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思想教育活力论——思想道德教育理念的若干甄辨
49410400000017

第17章 营造教育内容的活力(7)

不管是有意识的内隐思想、无意识的内隐思想,都有其先在性、模糊性、稳定性、积淀性、深层性的特征。可以说人的内隐思想是人的思想底色,一方面思想教育者要激活人的内隐层面的思想,热情导向其内在提升与积极外化;另一方面应注意到,人的内隐思想积累长久了,有可能演化为离心运动,拉开与外部世界的距离,并有可能出现非良性深化或非良性爆发。作为一个成熟的思想教育者是不会忽视人的思想的内隐层面的。

(5)思想的纯与杂

思想的纯洁,灵魂的纯洁,都为人们所赞赏;思想杂、灵魂杂,都为人们所忌讳。我们党历来倡导“全心全意”、“毫不利己”,做一个“纯粹的人”,并始终保持被信息污染,被灰色生活污染,被外来利己主义思想污染的高度警觉。但事实上常人所说的“纯”,是在思想信仰坚定、思想方向明确意义上讲的,其内涵不是思想彷徨,不是思想反复,不是思想混沌。虽然思想纯洁是思想教育所追求的理想目标,但一要注意,不要把思想芜杂与思想丰富混淆起来。我们需要的是思想丰富,其实人的思想的丰富性是人的本质状态,任何人在提倡与追求思想的纯洁性的同时,都不排除思想的丰富性的需要。过去我们曾经把思想的丰富看成是芜杂而予以排斥,在思想问题上简单与粗暴,这也不符合思想教育的目标。

二要注意,一方面,我们要有开阔的胸怀,善于适应思想多元的时代现实,善于用开放性的思想体系去营建开放性的社会,承认人们多元思想存在的合理性。另一方面,人都有两面性,只要一个人的主导思想清晰,思想方向明确,思想教育者没有必要过多地去计较一个人在生活细节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意识,而且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要学会宽容。三要注意,即使一些人在某些方面存在思想上的错偏,也不宜反应过敏,应该相信人们自我矫错、自我提升的能力。

(十二)思想的魅力,生命的颤抖?

生存关怀是思想教育的第一要义。思想的魅力在于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思想教育不能冷落来自社会底层的呼唤,不能冷落弱势群体,要使其生命的颤抖转换为生命的光彩。

任何一种先进思想都在社会生活中有其自身的魅力,吸引着亿万人们去追求它。一般说,思想的魅力在于思想的创新性与进步性,在于思想的批判性与战斗性,在于思想的滋润万物而无声的作用力。

但是,“思想的魅力服从生命的颤抖”,也是一条不可忽视的生活定律。人的生存是第一需要。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人首先要吃饭穿衣,人首先要维持生存。因此,从历史上看,思想的魅力正是来源于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我们思想教育面对的第一个现实是人的生存需要。因此,思想教育应该更多地投入对社会底层的关注,更多地关心他们的生存状态,关心他们的现实困难与欲求,这是思想教育的魅力所在。

1.思想的魅力在于正视生命的颤抖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过:“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这些个人使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的第一个历史行动,并不是在于他们有思想,而是在于他们开始生产自己所需要的生活资料。”这里告诉我们,人的第一行动是维护生存,而不是拥有思想,可见人成为人的第一需要是生存需要。

人们总认为思想是神圣的,其实,思想总是与人们的生存状态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可以说,任何思想都是人的生存状态的反应,都是人的生存状态的需要,因而也都是受利益关系制约的。马克思自己也认为其思想体系是特定阶级、特定历史的产物,代表的是无产阶级的生存需要与解放要求。一个人处于弱势时,所寻求的是改变其卑微、无助的生存状态的思想;而一个人处于强势时,所需要的是维护其已然状态,满足其更大追求的思想。

宗教思想之所以为人们所接受,甚至历经几千年依然受到人们的信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宗教思想迎合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的精神需要,表达了对他们现实的生存艰难状态的正视与关心。普罗米修斯之所以得到信徒们的尊敬,就在于他为了给人间以生存的最基本的需要,不惜触怒宙斯,盗天火给人类,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文明的火种,因而被绑在高加索山上,永受苦难。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思想的魅力不完全在于其真理性,更在于其价值性,在于人们对思想的价值体验。思想的魅力在于思想与人们的生存状态的关系。

一是思想对人们温饱状态的关注。当人们温饱尚存问题时,人们更需要的是革命思想,以实现其改变现状的愿望,而不是需要道德意识,以安忍于现状。

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魅力就在于它反映了天下“无产者”的心声,反映了天下受苦人的愿望与追求,因此马克思主义成为天下受苦人的灯塔与旗帜。

二是思想对社会公正状态的正视。社会公正是人们良好生存状态的基本条件。假如社会不公,生存环境不良,人们处于弱肉强食的环境中,你对弱者讲道德无疑是强大的统治者的帮凶。因此,社会公正从来是统治者维护自己统治的最具有影响力的思想,也是被统治者反抗统治最具号召力的思想旗帜。无论富人与穷人都需要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魅力就在于其人权、公正的社会呼唤,深得民心,从而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

三是思想对人们利益追求的尊重。尊重人们利益追求、利益维护的思想,才会得到人们的欢迎。如果个人利益不能得到保障,社会上假冒、伪劣、腐败现象相继袭来,人们自身的利益受到侵害,从而切身感受到一种生存的艰难,人们就有理由怀疑我们所宣传教育的思想的真理性。

四是思想对人们安全状态的保障。安全需要是人们的基本需要,假如社会治安状况不良,人们只能生活在惶惶不安之中,在恐怖、恐惧中过日子。试想如果我们的思想不能给予人们安全保障,人们还会有多少热情来倾听我们的思想教育呢?

如果一种思想有意无意地表现出对人们生存状态的漠视,那么这种思想就脱离群众,就失去它的魅力,就得不到人们的欢迎。因此我们一方面应该有热情大力宣扬正在崛起的伟业,另一方面我们还需要意识到,世上还有那些正在颤抖的生命,正在呻吟的弱者,他们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他们生存的基本需要,是否已经得到了必要的关注,他们对社会生活是否已经感到满意,他们保护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害的要求是否已经得到保障。这些都是思想教育不应回避的现实问题。

2.思想的魅力来源于对人的生存的关怀

马克思曾非常精辟地阐述过思想与利益的密切关系,他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也就是说,思想如果离开利益就会失去自身的价值。

列宁曾指出:“有一个着名的格言说:几何公理要是触犯了人们的利益,那么一定会遭到反驳的。”可见,利益在人们的心目中是何等的神圣!真理性必须服从价值性。虽然不是对“我”有利才是真理,但对“我”不利即使是真理也没有意义,也不受欢迎,这是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

毛泽东思想的无穷魅力就在于对生活在社会底层人们的生存关怀,他曾明确认定,“民以食为天”,“吃饭是第一件大事”,这虽是常识性认定,却是基础性理念,体现了毛泽东思想的人性化魅力。他的“耕者有其田”的革命纲领满足了广大农民的生存需要,因此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的斗志。他说过:“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我们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丰富理论简化为一句“打土豪,分田地”的响亮的革命口号,具有强大的号召力,把广大农民动员到革命战场上来,就因为它的崇高的革命理论服从了贫苦人们的生存需要,因此才能产生巨大的力量。

毛泽东思想的魅力就在于它适应了生命还在颤抖的人们的改变自身命运的强烈要求。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清醒地意识到,国人的普遍意愿是彻底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因此他提出“温饱型”、“小康型”的社会理想,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体的热情回应,并转化为四化建设的实际行动,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因为它明确表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邓小平还针对思想教育明确指出:“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不关心群众利益的思想,是不会受群众欢迎的。

在叔本华看来,人的“生存意志”是世界的本质,也是人的本质。我欲故我在,人的欲望、本能是人的本质,是人的生存欲决定人的存在。人都有欲望,欲即内在的需要,望即对外的期望。

中国古代思想家从来认为,为政得民心的关键在于对百姓多予少取,轻徭薄赋。孔子似乎也已意识到这一点,他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小人即老百姓、普通的劳动者,他们生存尚且困难,利的欲求当然是其思想的主要基础,只能通过对他们利益的关心去引导他们。墨子说:“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春秋战国异辞》)即物质需求的满足应先于精神需求的满足。《礼记·曲礼上》中说:“虽负贩者,必有尊也。”就是说,即使是穿街走巷的小商小贩,也应享有人的尊严。朱熹讲过:“宁过于予民,不可过于取民。”(《朱子语类》)关注民生,维护民生,是为政得民的魅力所在。

李贽认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思想教育最先关注的应是人的生存状态。假如人们存在生存危机,生活状态堪忧,再好的理论也是没有魅力的。思想的魅力就在于其能提升人的生存质量,否则思想也就没有吸引力。对于一个生命还在颤抖的人,生存就是一切,因而利益才是一切。

鲁迅曾在《忽然想到六》中讲过:“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苟有阻碍这前途者,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坟》《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图,金人玉佛,祖传丸散,秘制膏丹,全都踏倒它。”可见人最基本的需要是生存与温饱,如果连这也受到阻碍,那么即使《三坟》《五典》式的经典思想对他们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只能是蔑视它,抵制它,推翻它,这是人情之常。如果我们有意无意地把弱势群体冷落在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之外,让人感受不到社会的关怀、人情的温暖,这是社会所难以接受的。

3.思想教育的魅力在于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

思想教育要关注人的生存状态的演变。思想导引要以利益关心为基础,要坚持思想教育与人文关怀的融合,解决思想问题要与解决生活问题紧密结合起来,要倾听与关心人们对个人利益的诉求。除了有得意忘形的人们需要教育者导引,还应看到,有大量的苦守心志的人们,有不少尚在生存的边缘挣扎的人们,有大批正在艰苦奋斗的人们,还有一些不幸正在堕落的人们,他们都需要思想教育者去关心。对一个生存尚且得不到保障的人讲道德、讲理想,这不是硬要人们戴着镣铐跳舞吗?所以,思想教育者不能不顾及人们自身的生存权利,相反要把保障人们的生存权利作为自己的责任。试想不去解决颤抖的现实,却奢谈精神的价值,进行无休止的道德说教,对尚处于生存挣扎中的人们是何等的虚弱无力,对沉陷在利益争夺的残酷氛围中的人们是何等的虚伪。不能因为看到莺歌燕舞,就有意无意地忽视还有颤抖的生命存在。不能呆在暖室里去看困难群体,不能站在真空中去看消极现象,盲目乐观的调子唱得太多,只会失去思想教育自身的魅力。

思想教育要服务于人们的利益追求。思想教育不应自视清高,应该贴近人们的利益指向,不要遮遮掩掩,不要羞羞答答,应该坦诚地、真心实意地为人们的利益追求、利益实现服务。思想教育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人们有利益追求存在,有利益关系、利益矛盾存在。人们思想中的大量问题都与人们的利益期望相关,思想教育不能回避人们的利益追求,也不能凌驾于人们的利益关系之上,要努力排解人们利益追求中的障碍与困难,理直气壮地为人们正当的利益追求辩护,为他们的利益实现鼓与呼,要有力地鞭挞损害他人利益的思想与行为。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人的精神需要是以人的物质需要为基础的,思想教育要理解与尊重人的物质利益需要,其精神才能发挥最佳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