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癌症不可怕——30年肿瘤诊疗手记
49379100000007

第7章 良好的心态是癌症治疗的关键(1)

癌症既是疾病也是心病,置癌症患者于死地的通常不是癌细胞,而是患者自己的恐惧。这种恐惧是社会性的,与善良、仁爱这样一些传统文化因素结合在一起,它可以用同情、怜悯,甚至过度的关爱表现出来,从而给患者更大的心理压力。恐惧助纣为虐,使本来依然健康的大部分机体组织和健康的心理,遭受着比癌细胞更为可怕的摧残。良好的心理状态,在癌症的治疗中有着手术刀和药物无法替代的重要意义。

癌是依靠一系列指标物确诊的,心理状态也有指标,其中之一就是睡眠。一个癌症患者自己所能作出的最大的抗争就是不抗争,一切顺其自然,只顾安然入睡。保持充足的睡眠是对医生最有效的配合,也是患者最有效的抗争。这是一种真正的勇敢。

一、很多癌症患者是被“吓”死的

长期与癌症病人打交道,逐渐对他们的内心感受有了一些了解。精神上的恐惧、肉体上的病痛、经济上的压力,使大多数患者陷入深深的绝望与痛苦之中。人们视癌症为绝症,牢牢地被“癌症是不治之症”、“癌症等于死亡”的错误观念纠缠着。一旦得知自己患了癌症,就会自然而然地将它与“死亡”联系起来,首先想到的是“我快死了”,精神受到沉重的打击,心理反应强烈,难以接受诊断事实,极度悲观失望的情绪充满了头脑。

这种情绪,常人是无法想象和体会的。当然,每个人经历不同,心理承受能力不同,各自的表现也不同:有的患者由震惊到恐惧、紧张、焦虑、反复猜疑、否定,不能面对,有些人怨恨、绝望甚至精神分裂……一系列因精神刺激所产生的强烈的情感反应,就会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引起植物神经功能和内分泌功能的失调,使机体的免疫功能受到了强烈的抑制。

在临床中经常遇到这样的病人,其紧张的心理压力影响了正常的治疗,甚至促使病情恶化。研究表明,一个直径在1~2cm的癌瘤,每天可释放出100万个癌细胞,每毫升流经癌瘤的血液能带出200个癌细胞。当然,这些脱落的癌细胞中能够存活并形成转移灶的数量相当少,因为人体自身具有发现、抵御及改变突变细胞的能力,故大部分癌细胞能在体内自动消灭。然而,患者失控的情绪却时时打击机体的各项功能,导致身体的应急和免疫功能受抑制,无形中为癌细胞的转移帮了大忙。这种由于自己“吓”自己导致过早地引起癌细胞转移和复发的患者所占的比例相当大。

1999年,我接诊了一位城市妇女,38岁,已婚。检查发现左乳中上部有约2.5cm大小的肿块,触摸感觉活动,患者感觉没有疼痛和压痛,自诉与月经来潮无关,检查腋窝内没有摸到肿大淋巴结。经各项指标检查,临床诊断结果为乳腺癌ⅡA期。住院治疗,行改良根治术,术后病理报告“左乳腺癌,未见淋巴结转移,ER、PR”。根据当时手术情况和病人身体状况,术后仅用三苯氧胺的内分泌药物治疗加以预防,不需要再用化疗和放疗,患者机体恢复比较快。然而,患者自从得知自己的病情后,精神便一直处于高度紧张、恐惧和焦虑的状态,从而导致了每天晚上失眠,服用任何催眠的药物都不见效。交流了多次,引导她消除顾虑,希望她放下包袱,尽量不要考虑太多,同时列举了很多同样的病例康复情况的例子,可她说:“我是无所谓,可是就不知道为什么总是晚上不能入睡,癌的阴影总是伴随着我,癌细胞什么时候会复发呢?复发了我肯定没有救了!”说到底是怕。她的治疗是成功了,可是这样的长期失眠及恐惧心理必然影响康复和预后。

每次复诊时我都说:“目前你的情况不是很差,好好地调养并解除心理压力,身体可以恢复,如果长期不能入睡,那么治疗效果就会受影响。”

我耐心地告诉她,有诸多的因素影响着自身的免疫力,其中有一项就是睡眠。一个身体健康的人其免疫力比较强,能抵御各种病原微生物的侵扰,不致患病,增强免疫力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保持良好的睡眠。美国科学家对睡眠、催眠与人体免疫力的关系作了一系列的研究,得出结论是:睡眠除了可以消除疲劳,使人产生新的活力外,还与提高免疫力、抵抗疾病的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科学家曾对20几名试验人员进行自我催眠术,结果表明,施行催眠术之后的受试人员,其血液中的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均有明显上升。T淋巴细胞正是人体免疫力的主力军,其数量增加意味着机体抵抗疾病侵袭的能力加强。

然而,这位患者因精神压力的影响,始终不能摆脱心理障碍,她自述三年来,夜间一半时间是醒着的。在手术后的第三年,复查胸片发现纵隔淋巴结有肿大。得知这个情况后她更紧张得不得了,反复说:“怎么办?

复发了,我可能活的时间不会太长了……”当时建议她先采用化疗,可以控制一下肿大的淋巴结。她说:“我的身体吃不消的,听别人说,化疗的毒副作用非常大,对人的身体也不好,能不能用其他方法?”她害怕化疗,担心自己的身体不能忍受,拒绝了化疗。于是我们又设法为她请来了全国着名的乳腺癌专家会诊,专家们建议:最好采用化疗预防。但是当征求患者意见时,她仍然不能接受。为了尊重病人的意愿,只有采用最好的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剂的内分泌药物治疗。3个月过去了,肺内没有发现新的病灶,但是颈部皮肤上却长出了肿大皮下结节,马上给予手术活检切除一个结节,病理检查报告结果为转移性腺癌,来源于乳腺癌。此时乳腺癌已经转移扩散到了颈部皮肤。根据我多年的临床经验,这样的情况在乳腺癌患者中比较少见,病情发展这么快,完全出乎我的预料,这说明她的机体免疫功能非常低下。当再次住院检查时,又发现肝脏内也有肿瘤转移灶,立即采用当时最有效的化疗药物进行治疗。一个疗程下来约需1万多元,经过2个疗程的治疗后,肝脏肿块有了明显缩小,可是其他部位又出现了肿瘤,几次化疗下来钱花了不少,然而收效甚微。知道生命已到尽头,患者一再恳求我再想办法救救她。望着已经奄奄一息的她,我还能说什么呢?她身体的免疫状态和各项指标已经不能再承受化疗了。

这是一例成功却又没有达到目的的手术。从严格意义上说,她的生命不是被癌细胞夺去的。

恐癌的心理因素对癌症影响到底有多大?初查诊断为肿瘤的病人,从怀疑到确诊这个过程中,是病人最恐惧的阶段。一旦明确是癌症,95%以上的病人在2周内会坐立不安,害怕死亡成为主要心理。一段时间后,恐惧心理会逐步减退,但一般在治疗后一年内仍会经常想到自己的病,此时最担心的是癌症复发。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素质好的患者能慢慢地面对现实,顺其自然。显然,最初时间段里的心态非常重要,突然降临的强烈的恐惧心理往往使人体免疫机能受到极大的影响,促使肿瘤快速增长,同时也加速了癌细胞的转移。这方面,肝癌和肺癌患者的表现更为明显。

二、恐惧源于无知

人们总是认为“癌症等于死亡”,但是临床实践证明,这个观点并不正确。世界卫生组织曾提出“三个三分之一”的理论,即三分之一的癌可以预防,三分之一的癌可以早期发现,还有三分之一的癌是可以治愈的。事实上,早期发现癌症已不是很困难的事,我们在前面章节中也已经讲到过早期发现癌症的措施和方法。只要我们消除恐癌心理,及时检查,早期发现癌症的比例肯定会越来越高,治疗效果也会越来越好。

事实上,有较多的癌症治疗效果并不差,只要早期发现、正确治疗,都能达到根治的目的,如甲状腺癌、乳腺癌、胃癌、子宫癌、皮肤癌、肠癌等等。我印象很深的是一位在1992年给予手术治疗的甲状腺癌女病人。

手术以后在恢复期时她问我:医生,我有几年可活?我当时随口就说15年没有问题。出院后前几年她还常来复查,以后一直未来找过我。2004年的一天,她突然来找我说,医生你以前给我手术时说过我有15年可活,现在已经14年半了,是否还有半年时间可活?今天我是专门来找你看看的,如果癌症复发了我该如何治疗?当时我心中一愣,14年前的话病人还记得那么清楚,这是否说明我的话对解除患者的恐惧具有特别的作用呢?如果我当时的回答不是那么自信、那么有把握,那会怎样影响她的心理,进而影响她的预后呢?

恐惧源于无知,但要消除无知,医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正像我老师给我的信中所说的那样,患者听医生讲的话就像小学生听老师讲的话一样,一是听进去了,二是记牢了。医生对癌症病人的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一个表情都会无形中给脆弱而又敏感的患者造成新的心理压力。所以,必须让患者知道,癌症并不等于死亡,每个患者都可以成为“三个三分之一”中的那个“一”。即使失去了早期诊疗的机会,中晚期的癌症经过手术、化疗、放疗和分子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许多患者仍可取得良好的生存率。

三、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坦然面对”

在我诊治的病人中,很多人病情相似、治疗手段也差不多,效果却大相径庭。这说明了什么?前面我已说过,从某种意义上说,癌症是心病,心态影响甚至决定疗效。

心病要靠心来治,治疗心病的最好的医生是患者自己。把一切问题都想开了,大不了就是个死。“人生自古谁无死”,你求医生,我们做医生的自己也是要死的,无非早晚而已。你这样想,心理负担没了,再加上药物、手术的治疗,往往还死不了。退一步讲,即使真治不好,但你在生命最后一段日子里的生活质量却不至于太差。而且,静下心来坦然面对,你就有可能理智地处理好离开这个世界前应当处理好的一些事,这样的人生虽然可能短了一些,但我觉得依然是完美的。

曾有一位食管癌患者,手术治疗后他问我:“医生,我还有多少时间可活?”我说有2~3年不复发的,也有5年不复发的,这要看你自己如何来对待。病人听了很有信心,三年过去了肿瘤没有复发,他说争取5年不复发。5年过去了,他的目标调整为7年。就这样,他一直顽强地与癌症作斗争。这就是一种拼搏精神。但是相当多的癌症病人做不到,那种悲观情绪长期笼罩在他们的心里,这与要延长生命、延缓肿瘤复发的目标恰恰是南辕北辙。

患了癌症,患者恐慌,家属亲友往往也会感到紧张。家属的情绪也会影响治疗。有一位患者在当地医院诊断怀疑是胃癌,来到医院被确诊为胃癌Ⅱ期,应该说还是比较早期的。当时他的体质不错,精神也很好,但是家属精神比较紧张,要求瞒着他,只说是胃溃疡需要手术。我们依照家属的意见做了。手术后很顺利,病人情绪也很好,恢复得不错,配了一些口服抗癌药物出院。为了不让他有顾虑,其家属把药的说明书都调换了。

然而,出院后的他对亲友的频频探望、家属过分的嘘寒问暖起了疑心,尤其是定期检查,尽管检查情况都不错,但他总觉得普通胃病大家不会如此重视。一次,他发现自己吃的药是肿瘤病人用的药,便开始到处寻找有关肿瘤病的书籍资料,将书上的病例临床表现一一对号入座,越看越感觉自己的情况与癌症症状相同。紧张、恐惧使他不能平静了,情绪骤然消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