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浙江省“科研兴校”百强
49439600000020

第20章 金华(5)

学校一直以“科研兴校,科研兴教”为发展战略,把教育改革和教育科研结合起来,努力向科研型办学转化。完善的管理制度,科学的激励机制,“多途径,重实效”的教科研培训模式,保障了科研的有效开展。加强课题实验全过程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构建教育科研“两个网络”:一是以教科室为龙头,学科组为依托,教师人人参与的教育科研网络。实行分层管理、分层指导、分类提高、逐步推进,形成了教育科研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全身心参与的局面。二是对实验课题进行层层分解,形成了课题实验的网络,使课题实验落实到各部门、各教研组的工作中,落实到每位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五年来,学校先后共承担了各级各类课题60项,其中国家级子课题2项,省级重点课题1项,省规划课题8项,省师干训4项,省教研系列3项,市级规划课题20多项,县级规划课题20多项。学校以重点课题的研究作为抓手,在书画教育和课堂教育改革上,在倾听教育和课程改革上,下大力气,深入的进行研究,逐步形成了课题研究下浓厚的学校特色文化。书画小学的成就,倾听教育校园文化的形成,口语交际课程的开发、学校网络教研的建设研究均在省内有较大的影响,形成了教育科研支持下鲜明的学校特色发展。全体教师们及时总结研究经验,先后共有200余篇论文在省级以上杂志中发表,600余篇论文在各级各类评比中获奖。

实验小学全体教师伴随着学校教育改革的步伐,用自己的辛勤与汗水,谱写着实验小学教育科研的动人篇章,用自己的智慧、学识撑起了实验小学教育科研一片晴朗的天空。学校先后获得浙江省文明单位、浙江省示范性小学、浙江省教育科研200强学校、浙江省教科研先进单位、浙江省校本教研示范学校、浙江省文明学校、浙江省特色学校、浙江省艺术特色学校、浙江省实验学校先进单位、金华市教科研先进集体等荣誉。

随着二期课改的推进,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也将围绕锻造一支“知识型教师”为目的,借校本教研,丰富教育科研形式。学校将通过开展“网络教研”、“教师龙峰讲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借助“名师工作室”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开展“微格教学研究”以夯实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提高教学技能。并将深入开展“区域性教育联盟”教科研活动,发挥品牌学校作用,使联盟内各学校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最终达到推动不同学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的。

武义县实验小学

武义县实验小学坐落于风景秀丽的武阳川畔、梅郎山麓,是一所设备先进、师资一流的现代化学校,是一所辐射能力强、办学效益好的武义县乃至金华市窗口学校。建校23周年,学校坚持“科研兴校、科研兴教”之路。按照“以学科教学为中心,以教育科研为抓手,建设现代化、示范性的窗口学校”的目标,成功打造了“序列主题活动课程”、“小语四结合”、“大成美育”、“校园文学”、“学教模式”、“综合实践活动案例”、“校本研训一体化新机制”、“影像育人”等科研品牌,研究成果先后获得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实验研究会最高奖,浙江省人民政府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浙江省基础教育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中国少先队“十一五”课题成果一等奖等;22万字的《活动课程研究》理论专着被列入“中国新时期中小学教学改革理论研究丛书”,面向全国发行;《花开的声音》校本教材由中国作家出版社正式出版面向全国发行。

实验小学从建校至今,学校教师以“团结、实干、开拓、创新”的实小精神,凭着全体教职员工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坚定的科研信念,坚持运用教育科研来培育优秀学生、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发展学校。

一、学校科研历程

二、科研带动学校自主发展

1.合理的管理机制使学校工作高效运转

“管理出效益”是现任校长石玉珍经常说的一句话,“单元呈现”校本研训一体化机制课题开展研究后,学校将“科学管理流程公开化”纳入到管理机制中,使各项工作管理形成纵横交错的网络,在整个网络中,每条线既有交叉,又不重复。如此一来,学校突破了原先“教研”、“培训”各自为政的格局,一方面使得学校的研究、培训、教务等日常工作形成系列化,工作的主线十分清晰,不会再出现重复、交叉布置的弊端;另一方面也减轻了教师的负担,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安排自主的学习与课题研究。

2.和谐的交流机制为教师发展搭建平台

“小学语文四结合”实验以及“校园文学”、“影像育人”等课题的开展,为促进教育教学的开展,加强教师间的沟通与交流提供了许多平台,学校在校园网上创建了“新闻中心、教育科研、德育天地、教师频道、留言板、教育资源库”等栏目。

其中“教育资源库”栏目里包括教学课件、图片资源、网络应用等,为教师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教育科研”栏目收录的是教师们的学科论文、教学案例、教学反思、优秀教案,供其他教师学习借鉴。教师们可随时登陆校园网,关注学校的工作动态,聆听专家讲座,浏览学习内容,查找相关资料以及发表评论。丰富的网络资源为教师的自主发展提供舞台,同时也促进同伴之间的互动。各块由科研室、教导处及德育处牵头组织,全体教师参加,形成了有效、和谐的交流机制。

3.课题研究促进学校良好机制的构建

回望学校的科研历程,让学校充分体会到了经过系列课题研究带动学校机制建设和完善的作用。比如“单元呈现”校本研训课题,其特性是为教师从事校本教研,实现专业意识的觉醒及专业生活方式的转变提供了可能。学校提出的“校本研训一体化新机制的构建与实践”是针对长期以来基层学校“研”、“训”分离,且大多以“单课”形式单一进行,教师自主参与度较低等问题。课题组通过认真的思考与长期的实践,提出了建构从“单课”走向“单元”的校本研训一体化新机制的研究构想,并且开展了较深入地研究。学校建立的“研训一体化”校本研修机制促进了教师的发展和成熟,最终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

三、学校科研展望

展望新的征程,实验小学全体教师将在石玉珍校长的带领下,以新课改为契机,以课题研究为依托,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和更加坚强的决心服务于本职工作,以更加饱满、严谨的精神投身于教育科研。

武义县壶山小学

一、学校概况

武义县壶山小学,创办于1902年,是金华市范围内最早的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学校,曾有“开八婺风气之先”的说法。从这里走出了着名经济学家千家驹、国民党高级将领汤恩伯、建筑工程专家王昌真等万余名学子。现有53个班级,师生2400多人。在新教育背景下,学校本着“赏识学生、服务学习”的理念,致力于打造学生展示平台、家长参与平台、教师成长平台。学校先后获得了“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魅力少先队”、“全国群众性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巾帼文明岗”、“浙江省文明单位”、“浙江省百年名校”、“浙江省示范性小学”、“浙江省科研兴校二百强学校”等30余项国家、省、市级嘉奖。

二、教科研历史及现行制度

(一)教科研历史

综观壶山小学的教科研历史,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德育漫画”,为素质教育助推

1994年,壶山小学提出了“科研兴校”的口号,本着“规范组织、科学指导、强化落实、敢为人先”的思想,积极投身于教育科研的实践,1996年10月,《小学生漫画故事德育教材教法实验研究》被省教科院确定为省级规划研究课题,为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科技教育”,为创新教育领跑

1999年,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牵头,全国20多个省市启动“创新教育的研究与实验”大型教改实验课题,学校参加并开展了《以创新为本位的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的建设》的研究和实践,积极探究在小学开展创新教育的内容和有效途径。

3.“科幻·设计·制作”,为课程改革加油

新课程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倡导校本课程的建设。“《科幻·设计·制作》校本课程建设的研究”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它于2004年3月被批准立项,此后,学校围绕课程目标与内容的建设、课程实施途径、师资培训、课程开发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与实践。

4.“小学教育中体育文化的提炼与普及研究”,为文化建设喝彩

2007年2月,省级课题《小学教育中体育文化的提炼与普及研究》被批立项,在研究中,学校不仅继承了以往的优秀课题成果,还传承了学校深厚的传统文化,更以此课题研究为突破口,让科研来引领学校文化建设,推动学校管理的进一步创新。

(二)现行制度

学校现有《武义县壶山小学教科研工作制度》、《武义县壶山小学课题管理若干规定》、《武义县壶山小学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办法》、《武义县壶山小学教师理论学习制度》、《武义县壶山小学教师科研、论文获奖奖励制度》等一系列教育科研的管理、评比、奖励制度。

三、教科研的成效及影响

《小学生漫画故事德育教材教法实验研究》获金华市1994年以来德育重大研究成果一等奖;1997年获中国教育实验优秀成果二等奖;1998年获浙江省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实验论文、报告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实验与改革》上发表,并在《金华教育科研》上推广。

2000年11月,《以创新为本位的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的建设》研究成果通过省教科院组织的专家组鉴定,同年获浙江省第二届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2000年月11月,首届浙江省创新教育现场会既研讨会在学校召开,省教育厅李志强副厅长评价“科研成果操作性强,已经走在全省创新教育研究的前列”;科研成果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2005年,“《科幻·设计·制作》校本课程建设的研究”研究成果通过省级专家组的鉴定。同年10月,专着《学会创新》正式出版。2006年,研究成果获浙江省基础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2007年,获浙江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政府奖)一等奖。2006年3月27日,金华市教育局、金华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专门发文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壶山小学“科幻·设计·制作”研究成果。

2009年1月,学校省级课题《小学教育中体育文化的提炼与普及研究》荣获2008年度市基础教育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省基础教育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金华市磐安县安文小学

磐安县安文小学,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曾九易校名,于1983年11月定名为安文镇中心小学,2007年4月升格为县属学校并更名为安文小学。现有34个教学班,1756名学生,88名教职工,其中省市县名师、优秀人才、教坛新秀、骨干教师等58人。

学校始终坚持“德育为首、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先后承担了三十多项教改实验课题,如体现磐安特色的“分-分-整”素质教育模式研究,国家级课题《家庭教育研究》,省“九五”规划重点课题《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的理论与实践》,省重点课题《小学生责任心的培养与研究》,省规划课题《小学德育艺术化的探索与研究》、《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研究》、《童心真语创建个人文集的研究》、《校园数字化管理应用研究》、《小学生英语书写习惯的培养与研究》、《小学生计算错误原因分析及矫正方法研究》、《小学数学开放式家庭作业设计的研究》、《优化集体备课的行动研究》等,其中《小学生责任心的培养与研究》获省一等奖,《小学德育艺术化的探索与研究》获省一等奖,《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获省二等奖,《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研究》获省二等奖,《小学数学开放式家庭作业设计的研究》获省二等奖,《优化集体备课的行动研究》获省二等奖,《以漫画为载体的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与研究》获市一等奖,并在全县广泛推广。2005-2006年度、2007-2008年度学校被评为“浙江省教科研先进集体”,金华市首批“科研兴校”示范学校。

学校教科室于2001年挂牌成立,扎实地开展各项工作。教科室由校长直接分管,配有业务能力强且有相当工作责任心的教科室主任和副主任各一名,并由八名学校教科研骨干教师组成学校“教科研团队”。坚持走“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的道路,坚持教育科研为教育行政领导决策服务,为教育教学改革服务,紧密联系本校教育教学实际,牢牢抓住教育教学的热点、难点和亮点问题,组织课题研究,努力将教科研与教育教学的实际结合起来,为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平台。为了加强研究过程管理,学校推行“月月报制度”:要求各课题组按照制定的实施方案,根据实际情况,落实研究任务,做到分工明确。每月第一周的周三晚上六时至八时为教科研专项活动时间,要求各课题负责人和执笔人参加,带上本月研究的材料及月报表,汇报课题进展情况,并建立“课题研究档案”。为确保研究课题的顺利开展,学校在研究经费上给予无条件的支持,凡是课题组一切活动、外出学习、聘请专家等所需的经费全部由学校承担。另外,学校还满足教科研需要的一切物品,如为教科室配备了彩色打印机两台。经过教科室成员及学校教科研团队所有成员的努力,学校教科研工作已逐渐走上正常、有序、规范的轨道,获奖课题、论文的数量逐年增加,质量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