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我国转轨转型过程中一些负面现象的影响,现在许多大学生的职业理想、择业观念存在不同程度的偏见,所以需要进行全面的指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职业观念和正确的就业观,并将其内化为大学生自己的观念和行动。最重要的是要懂得职业选择和事业定位,必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根据自身特点激发内在动因,在励志上下工夫。同时,职业选择要早作准备,设计职业生涯,有准备有把握才能走向事业成功。人的职业生涯发展与人生理想追求方向是趋同的,人的职业生涯发展为实现人生理想追求提供现实条件,人生理想追求为人的职业生涯发展指引方向,没有职业生涯发展现实条件支撑的人生理想是空想,没有人生理想追求指引的职业生涯发展是盲目的,不会成功的。
第二节 大学生就业制度安排和政策导向
就业是民生之本。高校毕业生是整个社会中充满活力、富于创造的群体,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
大学生就业是现代化建设、社会稳定和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大问题。
一、就业制度的历史演变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变革,提供了大量的职业可供人们选择,于是产生了职业选择和职业规划问题。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高等教育采用计划管理模式,实现“统包统分”的就业方式,学校与学生既没有内在动力,也没有外来压力,用人单位也没有选人的自主权,因而没有职业选择问题。对学生个人而言,也就不需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考试成绩和学术表现决定其工作和生涯,职业生涯是由国家决定的,学校教育学生服从工作分配安排。在长达40年的“铁饭碗”时代,“成功职业生涯=好大学+高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有了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创建了人才市场的就业机制。全国高校扩招之后,使大学生供求结构发生了变化,造成结构性失衡和失业现象。在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经济环境恶化,从而导致大学生的就业“寒流”。在这种严峻就业形势之下,加强高校职业指导,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探索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和就业引导显得更加迫切。
二、就业制度与政策导向
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正朝着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方向运行。一方面由于社会经济结构调整,特别是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出现暂时的结构性困难;另一方面是全国高校扩招后,大学毕业生供给大量增加,使供需矛盾突出,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毕业生就业的原则是“公开、公正、择优、自愿”。国家确立了“市场导向,政府宏观调控;学校推荐,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对于定向培养毕业生、享受国家专业奖学金及受艰苦行业和地区或特殊岗位定向奖学金的毕业生、结业生、有病生、来自边远省区毕业生等,就业政策都有些特殊的规定和优惠政策,还有毕业生自费出国留学的政策。
2007年11月,教育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做好2008年普通高等院校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各地政府和相关部门也积极制定配套政策。如省会及省会以下城市放开吸收高校毕业生落户的限制;大学毕业生的户籍可以在学校保留2年;取消对毕业生就业的不合理收费;国家鼓励大学生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国家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国家鼓励大学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到农村、到中小企业去就业;除国家限制的行业外,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毕业半年以上未能就业并要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和就业困难的高职(大专)毕业生,都给予了特别优惠的政策。建立包括大学生在内的人事代理制度,它是各级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所属的人才流动服务机构,依据国家有关人事政策法规,接受用人单位或个人委托,是对人事业务集中、规范、统一的社会系列服务的一种人事管理方式。大学生可以依据人事代理制度的具体内容、有关规定、代理程序等,保障自身的相关权益。
针对2009年的大学毕业生,国家更是相继出台了许多措施。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出台了15个配套文件,拓展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细化了就业服务、就业见习和就业援助三项举措,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服务工作,开始进入统筹实施阶段。但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毕业生就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三、高校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
在大学生中普遍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具有紧迫性。自从我国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以来,大学生在毕业就业方面就存在着很大的压力。如何在大学期间正确规划自己的未来,掌握今后生存所需的必要技能,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现在各高校对大学生毕业环节主要做的是择业指导中的政策解说、信息发布、技巧指导等,仅是针对就业中的“问题性”指导,还没有把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学生人生发展性的指导,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地位还没有得到真正确立。部分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缺乏充分的认识和具体的目标,甚至没有一个完整的自我概念,因而也就不能正确地给自己进行职业定位。
一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要从小就开始进行职业启蒙教育。中国家庭和美国家庭都从小孩开始就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启蒙教育,但两者却有根本的区别。中国家长、亲戚、老师都会问孩子这样一个问题:“你长大要做什么?”他们都希望孩子可以自由地成长、自由地选择梦想、并且相信自己有相应的潜能。
在幼儿园和读小学时期利用双休日、寒暑假参加各种文艺、体育等培训班,积极探索甚至发展一些天赋。但是,进入初中以后,中国学生受高考应试教育的影响,走上了中考-高考-进大学的独木桥,以至在高考填报志愿之时还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专业、适合做什么工作。进入大学后,发现专业不适应一般都不能作相应的调整,这使就业时遇到了众多问题。而美国学生进入初中就开始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和老师,在完成必修课后,可以参加兴趣俱乐部,如计算机社团、辩论会、自然科学俱乐部、乐团、新闻记者、艺术等。在高中时就开始考虑大学入学问题,每所高中都有职业指导顾问,提供职业生涯建议,并且提供课程来帮助学生准备大学入学考试。参加大学入学考试叫学术能力测试(SAT),申请大学不只依赖于大学入学考试成绩,比较重视高中阶段的GPA、参加学校活动以及所取得的成就、兼职的工作经验等,他们都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大学。一旦上了大学,也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大部分学生在第二学年即将结束时决定自己的专业选择,最后两年就专注学习专业课程,学生会得到学校的职业生涯建议。由于早期就开始职业生涯规划,他们会独立地思考并且自由地选择教育发展道路,因而毕业时就业困惑就很少。
有人说,一个错误的专业选择不仅对十几岁的青少年来说是个灾难,它也是对国家人力资源的一种浪费。如果我们不受高考分数影响,在小学、初中、高中一直注重职业生涯教育,那么高考填报的志愿就应该是与自己的职业目标相一致的。可现实并非如此,进入大学后有许多学生觉得专业不适合,或者说并不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因而进入高校的学生对职业的认识和理解是不一致的,甚至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所学的专业将来是干什么的。因此,高校对大学生的职业指导或就业指导,要十分重视,并应贯穿于整个在校期间。自大学一年级开始就要帮助他们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工作情况、就业形势,对自己进行职业方向的思考,并且根据学校定位、社会需求、专业前景等情况来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如是按照专业大类招生的,可以让学生在确定和选择具体专业时有更多的理性思考和分析,有的高校允许学生调整专业,只要学生自己比较了解自己兴趣爱好和自身特长,一般都能同意学生调整到适合自己的专业上去。从大二开始主要是帮助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指导,从专业、兴趣、爱好、性格、气质、特长、机遇等各个方面,尽早让学生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明确各个阶段性的具体目标和主要措施,完成职业生涯规划方案。在最后一个学年开展“就业程序与就业准备”的指导,毕业生多与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联系,因为它是学校与人才市场、用人单位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是学校就业信息的集散地,是学校就业工作管理部门,它可以提供就业政策咨询、发布人才招聘活动信息。
四、就业管理部门及其服务
现在,高校除了传授知识和技能外,还要帮助学生确定职业生涯规划和目标,协助学生就业。目前主要是帮助就业形势分析和就业信息发布,尚属于事务性就业指导,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怎样从深层次的理念、发展的眼光、全面的视野去看待职业世界,帮助学生确定职业生涯规划和目标,调整职业的期望值,寻求与大学生职业定位相匹配的工作岗位,协助学生就业等方面有待努力。
1.就业管理部门的一般工作程序。教育部主管全国大学生就业工作,确定年度就业工作意见,制定相应的就业政策;教育部及各地向用人单位提供下一年度高校毕业生的资源情况,包括各学校、专业、毕业生人数等;各地区、各部门、各高校采取多种形式召开毕业生“供需见面、双向选择”会或开放毕业生就业常设市场和网上市场,进行招聘活动;高校在完成全部教学计划后,按照国家统一要求,根据就业协议为毕业生办理离校手续。
2.高校毕业生就业办公室(就业指导中心)。主要职能是面向毕业生做好管理和服务工作,如根据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政策制定具体实施意见;指导高校和用人单位的毕业生就业工作;组织管理当地高校毕业生需求信息的登记、发布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活动;负责当地政府委托的高校毕业生资格审查;负责报到证签发、调整和接收工作;协调处理就业争议等。还有服务工作,如就业咨询、推荐和招聘等相关服务;负责就业信息的收集、登记和发布;参与建立就业市场,建设就业信息网站;开发相关培训等;有的还为毕业生提供人事代理。
3.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的职责及工作程序。主要是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如宣传就业方针政策;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加强与用人单位联系,拓宽就业渠道,提1L躿升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强调指出就业建议、计划落实就业方案;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组织开设指导课程;收集、管理和发布需求信息;开发就业供需见面会和双向选择活动;对就业协议进行管理、鉴证等;毕业生跟踪调查;办理离校手续;开发与毕业生就业相关的各项工作。
五、就业程序与用人招聘程序
1.大学生就业程序。第一,收集信息,包括就业市场的供需信息、政策和法规信息、用人单位信息、就业活动安排信息、成功择业的经验等。第二,自我分析,包括自身综合素质、能力的自我测评、分析自己的性格和气质、自己在择业过程中具有的优势和劣势等。第三,确立目标,如择业的地域、择业的行业范围、择业单位的选择等。第四,准备自荐材料,包括学校推荐表、个人简历、自荐信以及有关的辅助佐证材料。第五,参加招聘会,在招聘会或就业市场上,用人单位和大学生首次见面接触,相互作简单了解,并留下就业推荐材料和互相联系方式。第六,笔试,采用笔试方式考核应聘人员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第七,面试,通过面试、沟通,考核其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处事能力等。第八,签订协议,通过自荐、供需见面、笔试、面试等程序,毕业生接到录用通知,如果你愿意就可以签订就业协议。第九,报到上班,做好毕业生离校手续,按照规定时间和地点报到上班。
2.用人单位招聘程序。第一,确定需求和招聘计划,用人单位根据自身的建设和发展状况,确定当年需要招聘毕业生的岗位、人数和条件等。第二,发布就业信息,通过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所属的就业指导中心登记、向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登记、在自己的网站上发布招聘信息、通过新闻媒体发布需求信息等。第三,举行单位宣讲会,介绍用人单位发展建设情况、人才需求情况及经营理念、发展机遇、用人制度及企业文化等、回答同学提出的有关问题。第四,收集生源信息,可以从高校和就业管理部门获取学生信息、参加供需洽谈会收集学生信息,还可以通过学生自荐、网上收集学生信息。第五,分析生源资料,对收集的学生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初选出符合条件的学生,再进行下一轮筛选。
第六,组织笔试,目的是考核学生是否具有在本单位工作所需的基本知识、能力和素质。第七,组织面试,这是学生考核的最后一关,是双向沟通的最好机会,通过面试发现大学生的兴趣、特长等。第八,签订就业协议,签订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明确双方的责、权、利。第九,上岗培训,主要是让大学生明确单位的经营理念、规章制度和企业文化,使之尽快适应新的工作和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