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浙江省“科研兴校”百强
49439600000024

第24章 台州(4)

三、踏踏实实,终结丰硕喜人的教育科研成果

1.课题研究喜获丰收。五年来,学校共承担了6项省级课题研究,其中优秀结题5项、研究中1项,优秀结题率达100%;共承担60项台州市级课题研究,其中优秀结题18项;共承担了4项国家“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子课题研究,均顺利结题;临海市级课题85项。据上统计,学校掀起了教科研热潮,教师参与面达90%以上。

学校教育科研成果获台州市二等奖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共计17项,其中省一等奖1项、省(电教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1项、省二等奖2项、省三等奖5项、台州市一等奖2项、台州市二等奖6项。

2.教师素质稳步提升。如今哲商的绝大多数教师已成为科研型教师。五年来,教师撰写的《契约式德育的探索与实践》等103篇论文发表在《思想理论教育》、《现代中小学教育》、《教学与管理》等全国级、省级正式刊物上;12篇论文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获奖。

教师中已涌现出省特级教师5名,中学高级教师20名,国家级首批骨干校长、骨干教师培养人选3名,省名教师、名校长培养人选7名,省级名师名校长工作站导师2人,台州市名教师、名校长7名,临海市名教师、名校长21名。同时,涌现出一批科研型教师:省科研型校长1名,省科研标兵1名,省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3名。

“科研兴校”在哲商小学已成为现实,丰硕的成果是全校教师共同努力的结果。

学校将坚定不移地走科研兴校之路,推动学校教育科研“强项更强,特色更靓,水平更高”,为百年名校二次腾飞再谱新篇章。

仙居县实验小学

一、学校概况

仙居县实验小学,1942年肇基于县城老西门街西家大祠堂,定名仙居城西小学,1968年改为仙居县城关镇第三小学,2001年合并原教师进修学校校舍,学校办学规模迅速扩大。2003年7月升格并更名为县级实验小学,2006年2月搬入新校园,校园占地面积40余亩,现有44个教学班,2496名学生,107名教职工,成为仙居县真正意义上的花园式窗口学校。

经过一代又一代实小人的薪火相传,学校形成了以“幸福”为核心的办学理念,确立以“让校园充满幸福感”的办学思想,砥砺出“修德、启智、健体、扬艺”的校训,孕育了“博学、审问、明辨、笃行”的优良校风,打造一所“充满幸福感的省市特色窗口学校”,培养“文明有礼、学习有法、体艺有长”的新实小人已经成为了大家的共识。

近年来,学校特色品牌逐渐突显,社会影响日益扩大,办学水平赢得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学校先后荣膺“省示范小学”、“省市校本教研示范学校”、“省市教育科研先进集体”、“省健康促进学校”、“省语言文字规范校”、“台州市文明单位”、“台州市教育基本现代化学校”等近20项省市荣誉称号。

二、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主要特色

学校一直奉行“科研强校、特色兴校”的战略,坚持“实践必研究,研究即推广”的工作策略,经历了宣传发动、普及落实、提升深化三个发展阶段。

1.基于教师工作场的校本教研系列研究已走在康庄大道上

近五年,学校领导躬耕力行,成为学校教科工作的领头雁,共主持完成五项省课题研究。其中王植林校长主持的省重点课题《以教师专业发展为主题的校本教师培训与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整合研究》,成果获省教育科研成果评比二等奖;同时,由合作备课研究引发的基于教师工作场的校本系列研究在学校不断持续发展,成为一个较有特色的教师培训品牌。

2.学科教学研究成果犹如井喷

几年来,应中其副校长主持的省规课题《任务型学习》引领学校教学改革。

《数学建模》、《智慧语文》、《微型课程开发》等七项省规课题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学校对学科教学的思想方法、学习方式和教材建设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目前,“以学生认知建构为线索,重建教学体系”已经成为全校教师普遍遵循的主流教学设计方法。

3.“关爱工程”仿佛一缕阳光照亮孩子心田

省规课题《以“快乐体验”为平台的留守儿童本土文化教育的实践研究》开始着力孩子品性的养成教育。学校成立“爱心”办公室,组建爱心家庭,每一名教师都要承担爱心妈妈(爸爸)的角色,定期开展各种富有特色的主题教育活动。目前,德育自主管理品牌小荷已露尖尖角。

4.体艺普及教育研究成就学校一道最靓丽的风景线

省规课题《体艺交融校园大课间活动的实践研究》集中反映了学校近三年体艺素质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巨大成果。学校从让孩子快乐学习,幸福生活的视角,将体育和艺术教育有机交融,从而有效地将传统的“体艺竞技”教育转换成生活化的艺术熏陶。目前,2000多孩子的乐器合奏,800多孩子的抖空竹表演,600多孩子的长绳表演是学校的骄傲。

5.教科制度完备犹如一支支科研活动的催化剂

学校建设了较为完备的教科研工作制度,有《仙居县实验小学教科研五年发展规划》、《仙居县实验小学教科研工作暂行规定》、《仙居县实验小学教育科研岗位责任制度》、《仙居县实验小学教科研组考核细则》等。

三、学校教科研工作的主要成绩

首先,更新了教育观念,提升了教师教学的实践能力。学校有省市级学科带头人5名,有县级学科带头人30多名,在我县共举行的三次大型业务竞赛(2005-2008年),有13位学校教师获得了县一等奖,市级一等奖4人,二等奖5人。

2004-2009年县级以上荣誉称号获得者、省市课题、市级以上发表或获奖论文等增长很快。

其次,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素质,促进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极大地提升了学校的教学质量。

学生成绩:

时 间测试项目成 绩

2005年1月县五年级数学第一名

2005年7月城区完小五年级语文第一名

2006年1月城区六年级数学第一名

2006年6月县毕业班语数第一名

2007年6月城区完小三年级语文第一名

2008年1月县五年级语数第一名

体艺成果:

体育2003、2004、2005、2006、2008年均获县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第一名。

美术

美术作品国际展出7幅,蒋中威等17人在全国美术比赛中获奖,省市县获奖90多人。

音乐

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县中小学生文艺会演、声乐、舞蹈节目均获一等奖;市首届合唱节二等奖;省市县音乐单项比赛获一、二等奖有30多人次。

仙居县安洲小学

一、学校概况

浙江省仙居县安洲小学是一所百年名校。光绪三十年(1904年)二月,由安洲书院改为官立安洲高等小学堂,标志着安洲小学的正式成立,开了仙居现代教育的先河。学校现有56个教学班,3305名学生,139名教职工。1994年以来,学校坚持走“科研兴校”之路,开展群众性教科活动。至今,学校共承担了12项省级课题(其中省重点课题2项)、90项市级课题的研究任务,66项成果在台州市级以上获奖。学校先后荣获浙江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浙江省教育科研200强学校、台州市首批教育科研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

二、学校教科研历史及现行主要制度

安洲小学教育科研工作起步很早,自1995年就成立了教科室,由一名副校长直接分管教育科研工作,教科室除配备正副主任外,还配有6名兼职教科员,形成了校长室-教科室-课题组的三级教科研管理网络。教科室除了常规的课题研究与管理内容,还增加师资培养与培训项目,教科室的职能主要有管理职能、研究职能、培训职能和咨询职能。

为了加强对各级各类科研课题的管理,学校先后出台了相应的教育科研制度,除了常规的课题申报、实施、结题、评奖等制度,还建立了以下这些制度:

1.研教结合制度。将课题研究过程与教研活动相结合,在课题实施过程中,要求每个课题做到三个“有”:每学期有一堂课题研究公开课,有一篇课题研究案例,有一次在备课组上的专题发言。研教结合,让科研真正服务于教学实践。

2.研训一体制度。将科研与校本培训活动结合,搜集教改经验及国内外有关教育的最新动态,及时向校内教师介绍科研和教改信息;举办“校园学术节”,组织教育教学论坛、读书沙龙、青年教师赛课、骨干教师讲座、课题论证会议、创办学术刊物等活动,为教师提供交流平台,浓厚的校园学术氛围,使教师们在思想上、观念上有了很大的转变。

3.推广应用制度。为了更好地发挥教科研成果的应用价值,服务于教育教学实践,学校制定了《安洲小学成果推广应用制度》,对成果推广工作的组织与开展,提出了一系列的办法和措施,并对参与成果推广的教师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具体做法是把教研组作为成果推广实施小组,要求各教研组根据学科特点,选取本校优秀的成果,在年级组实施推广。将常规的教学工作、教研活动与成果推广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

三、学校教科研的成效及影响

1.在成果推广中发挥了实验学校的辐射功能。通过近几年的推广实践,许多优秀的成果已深入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了教学效率。2004年,由学校部分教科骨干撰写的《学校教育科研成果推广》一书已由北京和平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对教育科研成果推广的原则、条件、形式、策略、实效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概括总结,有力地推动了台州市各学校的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工作的开展。

2.在良好的科研氛围中实现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几年来,由于教师承担的课题涉及各学科、各教育层面,这样既培养了科研骨干,又通过他们带动了全体教师,在较浓厚的科研气氛中,一批批科研型的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学校现有中学高级教师14人,省市级名师名校长、教坛新秀、教学能手、教科研标兵等学科带头人23名。《走向成长的教师专业发展》在《中国教育报》上作专题报道。

3.在特色科研项目中促进学校文化内涵发展。2007年5月,学校被命名为台州市“小学有效课堂教学”研究基地,开展了“有效课堂教学”特色科研项目的研究,构建了“启发诱导、主体参与、分层优化、及时反馈、激励评价”的教学模式。在立足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学校积极探索教学评价改革办法,初步建立了一套定性与定量、综合与单项相结合的发展性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在特色科研项目的推进中,学校逐步构建了以“人本、创新”为核心的学校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