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真理在施教中失偏。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或因为热情单纯,或因为思维缺陷,或因为别有用心,有意无意地把真理作极化性张扬,把真理推向神圣化、绝对化、神秘化,就容易走向谬误。那些“阶级斗争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最高指示不过夜”,“毛主席语录天天读”等口号,都把领袖崇拜宗教化,产生社会性的误导,造成严重的后果。正是思想教育者对真理的误断与误解,以致真理在苦难中呻吟与挣扎。思想教育者对真理的愚弄,成为谬误的同谋。思想教育者一般都有对自身教育的真理性的自信,但不能因此演变为对自身以外的真理的排斥,再高明的思想教育者也垄断不了真理,一个社会的真理内涵应该是丰富的,而不是单色彩的,只有一种真理的声音的社会是不健全的社会。
因此思想教育者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不妨多一点辩证思维,多一点对错误的宽容,因为错误有可能是一种探索,是一种成功的前奏和成功的先导。失败是成功之母。
三是真理的传递性损耗。真理在传递中有可能造成自然损耗,重复性传递有可能产生价值性递减。真理在传递中会产生中间变异,并有可能逐级放大,而滑向谬误。真理在传递过程中还有可能出现外干扰性扭曲。
四是真理的价值性损耗。真理的价值是受时间、空间制约,随时势变化而变化的。随着时间的流逝、空间的演变,真理所赖以生存的客观世界已经发生变化,其真理性也随之退化,其价值也会随之贬损。如果脱离发展着的实际,没有认识到滞后,则必然会滑向谬误的泥潭。而且真理的价值在于合需要性,假如不符合人们的内在需要,即使是真理,也没有多大的价值。世界的真理是无限的,但具体到一个人,并不都是人们所需要的。
4.思想教育者的真理宣传需要勇气与审慎
(1)对真理的宣传教育要坚定
身为思想教育者在追求真理、坚持真理、宣传真理的过程中,不仅需要热情,还需要勇气。社会所崇奉的谬误往往不肯自觉地退出历史舞台,因此真理的社会传播与扩散不免要付出沉重代价,有时还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甚至为真理的传播而献身。阻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真理的宣传首先遇到的是传统意识的阻力。一些传统思想代表过去,表现为保守、陈旧,然而其根基很深,社会影响很大,因此任何一种新思想的产生与发展的每一步都需要花大力气突破传统思想的屏障,才能赢得自身生存与发展的空间,一种新思想要为全社会所接受,有时不免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真理的宣传教育只能在揭露伪真理、批判谬误中进行,没有对谬误的有力批判就不会有有力的真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并为社会底层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的历史,就是一部与各种资产阶级思想斗争的历史。没有思想斗争就不可能有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传播与扩散,更不可能有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转变为社会实践的可能。
真理的宣传教育还要克服愚昧的障碍。真理宣传教育之所以必要,是因为人们的无知与愚昧的存在,而且无知与愚昧会成为真理传播与扩散的巨大的社会阻力。在小农意识浓重的我国社会中,迷信、落后的思想观念还有相当的社会基础,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思想意识的迷茫,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阵地,不能让人们迷失历史前进的方向。
思想教育者要有大无畏的气概、坚定的意志,敢于排除种种阻力与干扰,把真理的传播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
(2)对真理与谬误的鉴别要慎重
列宁曾经郑重告诫人们:“从伟大到可笑只有一步之差。”他曾严肃批评那些“狂妄自大的共产党员无论白天或黑夜随时都愿意起草‘提纲’,提出‘口号’,发表完全抽象的议论”。他指出,“这样的共产党员往往是有害的。这样的共产党员在我们这里很多,我宁可拿出几十个来换一个老老实实研究本行业务和有学识的资产阶级专家”。他语重心长地要求共产党人,“必须学会实事求是地和仔细地分析我们的许多实际错误,并且学会一步一步地坚持不懈地改正这些错误”。
真理是具体的、发展的,有如恩格斯所说的真理有变成谬误的可能,因此对真理要审慎,任何单纯的热情与善良的意愿都不能代替科学。历史经验也告诉我们,思想教育者单有良好的动机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严肃的科学态度,要善于区别真理、谬误,进步、落后,文明、腐朽,这首先要解决好思维科学性和动机纯正性问题。我们反对相对主义,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是就是是,非就是非,不能混淆两者界限。但也不能因此陷入绝对主义、教条主义,把真理导向谬误。
思想教育者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自身的冷静,真理与谬误只有一线之隔。
谬误中可能有合理性存在,现在是谬误,未来不一定就是谬误,谬误与真理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不宜轻率武断。任何一种真理的产生与扩散,都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有时真理会被阴云遮蔽,会受到不公平的对待,不要在困难面前轻易地丧失对真理的自信。
(3)对自身真理的自信要审慎
人的认识就是一个不断地纠正自身的谬误、不断地把握客观真理的过程,不要自我感觉太好,总以为自己已掌握了终极真理。教育者对自身教育的真理性的自信需要审慎,教育的真理性是需要接受人们的审视与历史的检验的。
教育者的施教热情总是来源于真理自信,甚至于喜欢把自己打扮成为真理的化身。但一方面,教育者的职业自信往往导致对自身教育内容的非真理性的麻木,真理不能故步自封。另一方面,教育者的责任错觉也容易造成对自身谬误丧失警觉,因为思想谬误的扩散并转化为不良社会后果有一个过程,所以思想教育者不能不对自身宣传教育的后效保持灵敏反应。再一方面,思想教育者的真理自信往往会导致把不同意见都当成谬误粗暴对待。其实真理面前应该人人平等,只要真理在手,就应该有话语权,思想教育者没有权利凭自身拥有的真理而剥夺别人探索真理的自由,假如不能说真话则假话就会流行,假如真理受虐则谬误流传。
而现实生活又往往使人们容易产生疏于辨别真理谬误的遗憾,因为真理往往摆出一张严肃的面孔,而谬误却往往带着诱人的微笑,诱使人们产生接受错觉。因此,思想教育者要清醒地意识到认识世界的时空局限性,对自身的真理自信要审慎,要有自我质疑、自我批判的勇气,突破自我、超越自我的气魄,不断更新自我、充实自我,保持自身真理追求与真理宣传的生命力。
(十四)恪守经典,尊重生活?
思想教育应走下神坛,从理念世界走向生活世界。经典的价值在于当代性。反对本本主义是我党思想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思想教育活力的根基在于生活。
思想教育者承认“圣火”的存在,并把向人间传递“圣火”视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表现为对先进思想的忠诚,对经典传承的热心,对经典信守的执着。只有思想教育者才会深深懂得“理论掌握群众”的社会价值,并以之为自身的神圣职责,愿意为之付出毕生的精力。
但思想教育的依据是经典还是生活,这是思想教育实践中不断向人们提出的一个现实问题。对此马克思主义曾作过明确的回答,“共产主义不是学说,而是运动。它不是从原则出发,而是从实际出发”。他郑重地告诫我们,实际比原则更重要。恩格斯也说过,“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这是说,即使唯物主义也要随着自然科学的划时代性的发展而改变自身,经典服从生活,是不可移易的生活定律。马克思曾把盲目崇拜经典的人嘲讽为:“愚昧的凡俗世界只需张开嘴来接受绝对科学的烤松鸡就得了。”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经典要精读,但不沉溺于经典,不囿限于经典,要超越,要作生活前沿追逐,生活才是实现自我、实现目标的最佳阵地,作为一个思想教育者不能按图索骥,更应该倾听生活的呼声。
1.经典的特点与价值
经典是指一定时期被一定的阶级认为有重要作用的、有指导意义的,并被尊崇为具有无可置疑性的、价值尺度性的、权威性的、典范性的着作,包括中华文化经典、马克思主义经典、宗教经典等,它们在历史上曾经起过巨大的作用。
经典的价值在于自身的特点。
经典具有原创性。经典是先人感悟人生、认识世界的智慧结晶,经过生活的验证、历史的验证,不仅为世人所认可,而且受世人尊重,因此具有深厚的实践根基和文化根基。
经典具有丰富性。经典具有深厚的思想底蕴,具有丰富的思想养料,是丰富的思想资源,甚至于只要需要,谁都可以从经典中得到自身的满足。
经典具有当代性。经典只有在其传承中、在其运用中,其生命力才能得到最佳张扬,经典自身也因此得到了充实、丰富与再创造,因而经典多具有当代性、延伸性的品性。
经典具有普适性。既然被人们认为是经典,就具有一定的普适性。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人们会自觉地表现出对经典的皈依。
因此,思想教育不可避免地会遵循经典所示,作出自身的努力,充分运用蕴藏在经典中的思想资源,开展有深度的思想教育,这从来被思想教育者引为自觉的责任。
经典的价值在于社会需要。
经典有凝聚人心的价值,有社会导向的价值,有认识借鉴的价值。社会发展史告诉我们,社会上需要有理论经典、思想权威,因为假如没有这样的权威,就难以形成社会的主导性的意识形态,社会就会是一个无序的社会、混乱的社会,人民也只能是乌合之众。一个社会只有确立思想权威,承认理论经典,人心才能“归一”,社会才能稳定。假如没有这样的权威,历史就会创造出权威来,以满足自身的需要。因此,经典的权威性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逻辑,经典的价值性在于社会生活的现实需要。经典有社会导向、人生导向、生活导向的意义,因为经典是前人经验与思维的结晶,有思想认识上的借鉴作用,思想教育需要培养经典文化意识,从经典中吸收思想营养、文化涵养。
2.生活决定了经典地位的变化
经典的活力在生活之中。经典的生命力需要在生活中激活与丰富。理论一旦脱离生活就会僵化,就会蜕化为经院哲学。经典的神圣性容易被生活快速发展的旋律所撕破,只有经得起生活的冲击才能保持它的神圣性,只有经过生活的诠释才能焕发其生命力,一旦疏离生活,则圣火也不过是人们所不需要的教条而已。对此毛泽东同志有很深的认识,他指出,“读过马克思列宁主义‘本本’的许多人成了革命叛徒,那些不识字的工人常常能够很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可见,只有在生活中才能真正理解经典的内涵,真正认识经典的价值,离开生活,经典也不过是自在存在物,经典只有经得起生活的检验才是神圣的,才是有价值的,只有到生活中去才能延伸它的生命力。
经典的价值不是永恒的。世界上不存在金科玉律,没有亘古不变的真理,经典不是死的教条,不是一成不变的学说,经典的价值是随着生活的演变而演变的。即使《共产党宣言》这样的纲领性文献,马克思、恩格斯也早已坦然地承认,“这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在今天的信息社会,新老更替加剧,原来天经地义的认识现在要放在生活的天平上,重新论证其合理性;昔日曾经拥有的辉煌不能代替现实的被淘汰;而现实生活提供的认识又有太多的不确定性,经典的有效性大大缩短、缩小。经典需要用生活重新诠释,解释可以比作者更好地理解其在今天的价值,因为我们不仅能比作者更好地认识昨天,而且能更好地理解今天,但任何解释都只能是特定语境的产物。
经典的作用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存在。恩格斯讲过,“使读者确立无可争辩的信念,只有明显的、无可争辩的事实才能做到这一点,特别是在一个被无穷的‘祖先的智慧’迫使人们持怀疑论的世纪里,仅凭空洞的说教,哪怕是很高明的权威的说教,都不能产生这种信念”。经典的价值不是无条件的,任何经典的价值都有一定的时限性、地域性,即使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也要结合我国实际去学习与运用,离开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就难以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如果生活中遇到什么事都要从经典中去找答案,以为经典能解决生活中的一切问题,那就有可能陷入“缘木求鱼”的误区,对此胡耀邦同志曾经批评从经典中找生活的思想僵化现象。他在1983年8月一次接见外宾时谈到建设社会主义道路需要进行探索,他说:我们不能从经典着作中找到具体方案,只能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指导下通过实践进行探索。马克思没有坐过飞机,列宁没有看过电视。马克思的着作里找不到制造收音机的办法,列宁的着作里找不到制造电视机的办法。如果硬要这样做,就是中国古话说的“缘木求鱼”的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