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怎样用脑赚钱
4941400000039

第39章 结语 时代的呼唤--实施素质教育(1)

要发展智能经济,提高人们的智力水平,就必须对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作重大改革,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为此,在本书的最后一章,我们来探讨一下素质教育问题。

江泽民同志在考察北京大学时指出:创新是不断进步的灵魂,如果不能创新,不去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新,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靠教育,靠人才。这一论断揭示了人类进步和发展的本质,指出了时代发展对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呼唤,指明了培养创造性人才是教育的重要任务。

人类的本质在于创造,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的历史实际上是一部创造史。正是人类永不停息的创造活动推动着历史不断进步。没有第一件生产工具的创造,人类就不能同猿相揖别;没有冶铁技术的创新,人类就不能进入农业文明时代;没有蒸汽动力和机器工作机的创造,人类就不能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从本世纪40~50年代开始的新科技革命浪潮,是以新能源、新材料、空间技术、信息技术和生物遗传工程等方面的一系列崭新的创造发明为基本标志的,它的实质是一场智力革命,它使人类社会正在迅速地奔向信息社会。

综观人类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人类创造力发展的高度决定着历史阶段发展的高度。人类社会之所以加速度发展,一是由于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的继承和积累,更主要的是由于人类的创新能力的极大增长。当今世界的经济正在迅速走向知识经济,创造性的活动正在逐渐取代重复性的模仿性的非创造活动。创造性的智力活动成为人们活动的主要形式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可以说,当今世界的时代精神就是创新精神。科技的发展、知识的创新,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在激烈竞争的信息社会里,不创新就落后、就死亡。

因此,培养创造性人才是时代的要求,是教育面向21世纪的重任。

一、势在必改:应试教育走进死胡同

1.不进则退:席卷全球的教育改革浪潮

教育,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它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对科学技术的进步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重视教育,是国家昌盛的希望所在,是民族觉醒的重要标志。教育的兴衰,质量的好坏,不仅影响着一个国家民族的现实生存,更关系到它的未来。

现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进行着各自的战略调整,由单纯的军备竞赛、经济竞争,转向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竞争的实质和关键,是科学技术的优势和教育的优势。教育决定着民族素质的优劣,也决定着综合国力的强弱。传统教育已不适应世界形势急剧发展的需要,无论在宏观指导思想和总体布局上,还是在微观的具体实施步骤和手段方法上,都必须进行改革。教育面临严重的挑战。教育改革是全世界总体发展的必然趋势。

日本一直是很重视教育的资本主义国家,它把办教育作为发展经济的最大投资。60年代,日本进行过一次关于教育对经济作用的估测,在1905~1960年的55年里,教育投资约增长23倍,同一时期的国民收入增加近10倍,国民收入总增长部分的大约25%来自教育投资的增加。日本政府在一份关于教育的文件中强调:教育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强有力的重要因素。

日本在世界经济竞争中采取了以智取胜的战略。它的教育紧紧围绕着经济发展进行改革,有三个突出的特点:一是牢牢抓住基础教育毫不放松;二是高等教育直接为经济发展服务,培养了一支基础扎实、善于吸收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并勇于革新的科技队伍;三是在职工教育方面有一套要求明确、完善而具体的培训制度和培训方法。日本为了争夺综合国力的优势,十分重视强化培养目标。日本把面向21世纪的培养目标归结为:

(1)宽广的胸怀、健康的体魄、丰富的创造力;(2)自由、自律与公共精神;(3)面向世界的日本人。

1987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世界上25个国家和地区的高中毕业生进行了一次各学科的综合水平测试。结果是,日本学生第一,美国学生名列第12.有人认为,这次测试的结果对美国的震动不亚于1957年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在美国引起的震惊。美国的有识之士已认识到美国国力下降的原因在于基础教育质量差。美国总统布什上任不久就提出了一个《1989年优化教育法案》,从财政上大力支持教育改革。为了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美国在不断扩大国际课程的教育。根据新泽西州州长的建议:(1)把包括外国语和外国地理在内的国际教育课程作为从低年级开始的基础教育的一部分;(2)要求每个大学毕业生都能讲第二种语言,熟悉其他国家的文化;(3)使企业界和社区更多地支持国际教育课程;(4)使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增加国际问题、世界地理、世界历史和外语方面的知识;(5)帮助企业界获得关于出口市场、贸易规章制度、海外文化等信息渠道。

德国非常重视教育,尤其是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被称作是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正是这种教育培养了大批既有熟练专业技能,又有较高理论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的优秀技术工人,保证了生产效益和产品质量以及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目前,德国90%以上的青年在普通中学毕业以后,都直接接受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双轨制,即企业与职业学校密切配合、实践与理论同时并举的职业教育制度。它注重提高受训者的实际操作能力,理论课是为实践服务的。这样,学生结束学业以后可立即投入生产,无需再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实践证明,这种教育形式是非常有效的,由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保证了它的工业产品能以质量优异而在世界性的竞争中取胜。德国的外贸出口值一直居世界的前列。

前苏联领导人也看到了教育改革的紧迫性。利加乔夫曾在苏共中央全会上提出警告:苏联已经出现了教育领域同世界水平相比发展缓慢的趋势。短期内不能扭转这一趋势,就意味着渐渐地陷入最危险的落后状态。1988年12月,召开了前苏联教育工作者代表大会,6000名教育界正式代表,数百名社会各界人士聚会一堂,共议教育的大政方针,初步通过了一系列条例草案和构思方案。这次大会标志着前苏联的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面临着急剧变化的世界形势,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都在从总体战略上考虑自己的对策,也都把教育放在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上,并积极地进行着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我们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仅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比较低,经济基础薄弱,而且人口多,担子重,科学技术同发达国家也有较大的差距。因此,教育改革的困难多、任务大,改革的紧迫性也更为突出。在教育改革中既要吸取国外的有益的东西,更要认真总结我们自己的经验。

2.提高全民族素质:中国教育改革的方向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概括而准确地阐明了在新的历史时期教育与党的基本路线的关系,教育与外部世界发展的关系,确立了教育的战略思想和总任务。三个面向不仅意味着要彻底打破传统的封闭型的教育体系,密切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而且在教育的时空观念上也是一个极大的突破。它充分体现了教育的时代特征。

(1)教育要面向现代化是三个面向的核心。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应该是坚定不移的;同时,还要为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服务。江泽民同志曾指出:社会主义不仅要实现经济繁荣,而且要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坚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是我们的基本方针。培养四有新人,极大地促进我国科学文化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发展是教育的重大责任和义不容辞的历史任务。

(2)教育要面向世界,是同党中央提出的改革开放的总政策相一致的。这也是世界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面向世界,就是要实行对外开放、交流,吸收世界各国一切优秀的文化科学技术成果,发展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反过来,再为世界做出更大的贡献。

(3)教育要面向未来.教育本身就是未来的事业,谁抓住了今天的教育,谁就拥有光明的明天。世界各国都在大力进行教育改革,为未来的21世纪培养合格的人才。我们一定要抓住时机进行改革,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

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四有人才,我们需要在教育结构、教育管理改革的同时,深入改革不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

近几年来,这方面的改革已进行了多方面的试验,取得不少经验,但是对于传统教育思想的改革,还亟待深入,还需进行多方面的深层次的改革。万里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曾指出: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是一种封闭型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教育内容是固定的、僵化的,教育的任务就是灌输这些内容,不能稍加发挥,不能问个为什么,更不能怀疑,考试按固定的内容和格式照答就行,把学生引导到追求高分数上去。这种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培养出来的人才,只能是‘唯书’、‘唯上’,必然缺乏创造性和进取精神。

传统教育这个概念,在我国有两种含义,一是泛指,二是特指。泛指是指自古以来,中外教育家的思想在我国教育发展中形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特指是指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育思想体系对我国教育的影响。我国现行的教学体制及其理论,是在50年代改造旧教育,学习前苏联教育的基础上形成的。以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为代表的前苏联教育理论,对我国的教育思想有重大的影响。这个教育理论是在40年代形成的,它的教学理论基本上继承了夸美纽斯、赫尔巴特、乌申斯基等人的传统教育理论。因此,我们讲传统教育,主要指西方的传统教育。对于传统教育要一分为二,不是简单地抛弃,一棍子打死。一切新事物都是在旧事物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对旧事物要扬弃,不是简单地抛弃。我们要抛弃的是传统教育中那些陈腐的、过时的不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东西,我们要保留和发展的是传统教育中那些对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教育要三个面向有积极意义的东西。

3.实行整体素质教育

我国的传统教育观念渗透到教学的各个方面,包括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学制度和管理方法,考试制度、评分标准和人才标准等等。因此,必须把教育观念的转变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上。我国教育存在的弊端概括起来有如下几方面:

一是教育体制封闭,教师为教而教,学生为学而学,教学活动形成读书--考试--升学--文凭--铁饭碗(找一个好职业)的僵死结构。

二是教学内容和手段陈旧。

三是人文陶冶过弱,重理工教育,轻人文教育。

四是专业教育过窄,重专业,轻基础,忽视素质和知识的整体性。

五是功利导向过强,忽视德的素质和智力素质的提高。

六是共性制约过重,不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人为加重学生学习书本知识的负担,使学生陷入上课--复习--作业--预习--上课--死背--考试的沼泽地。

七是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所有这些都影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影响了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甚至培养出没有文化的博士、高分低能、豆芽菜式的人才。当前,我国正在大力倡导和推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其核心是培养创造性人才,因此,素质教育的本质是创造性教育。它要求在教育和教学的各个环节上克服上述弊端,从教学体制上创造有利于创造性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在教学管理和教学的各个环节上,加强整体素质教育,实现德智体全面发展与人的个性化的统一,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的统一,文化传授与文化的选择、创新的统一,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挖掘。这是我国教育领域一场意义深远的改革,江泽民同志指出:它是关系我国的发展前景和国际地位的百年大计。

(1)进行改革,思想要先行,要更新教育观念。

教育改革每深入一步都要涉及新思想、新理论,在建立新教学体制的改革过程,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大教学观。

新体制的建立,主要依靠教师,教师要树立既教书又育人,既管课内又管课外的思想。

教书,就是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也就是智育。育人,就是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审美的教育。教书育人就是在各科教学中,不仅教给学生知识,发展智力和体力,还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人生观、世界观和审美观,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全面的、和谐的发展。教书育人也就是全面育人,教师要树立培养目标的整体意识,要把双基教学和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把发展智力因素和发展非智力因素结合起来,要寓德育于教学活动之中,并关心学生身体的健康成长。要全面育人,就要把课内、课外结合起来,教师不仅要备好课、上好课,还要指导课外生活,关心学生课余生活,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习,还要关心学生的思想和身体。新的体制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既能把课堂教学上好,又能指导课外活动,既能集体教学,又能因材施教,既教书又育人,实现完整的培养目标。

(2)制定和完善教学计划,使之体现新教学体制的要求。

教学计划是学校课程设置的总规划,是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目标的蓝图。

学校的目标,就是通过设置课程(包括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分阶段逐月逐日地去落实完成的。教学计划的内容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一种教育思想。因此,实现新的教学体制,要制定一个完善的教学计划。

第一,教学计划要体现课堂教学为基础,课堂教学为主的原则是不能动摇的。我们知道,以课堂教学为主,是经过近一个世纪的争论、改革、实践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本世纪初,在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影响下,在美国有道尔顿实验制、设计教学法、综合课制等,在欧洲有新教育运动、进步教育运动,在前苏联十月革命胜利后的20年代,也盛行过综合课程、分组教学法等。所有这些改革实验,都是否定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否定系统地学习知识,其结果是导致教育质量的严重下降。我国在文革期间的开门办学,砸烂课堂,反对学习基础知识,也是一个极深刻的教训。当然,当我们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的时候,不能像新传统派那样,走向另一个极端,把班级授课制变成唯一的教学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