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怎样用脑赚钱
4941400000045

第45章 结语 时代的呼唤--实施素质教育(7)

总的来说,德国工业发达,经济条件较好,在教育方面保持着他们自己的传统,注重师资水平,注重与家庭教育配合,注重职业技术教育。但对青少年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社会设施较少,我们接触到的德国人士认为:这在当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是不利于及早培养和发现人才的。

德国是一个十分重视体育活动的国家,人民喜爱体育,体育设施众多,体育人才辈出,足球等影响较大的体育项目更是成绩突出。他们尤其重视校外体育活动,重视从小抓起。

这里,介绍德国少年儿童主要喜爱的十种体育游戏比赛。

(1)取物竞赛。

5个小孩为一组,分成三组。第一个孩子戴着白帽匍匐爬过2米长、30厘米宽的长板凳,前滚翻过体操垫,跑几步从摆在前面的桌上取一圆环,再跑向有四层高的跳箱,跳进去再爬出来,接着转身绕过圆形立柱,把藤圈投进藤筐,然后径直跑回起点,把帽子传给第二个孩子。

5个孩子依次进行同样的比赛,所不同的是第二个孩子取气球,第三个孩子取伞,第四个孩子取游泳圈,第五个孩子取背包。最后,由两个孩子把藤筐拖到起点。先拖到者为优胜。

(2)穿鞋竞赛。

把各人的球鞋堆放在50米远处,在那里再放一长板凳。裁判员一声令下,一群女孩子竞相奔赴放鞋处,找到自己的球鞋,坐在板凳上穿好。然后再跑回起点,先到者为优胜。

(3)套圈比赛。

以家庭为单位,分成三组。在相距5米处各设三排长板凳。第一排站着母亲,第二排站着孩子,第三排站着父亲。母亲向孩子投套圈10个。孩子用1米长的圆木棍接投过来的套圈,接完10个套圈后,取下套圈,再投向父亲。父亲用同样的长棍接完套圈,取下,再向5米远的藤筐投入套圈,然后从长凳跑下,取下藤筐,越过长凳,跑向终点。裁判员记数。多投进者为优胜。

(4)投击方块。

两人一组,分成若干组。在10米远处设一方形木块,用一带木把的圆盘向它撞击。把方形木块撞击最远者为优胜。

(5)跳绳比赛。

8个女孩为一组,两个大人抡跳绳,8个人依次跳入绳圈,看哪组跳的次数多而且失误少,即为优胜。

(6)飞碟比赛。

5个孩子为一组,共有三组。起点处每组有5个飞碟。在每隔10米处设一个方形木墩,上面各站着一个女孩。第一个女孩把飞碟投给第二个女孩。依次下去,最后一个女孩把飞碟放到几步远的藤筐内,然后跑回起点。当第五个孩子走下方墩时,其他孩子依次补位。再由第五个孩子拿起第二个飞碟开始同上的比赛。先投完五个飞碟的小组为优胜。

(7)双杠淘汰赛。

双杠周围设有一圈圆塔形标志物,六个男孩围绕标志物慢跑。在慢跑中,裁判员一声令下,孩子们立即跑入圈内。第一次坐在双杠一侧,第二次在双杠后直撑攀住杠子,第三次双手抓杠两腿收缩,第四次倒立两腿挂在杠上,第五次坐在杠上。每次淘汰一名动作最慢的孩子,直至得出第一名为止。

(8)气球入桶。

三个孩子各持1米长的圆棍。裁判员一声令下,孩子持棍推球前进。到10米处的塑料桶时,把气球带进桶里。先进球者为优胜。

(9)刷画接力赛。

4个孩子为一组,共有三组。距起点8米处各设两圆墩。第一个孩子戴上白帽,穿上白大褂。

比赛时,绕着圆墩跑S形,到终点处一方桌前,将桌上的宣传画背面刷好浆糊,贴在前面的一块板上。然后跑回终点,把帽子、白大褂脱给第二个孩子,依次进行比赛。先刷贴完的组为优胜。

(10)组合游戏。

6个孩子(三男三女)为一组,共有三组。每组第一个孩子先绕过相距各一米的4个圆墩,跨过0.5米高的跨栏,从前面筐内捡起一实心球,投向篮球筐,再取一空罐头桶放在0.5米高的长板凳上,然后,爬过板凳,跑几步再从一长布袋里钻出,前滚翻过体操垫,再跑几步绕过最后一个圆墩,跑回终点。依次完成同样项目。先进行完的小组为优胜。

4.俄罗斯(前苏联)中小学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素质的做法

前苏联十分重视教育培养下一代的工作。在抓紧课堂和校内教育的同时,还非常注意学生的课外教育,并且指出,此项工作的重要性不亚于课内和校内教育,开展此项工作的中心还在于学校。

前苏联的普通教育学校通过多年来的摸索,逐步形成了一个课外和校外教育的系统。前苏共中央和前苏联部长会议于1966年作出了一个《关于进一步改善普通教育学校的工作的决议》,制订了一系列旨在提高教育工作质量的措施,其中之一就是规定由学校的一名副校长担任课余校外工作的组织者工作(以下简称组织者--笔者注),由他全面负责领导和组织这项工作。此项工作不仅内容逐渐丰富,而且日益系统化。

组织者的职责是在校长的统一领导下,依靠共青团和少先队,调动班主任和教师的积极性,协调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开展各种形式的课余和校外活动,不断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这个起穿针引线作用的组织者的首要任务是抓好计划的制定,其次是协调各方的关系,动员一切力量做好此项工作。

(1)制订计划。

制订正确的、切实可行的计划,是工作取得成效的重要的先决条件。组织者制订计划时要有远见,对未来的工作要预先估计,这样可以避免由于过多的变动而出现较多的失误,如瞎忙、空忙或忙于一些偶然的事务,使工作出现自发性、突击性倾向,结果偏离主要的任务。组织者必须根据校长提出的任务,制订出一个年度计划,并作为全校教育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组织者作为工作依据的正式文件。由于年度计划不可能规定得很详细,又因为课余和校外活动的特点是变动性较大,所以还要在年度计划的基础上制订出时间较短的月计划和周计划。在制订计划时组织者必须掌握以下一些信息:

①政府作出的关于青少年一代共产主义教育方面的决议,各级教育部门提出的要求,团中央和少先队组织的决议和指示。这样使学校开展的活动与党和人民的事业联系在一起。

②对上一学年的课余和校外工作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对学生与教师、家庭和社会所提意见和建议进行分析。这样,组织者可以在计划中保持那些有效的、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活动,坚决抛弃形式主义。

③组织者必须考虑家长和社会人士参加教育活动的可能性,还要考虑学校所在地区内能给予帮助的文化教育机构、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房管处等所具备的物质条件和人力资源。

④组织者必须设法了解,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近年内在学校周围将建造些什么工厂、文化教育机构或体育场地,学校的共青团和少先队可以组织哪些公益劳动。

⑤组织者必须考虑一年内国家和人民的传统节日。还有哪些是学校本身、城市、地区、街道、小区特有的庆祝活动(如以名人命名的城镇、街道、学校等)。

⑥制订计划时还可以参考其他学校的经验,取长补短,免走弯路。

⑦组织者为了开展好此项工作,还应了解学生,直接深入到班级听课,以便了解学生的求知欲程度,对哪些事物和现象有好奇心和钻研精神,就可以为建立课外兴趣小组、举办讨论会和辩论会提供信息。

(2)协调各方关系,动员一切力量。

学校内全体教育工作者应该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都应遵循同一个目的、任务和思想原则,作风步调都应一致。校长、副校长、教务主任、班主任、任课教师、图书馆管理员……都应相互支持。为了防止和消除矛盾和不满,要有分工,但分工不分家。这时组织者的作用就显而易见了。

①组织者与班主任、任课教师。

教师们各有所长,组织者必须根据其特点进行分工。组织者应善于发现教师中的新经验,及时总结和推广。

有些学校的课余和校外活动没有能吸引绝大多数的学生,参加活动的基本群众是一些积极分子,其余的人,特别是那些难对付的学生在这段时间内摆脱了老师和家长的影响。如果任其发展当然会带来消极的后果。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没有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当然,能否搞好活动,除了教师的专业知识之外,还取决于教师的个人素质,如原则性、公民的责任感、视野的宽广度、个人的性格特点及兴趣爱好,但首要的还是主动性和创造性。

②组织者与图书馆管理员。

总的说来,图书馆应该帮助学校完成教学大纲上规定的教学与教养的任务。现在大家都承认电影、广播、电视以及其他大众传播手段的作用及可接受性。但是不得不承认,书本在现时代仍然是认识千万事物和现象的最可靠的手段,因而学校图书馆在教育学生方面的作用是很大的。组织者就自然而然地要发挥图书馆管理员这支队伍的力量。他们完全能在组织者统一的领导下开展一系列的工作,如召开读者代表会、书籍讨论会,向学生推荐书籍,组织读者与作者、新闻记者见面等等。

图书馆管理员还可以向教师提供帮助,通报最新教育信息,为帮助教师进修提供各种参考资料,举办书展,介绍有关论文,提供研究学生个性的情报,如学生的读书兴趣和态度。管理员还可以自己动手写书评。管理员所做的工作常常能使师生们在书籍的海洋中及时找到必要的、有益的材料,从而使教学和教养的效果大大提高。

③组织者与共青团。

共青团在学校里的作用是帮助学校、教师培养青年一系列的优良品质。它与组织者的工作目的和任务是一致的。共青团组织所团结的一批最先进的青年学生,是教师进行教育工作的得力助手。例如共青团发起的列宁著作读书活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行军,举办前苏联学生创作展览会,开展共青团帮助农村学校的劳动,参加建筑队、学生生产队、共青团劳动和休息夏令营等活动,组织者照例也要参加,并在思想、组织和物质保证方面帮助他们。

由于每年都有一些最有经验、最成熟的团员毕业离校,组织者必须关心团委新生力量的补充,使它始终作为一个战斗的团体在学校内开展工作,所以组织者应注意培养和教育团的干部,让他们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既提高思想水平,又能成为某部门工作的里手。

教师对学生团干部有不同的看法,常常对他们花费在社会工作上的时间较多,功课没有准备好表示不满。有的教师甚至讽刺这样的积极分子。组织者要帮助这些学生很好地支配时间,任何极端的做法都是有害的。

④组织者与少先队。

少先队活动需要组织者经常的关心。组织者通过大队辅导员、班主任,通过共青团组织关心少先队大队和中队活动。组织者的主要任务是使少先队与共青团活动之间有一个衔接,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要求入团的少先队员的主动性和独立性。组织者帮助少先队与校外建立联系,聘请校外辅导员,让少先队员多交些大朋友,从而在他们的帮助下建立起各种小组,参加各种活动,在实践中向大朋友们学习一些优秀品质。

⑤组织者与全校集体。

全校这个集体是通过各年龄组的学生参加全校性活动而形成和发展的。这样的活动有全校性的传统节日、群众大会、课余文娱活动、展览会、竞赛、旅游、公益劳动、星期六义务劳动,等等。这些活动都是在组织者直接领导或参加下进行的,起到了团结全校学生的作用。根据马列主义关于教育的学说,没有自觉的劳动,就没有也不可能有共产主义的教育。只有在劳动中才能产生不是口头上的,而是实际上的思想信念,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但也不是说只要参加劳动,这一切就会自然地获得。在组织和从事每项劳动时都应切实加强教育。

⑥组织者与班级集体。

组织者一般首先通过班主任与班级联系并开展工作,但也不排斥他与班级直接接触。在班级被委托负责某项全校性活动时,或在班内发生尖锐冲突、劳动纪律很差、社会积极性降低时,组织者就有必要到班级中去。开全校性大会、晚会、出墙报这样的事常常由一个班级或几个班级的学生和他们的班主任负责准备。有时常常产生一些涉及到班级范围外的问题,这时组织者就要及时帮助解决。

⑦组织者与学生课外组织。

学生的课外组织,如各种俱乐部、协会、创作团体、体育小组等等,都是进行共产主义教育,树立思想信念,提高个人业务和政治水平的场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的爱好、施展他们的组织和领导才能,进行广泛的交往(接触各种年龄的同学)的好形式。组织者对于这种短时期的集体活动负有协调和指导的责任。组织者可以聘请其他教师分工指导这些活动的开展。

高年级的学生往往有交往的愿望,那么,课外组织正是使他们的愿望得以实现,个性得以很好发展的重要形式。他们不但可以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和本领,而且还可以向别人学到很多经验。

⑧组织者与学生的校外群体。

学生的生活并非仅仅局限于学校,也并非仅仅局限于与教师、同班同学、同一个少先队小队和团小组的同学联系。如果轻视孩子们的校外联系,把学校内的交往与他们校外的交往对立起来,那是错误的,大多数学生,其中包括积极的共青团员都是校外群体、伙伴中的成员。

学校切不可低估这些群体及伙伴给学生的影响。

组织者必须了解校外群体对学生的影响。一个学生在校内、班内、共青团或少先队组织内的观点和行为,与他在自由交往的群体中的观点和行为有时是不相吻合的。在学校内不被人注意或不太积极的学生,在自己小院内的伙伴中往往担任着首领这样的角色,如果这些群体的倾向不太好,那么这种学生的道德面貌往往存在着两面性:在学校内说的或写的是一回事,在校外想的和干的却是另一回事。当然,大多数学生在自由交往的群体中能使自己健康的兴趣和要求得到发展和满足。如果一个少年或青年能在校外组织起一个球队或一次远足旅行,而在校内却没有人委托他做这类事,那么他当然就会到他比较感兴趣的地方去施展自己的才能。

组织者必须明白:学校与这些街头群体分隔的仅仅是表面上的围墙,实际上这种关系是很密切的。所以在考虑小区的教育工作时,就要想法使这些在自由时间内不受拘束的交往不要脱离小区教育的影响。使他们的个性在校内外协调一致的气氛中得以完善。

⑨组织者与个别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