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虚幻与批判——马克思恩格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理论研究
49360900000006

第6章 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论阶级与国家(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理论是以他们的基本政治观为基础的,而阶级和国家的理论构成了马克思恩格斯基本政治观的主要的和基本的内容。因此,对马克思恩格斯的阶级和国家理论的理解是对其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理论研究的前提。

马克思、恩格斯从来不把政治看成一种孤立于社会之外的现象,从来不从政治现象本身来解释政治现象,而是从社会的整个体系出发来认识政治现象。对于阶级与国家的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从思想或观念上,也没有从阶级和国家本身对阶级和国家进行解读,而是从阶级和国家存在的更深层次去挖掘它们的本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任何时候,我们总是要在生产条件的所有者同直接生产者的直接关系——这种关系的任何形式总是自然地同劳动方式和劳动社会生产力的一定阶段相适应——当中,为整个社会结构,从而为主权和依附关系的政治形式,总之,为任何当时的独特的国家形式,找出最深的秘密,找出隐蔽的基础。”

第一节 阶级与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

“国家是社会产生阶级以后的产物,阶级是任何国家构成所必须具备的条件,所以是政治学最简单、最基本的范畴,是政治学研究的最初的出发点。如同经济学研究把商品作为最初出发点一样,研究政治学也要从对阶级的探究开始。”“阶级”这一概念,一向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学理论最基本的范畴之一。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阶级是形成社会形态特征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意识形态结构中的关键要素,社会中最重要的分裂是不同阶级之间的分裂;影响个人生活方式和社会意识的最重要因素是阶级地位;社会中最大的冲突和斗争,无论是公开的还是隐蔽的,都是不同阶级之间的冲突和斗争;社会变迁中最直接的动力是阶级斗争。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开头所说的那样,“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自由民和奴隶、贵族和平民、领主和农奴、行会师傅和帮工,一句话,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始终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进行不断的、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斗争,而每一次斗争的结局都是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争的各个阶级同归于尽。”

马克思说过:“无论是发现现代社会中有阶级存在或发现各阶级间的斗争,都不是我的功劳。在我以前很久,资产阶级历史编纂学家就已经叙述过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也已经对各个阶级作过经济上的分析。”这里的“历史编纂学家”是被马克思称为“阶级斗争之父”的法国复辟时期的历史学家梯也里。恩格斯也提到过空想社会主义家圣西门对阶级理论的贡献。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文中说:“了解到法国革命是阶级斗争,并且不仅是贵族和资产阶级之间的、而且是贵族、资产阶级和无财产者之间的阶级斗争,这在1802年是极为天才的发现。”然而,马克思恩格斯从来没有对“阶级”一词进行过直接的定义,也从来没有对阶级的划分进行过全面的和系统的论述与分析。在《资本论》第3卷第52章里,马克思曾经提出“什么事情形成阶级”这个问题,但他还没有充分展开论述时,手稿就中断了。恩格斯在整理马克思《资本论》手稿时也没有继续马克思的这一工作。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明确地给出“阶级”的定义,没有全面地、专门地、系统地阐述过关于阶级划分的思想,但从他们的大量着作和分散的论述中我们还是可以分析出这一问题的基本轮廓。

由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阶级的一般理论并非本书的主题所在,这里只简要地介绍其主要阶级的产生、本质与划分的观点,在此基础上进而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进行分析。

(1)阶级的起源。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虽然马克思承认阶级的观点不是他自己的原创,只是沿用了历史上的概念,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没有停留在既有的水平,正如马克思本人所言:对阶级的观点,“我所加上的新内容就是证明了下列几点: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马克思和恩格斯大量的有关阶级的论述也有力地证明了他们的以上观点,我们也从中看到了有关阶级的本质和阶级的起源。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生产力的一定程度的发展是阶级产生的条件,而生产力的发展不够又使得阶级现象持续存在。也就是说,只有从社会生产的发展过程,从生产方式的演变的历史中,才能找到阶级产生的根源。

原始社会初期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不存在剩余产品的必然性,在财产的公有制、共同的劳动和平均的产品分配的条件下没有剥削产生的土壤,因而也没有社会成员的分化和阶级产生的空间。我们在这里无须详尽说明马克思对人类学家摩尔根的《古代社会》的研究成果,只重复他的结论。在原始社会末期,剩余产品随生产力的发展而出现,这就使剥削和阶级的产生成为可能,社会分工和产品交换同样也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私有财产占有开始出现,私有制逐渐形成,社会人群开始分化,阶级开始萌芽,人类进入阶级对抗的社会——奴隶社会。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反杜林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着作中,马克思、恩格斯多次阐述了阶级随社会分工而产生的历史。这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表述地最为集中和清晰。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说:“为了能够使用奴隶,必须掌握两种东西:第一,奴隶劳动所需要的工具和对象;第二,维持奴隶困苦生活所需要的资料。因此,先要在生产上达到一定的阶段,并在分配的不平等上达到一定的程度,奴隶制才会成为可能。要使奴隶劳动成为整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那就还需要生产、贸易和财富积聚有更大的增长。”因此,奴隶主阶级和它压迫的奴隶阶级的出现首先是生产方式发展的结果,分工是社会生产方式发展的结果,马克思和恩格斯又指出了阶级是“由分工决定的”。恩格斯也说:“分工的规律就是阶级划分的基础。”这是因为“分工不仅使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由不同的个人来分担这种情况成为可能,而且成为现实。”“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在使劳动生产率提高,从而使财富增加,并且使生产场所扩大的同时,在既定的总的历史条件下,必然地带来了公有制。从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中,也就产生了第一次社会大分裂,即分裂为两个阶级:主人和奴隶、剥削者和被剥削者。”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论证阶级是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的同时,又辩证地认为这种生产的发展是一种低水平的发展,也正是这种生产的发展不够成为阶级这一现象持续存在的原因。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说:“只要生产的规模还没有达到不仅可以满足所有人的需要,而且还有剩余产品去增加社会资本和进一步发展生产力,就总会有支配社会生产力的统治阶级和贫穷的被压迫阶级。”在《反杜林论》中,他说:“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统治阶级和被压迫阶级之间的到现在为止的一切历史对立,都可从人的劳动的这种相对不发展的生产率中得到说明。只要实际劳动的居民必须占用很多时间来从事自己的必要劳动,因而没有多余的时间来从事社会公共事务——劳动管理、国家事务、法律事务、艺术、科学等等,总是必然有一个脱离劳动的特殊阶级来从事这些事务;而且这个阶级为了它自己的利益,从来不会错过机会来把越来越沉重的劳动负担加到劳动群众的肩上。”“社会分裂为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统治阶级和被压迫阶级,是以前生产不大发展的必然结果。只要社会总劳动所提供的产品除了满足社会全体成员最起码的生活需要以外只有少量剩余,就是说,只要劳动还占去社会大多数成员的全部或几乎全部时间,这个社会就必然划分为阶级。”同时他又指出:“如果说阶级的划分根据上面所说具有某种历史的理由,那也只是对一定时期、一定社会条件才是这样。这种划分是以生产的不足为基础的,它将被现代生产力的充分发展所消灭。”

我们认为无须更多,以上所举已经足以证明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阶级产生的观点,概括起来这就是:阶级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远存在的,它的产生和发展是与生产方式的发展的历史阶段相联系的。

(2)阶级的实质与划分。至于阶级的实质或内涵,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直接的论述,但是,早在1847年,马克思就说过:“私有制不是一种简单的关系,也绝不是什么抽象概念或原理,而是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总和。”“所有这些资产阶级生产关系都是阶级关系”。在这里,马克思已经把私有制、生产关系同阶级关系联系起来了。他在另外一段话中表达得更为清晰:“阶级对立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是建立在迄今存在的物质生产方式和由这种方式所决定的交换关系上的。”恩格斯也说,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两大阶级的起源和发展是由于纯粹经济的原因。”他又说:“社会阶级的存在以及它们之间的冲突,又为它们的经济状况的发展程度、它们的生产的性质所限制。”在这几段话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表达了以下几个观点:一是阶级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上,是经济关系的产物,不是政治关系、思想关系的产物。二是阶级是建立在物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基础上的,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产物,要受生产的性质和方式以及交换性质的制约。三是产生阶级的经济关系是处于历史发展中的时代的经济关系。阶级是人的一种群体组合,但是“这些阶级是通过每一个这样的人群分离开来的,其中一个阶级统治着其他一切阶级。”“社会阶级在任何时候都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产物,一句话,都是自己时代经济关系的产物。”

从以上对阶级产生和阶级实质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阶级划分的基本思路。

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社会的经济结构角度分析历史上不同时期的阶级结构,认为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关系,即占有还是失去的生产资料关系是阶级划分的主要的和根本的标准。他们还认为,除原始社会外的每一种社会形态中都存在着两个主要的、对立的阶级。阶级是在一定的经济关系基础上形成的,阶级划分的根源不在分配过程而在生产过程。

资本家之所以是资本家,不是由于他们攫取利润,而在于他们占有资本。生产资料的占有不同是阶级划分的最根本的基础,一个人所隶属的阶级客观上是由他在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这个地位所提供的生产资料的占有所决定。正如马克思所说:“在我们这个时代,也有劳动和分工,因此,也就有阶级,其中一个阶级占有全部生产工具和生活资料,另一个阶级只有出卖自己的劳动才能生存,而出卖劳动也只有当购买劳动能使雇主阶级发财时才有可能。”“单纯劳动力的所有者、资本的所有者和土地所有者,——他们各自的收入源泉是工资、利润和地租——也就是说,雇佣工人、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形成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础上的现代社会的三大阶级”。恩格斯也指出,工业革命的结果使“参与生产的只有两个阶级,拥有劳动工具、原料和生活资料的资本家阶级,和既没有劳动工具、原料,也没有生活资料,而必须首先用自己的劳动向资本家购买生活资料的工人阶级。因此,现代生产者仅仅同一个敌视他、剥削他的社会阶级-资本家阶级、资产者-直接发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