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癌症不可怕——30年肿瘤诊疗手记
49379100000045

第45章 “带瘤生存”——抗癌新境界

我一直认为,在癌症的治疗上,很多患者、家属乃至部分医生正在陷入一个误区,那就是“除癌务尽”。手术切除越多越好,化疗、放疗多多益善。为了将癌细胞斩尽杀绝而不惜付出任何代价,以至于生命。这是不是一种悲哀呢?

现代医学已经证明,正常人体内亦有癌细胞的存在,只不过是被更多的免疫细胞控制住难以成“癌”罢了。正如我国传统医学所理解的,癌细胞与正常细胞是阴与阳的关系,任何事物都是“负阴抱阳”,肿瘤患者也是一样。

十年前,我开始了对“带瘤生存”的治疗探索。实践证明,只要能够控制住肿瘤细胞的发展,使之与人体的免疫细胞“冲气为和”,效果往往是理想的。当然,这种治疗方法并非人人理解、人人接受、人人适合。

一、癌症的治疗理念

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癌症诊断和治疗的理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从传统的理念出发,一旦怀疑患者得了癌症,首先就是各种手段的层层检查,直至确诊并明确癌症部位、期别,制订以消除肿瘤、灭杀癌细胞为目标的治疗方案。而消除肿瘤、杀灭癌细胞的手段不外乎常规的手术、化疗、放疗加上传统的中医和这几年兴起的生物靶向治疗等。

然而,几十年来,不管是单用手术、化疗、放疗,或者是采取联合治疗的方法,肿瘤患者的生存期并没有明显的提高。癌症治疗中最大的问题是如何控制肿瘤细胞的转移和复发。但对此,现有的手段无能为力。也就是说,癌症的复发和转移过程难以避免,即使找到了原发灶或转移灶仍不能解决根治的问题。大多数患者在承受了治疗带来的巨大痛苦后,仍然不得不接受癌细胞继续转移和癌症复发的现实。因此,以杀灭癌细胞为宗旨的传统治疗理念,已经到了必须反思和改变的时候。

实践证明,人体内的癌细胞是无法完全杀灭的。而且,在灭杀癌细胞的同时,人体的免疫功能同样受到了损害。有些医生喜欢用高密度、高剂量的化疗来杀灭癌细胞,虽然这种方法可以获得很高的药物浓度,对癌细胞也可以产生很大、很强的杀伤力,但同时也会引起严重的毒性反应。

按有关理论,化疗药物对癌细胞的杀伤遵循一级动力学规律,即一定剂量的抗癌药只能杀灭一定比例的癌细胞,高剂量则高比例,但癌细胞总有残留。而人体的骨髓和免疫机制也受到同样强度的抑制和损害。由于在临床实践中存在着“教条主义”的倾向,尤其是一些非专业医生,不顾患者病情、身体状况的千差万别,完全按照固定的治疗模式进行治疗,有针对性的“个体化”治疗十分滞后。因此,从总体上看,疗效不理想是难以否认的事实。

21世纪癌症治疗的理念将实现由对癌细胞的“寻找”、“杀灭”向“控制”的重大转变。新境界就是带瘤生存。带瘤生存其实是一种客观的现状。专家们从肿瘤细胞休眠与转移的生物学特性研究中发现,健康人群体内也有肿瘤的休眠细胞存在。大量的尸检也证明了这一结论,如在未加选择的儿童尸检中发现正常肾上腺中存在典型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小细胞团;另外,一些正常人体尸检中也发现了甲状腺癌和前列腺癌恶性结节。而肿瘤患者在无临床表现时体内一般都存在休眠的肿瘤细胞,如直肠癌患者在术前骨髓检查也发现有直肠癌细胞,这说明癌细胞并非仅仅存在于乳腺癌和直肠癌原发灶。所以,即使做了根治手术,体内的癌细胞也根本不可能全部消灭,3年以上达63%的直肠癌患者群其实都是带瘤生存的。国外学者对162例B超下细针穿刺确诊为甲状腺微小癌的患者进行带瘤随访,发现70%的患者在随访的5~8年之间肿瘤没有增大,表明微小癌患者可以长期带瘤生存,部分患者甚至终身无症状。

然而,带瘤生存对于癌症患者和家属来说常常是难以接受的,尽管有相当多的中晚期癌症患者其实就是被动地带瘤生存,包括不具备手术条件的患者,以及虽经手术,但仍有残留的患者。在传统“灭杀”理念的指导下,患者、家属以及部分医生都以尽可能消灭体内肿瘤细胞为治疗目的,但事实上却又总是令人失望。手术、化疗、放疗、中医,包括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只能缓解肿瘤所引起的临床症状,或者使部分肿瘤有所缩小,但都不可能让肿瘤彻底消除。而病人一直处在被“治”的过程中:癌细胞被灭杀,健康的免疫细胞这一生命之本也被灭杀。可以这么说,“除癌务尽”的治疗模式最终导致的是生命的缩短。在16世纪有这样的格言:“治愈是偶然的,争取缓解是现实的,追求舒适是永恒的”。

然而人们往往认为肿瘤与生命两者不可共存。

实践一再证明,中晚期癌症,病情一旦被控制就应该保持稳定,而决不能“乘胜追击”加大治疗力度,错误地认为肿瘤在缩小,再加强治疗将会使癌细胞彻底消失。2004年,一位73岁的中晚期肝癌患者,甲胎蛋白大于1700U/L,CEA56U/L,肝肿瘤穿刺找到肝癌细胞。手术治疗已不能考虑,肝癌专家会诊后告诉家属,也就是几个月的时间了,“给他吃得好一点吧!”。但家属不肯轻易放弃,仍抱着一线希望来找我,要求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我提出中医与口服西药希罗达结合治疗。2个疗程后肿块缩小,甲胎蛋白明显下降,CEA指标接近正常。家属和病人非常高兴,要求加大治疗力度,我没有同意。病人的情况已经稳定,表明癌细胞与免疫细胞处于一种相对均衡的状态,也就是说,在药物的支持下,患者自身的免疫机制已经具备了能够暂时控制癌细胞发展的能力,此时不能再继续用化疗药物,以免伤“本”,而采用兼顾“扶本”的中药抗癌倒是一个可行的方案。于是,再给予2个疗程的康莱特注射液治疗后,病人就进入观察阶段。结果,一年后CT检查,就连放射科医生都对那么好的疗效感到不可思议。

带瘤生存与个体化治疗是相辅相成的。2005年6月,一位肝癌患者前来会诊,家属要求尽量延长生命时间,因为当地医生认为他最多只能再生存4~5个月。鉴于患者及家属的意愿并有良好的心态,我采取因人施治的个体化治疗方法,在医患的相互配合下,病人生存了22个月,家属非常满意。在实际治疗中,家属与病人的配合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把带瘤生存的道理讲清楚,即使在治疗,但心里认为肿瘤还存在或者没有缩小,治疗不到位,就会对治疗的方案产生怀疑,会去找其他医生另外开些药“加强治疗”,最终不仅缩短了生命,又增加了患者的痛苦。

带瘤生存需要病人和家属在心理上有战胜癌症的信心,而且要理解这种“战胜”不是“消灭”,而是“控制”。这就涉及到心理治疗的问题,癌症病人经过治疗后,如果告诉他“肿瘤已经切除了”,与对他说“肿瘤还在体内,你需要接受长期治疗”相比较,病人的心态是截然不同的。

因此,正确理解“带瘤生存”的一个前提,是要把癌细胞存在看成是一种生理性的。国外专家研究后认为,70岁以上的老年人,肿瘤细胞是一种正常的细胞变异,是一种老年病,是生理性的肿瘤。70岁以前患肿瘤是属于病理性。因此,西方国家对70岁以上的癌症患者很少采用化疗、放疗,只要病情稳定就不采取过于积极的治疗手段。有关专家称:“恶性肿瘤的生长,这是人类进化必然要付出的代价。我们要想根绝肿瘤,是不可能的。肿瘤细胞的产生是生物衰老在基因上的机制之一,自然界不可能让一个生物,长生不死,生生不息。这是自然界的调控,平衡机制在起作用的结果”。

人们已逐步认识到,癌症是一种慢性病。既然是慢性病,那就要按照慢性疾病的治疗规律来进行治疗,而不能采取“急于求成”的治疗方法,不能寄希望于一次手术的成功、几次化疗和放射治疗就达到根治的目的。

二、新观念,新境界

大量的死亡解剖资料表明,在40~50岁的妇女中有39%的妇女患有乳房肿瘤,46%的60~70岁的男性发现患前列腺癌。这些肿瘤体积小,没有扩散,更没有出现任何临床症状,如果他们在死亡前被查出,就会被视为乳腺癌或前列腺癌患者并接受相应的治疗。这说明,在实际生活中大量的“健康”者是带瘤生存的,只不过自己不知道罢了。所以,带瘤生存并不可怕。

带瘤生存是一种新观念,新境界。树立这一新观念就必须摒弃“除癌务尽”的旧思想,尤其是医生和家属。中晚期癌症病人经过治疗只要病情稳定,肿瘤有所控制,生活质量改善,就应当给予观察,以及必要的中医“固本扶正”治疗,而不是急于进一步杀灭癌细胞,追求“除癌务尽”。

延长患者生存期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发挥患者自身的免疫机制。

除了可采用免疫制剂外,主要还是从思想上形成对带瘤生存的正确认识,让良好的心态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心态越好免疫力越强,对癌细胞的控制也越好,病情也就越稳定。因此,良好的心态对“带瘤生存”具有重要意义。做好长期与癌共存、与狼共舞的心理准备,坦然面对病情就一定能走出恐癌阴影。

带瘤生存的另一个重要环节就是个体化治疗,如果没有“个体化”的治疗很难达到延长生命的目的。患者需要有专门的医生全程监控,及时调整“控制方案”。而“控制”是建立在对一系列指标、数据变化情况的掌握与分析的基础上的,这样可以建立患者信息数据库,将患者的检查、治疗数据及时进行统计对比,包括患者的饮食、睡眠等生活质量指标,以求达到准确掌握患者病情的变化。这样,在带瘤生存的治疗中就能做到量身定制“控制方案”。

带瘤生存是癌症治疗的新境界,它表明人们对癌症的认识有了新的、重要的进展,以及治疗方法上的更加接近真理。任何事物都是“负阴抱阳”、阴阳统一的,只要认识到这一点,每个患者都可以进入这个境界,从而充分享受生命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