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蜂产品医疗妙用
49387200000040

第40章 蜂针治疗方法(1)

蜂针疗法即利用蜂毒的药理作用与针灸学原理相结合,依据疾病原因、部位、辨证施治取穴,通过实践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的治疗方法。这种结合中医经络学说,取用针灸穴位治疗,直接使蜂螫排出的蜂毒液活性成分进入人体,不仅避免蜂毒收取和加工制剂过程中有效成分的减少,而且操作简单,成本低廉,疗效显着。

第一节 蜂针疗法与针灸学的关系

针灸学是祖国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远在公元前二三世纪的《黄帝内经》医学着作中就有针灸理论和临床经验方面的系统文字记载。针灸疗法是在祖国医学经络学说的理论基础上,通过体表腧穴,施行一定的操作技术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蜂针疗法通过运用经络学说理论,采取蜂毒针刺激和毒液注入人体相应穴位或阿是穴,达到针刺和药物治疗疾病的双重效果。蜂针疗法同针灸学的关系十分密切,在针灸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疗法,属于针灸学的分支学科。

蜂针疗法一方面利用蜂毒针刺激局部产生的红肿、热痛、麻木、甚至感觉迟钝,能维持穴位较长时间的反应,达到相似针灸的“得气”效果,另一方面蜂毒的有效成分能调整人体内部功能活动,从而收到标本同治的双向调节作用。笔者自1987年以来,经过蜂毒治疗各种适应证观察,单纯螫刺效果不如蜂针疗法治疗效果显着。

这就是蜂针疗法的优越性,为祖国针灸学填补了一项空白。

第二节 经络

熟练掌握蜂针疗法,首先必须学好经络学说的基本知识,了解经脉腧穴位置、取穴、配穴方法等内容。

一、经络定义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统称,它是分布在人体各部纵横交叉的联络网,脏腑、皮肤、肌肉、筋骨和全身组织器官气血运行的联络通路。经是路径的意思,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纵行主干线,分布比较深层;络是网络的意思,是人体内气血运行像网一样连接的支线,分布比较浅表。经络学说是构成祖国医学的主要基础,它与阴阳、五行、脏腑、营卫、气血等组成完整的中医理论体系,贯穿在解剖、摄生、病机、诊法、治疗等方面,从理论到实践,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黄帝内经》云:“经络者,所以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二、经络作用

经络是沟通人体内脏与内脏之间,内脏与体表之间,体表与体表之间的桥梁,使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等一切组织密切结合,完成多种复杂的营卫气血运行,濡养全身,抗御外邪,传导信息等机体功能,也是临床诊断中判断疾病所在部位的重要依据和采取各种治疗措施的准则。

三、十四经络名称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任脉、督脉。

四、十二经络循行路线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循行路线始于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再归手太阴肺经。

五、任、督脉循行路线

督脉和任脉互相沟通,与十二经脉也有密切联系。

督脉始于会阴部尾骨端→沿脊柱上行→项后→头顶→循额正中线至鼻柱→上齿龈。

任脉始于会阴部→向上至阴毛处→沿腹部→胸部→咽喉→下颌→口旁。

第三节 腧穴

一、腧穴定义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聚集于体表之所,也是针灸疗法和蜂针疗法施用于人体的刺激点。

腧穴一般称为穴位、孔穴、穴道、空穴等,十四经脉穴位共361穴。它是人体经络脏腑之气输出而聚集于体表的部位。腧有输注的含义,像水流样输送灌注,穴有孔隙的含义,像土室的空洞隐藏。

二、腧穴作用

腧穴是经络在内脏与体表具有纽带传导功能的反映,神气进行活动的处所,也是针灸疗法和蜂针疗法施用于人体体表治疗之处。

三、腧穴命名

1.自然类

(1)以天文学上星球或星群假借为穴名,如上星、太阳等。

(2)以地理象形定穴名。用山、丘、陵、墟来比喻腧穴,如承山、梁丘、大陵、丘墟等。用谷、溪、沟定穴名,如前谷、阳谷、后溪、太溪、支沟等。用海、池、泉、泽来比喻腧穴,如小海、曲池、曲泉、阴陵泉、尺泽等。

2.物象类

(1)以动物名称来比喻腧穴部位形态,如犊鼻、伏兔、鱼腰、凤眼等。

(2)以植物名称来比喻腧穴,如攒竹、丝竹空等。

(3)以建筑物来定腧穴,如天井、玉堂、库房等。至于以窗、仓、门、宫、庭、户命名的腧穴更是屡见不鲜。

3.人体类

(1)以解剖名词作腧穴名称,如大椎、曲骨、耳门、乳根等。

(2)以生理作用命名,如气海、血海、金津、玉液等。

(3)以脏腑作腧穴名称,如胃俞、心俞、肝俞、胆俞等。

(4)以治疗作用而命名,如晴明、光明、哑门等。

(5)以内外阴阳取名,如阴交、阳交、阴隙、会阳等。

四、腧穴取法

人体腧穴很多,每个腧穴的位置不同。这些腧穴定位准确与否,直接影响治疗效果,现将临床常用的取穴法分述如下:

1.骨度分寸定位法

它将人体的各个部分,分别规定其折算长度,以同身寸为量取腧穴标准。如两乳头之间为8寸(1寸指人体同身寸),脐孔至趾骨上缘为5寸,肘横纹至腕横纹为12寸,膝中至外踝尖为16寸等。

2.解剖标志定位法

这种用体表解剖标志来确定穴位的方法,常用的有以下两种:

(1)固定标志:这些不受人体活动影响而固定不移的标志,如五官、毛发、指(趾)甲、乳头、肚脐及骨节突起和凹陷部,如两眉间取印堂,两乳之间取膻中等。

(2)动作标志,这是采取相应的动作姿势才能出现的标志,如耳屏前方凹陷处取听宫,握拳于掌横纹头取后溪等。

3.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1)中指同身寸:此法以患者中指屈曲时内侧两端纹头之间作为1寸,可用于四肢部的直寸和背部取穴的横寸。

(2)拇指同身寸:是以患者拇指指关节的横度为1寸,亦用于四肢部直寸取法。

(3)横指同身寸:又名“一夫法”,是令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指纹处为准,四指横量为3寸。

4.简便取穴法

简便取穴法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简便易行的取穴方法,例如两耳尖直上取百会,两手虎口交叉取列缺,垂手中指端取风市等。

第四节 蜂针疗法常用的十四经腧穴

一、手太阴肺经(共11穴,介绍常用的6穴)

中府

【位置】在胸前壁外上部,第一肋间隙外侧距胸骨中线6寸。

【取穴】仰卧或坐卧,于锁骨下、乳上第三肋间隙中取穴。

【主治】咳嗽、气喘、肩背酸痛、肋间神经痛。

尺泽

【位置】在前臂稍屈,正当肘窝纹外侧凹陷处。

【取穴】仰掌、肘微屈,在肘指纹中正当肱二头肌腱外侧凹陷处取穴。

【主治】咳嗽、气喘、咽喉肿痛、肋间神经痛、肘关节及周围软组织损伤。

列缺

【位置】在桡侧腕横纹上1.5寸。

【取穴】侧掌位,取穴时左右手虎口交叉,当食指端到达的凹中是穴。

【主治】偏正头痛、咳嗽、口眼歪斜、腕关节痛、上肢瘫痪、齿痛。

太渊

【位置】在掌后腕横纹桡侧端,桡动脉的桡侧凹陷处。

【取穴】仰掌,腕横纹桡侧端,桡动脉的桡侧凹陷处取穴。

【主治】支气管炎、流行性感冒、气喘、腕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等。

鱼际

【位置】在手掌鱼际部,当第一掌骨中点、赤白肉际处。

【取穴】仰掌,在拇指第一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取穴。

【主治】咳嗽、咽喉炎、失音不语、哮喘、乳痈。

少商【位置】在拇指桡侧指甲角旁。

【取穴】侧掌,拇指上翘,当拇指桡侧爪甲角旁约0.1寸处取穴。

【主治】扁桃体炎、感冒、咳嗽、中风、精神分裂症等。

二、手阳明大肠经(共20穴,介绍常用的7穴)

合谷

【位置】在拇食二指伸张时,当第一、二掌骨之中点,并合时在最高点。

【取穴】俯掌,以一手拇指的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的拇食指之间蹼缘上,其拇尖尽处是穴。

【主治】头痛、齿痛、咽喉肿痛、面神经麻痹、半身不遂、神经衰弱、经闭、耳鸣耳聋、流行性腮腺炎、鼻出血等。

阳溪

【位置】在腕上桡侧两筋凹陷处。

【取穴】侧掌,拇指向上翘起,在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桡侧腕关节处是穴。

【主治】头痛、耳鸣耳聋、齿痛、腕痛、肘臂不举等。

手三里

【位置】在曲池穴下2寸处。

【取穴】侧腕屈肘,在阳溪与曲池穴的连线上,曲池下2寸处是穴。

【主治】中风瘫痪、溃疡病、胃痛、颈椎综合征、肩臂疼痛、齿痛、失音等。

曲池

【位置】在肘外侧,屈肘时在肘横纹外侧尽端。

【取穴】屈肘成直角,在肘窝桡侧横纹头至肱骨外上髁之中点取穴。

【主治】中风偏瘫、高血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肘背疼痛、甲状腺肿大、皮肤病等。

臂臑

【位置】在肱骨外侧三角肌下端,约当曲池上7寸处。

【取穴】垂臂屈肘,当三角肌下端取穴。

【主治】肩关节周围炎、中风偏瘫、眼病。

肩髃

【位置】在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

【取穴】肩平举,当肩峰锁骨关节外部出现两个凹陷,于前方小凹陷中央取穴。

【主治】肩关节周围炎、中风偏瘫、高血压、多汗症。

迎香

【位置】在鼻翼外缘,鼻唇沟中。

【取穴】正坐或仰卧,当鼻翼外缘旁开约0.5寸是穴。

【主治】鼻炎、面神经麻痹及痉挛、三叉神经痛、胆囊炎、面部瘙痒。

三、足阳明胃经(共45穴,介绍常用的17穴)

承泣

【位置】在两目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取穴】正坐或仰卧,两目瞳孔直下,眶下缘间取穴。

【主治】急慢性结膜炎、近视、远视、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白内障、夜盲症、面神经麻痹等。

地仓

【位置】在巨髎穴直下,当口角旁。

【取穴】正坐或仰卧,两眼平视,当瞳孔垂线与口角水平线的交点处取穴。

【主治】牙痛、下颌骨关节炎、面神经麻痹、颈项强痛等。

颊车

【位置】在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凹陷处,咀嚼时咬肌隆出最高点。

【取穴】正坐或侧伏,当上下牙用力咬紧时,有一肌肉凸起,放松时手指按压有凹陷并感觉痛胀处取穴。

【主治】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眼睑痉挛、齿痛。

下关

【位置】在颧弓下缘凹陷处。

【取穴】正坐或侧卧,闭口,于耳屏前约1横指处,当颧骨弓下缘的凹陷处取穴。

【主治】牙痛、下颌关节炎、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耳鸣、耳聋、中耳炎等。

梁门

【位置】在脐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取穴】仰卧,在上腹部,当脐中上4寸、中脘穴旁开2寸取穴。

【主治】胃痛、溃疡病、急、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等。

天枢

【位置】在脐旁2寸。

【取穴】仰卧,于脐中旁开2寸处取穴。

【主治】子宫内膜炎、月经不调、痛经、不孕症等。

水道

【位置】在脐下3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处。

【取穴】仰卧,于脐下3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处取穴。

【主治】膀胱炎、睾丸炎、腹水等。

归来

【位置】在脐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处。

【取穴】于脐下4寸、中极穴旁开2寸处是穴。

【主治】月经不调、经闭、子宫内膜炎、附件炎、睾丸炎、阳痿、小便不利等。

气冲

【位置】在脐下5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处。

【取穴】仰卧,当耻骨联合中点旁开2寸处取穴。

【主治】腹胀痛、疝气、月经不调、不孕、阳痿。

伏兔

【位置】在膝上6寸处。

【取穴】正坐屈膝,当髂前上棘至髌骨外缘连线上,髌骨外缘上6寸处取穴。

【主治】下肢瘫痪、腿膝疼痛、麻痹、疝气、腹胀痛。

梁丘

【位置】在髌骨上缘中点直上2寸,有腹直肌与腹外侧肌之间。

【取穴】屈膝、当膝髌之外缘上2寸凹陷中取穴。

【主治】膝关节肿痛、下肢不遂、胃痛、乳痈。

足三里

【位置】在膝下3寸,于胫骨前缘旁开1寸处。

【取穴】屈膝垂足或平卧,在外膝眼直下3寸,距胫骨前嵴横指处取穴。

【主治】急、慢性胃炎,溃疡病,急、慢性肠炎,消化不良,半身不遂,中风,体虚贫血,高血压,哮喘,神经衰弱,便秘,乳腺炎,遗尿症等。

上巨虚

【位置】在膝下6寸处。

【取穴】正坐屈膝或仰卧,于外膝眼直下6寸,胫骨外1横指处是穴。

【主治】胃炎、下肢瘫痪、便秘、肠炎、菌痢等。

条口

【位置】在膝下8寸。

【取穴】屈膝垂足或仰卧,在膝眼下8寸,正当胫骨缘外1横指处取穴。

【主治】膝关节炎、下肢瘫痪、胃痛、肩关节周围炎等。

丰隆

【位置】在外踝上8寸,正当胫骨前缘外侧正中,条口后1寸。

【取穴】屈膝垂足或仰卧伸足,正当外踝尖与膝眼连线的1/2,并距胫骨二横指处取穴。

【主治】哮喘、咳嗽痰多、头痛、眩晕、下肢痿痹、便秘、癫狂、痫证等。

解溪

【位置】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当趾长伸肌腱与长伸肌腱之间。

【取穴】正坐或仰卧,从足二趾直上至足关节前面横纹,当两筋间陷凹中取穴;

【主治】头痛、眩晕、便秘、癫痫、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病。

内庭

【位置】在第二、三趾缝端。

【取穴】伸趾,在足第二、三趾缝间,当第二趾关节前外方凹陷中取穴。

【主治】牙痛、口臭、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胃痛、慢性肠炎、足背肿痛等。

四、足太阴脾经(共21穴,介绍常用的8穴)

隐白

【位置】在足大趾内侧端,趾甲角旁。

【取穴】正坐或仰卧伸足,距足大趾内侧趾甲角0.1寸处取穴。

【主治】消化道出血、月经过多、癫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