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进步在推动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的同时,也加剧了就业的不稳定性以及失业风险。当前,我国正处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过程中,就业问题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我国又是人口大国,要把人口资源变成人才资源,首要问题是让经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充分就业。然而,事实上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加上大学生相对缺乏工作经验和实际操作的职业技能,就业竞争力不高,甚至竞争不过具有熟练操作技能的农民工,出现了“毕业即失业”的现象。胡锦涛总书记曾多次提出要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和创业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要全力以赴地抓好。高校在培养毕业生与社会适销对路的基础上,加强就业指导,使他们既符合社会的需要,拥有综合素质及工作能力,又能够找到适合专业及自身特长的工作,实现充分就业,是高等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
第一节 职业与职业指导
一、职业的内涵、特点与功能
职业(Occupation)是不同行业和组织中一组相类似的职位,一种职业无论是普通的还是专业的,都是独立于个人而存在于行业或组织中的。职业是人们为谋生和发展而从事的相对稳定、有经济收入、特定类别的社会劳动。“职业”一词,由“职”和“业”构成,“职”即职责、天职、权利、义务;“业”,即事业、行业,职业,意即承担了某种责任、义务的行业性、专业化的活动。它由职业名称,工作对象、内容、劳动方式和场所,任职资格的能力,工作取得的报酬,在工作中所建立的与其他部门或社会成员的人际关系等基本要素组成。社会通过每个个体的职业活动来推动和实现发展目标,个体则通过职业活动对整体作出贡献并索取一定的回报以维持生活。整个社会因众多的职业分工和从业者的工作构成人类共同生活的基本结构。
与职业相关的概念还有职位、工作、生涯等。所谓职位,是一个组织中所从事的一组任务,是由一系列重复出现或持续进行的任务相伴的一个工作单元。
职位的划分便于员工分工明确,组织运作得更好。所谓工作,就是在一个特定的组织中,由一个或多个具有相似特征的人所从事的带薪职位。所谓生涯,不仅仅是选择寻找的一份工作,它是人们通过工作创造出的一种有意义和价值的、持续的生活模式,生涯是从人的角度被界定和赋予意义的,它对每个个体而言都是独特的,生涯对每个人而言都是独一无二的。生涯发展就是指那些综合起来塑造我们生涯的经济、社会、心理、教育、生理与机遇等因素的总和,它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受资金、社会阶层、团队关系、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个性、社会经历、生理能力和各种机遇的影响。
职业活动具有自身的特点:一是职业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马克思曾明确指出:“每一种职业都是社会分工中的一定部门。”职业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而产生,又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而发展,因而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二是具有专业性和技术性。职业活动都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有些职业活动的知识和技能甚至需要接受长时间的专门教育和培训才能获得。三是具有经济性和连续性。经济性是说人们从事职业活动会因此而获得相应的收入及报酬。连续性是指一个人只有在较长时间持续进行某种活动,并通过这项活动较稳定地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或报酬,这项活动才能称其为职业活动。四是具有规范性和发展性。从事职业活动需遵循职业规范,包括法律条文、组织规章、道德规划、社会风俗习惯等。职业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
职业功能是职业活动与职业角色对人、对社会的作用及影响。从社会层面讲,职业具有促进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的功能,通过物质生产的职业活动,创造了物质文明,如农业、工业、服务业三大产业中各种职业活动都是如此。职业活动创造了人类社会的精神文明,特别是教育、科技、文化等行业中的各种职业活动,推动着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职业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它不仅包括人们的消费方式、言谈举止方式和其他日常生活方式,还包括广义的劳动方式或工作方式。因而,就业不仅是个人谋求生计的主要方式,而且还成为对人类社会作出贡献及实现自我价值的主要方式。职业的功能从个人或家庭的层面更为突出,它影响个人及家庭经济收入、社会权力、社会声望等;影响个人的能力,个人的能力虽与先天的遗传有关,但主要是从后天的学习和实践锻炼中获得的,其中所从事的职业对其能力的影响极大;影响个人的兴趣爱好、性格气质等。
职业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个体和家庭的生存和发展都具有重大作用,是其他任何活动都无法替代的。职业在实质上实现了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体现了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职业对个人来说有着重大作用,因为职业活动为人们提供物质生活的基本条件,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手段,它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职业与职业活动构成了人类社会生活,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为通过职业劳动,生产出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基础;职业分工及劳动是构成社会经济制度及其运行的主要组成部分;职业的运动和转换推动社会的发展;职业是维持社会稳定、实现安居乐业的基本手段。
二、职业指导的理论与实践
职业指导是一门具有丰富理论的学科。如金兹伯格和舒帕的职业发展学说,特别是舒帕的整体发展论、彩虹理论、职业生涯五阶段论;维古德的生涯拟合论;还有施恩的职业+周期理论、生涯系留点(也称职业锚)等。美国是世界上实行职业指导最早的国家,1908年波士顿大学弗兰克·帕森斯(Frank Parsons)教授,为了帮助年轻人梳理日渐复杂的择业过程,在美国波士顿创建了第一个职业指导局。他出版了《选择一份职业》(Choosing Vocation)一书,第一次提出了“职业指导”的概念,并且在大学里实施职业指导,为那些立志在城市中发展的人们提供了行动的指南。帕森斯使人们对有关职业生活的选择在思维方式上有了重大的突破,创立了静态的职业选择匹配理论。
在过程取向理论家当中,最重要的是唐纳德·舒帕(Donald Super),他提出了整体发展论、彩虹理论、职业生涯五阶段论,是一种关于生涯发展新的思维方式,如个人通过职业选择来寻找自我概念的实现。他提出生涯彩虹理论,绘制了半圆形的《舒帕生涯彩虹图》,认为有九种角色是我们理解生活的良好途径,包括儿童、学生、休闲者、公民、工作者、退休者、配偶、持家者、父母/祖父母。每一个人在不同时期,除了职业角色外还担当一个或多个其他的生活角色,每一种生活角色的强度随时间而发生变化。舒帕从个人的自我概念、年龄和生活角色来强调生涯的发展,帮助我们更清楚地理解生涯发展和决策制定所涉及的内容。舒帕的职业发展论分为五个阶段:成长阶段、探索阶段、确立阶段、维持阶段和衰退阶段。
美国着名的职业生涯理论之父施恩把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划分为九个阶段:
成长、幻想、探索阶段,进入工作阶段,基础培训阶段,早期职业的正式成员阶段,职业中期,职业中期的危险阶段,职业后期,衰退和准备离开职业阶段,离开组织和退休等。施恩虽然基本上是依照年龄划分职业发展阶段,但各阶段的年龄界限可以交叉,所以他更强调的仍然是动态的职业状态、任务和职业行为。
1919年,哈佛大学开设职业生涯指导课程,在世界上首开先河。针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后就业难的问题,他们推行“市场就业制度”,政府、高校、中介机构、用人单位组成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在就业指导理论上,重视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机构健全,就业指导人员专业化程度高;就业指导内容丰富,理论体系成熟。
就业指导工作开展较早并伴随大学生学习生涯。
德国于1922年颁布了关于职业指导的法律,并制订了相应的职业指导条例。1971年德国发布了《关于学校与职业咨询部门配合与合作的总建议》,明确了学校与职业咨询部门相互合作方面各自的职责。他们对职业指导人员的素质要求严格,职业咨询服务体系完善,对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国外研究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在内容上可以分为静态的职业选择匹配理论和职业发展阶段选择理论。关于静态的职业选择匹配理论主要是帕森斯的,他详细阐明了职业选择的三大要素和条件,即:一是应该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态度、能力、兴趣、智谋、局限和其他特征;二是应清楚地了解职业选择成功的条件,所需知识,在不同职业工作岗位上所占有的优势、不利和补偿、机会和前途;三是对上述两个条件的平衡。该理论的核心是谋求个人主观因素与职位因素的匹配,为了在职业发展上获得成功,首先就必须对自己进行准确分析和评价,找出自己的优势;其次要获得相关的职业信息,发现职业的要求;再次是个人在了解自己的特点和职业要求的基础上,借助职业指导者的帮助,选择一项既适合自己特点又有可能获得的职业。按照帕森斯的静态职业匹配理论,个人专长是恒久不变的,不同职业需求也是稳定的,但从现实的情况来看这种假设都是与现实不符合的,特别是当今世界科技飞速发展,各行各业对于人员的需求也都是发生变化的,对于大学生来说,随着他自身年龄的增长、职业岗位的锻炼和职业生活阅历的增加,其自身的生理、心理等方面都有所变化。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是不可能一次性完成的,要经过多次的修正,于是就产生了金兹伯格、施恩等教授关于职业发展阶段选择理论。
职业生涯规划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的学科,主要原因是因为我国高校长期实现“精英教育”和“统招统分”的制度。直到高等教育大众化,改革就业分配制度实现“双向选择”才需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这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是萌芽阶段,当初招生扩大、就业信息不灵,出现结构性失业,政府为了缓解就业压力,纷纷创建劳动服务公司,当时虽然还没有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指导,但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着手制定政策、建立机构、加强劳动就业服务工作;第二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初,称为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阶段,此时将职业生涯规划正式列入九年义务教育课程之内,全国高校相应成立职业规划辅导小组等组织,帮助学生适应人才竞争环境,并着手研究职业相关理论;第三阶段是在1994年以后,国家劳动部门正式颁布了《职业指导办法》以后逐渐成熟起来,从法律层面上要求职业指导机构,设立专门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并且对职业指导的内容、方法、任务、指导人员应具备的素质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在全国范围内普及职业生涯规划,使得职业生涯规划工作更加规范化。但由于研究时间短,各种投入少、参与人员少、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都还不尽如人意。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基本上实行统招统分制度。1993年教育部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后,强调大多数学生将在国家政策方针的指导下,通过人才劳务市场进行自主择业。1999年高等教育扩招,2002年我国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毕业生人数急剧增长,大学生就业面临巨大压力。特别是面对全球金融危机,中国作为人口大国,成了就业压力最大的国家,大学生就业也就成为政府、高校、学生家庭共同关注的焦点。如何指导良性择业,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显得尤为重要。
三、加强职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就业是影响个人和家庭最重要的因素。每个人都想谋到一个好工作,因为经济收入高、社会声望高,可使人更有成就感、幸福感。一定程度上说,影响大学生就业选择的最关键因素是职业声望和职业地位。所谓职业声望,是职业地位在人们头脑中的主观反映,反映了一定时期人们对职业的态度。职业地位主要有四个因素的影响:一是职业的社会功能,它是一定的职业对社会的作用,由责任、权利、义务体现出来;二是职业的社会报酬,它是任职者的工资收入、福利待遇、晋升机会、发展前景等;三是职业的自然条件,它是职业活动相关的自然工作环境,如技术装备、劳动强度、安全系数、卫生条件等;四是职业要求,它是职业对任职者各项素质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