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解说:
医生这个职业对于进入临床医学学科学习的学生来讲,是非常神圣的,但是要想做一名真正的医生、一名优秀的医生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02 采访:
我们临床医学的培养模式是五年制和七年制,不管是五年制还是七年制,它要用一半的时间学习基础医学,然后才能进入临床医学的学习阶段。
03 解说:
也许你将来的志愿是手拿手术刀,做一名外科大夫,或者是耳戴听诊器,做一名内科大夫,在学校学习阶段,所有与人体有关的医学基础理论和实际的技术,都是你需要学习的。毕业以后,你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你自己的专攻方向。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临床医学的学生正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看X光片。
我们知道,X光片检查已经成为常规检查的一种必备的手段。学生通过学习辨认各种不同病变器官的X光片,掌握这种先进的诊断手段。X光片检查只是学生要学习的诊断技术的一种,还有像切片检查、血液化验、听诊等基本的医生诊病技能也是他们必须学习的。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医生诊病不断提供新的手段,如B超、核磁共振、脑成像等等,不管你将来要做哪一科的大夫,学会运用各种各样的手段诊断疾病是最基本的技能。
同时,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不能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应该站在人体这样一个大系统的角度看待局部的病症。所以,作为一名临床医学的学生,将来毕业以后,不论是做哪一科的医生,他都必须掌握全面的治疗人体各个器官的理论和技术。
临床医学培养的是全科医生。
04 采访:学生00∶46∶42∶05—00∶46∶56∶20
我们在临床医院直接学习,实践机会比较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习起来比较有意思。
05 解说:
这是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的学生在实习医院上的一堂课,学生在课堂上可以直接观摩医院手术室里的实际情景,这位教师昨天刚刚为病人做完手术,今天又走上了讲台。他既是医生又是教师,他现在给学生讲授的是一堂关于外科概论的教学课。手术室里面一边做手术,这边教师一边进行讲解。
在这一阶段,学生就要和病人打交道了,不论是集中上课学习一些理论知识,还是跟随教师下病房,学习一些实际看病的经验,实际观察经过手术或者经过药物治疗以后病人的各种反应,将他们在学校里学到有关药理方面、人体结构功能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老师言传身教、理论联系实际是临床医学学科人才培养的一大特点。
06 采访:00∶10∶18∶22—00∶10∶35∶15
从我个人来讲(从事临床医学),还是蛮有成就感的,因为我治好了很多病人,我觉得我选择这个职业不后悔。
07 解说:
作为一名临床医生,诊断疾病是基础,它的根本在于治病。我们现在看到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的学生正在一间标准的手术教学实验里给狗做手术,学生要学会如何实际动手治疗疾病,通过这样一种近似临床的实习,学习做手术的一些基本技能,如如何洗手、如何穿衣、如何打结。当然了,手术治疗只是治疗方法中的一种,他们还要掌握用药物治疗疾病的方法。
理论方面的知识在课堂上都已经学到了,倒背如流的理论不等于手术中精巧的操作,主观的想象不能准确诊断出疾病。现在关键是根据病症,以及每个病人的不同情况,学习灵活、科学的治病的经验知识和实际的动手能力,要通过自己的手将病人的病治好。
动手和实践能力是临床医学学生所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
08 解说:
郭应禄院士是北京医科大学教学医院泌尿科的大夫,他从事临床医学工作已经有四十多年了,今年虽然将近70岁,可还工作在手术台上,他对临床医学有着深刻的感受,他给我们讲述了两年前的一件事。
09 采访:00∶13∶15∶22—00∶13∶59∶22
一天晚上8点半左右,我接了一个电话,他说我叫马公培。他说马公培,我想起来了,他是我做过的一个肾移植救活的一个病人。他说18年前,就在这个时候,你还在手术台上,为我做手术,今天,我们全家人,在电话旁向你问好。
10 解说:
北京医科大学第一教学医院每年都对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学习的学生举行一个授白大衣的仪式,学生要在老一辈面前,穿上白大衣,庄严宣誓:“恪守医德,精益求精,竭尽全力解除人类的病痛。”这种场面和情景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是见不到的。
11 采访:00∶41∶14∶11—00∶41∶42∶21
我们做临床医学的,就是保证大家有一个好身体的,这样一个职业是崇高的,所以我希望我们有这方面志向的学生,应该跟我们一块儿为维护人类的健康而共同努力。
中国院士——张礼和
背景介绍:
生物学家发现DNA是由两条核苷酸链扭成的双螺旋结构,DNA控制着蛋白质的合成。癌症发生的基本原因,就是因为DNA的变化对于人体是造成损害的。要抑制它,就需要找到一种物质,来控制有害蛋白的产生,张礼和就是从事此项研究的。
01 解说:
张礼和说,他现在有两大爱好:一是打篮球,而打球总是一个人打,静静地拍球、静静地投篮;要么就和老伴看电视,看看体育比赛,聊聊天。
他说他现在非常不习惯大场面,总喜欢一个人呆着,这可能与他从事的研究有关。
张礼和从事抗癌药物研究算起来也有将近40年了,他研究的这种物质到现在为止能不能成功还是个未知数。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他体会到了很多别人没有体验到的乐趣,也发现了很多科学的奥秘。但是这个药物至今没有成功,一直是他的一块心病,那是在40年前北京肿瘤医院实习时落下的。
02 采访:00∶27∶32∶00—00∶28∶10∶15
那个时候用中草药来治疗癌症,我们去和大夫交流,大夫用药的时候也请我们去参加。那时对我们的教育很大,看到很多病人的痛苦,特别是肝癌的病人,你这个星期去看见他,等你第二个星期去,他已经不在了。
03 解说:
人类用药的历史记载,中国可上溯至炎黄二帝时期,在西方始于希腊的希波克拉底时期。在这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人类为了抵御外来疾病的侵袭,发现和创造了数以万计的药物。有人讲,21世纪要发现新药,就像是在大海里捞针一样困难,因为海边的珍宝都已经被人采拾干净了。
04 采访:
我们那个时候都知道白求恩大夫由于做手术感染了败血症,在现在这样一个医疗条件下,很多药物都可以治疗,所以越来越感觉到发现一个新药,能够解决一种疾病,那对人类,对整个社会的进步都起很大的作用。
05 解说:
对付癌症,我们现在用的办法无非是通过手术,或者通过放射线或者药物来杀死癌细胞,而对于产生这种有害细胞组织的基因,没有什么好的办法来对付。张礼和就是要根据组成人类基因的核苷酸链的结构,来设计出一种可以直接作用细胞内部受损基因上的一种物质。要让这种从外部进去的药物有效,首先它应该能够穿透细胞膜进入到细胞内;第二,进去以后,不会被细胞内的其他物质吃掉;第三,要能够顺利找到要作用的基因。张礼和要解决的就是这三个问题。
中国有句古话: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张礼和首先想到从改造致病的核苷酸链入手,将它的内部分子结构进行改造,从外表来看没有什么变化,但是它的内部结构发生了变化,让这种物质进入细胞,替代有病的核苷酸,使之不再产生有害的蛋白质。
第一个问题解决了,第二个问题又来了,怎样让这种物质进入细胞后找到有病的基因呢?这个问题着实让张礼和为难了很长时间。
就连张礼和闲下来打篮球的时候,也在琢磨这个问题,一次投不中,再投一次还不中。张礼和在想:如果篮球框装一个吸铁石,篮球也装一个,这样篮球的命中率肯定会大大提高了,我张礼和也许会成为投篮高手。哎,对了,如果能在这种物质的头上装上一个东西,让它引导你去寻找致病的基因,那不就成了吗?
突如而来的想法,让张礼和顿开茅塞。下一步的工作就是寻找一种这样的物质,张礼和发现这一问题生物学家已经解决了,细胞内要产生什么样的物质,是由控制基因发出指令,由一种专门的物质去传达的,人们把这种物质称为信号肽。
张礼和的工作就是要在实验室里将信号肽接到改造后的物质上。根据这样两个非常有独创性的设想,张礼和合成出了一系列反义寡核苷酸,经细胞组织实验发现,它可以很顺利地穿透细胞膜,并且对于癌基因的表达具有很高的抑制率。张礼和的这一设想为人类开发新型的抗癌药物开辟了一条新路。
药物化学家们工作的21世纪已经不再是从偶然中发现一种新药的那个时代了,更多的是从必然中寻找解除人类疾病的良药。实验室里瓶瓶罐罐的工作看起来虽然简单,但这是他们的基础工作。
06 采访:00∶47∶12∶00—
看起来挺简单的,都是些瓶瓶罐罐的东西,但实际上这里边问题还是挺复杂的,要求在你在做实验的过程中,要非常仔细,非常有耐心。你像这样一种收集分离样品的工作,你要是不注意的话,有些东西就漏掉了,你做了半天,就等于白费了,所以我曾经有时候为了收集这个样品,我晚上不吃饭,一直守在那里,一直等它收集完,再结束实验。
07 解说:(一组动物实验的镜头、一组细胞组织的镜头、一组医院的镜头)
合成出这种物质以后,这还不是“药”,要拿到动物身上进行实验,观察这种物质对于小鼠的肿瘤组织是否有杀灭作用,一项指标不合格就可能淘汰这种物质,也就是说你前边的工作全白做了。
实践证明在动物身上有效的物质,不一定就会对人有效,还要将药物拿到临床上去实验。虽然这是最后的实验,但是也有可能实验的结果证明你做的这种物质不能成为药。
08 采访:00∶13∶42∶17—00∶13∶54∶04
这是完全有可能的。但是我们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即使我没有做成,但是我给别人提供了一个线索,此路不通,你走别的路。
09 解说:(那个DNA穿插工作的镜头,叠化一组医院的镜头,穿插科学家的镜头)
癌蛋白的产生就是由这两根核苷酸链控制的,但是要将这一发现运用到实践中,却有着漫长的路要走。已是白发斑白的张礼和依然在努力地耕耘着。
40年过去了,今天他又来到了北京肿瘤医院,看望他的病人,与医生交流,了解按照这种新的思路设计出来的药的实验效果。
也许他最终失败了,但是没关系,就像他说的那样,最起码,我给别人提供了一个线索:此路不通,请走别的路。
科学人物——涂晓媛
01 采访:
说人工鱼是一种人工生命,是因为它具有所有生命体所具有的基本特征,比方说,如果它要看到食物,会产生饥饿感,就会去寻找食物,最重要的是它有一个鱼脑,我们称之为意图发生器。
02 解说:
涂晓媛根据自然鱼的行为以及鱼脑发出指令的内部规律,由计算机程序模拟人工鱼的大脑。利用模拟的视觉以及感觉系统将收到的信息送到人工鱼的大脑,然后由模拟大脑发出各种行为和动作的指令。还可以利用程序的变化模拟各种鱼不同的行为习性,如雄鱼或雌鱼的,胆大或胆小的,贪食或是不贪食的。
03 采访:
从人工鱼的设计来讲,光有鱼脑,没有鱼身、鱼尾、鱼鳍这些执行机关,也是不行的。有意图发生器,还需要有相应的行动行为控制器来匹配,所以这个人工鱼的躯体物理结构也要与鱼脑相匹配。
04 解说:
有什么样的鱼脑,就需要有什么样的鱼体结构,涂晓媛不但要搞清楚各种鱼的基本结构,而且对于每一种人工鱼的躯体有多少根鱼刺都需要了解清楚。
人工鱼通过意图发生器发出的指令,指挥它的肌肉伸缩和变形,利用鱼鳍、鱼尾的动作、鱼体的姿态变化以及和海水的相互作用,产生各种自然鱼的运动姿态。
05 采访:
从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学的角度讲,每条人工鱼都是一个自主的智能主体。那么人工鱼群呢,就是一种多智能体的分布式人工智能系统。
06 解说:
涂晓媛开发的人工鱼并不是一条单独的动画鱼,而是由各种不同的人工鱼组成的鱼群社会。各种人工鱼在模拟的海水世界中相互通讯、相互交往,使人工鱼社会表现出丰富多彩的群体行为。有领头鱼带队漫游的鱼群;有雄鱼和雌鱼组成的一对对的情侣;有鲨鱼和小鱼组成的弱肉强食的食物链。
07 采访:
因为人工鱼有一个鱼脑,它和一般的计算机动画鱼有根本的不同之处。
人工鱼具有自然鱼所具有的一些基本的生命特征。
08 解说:
人工鱼具有求偶能力,当雄鱼看到雌鱼时就会有求爱的动作和行为。当人工鱼有饥饿感的时候,看到食物,就会进行扑食;若一条鱼吞食了鱼饵,会进行挣扎,而其他的人工鱼就会吸取教训不再上当。人工鱼如果发现凶猛的鲨鱼来侵犯,就会迅速散开,东奔西逃。
涂晓媛的人工鱼技术为人工生命行为的研究展示了美好的前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就可以在电脑上设计研究机器人的动作和行为,制造出更聪明的机器人,从而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09 采访:
人工鱼的开发不但为计算机动画技术开辟了一种新的创作途径,而且也为人类研究生命体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和方法,我希望人工鱼能对我国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有所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