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现代护理美学
49434900000019

第19章 护理审美(3)

二、护理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参与护理实践活动的护理审美关系中的护理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角色的相互转化关系,是护理审美关系区别于普通审美关系的显着特征。这种护理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角色的转化动力是由护理审美效果所决定的。如果护理审美效果是患者通过护理美感到精神愉悦,从而促进患者的身心康复,那么,这时护士是充当护理审美客体角色,而患者是充当护理审美主体角色。如果护理审美效果是护理工作人员通过患者康复美感到精神愉悦,从而享受护理职业美所带来的自豪感和自我实现感,这时护士就由护理审美客体角色转换为护理审美主体角色,而患者则由护理审美主体角色转换为护理审美客体角色了。这就是护理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转化关系的依据所在。

第五节 护理实施中的审美活动

护理人员在实施各种护理行为中,时时体现出护理人员及护理专业特有的美。

护理审美主体在护理实践中的审美活动主要见于以下方面:

一、护理观察中的敏与美

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观察中要真正起到侦察兵的作用,关键要有敏锐的观察力。“敏锐”就是感觉灵敏,眼光尖锐,能对外界事物迅速作出反应。敏锐产生美感,美感寓于敏锐之中,敏与美是相伴同行的。“观察力”就是迅速看出对象的重要特征的才能。护理人员通过病情、创伤、心理护理观察;药物、手术治疗护理观察;技术操作、处置和监护观察等临床护理观察活动,敏锐地观察病人的每一点细微变化。例如,对诊断未明的病人,不仅要密切观察其生命体征,而且对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等都要一一过目。此外,对病人的面色、表情等也要十分留意。

敏锐的观察,不仅是诊断学和临床护理观察学的基础,也是美感必须具备的条件。护理人员用一双敏锐的眼睛,及时发现将要降临的死神,又想方设法协同医生驱赶死神。只有仔细观察病情,才能及时发现病情的变化,才可能及时报告医生,同时,作出护理诊断,使病人得到及时治疗和有效的护理;留心观察病人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烦躁、易怒、伤感者,以美的言行、耐心细致的心理护理,使病人恢复平静,减轻精神负担和忧伤,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积极配合治疗。这敏锐的观察以及随之而来的各种治疗和护理措施,也使病人感到自己备受关注,从而产生一种亲切和温暖的美感。在疾病的防治和护理中,这种美感具有药物无法比拟的特殊作用。

二、护理技术的精与美

美是艺术之精华,精与美是密不可分的。南丁格尔1859年就指出,护理是一项最精细的艺术。护理技术的精益求精与护理的艺术性统一于护理实践之中。护理技术中的精美表现在:严格、细致、熟练和轻柔。

1.严格

护理工作的严格主要表现在执行“三查七对”制度方面。护理人员即使给一片维生素,做一个微小操作,也决不马虎,不凭经验,不凭印象,严格执行“三查七对”;护理人员既要认真、及时、准确地执行医嘱,又要检查医嘱,发现问题及时汇报,查清再执行。对诸如注射单、服药单也要严格核对,做到接班后查,心中有数;工作中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下班前查、堵塞漏洞。只有严格的工作作风,才能做到技术上精益求精。

2.细致

护理人员要仔细处置每一件事,做到精细、美观。例如:口腔、头发、褥疮等护理要干净、利落;饮食护理要细心观察病人的食欲,耐心喂食,适当调剂;给药要细心、准确、及时;采集标本要留心异常的细微变化;对危重病人的护理要加强巡视,细致观察,及时与医生联系,等等。精中有细,细中有精,精雕细刻方显护理艺术之美。

3.熟练

刻苦钻研技术,熟能生巧,巧中有美。熟练掌握基本功,才能有精巧的操作之美。如静脉注射要做到一针见血,肌肉注射“两快一慢”,静脉输液轻巧、迅速,膀胱冲洗轻捷、利落,抢救重症病人紧张有序,操作准确、熟练,等等。

4.轻柔

无论是基础护理、专科护理还是特殊护理,护理人员的动作不仅要使病人能接受,还要轻柔、体贴,给病人舒适感,减轻病人的痛苦和思想负担。

三、手术配合中的捷与美

在手术配合中,要求手术室护士注意力要专注,动作迅捷、准确,快中有准,准中有美,这本身就是一种美的创造。例如:手术巡回护士要及时查对患者的姓名、床号、手术名称、手术部位、血型等情况,根据不同手术和医师要求摆好体位,使手术视野暴露良好,患者安全舒适;根据患者呼吸、血压的变化,及时调整输血、输液的速度;随时供应临时所需的各种器械物品;随时调节手术灯光,使各种手术设备处于安全工作状态中。而器械护士则是手术台上身手矫捷的“二传手”,精神集中,反应敏捷,准确无误地传递每一件手术用品,缩短手术时间,配合麻醉师及手术医生做好手术,确保手术成功。要使每个手术都做得漂亮而精细,这要求护士与医生配合默契,精益求精,把手术既当成一场战斗,又视为一次维护人体美的艺术创造活动。

四、危重病人护理中的爱与美

护士对危重病人的护理充满了艰辛,更充满了深沉的爱。在脏、丑、臭的危重病人面前,连病人的亲友都不敢接近,不愿动手照料。然而护士却以“天使”的形象出现在病人面前,耐心细致地擦、洗、换,使病人清洁、舒适,宛若在自己家中一般。

许多神志不清、濒临死亡的病人,已不大能辨认自己的亲人了,可是当经常在生活上、精神上无微不至照料他的护士亲切呼唤时,他却会慢慢地睁开眼睛,朝着护士欣然地点头,这正是爱的交流,一种高尚的人道主义精神的升华。有的身患绝症的病人已时日不多,求生欲望强烈,内心矛盾突出,护士则置身在这些身心都不健康的病人之中,和他们朝夕相处到最后时刻,以自己美好的心灵和爱的力量温暖每一颗心,让病人不仅得到良好的护理,还能得到人间真情,受到人道主义的临终关怀。

从而把这种人道主义的爱带到各方面,影响每个人的心灵,使人们深切地感受到人间真情中的美和人道主义所蕴含的美。护理工作是集真、善、美为一体的创造性劳动,把技术、伦理、情感融为一体,爱与美的情感便油然而生,使护理工作上升为一种艺术。由此,对危重病人护理中的辛劳,必将转化为创造护理艺术美的欣慰,达到一种崇高的爱与美的境界。

五、患儿护理中的健与美

儿科护士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护理技术,而且要掌握儿童爱美的心理,用美的记忆对患儿施护。

首先,要使患儿一进病房就有清静、别致、色彩宜人的感觉:医护办公室内摆放着生机勃勃的花草、奇异生动的盆景;治疗室内有漂亮的布娃娃在招手微笑;病房墙壁上贴着活泼有趣的装饰画……根据儿童天真活泼、喜欢游戏、极富幻想的特点,将儿科病房的生活设施做成美丽的动物形状或卡通人物形状;将病区内患儿的娱乐用品,做成神话故事或传说中的艺术造型……使患儿产生新鲜感与好奇感,乐意生活在这个美的乐园里,接受治疗。

其次,要根据不同年龄患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满足患儿不同的审美需要。例如,对幼儿期(1~3岁)和学龄前期(3~7岁)的患儿,护士要和患儿一起谈笑、做游戏、讲故事,使其精神处于轻松、欢快的状态,然后引导他们配合护理治疗,同时采用拥抱、抚摸等亲昵的动作,体现出母爱般的亲切感。对学龄期(7~12岁)及少年期(12~14岁)患者,护士要和他们交朋友,尊重患儿的人格,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建立“指导-合作型”关系,鼓励患儿树立信心,保持乐观情绪,发扬勇敢精神。满足他们对疾病信息的需要,和蔼可亲地给患儿解释病情,指导他们以良好的情绪配合治疗和护理。在护理中,还要注意满足他们爱干净、爱美的需要,帮助患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其自我保健与审美的能力。

思考与讨论

1.什么叫审美?审美的特征和功能有哪些?

2.什么叫护理审美?护理审美的基本范畴有哪些?

3.什么叫护理审美主体?护理审美主体构成的条件有哪些?

4.什么叫护理审美客体?护理审美客体的特征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