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癌症不可怕——30年肿瘤诊疗手记
49379100000044

第44章 告诉真相还是隐瞒病情

一旦确诊,对癌症患者究竟是告诉真相还是隐瞒病情,这是非常困难的选择。临床中,确实有不少病人在得知真相后,由于心理上的极度恐惧而导致免疫能力下降,病情急剧恶化。于是,有人主张瞒。问题是瞒得住吗?

读到《老子》“上善若水”那一章时,我豁然开朗。最好的办法不是像“水”一样吗?——瞒得住的那你就瞒,瞒不住的你就不瞒。其实,病人在知道病情的那一刻所产生的恐惧,我们医生、家属是可以用如老子所言的心之“渊”,与之“仁”,言之“信”等,如水般自然的美好品德来化解的。实践中也确有更多的患者,在医生、家属的密切配合下,由忧而无忧,由惧而无惧,从而坦然面对疾病,勇敢地与癌症抗争的。

一、“告诉还是不告诉”是个困难的选择患了癌症,在患者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家属到底要不要告诉病情,这确实是个困难的选择,也是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在大多数人的意识中,患了癌症,就等于判了“死缓”,这对患者而言,无疑将是一次严重的心理打击。于是,“告诉还是不告诉”确实难倒了大部分家属,他们也常常问我们医生该怎么办?

从患者的心理因素考虑,初诊为癌症的病人,从怀疑到确诊这个过程中,病人是最恐惧、最害怕的阶段。人人都怕患癌症,在诊断初期,患者只希望诊断结果不是恶性肿瘤。一旦明确是癌症,95%以上的病人在2周内坐立不安,恐惧和害怕死亡的心理占主导地位。但经过半年左右的治疗,恐惧心理会逐渐平静,一年以后大部分癌症患者能面对现实,顺其自然。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

是早告诉还是等瞒不住了再告诉,告诉到什么程度,家属在这个问题上要根据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来决定。因为一旦癌症诊断明确必须马上进行治疗,你不告诉也可以,有时你不告诉,病人也知道,因为种种检查、治疗的迹象会表明他的病肯定是恶性的。有些时候病人对我讲,我自己知道我的病是癌症,家里人不告诉我,我也理解,他们怕我想不开,其实彼此心里都明白。所以大部分癌症患者知道自己的病情,但对病的恶性程度可能不太清楚,因此家属在患者已经知道的情况下还是以告诉为妥。有的病人已经知道了,你不告诉他,他反而会认为自己可能得了很晚期癌症,心态变得更坏。掩掩盖盖反而不利于患者的康复。

隐瞒不是办法,除非患者本人不想了解。在告知的当中可以穿插一些因配合治疗取得明显效果的案例,增强他与疾病抗争的信心。这就是告诉的利。

同样的病情,对心理素质差的患者来说,其打击的力度是成倍放大的。由于最初的心理状态对癌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所以这种被放大了的精神上的打击会导致体内免疫功能的迅速减弱,从而使癌细胞得以快速增长和转移。临床实践中,肝癌和肺癌患者的这种因果反应尤为明显。

对这一类患者,还是暂时不告诉为好,等患者慢慢感觉到了,再选择机会告诉他,或者就一直瞒下去。

二、怎样选择?

癌症患者大多会有一种痛苦心理,而这种痛苦的心理若不能得到调整,就可能贯穿癌症诊断治疗的全过程。痛苦心理是一种不良的心理刺激因素,它能导致机体内分泌失调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增加癌细胞的破坏能力。

因此,选择怎样告诉病人的病情就显得非常重要,而且要有一定的原则和方法。我认为,医生、家属在决定告诉病人时,要注意这样的原则,如果确诊是早期,且可行根治术的,则应该如实、明确地告诉患者,使其消除恐惧心理,树立信心;但对中晚期患者、采取姑息性治疗的患者,则只告诉其一般病情和治疗方法,而不应告诉期别和治疗的性质。患者一定要知道期别时,可含糊其辞,模棱两可,或告诉他要进一步检查和治疗才能明确,这样,可以让患者先在思想上有个期望值。如果术前医生和家属已经明确手术后还需要进一步做放疗、化疗的,最好等手术完成,身体恢复后再让患者知道比较好。每个人在患癌症后心理上都有一个承受过程,需要手术的就先告诉手术的情况就可以了,其他等以后再说,这是因为在手术过程中,方案可能会调整,让患者的思想仅仅考虑如何将肿瘤切干净,而且认为只要手术切得干净就达到根治。这样,在信心比较足的较好状态下接受手术,有助于手术的平安和顺利。等到手术结束康复了再将下一步的治疗方案告知,这样循序渐进地渗透,病人容易接受。这种“由浅入深”的告知办法,大部分患者不会感到突然,恐惧心理可以逐步减弱达到适应。反之,“一揽子”告知其手术、放疗或化疗都要进行,患者就会感到病情严重,癌症比较晚期,信心不足,“痛苦心理”加重,对手术与后续治疗是不利的。

当然,这也要因人而异。有的患者非常理性,事先要求了解全部的治疗方法、过程乃至细节,不和他讲清楚,不得到他的认可和配合也是不利于治疗的。文化程度高的患者大部分都会找一些资料来对照自己的病,而书本上讲的癌症典型案例多,中晚期的多,对治疗的预后和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往往讲得很具体,因此容易造成患者恐惧和信心不足。而事实上癌症在治疗上不是千篇一律的。为什么同样的癌症、期别、治疗手段,效果却大不一样呢?这就是个体差异。近年来,在治疗癌症上已经逐步推广“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这些在书本上不可能详细介绍。所以,建议这些患者应该少看这些资料和书籍。

曾经就出现过这样一位肺癌病人,北京某高等学府毕业,在患了癌症后,家属与他讲病情他不是很相信,手术治疗后,他就自己找书和资料看,看了后情绪一落千丈,情绪的变化连家里人都无法理解,他认为自己生存时间不会太长,消极,忧郁。一年半后癌症复发,虽然求生的欲望很强,但是采取了多种治疗方法,效果总是不理想。其实,这与本人的心态有极大的关系。

对于心理素质差的患者最好也不告知。癌症一半是被吓死的,尽管这个观点有争议,但我赞同这个观点。大多数人对癌症的认识是,癌症是绝症,等于“死刑缓期执行”。当一个人预知自己将要死亡时,恐惧心理是必然存在的。问题在于,如果恐惧心理过于强烈又不能排遣,那么就会造成患者免疫机制的极度压抑,创造了癌细胞迅速发展繁殖的条件。临床上常常发现,对这些患者即使采用大剂量的化疗和其他疗法,都很难控制癌细胞的发展。究其原因,就是恐惧造成的免疫功能的严重受损,弱化了其杀灭和控制癌细胞的作用,加重了病情。所以,心理素质差的患者还是以不知道真正的病情为好。

三、告诉时应注意的问题

既然准备告诉患者病情,那么就要实事求是:不扩大,也不缩小病情,但是应该留有余地。在这方面要引起家属和医生的足够重视,家属之间告诉病人的病情要一致,不能有几种说法。你告诉他的病情和其他人讲的不一样,这是很不利于病人康复和治疗的。你说病情早期不严重,他会问,那为什么还要化疗或者放疗?家属中如有其他亲属又有另一种说法,那就要把道理讲清楚,自相矛盾的说法对患者是不利的。哪怕为什么要进行放疗或者化疗也要针对疾病解释清楚,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

包括问医生也是一样,患者家属不要哪个医生都问,因为每个医生对同一个患者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一般来说,谁是经治主管医生就找谁,因为经管医生对患者有一个总体的治疗方案,而且对病情比较清楚、了解。找其他医生问病情并不合适,医生的经验和水平不同,有时候看问题的角度也不同,不同的答复会使你无所适从,结果到患者那儿的信息混乱而不一致,反而给病人造成心理上的不安。

癌症的治疗过程中常常有可能发生意外,因此在与患者谈病情时要留有余地,不要把病情讲得绝对化。任何情况的发生都有可能,有时候病情明明比较平稳,突然加重,有时又恰恰相反,这样的情况在临床中是常见的。

向癌症患者告诉病情后,要给予鼓励和帮助树立信心。正如《黄帝内经》所言,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也就是说,在体形上不要被事务所劳,思想上不要负担过重,宁静乐观、任其自然,这样才能身体不衰,精神不耗散。

在临床诊治中常常遇见家属要求预测患者的预后期限,这是很不妥当的。从医生角度来看,预测患者的病期使医生本身有一种丧失信心的感觉。从家属来说,预测病期往往给家属带来心理负担,在护理患者过程中会出现一种情绪化的表现,容易给患者带来困惑。如果让病人自己知道,带来的后果更不堪设想。曾有患者认为自己的生命时间不长,而且由于癌症带来的痛苦,以及给家属带来了很多的麻烦,因此造成自我结束生命的悲剧。

有些患者由于种种原因,需要知道自己的病情,便于安排自己的工作或生活。有的家属也希望知道患者的预后,便于患者在有生之际把各类事项处理好,也是可以告诉实情。但是没有绝对的预测日期,只能把患者的病情和即将会发生的变化告诉家属或患者。在这个过程中仍然希望积极治疗,不要放弃,尽可能延长患者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