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社区急诊护理
49381000000012

第12章 常见急诊的社区护理(2)

(2)脑水肿及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引起的抽搐

脑血管意外、脑挫伤、缺氧、高血压脑病、脑膜炎、脑炎、颅内肿瘤、白血病脑膜浸润、脑包虫病等等,可引起脑组织损伤、颅内高压或致脑疝而引起惊厥。多伴有意识改变、颅内高压征及其他定位症状、脑脊液改变等。

(3)子痫

是妊娠特有的疾病,是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最严重阶段,发生于妊娠20周以后,基本病理生理变化是全身小动脉痉挛,表现为高血压、蛋白尿、水肿,严重时出现抽搐、昏迷,甚至母婴死亡。子痫典型发作过程表现为眼球固定、瞳孔散大,瞬即头扭向一侧,牙关紧闭,继而口角及面部肌颤动,数秒钟后发展为全身及四肢肌强直,双手紧握,双臂屈曲,迅速发生强烈抽搐,呼吸暂停,面色青紫,持续一分钟左右抽搐强度减弱,全身肌肉松弛,随即深长吸气,发出鼾声而恢复呼吸。少数患者抽搐持续时间较长,或停止片刻后再次发生抽搐,进而进入昏迷。可发生胎盘早剥、颅内出血及发动分娩等。

(4)癔症

又称歇斯底里,是一类由精神因素引起的抽搐,多见于性格多变、感情脆弱、情绪不稳的女性,常有明显的精神创伤史,多有类似发作史。该病起病急骤,表现为突然两手紧握、口眼紧闭、人往后挺、下肢及躯干强直抖动,呼之不应,但没有大小便失禁和舌咬伤现象。眼睑闭合极紧,噙泪或流泪,翻开眼睑时眼球上蹿,瞳孔对光反射灵敏。抽搐时间较长,可持续几十分钟甚至几小时,且可在家属、同事干预下再次发作,发作后患者可讲述自身的感受。

(5)癫痫

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慢性脑功能障碍综合征,是大脑神经元过量放电引起的皮层功能紊乱,可表现为运动、感觉、意识、精神或自主神经等多方面异常,临床上以运动性发作最常见,表现为突然意识丧失、口眼歪斜、双目直视、四肢抽搐。具有突然性、反复性和自然缓解性等特点。癫痫持续状态是指癫痫发作持续30分钟以上,或频繁发作以致发作间期意识仍不恢复者,可使脑缺氧引起脑水肿而危及生命。

(6)高血压脑病引起的抽搐

多有高血压病史,在精神创伤、过度疲劳、寒冷等诱因下,引起全身小动脉短暂的强烈收缩,周围血管阻力明显增高,血压急剧增高而产生的一系列心、脑、肾等重要脏器损害的临床症状。表现为血压急剧升高达220/120mmHg以上、剧烈头痛、呕吐、烦躁、意识障碍、抽搐。

(7)低钙性抽搐

多见于小儿,多有夜里哭闹、鸡胸、方颅、串珠肋等佝偻病的表现。多于冬春季发病,轻者仅表现为惊跳或面部肌肉的抽搐,较重的患儿可有手足搐溺,表现为手腕屈曲、手指强直、拇指内收贴近掌心、足踝关节伸直、足趾屈曲。发作时意识清楚,每日可发作数次至数十次,抽搐停止后活动如常。严重时可有喉痉挛,呼吸困难,甚至窒息死亡。有时孕妇也可以发生低钙性抽搐,另外,甲状旁腺功能减退者也可发生。低钙性抽搐的儿童血钙低于正常,脑电图正常,病理反射阴性,有以下阳性体征:①佛氏征(Chvostek征):轻叩耳前面神经穿出处,引起眼角及口角抽动即为阳性;②陆氏征(Lust征):以小锤叩击下肢膝部外侧,腓骨头上方的腓神经,引起足向外侧收缩为阳性;③陶氏征(Trousseau征):用血压计袖带包裹上臂,使压力维持在收缩压和舒张压之间,5分钟内出现痉挛者为阳性。

3.抽搐患者的社区急诊护理

(1)保持气道通畅

解开衣领,平卧头侧转,取出活动性假牙,避免呕吐物误吸,臼齿间垫牙垫、毛巾或手帕卷,防舌咬伤。

(2)止惊

首选地西泮,儿童0.2~0.3mg/kg,缓慢静脉注射,必要时20分钟后重复使用一次,注意一次最大剂量儿童不超过10mg,婴儿不超过3mg,成人每次10mg。其他可根据医嘱选用10%水合氯醛、苯巴比妥等止惊药,子痫患者可遵医嘱使用硫酸镁静脉滴注。

(3)吸氧

惊厥患者防止缺氧性脑损伤是护理的重要内容,在维持气道通畅、止惊治疗的同时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

(4)对症处理

快速评估患者惊厥原因,进行对症处理。

1)降温:高热惊厥者进行物理降温,头部置冰袋,前额敷冷毛巾并不断更换,视情况进行温水或酒精擦浴,注意环境温度,减少盖被与衣服以增加散热,患者有寒战时注意保暖并遵医嘱使用退热药。

2)降血压:高血压脑病者,一般在2~3小时内将血压降至160/100mmHg为宜,避免突然降得过低。

3)降颅内压:脑水肿、脑疝者应快速脱水,甘露醇须在半小时内滴注完毕。

4)癔症性抽搐者:保持安静,疏散围观者,不惊慌喧闹,避免因周围人群造成的紧张及过分关心等不良气氛,采用觉醒暗示、催眠暗示等心理治疗。也可结合针灸、服用维生素等来做暗示治疗。

5)补钙:低钙性抽搐者静脉推注葡萄糖酸钙,推注速度宜慢,避免渗出血管外。

(5)防损伤

除上述避免舌咬伤外,抽搐时防坠床、防外伤,勿用力按压肢体,以防骨折或关节脱臼。

(6)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加强基础护理,减少不良刺激。

(7)做好记录,安全转诊。

4.抽搐患者的社区急诊护理程序

四、休克

休克(shock)是各种强烈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造成有效循环血量锐减,组织器官微循环灌流严重不足,以至重要生命器官功能、代谢严重障碍的全身危重病理过程。有效循环血量的维持依赖于以下三个方面:充足的血容量、有效的心搏出量、适当的周围血管张力。任何致病因素使三者之一发生异常,均可引起有效循环血量的改变而引发休克。

1.社区常见的休克类型

常见的休克类型有低血容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过敏性休克、感染性休克、神经源性休克等,社区常见的是前三种类型。

(1)低血容量性休克

见于急性大失血(如外伤)引起的内脏及动脉破裂大出血、上消化道大出血,或严重的吐泻、严重烧伤等引起的大量体液丢失而导致的休克。血容量减少导致心输出量下降,血压下降,通过心血管中枢调节,交感神经兴奋,外周血管收缩,组织灌流量进一步减少。

(2)心源性休克

常继发于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炎、心肌病、严重心律失常、心包填塞等,由于心泵功能严重下降,心排出量急剧减少而发生休克。

(3)过敏性休克

可由于使用某些药物、生物制剂,或接触某些动物性或植物性致敏原等,引起体内释放大量过敏活性物质,使外周血管异常扩张,血压骤降而引发休克。

2.休克表现

休克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是多种原因导致的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引起全身组织缺血缺氧、微循环淤滞、代谢紊乱和脏器功能障碍等一系列病理过程。尽管原因不同,但其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础是有效循环血量锐减和微循环障碍,再由此引发的多器官功能衰竭。休克病程一般分为三期:

(1)休克早期

由于有效循环血量不足,通过神经—内分泌的调节机制,使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释放大量儿茶酚胺,引起周围血管收缩,血液重新分配,优先供应心、肺、脑等重要生命器官。此是休克早期的机体代偿性反应,称为微循环痉挛期。临床表现为:精神兴奋、烦躁不安;面色苍白、肢端湿冷;血压可正常,但脉压差减少;脉搏细速、呼吸急促;尿量减少,每小时尿量少于30ml。

(2)休克期

由于小血管持续痉挛,组织缺氧,细胞无氧代谢产生大量的乳酸及组胺类血管活性物质,使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发生麻痹性扩张,大量血液进入真毛细血管网,此时小静脉仍处于收缩状态,导致毛细血管内压增高,引起血浆外渗,血液浓缩,出现“灌而不流”或“灌而少流”的淤血情况。此期称为微循环扩张期。临床上表现为:神志恍惚、表情淡漠、反应迟钝;皮肤黏膜由苍白转为发绀或出现花斑,四肢厥冷;血压下降,且脉压差更小;脉搏细弱、呼吸急促;尿量更少甚至无尿;出现代谢性酸中毒。

(3)休克晚期

由于毛细血管淤血,血浆外渗,血液浓缩,红细胞和血小板容易发生凝集而形成微血栓,引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此时微循环处于“不流不灌”状态,是休克晚期,称为微循环衰竭期。临床表现有:昏迷、体温不升、不能测到血压和脉搏、无尿、呼吸衰竭、全身广泛出血,出现淤血、淤斑、咯血、呕血、便血等。

3.休克早期判断与社区急诊护理

休克是临床急、危、重症,强调早期、快速诊治。现场急救原则为迅速去除致病因素,尽快恢复有效循环血量,强心和调节血管张力。

(1)早期快速诊断———一看、二摸、三测压、四尿量一看:意识障碍或淡漠,口唇、皮肤苍白或发绀,表浅静脉萎陷,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2秒)。

二摸:脉搏快、细、弱,皮肤、肢端湿冷。

三测压:收缩压<90mmHg或低于基础血压30mmHg(国内定为收缩压<80mmHg);脉压<20mmHg。高血压患者收缩压较原来水平下降30%以上。·86·社区急诊护理四尿量:尿量<30ml/小时。以上是组织低灌流的临床表现,是社区现场判断休克的简便方法。血压是判定休克的重要指标,当血压<90mmHg,脉压<20mmHg时,表明回心血量严重不足,已出现休克。但低血压不一定都是休克,血压正常也不能排除组织器官的低灌流,要结合具体情况综合判断。

(2)判断休克原因

患者有明确的外伤出血、消化道出血要考虑失血性休克,同时外伤者还需注意内脏出血的可能性;有严重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者要考虑失液性休克;有颈静脉怒张、心音低、肝脏肿大者应考虑心源性休克的可能;有用药史、出现喉头水肿、哮鸣音等,应考虑是否有过敏性休克。

(3)安置休克体位

休克时应采取平卧位,或将下肢抬高30°,或将上身和下肢各抬高30°,心源性休克者宜取半卧位。

(4)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

(5)迅速建立静脉通路

立即开放两条静脉通路,一条用作快速补充血容量,另一条保证各种药物的使用,特别是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休克患者外周静脉萎陷,穿刺困难者可作股静脉穿刺或锁骨下静脉穿刺。

(6)针对原因应急处理

止血、止痛、扩容、骨折固定;过敏性休克者,立即注射肾上腺素0.5~1.0mg,强调就地救治;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者,插入三腔管,使用垂体后叶素止血;急性心肌梗死者绝对卧床休息,改善心泵功能;肝、脾破裂者,在快速输液输血的同时,迅速送医院手术止血。

(7)遵嘱使用血管活性药,并在血压监测下调节用药速度。

(8)监测血压、脉搏、体温、肢端温度、意识、尿量等。

(9)做好救护记录,安全转送上级医院作进一步治疗。

4.休克患者的社区急诊护理程序

五、急性中毒

急性中毒(acute poisoning)是指毒物短时间内进入人体,由于毒物量大或毒物毒性强,迅速引起中毒症状甚至危及生命,是社区常见的中毒性疾病。急性中毒发病急骤、症状严重、变化迅速,需要及时救治以挽救患者生命。

1.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

(1)消化道

毒物经口进入,是常见的毒物进入途径。可见于进食有毒食物、过量服用药物、误服毒物、自杀或投毒等情况。

(2)呼吸道

毒物经呼吸道吸入,最常见的是一氧化碳中毒,煤、木材的不完全燃烧都可产生一氧化碳,多见于冬天用煤炉、木炭取暖而室内门窗紧闭者,也见于燃气热水器使用不当等。此外,在相关行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也可见氯气、硫化氢、氧化亚氮(笑气)的吸入性中毒。

(3)皮肤

一般来说,皮肤吸收毒物较慢,但当皮肤有损伤或处于高温、高湿环境下时则吸收增加,脂溶性小分子物质较易吸收。此外,皮肤面积大,广泛接触易引起急性中毒。

2.常见中毒及表现

(1)有机磷农药中毒

有机磷农药属于有机磷酸酯类化合物,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广谱杀虫剂。急性中毒多因误服、自服或污染食物所致,成批有机磷农药中毒多见于疏菜污染,散发病例农村多见。

1)中毒机制:有机磷农药经消化道、呼吸道及皮肤进入人体,与胆碱酯酶结合形成磷酰化胆碱酯酶,使胆碱酯酶失去分解乙酰胆碱的能力,造成乙酰胆碱积聚,使胆碱能神经功能发生紊乱而出现一系列中毒症状。

2)主要表现:有机磷农药中毒的临床特点有:“三流”现象(流涎、流泪、流汗);瞳孔针尖样大小;肌肉震颤、强直性痉挛;呼出气有“蒜味”;头晕、头痛、烦躁、谵妄、昏迷;易并发肺水肿、脑水肿、呼吸衰竭而死亡。主要表现依发病机制分为三大类:

毒蕈碱样症状: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流汗、流涎、瞳孔缩小、心率减慢、呼吸道分泌物增多、肺部啰音,重者出现肺水肿。烟碱样症状:肌肉震颤、肌痉挛,出现胸部压迫感、全身紧束感,甚至全身抽搐,最后可因呼吸肌麻痹而死亡。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头晕、头痛、烦躁不安、抽搐、昏迷。

3)解毒剂:主要有抗胆碱药阿托品、胆碱酯酶复活剂氯磷定、解磷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