核”培“先”奖“优”。主要科研制度有:《杭州建兰教育集团课题管理办法》、《杭州建兰教育集团课题成果奖励办法》、《杭州建兰教育集团教师教育科研积分制考核办法》等。学校在教育科研培训上务实创新,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办法。每学期组织2-3期的专题评选,2-3期校内专题研讨,创立了青年学术沙龙苇思社,创办了沙龙刊物《苇之思》,开辟网上论坛,教师可随时进行交互式研讨。

2.课题研究,全员参与 近年来,学校各级课题立项数呈上升趋势,逐步落实“日常工作课题化,课题研究常规化”的目标。2006年至2009年9月,集团进行研究的省级立项课题10项,课题成果省级获奖4项,市级获奖3项。在课题研究中,通过开展“秋之语”读书会、课堂教学研讨会、青年教师沙龙、时效教学论坛、教案案例征集评选等活动促使课题研究与教育教学紧密结合。抓好目标管理、过程管理、评价管理和档案管理。每学年初,教科部召开课题组长会议,要求各课题组根据各自特点制定好阶段性研究目标。课题组成员根据学科特点,确立各自的研究目标,制定研究计划,每月一小结。教育科研部根据研究过程适时进行督查指导,并对每一个课题进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即时评估,并将评估结果纳入教师教科研成绩年终考核中,作为教师评优、晋级的重要依据。

3.教研科研,有效交融 “教科研和教研的一体化”是建兰教育集团着力打造的校本研究文化,事实表明,集团教科研的突出成绩得益于此。皇城根校本课程、英语视听说校本课程、阅读电影校本课程以及各学科配套校本教材、各年级各学科校本作业的研发,使集团的教科研工作为解决教学一线的现实问题服务,为满足学生的现实需求服务,实现了教科研工作从雪中送炭到锦上添花的飞跃。

4.经费保障,落实到位 集团每年经费预算,留足教科研经费,专款专用,并创造条件,不断加大对教科研的经费投入,为外出学习、参加交流、外聘专家指导提供便利的条件。2006学年和2007学年,学校教育科研的经费投入较2005学年增加了20%,2008学年较2007学年增加20%。学校有品牌研究专项经费、立项课题专项经费。

三、教科研的成效及影响

2004至2009学年,杭州建兰教育集团在教科研工作上成绩斐然,学校品牌美誉度不断提升,素质教育硕果累累,建兰学子在中考及各类评选中屡创佳绩,教师的专业水平快速发展。仅2008学年,杭州建兰教育集团的“提高课堂时效,减轻学生第三种负担”的研究引发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肯定赞赏及各级媒体的关注。教师关于课堂时效、第三种负担的研究论文、案例近50余篇在各级报纸杂志发表。

教育科研已成为杭州建兰教育集团“轻负高质”品牌创建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一片丹心育桃李,馨香建兰写春秋。今天的建兰日趋壮大,也将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在这继往开来的关键时刻,建兰人将励精图治、奋发团结、与时俱进,为建兰美好而灿烂的明天拼搏奋斗。

杭州市学军小学

杭州市学军小学(杭州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小学)是有百年历史又具现代气息的浙江省示范性实验小学,建校于1908年,始名杭州府官立初等小学堂。从1992年开始一直被评为浙江省文明单位、浙江省先进学校,1991年被杭州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确定为重点涉外参观单位,1998年被命名为教育部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2002年被评为全国首届中国少年弘扬白求恩雷锋精神十佳先进集体、浙江省首批绿色学校、浙江省教育科研200强学校,2003年被评为杭州市首批文明学校,2005年被评为浙江省校本教研示范学校、杭州市示范文明单位,2007年被评为浙江省爱国卫生先进单位、浙江省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2008年被评为浙江省健康促进学校金奖、杭州市最清洁单位。学校连续多年被评为杭州市人民满意学校,是杭州市国际交流的窗口。

学校现有两个校区,求智校区占地15598平方米,建筑面积14000多平方米,建有两幢教学楼、艺术楼、科技楼、室内篮球馆、室内乒乓球馆、6环道塑胶200米田径场、人造草坪足球场、近300座的阶梯教室、150座的大型会议室、21个专业教室、900多平方米的地下汽车库,每个教室都配备多媒体设备,均可直接上因特网等现代化教学设备。紫金港校区占地4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6000多平方米,有3幢教学楼及行政楼、综合楼、体育馆等、250米田径场、天然草坪足球场、500余座阶梯教室及各类完善的专业教室。

学校现有61个教学班级,2363名学生。教职工160人,专任教师152人,其中省功勋教师1名,特级教师2名,全国优秀教师1名,中学高级教师10名,省市区教坛新秀、学科带头人共计56人,其中省市级26人。学校一直以来非常重视教师队伍的培养,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初步形成一支骨干教师队伍。语文、数学、音乐、科学、美术等学科多次代表浙江省参加全国学科比赛获一二等奖,并涌现出一批在全国、省市区有影响的名师。

学校面向全体学生,落实全面教育,不断提升学生素质,为将来成才打好扎实的基础。开展丰富的校园活动,形成了六大“学科节日”等特色活动,坚持社团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保证每位学生发展一项以上的特长。

学校重视教育科研,不断寻求学校教育的发展点。《小学生主体参与教育模式的研究》获浙江省普教成果一等奖,《基于课堂环境的探究性教学研究》获省第四届教研成果一等奖,《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发展与应用研究》、《小学多媒体网络环境教与学》均获浙江省基础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现阶段正着力研究儿童文化,基于现代儿童的特征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学生更好的个性化发展。

学校继承“团结、实干、民主、开拓”的领导作风,在“尊师、爱校、勤学、守纪”校风和“教学严谨、为人师表”教风的基础上,团结合作,民主开拓,实干奉献,不断深化教育改革,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了合格而有特长的优秀人才,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学军小学正以豪迈的雄姿,贯彻“整体观念、主体思想、个性发展、和谐关系”教改纲领,以“个性化、现代化、国际化”为办学方向,朝着“教师发展的沃土,学生成长的乐园”的共同愿景不断前进。

杭州市长寿桥小学

一、学校概况

杭州市长寿桥小学创建于1962年,是杭州市的实验学校,曾先后获得浙江省文明学校、省绿色学校、杭州市文明单位、杭州市劳模集体、杭州市依法治校示范学校、杭州市科研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在社会上享有较好的声誉。教师们潜心教学与研究,追求“轻负高质”,教学质量优异,教师成长“鹰架俱乐部”、“一点研究”基层教师开展科研途径与方法、“你快乐,所以我快乐”生态校园建设新举措都已成为学校发展的亮点所在。“让每一个孩子充满阳光”是每一位“长寿”教师的执着追求。

二、教科研历史及现状

1.研究内容——指向学生的学习研究

从2003年至今,学校始终把教育教学研究的重点定位于“学习”这一主题,持续开展了《自主学习,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基于多维学习的课程整合策略研究》、《鹰架学习策略与研究》等省级立项课题的研究,通过数年的研究,积累了有效的研究经验,也获得了许多研究成果,学生的学习能力、综合素养有显着提升。

2.研究方式——基于草根的“一点研究”

多年来,一直坚持探索以学校科研工作可持续发展来解决学校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的工作思路。2006年,学校经过调查、收集和酝酿,提出了《“一点研究”模式——基层教师开展教科研的有效路径》,这“一点”来自教师平时工作中最得意的、最成功的一点,也可以是最困扰、最失败的一点问题。“一点研究”鞭策着教师们时时以思考的眼光看待问题,以研究的心态解决问题,让研究成为一种习惯。三年来,教师们在自己感兴趣的教育教学领域中将自己的教学、反思、课题研究有机地整合起来,集中精力服务于教育教学。

3.研究主体——立足教师成长

开展研究立足教师,培养教师良好的研究素养和能力是关键。所以,学校在2003年成立“鹰架俱乐部”教师成长基地。通过开展“主粮”+“杂粮”各类活动,为教师搭建成长的脚手架,扶持教师发展,逐渐形成一支会研究、会操作、会评价的学习型教师团队。

4.研究保障——完善科研制度

为保障教师研究顺利开展,激发更多教师研究热情,学校先后制定了《“鹰架”俱乐部章程》、《“鹰架”俱乐部成员修身要义》、《“鹰架”小组活动指导意见》、《“鹰架”俱乐部专项奖励基金奖励方案》、《鹰架俱乐部评优管理办法》等。同时学校还制定了《杭州市长寿桥小学教科研管理制度》、《教师教育科研积分制度》、《教育科研奖励条例》等等,并持之以恒落实到位。

三、教科研的成效及影响

2008年,省规划立项课题《基于小学生多维学习的课程整合策略研究》获浙江省第六届教育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杭州市23届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研究成果在浙江省科研立项课题指导会议以及其他城区交流。

2006年,省级立项课题的《校内优秀教师成长个案研究和规律探索》获浙江省“十一五”中小学教师与校长培训研究一等奖,成果编辑成书《解开优秀的密码——小学优秀教师成长规律探索与个案研究》,2008年3月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受到文汇报记者的关注,并在该报进行推荐。

2009年9月,《“一点研究”模式——基层教师开展教科研的有效途径》获杭州市24届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正在送省参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