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独立学院的发展与运行研究
49355300000004

第4章 背景世界高等教育职能与结构的历史演进(2)

威斯康星大学初建于1848年,《莫里尔法》实施后,州政府决定把依《莫里尔法》所获得的资金分配给威斯康星大学。此后,威斯康星大学提出了“州立大学应该直接有助于发展农业,建立更有效的工业和更好的政府”的办学理念。1904年,范·海斯(Charles R.Van Hise)出任威斯康星校长后,把大学直接为社会服务的理念发扬光大。他指出,威斯康星大学应该为实现威斯康星州的改革目标服务,成为全州所有人的大学,在改革社会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充当公共服务的重要工具。范·海斯认为:“州立大学的生命力在于她和州的紧密关系中。州需要大学来服务,大学对本州负有特殊的责任。州立大学教师应用其学识与专长为州作出贡献,并把知识普及全州人民。”范·海斯甚至宣称:“服务应该成为大学的唯一理想。”威斯康星大学服务社会的理念一直被继承与延续着,100多年后,威斯康星理念已经为威斯康星州内的大学与学院所广泛接受,而且其内涵在不断翻新。2001年,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把发扬威斯康星理念(amplify the Wisconsin idea)作为学校今后五个战略重点之一。

大学由仅有教育和科研的“象牙塔”,逐渐变为涵盖教育、科研和社会服务的“服务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继德国之后世界大学发展的中心,美国大学引领着整个世界大学发展的潮流。

四、高等教育社会职能演进的哲学基础

随着高等教育实践的深入和扩展,高等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哲学基础也在不断拓展,强调高等教育“为知识而知识”、“为学术而学术”的认识论哲学,与强调“为国家政治服务”的政治论哲学仍然是当今高等教育存在的理论基础。与此同时,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起,大学越来越多地承担应用研究和开发工作,大学、政府、产业形成“三重螺旋”,经济学家也开始把人力资本、技术进步作为解释经济发展模型的内生变量。高等教育出现了生产力论、知识论、资本论等哲学基础观点。

从高等教育内部自身发展情况来看,在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其性质、作用都将产生深刻的变化。高等教育处于精英阶段、大众化阶段、普及化阶段的功能是不一样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后,社会功能出现了变化与提升。进入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更加突出其文明建设的功能,不断学习将成为人的精神需要;高等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财富,社会将为所有的公民提供充裕的高等教育资源。

无论是经济发展的外在要求,还是高等教育自身需要,高等教育职能的拓展是历史发展的趋势。高等教育不能回避历史,高等教育应当走出深闺,走向市场,主动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服务社会,是现代大学职能延伸的必然。

第二节 英、德、美高等教育结构的历史演进

“根本的变化意味着结构的变化”,高等教育社会职能的演进客观上对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提出了要求。高等教育的结构包括层次结构、学科结构、专业结构等,这里我们主要围绕普通高等教育的层次与类型结构,以英国、德国、美国为代表来展开讨论。

一、英国高等教育结构的演进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英国高等教育结构

在英国高等教育历史上,牛津和剑桥(“牛桥”,Oxbridge)一直占据着绝对的地位。它们几乎垄断了英格兰的高等教育。牛桥强调对古典人文学科的设置而对社会需求置之不理,“几乎完全与英国的艺术界和科技界分道扬镳”。而且,在18世纪,牛桥的大门只向少数圣公会上层阶级开放,所有不信奉国教的人都无资格进入这两所大学,因此,19世纪创办的高等学校主要是起填补牛桥教育所造成的空白的作用,为不信奉国教的人提供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满足了新兴资产阶级子弟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

1828年成立的伦敦大学学院,摆脱了宗教的束缚,打破了“牛桥”对高等教育的垄断,并且带动了一大批新型高校的成立。从19世纪后半叶开始,英国出现了“新大学运动”(new university movement),这些新大学人们称之为“地方大学”或“城市大学”。新建立的大学从社会实际需要出发,以近代自然科学作为教育的核心内容,强调课程的实用性和为地区工商业发展服务。但是,由于受传统“绅士”文化等影响,加上这些新大学在当时没有学位授予权,导致新大学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向牛桥等传统高校靠拢,英国高等教育界出现了明显的“钟摆现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虽然出现了一批近代大学,但是英国高等教育仍停留在精英教育阶段,远未达到大众化水平。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英国高等教育结构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英国的高校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除了原有的古典大学和近代大学之外,还出现了许多新型大学,这些新型大学的出现与调整,反映了英国高等教育从一元到二元转变的过程。主要的新型大学有:多科技术学院。1945年,《帕西报告》分析了战后英国科技教育的需要,提出建立以大学为核心的完整的技术专业教育体系。1946年,《巴洛报告》再次提出加强高等技术教育的理念。1966年,克罗斯德提出《关于多科技术学院与其他学院的计划》白皮书后,英国政府将60多所学院合并成30多所多科技术学院,多科技术学院以教学为主,发展实用技术,不强调科研。

1992年,多科技术学院全部升格为大学(post‐universities)。

新大学与新新大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成立了诺丁汉等一些“新大学”(New University)。从1961年到1968年间,英国创办10所“新新大学”(New‐new University)。这些大学自成立之日起就是正规大学,有权授予学位。在英国教育史上,开创了国家第一次从大学初建就拨给基本建设经费的先例,打破了由民间团体或个人办学的传统。

技术大学。1963年,《罗宾斯报告》认为,如果把高级技术学院改为技术大学,会吸引很好的生源,从而改进技术大学的质量。根据《罗宾斯报告》的建议,在60年代,10所技术学院升格为技术大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英国高等教育走上稳步发展的道路,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960年的8.4%上升到了1990年的29.1%。但是,英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远远落后于美国。英国高等教育真正获得大发展是在20世纪90年代,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进一步上升到2000年的60%。从大众化跨入普及化阶段,英国一大批新建的大学发挥了重要作用。有趣的是,20世纪80-90年代英国政府高等教育经费的削减,导致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多科技术学院以较低的花费大量增加入学人数,从此开始了一个不亚于罗宾斯时代的高等教育大扩张。

二、德国高等教育结构的演进

1809年创办的柏林大学,把研究引入了大学,推动了德国大学的发展,在1900年左右达到了顶峰,阿什比认为德国的模式是“19世纪大学的理想模式”。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德国大学从废墟中重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到20世纪末,德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接近50%,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

德国高等教育系统主要包括实施学术教育和工程教育的大学以及实施应用技术教育的应用科技大学。2005-2006学年,这两类高校的在校学生占高校全部学生的95.5%。

(一)大学(universitaten)

德国大学包括综合大学和工业大学。

综合大学分为古典综合性大学和新型综合性大学。古典综合性大学是1960年以前就已经存在并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综合性大学。新型综合性大学是指1960年以后建立起来的综合性大学,这些新型综合性大学主要是建在鲁尔工业集中地区。

工业大学。工业大学大多数在19世纪建立,重点设置的是技术与自然科学专业。工业大学是德国培养工程师的重要摇篮,而且培养的工程师侧重理论,这一点与同样培养工程师的应用科技大学不同。

2005-2006年,德国大学的总数为102所,在校学生数为136.2万人,占全德高校在校生总数198.6万的68.6%。

(二)应用科技大学(fachhochschule)

这是典型的应用型高校,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产物。1968年,为消除高校过度集中的情况,使高校的区域布局更趋合理,联邦德国各州达成建立应用科技大学的协议。应用科技大学是在原先久存和证明卓有成效的工科学校(Ingenieurschule)和其他高级专科学校(Hoehere Fachschule)的基础上,通过改变其法律地位和培养目标而产生的一种大学,开始也称应用技术学院。它与大学的区别在于更接近实际,学习时间较短,学习期间的实习时间比较多。

1975年,应用科技大学的数量为97所,到了1994年达到134所,到2005-2006年全德共有应用科技大学170所,数量超过大学,占高校总数的45%。2005-2006年,应用科技大学在校学生数约53.5万人,占全德高校在校生总数的26.9%。

应用科技大学强调实践性、应用型,且以工程技术专业为主。不同地区的应用科技大学,其专业设置带有明显的区域特点,体现了“区域性”、“属地性”原则。根据中德“关于互相承认高等教育等值”的协定,德国应用科技大学证书相当于我国学士证书。应用科技大学没有博士授予权。但1992年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通过决议,允许成绩特别优秀的应用科技大学毕业生无需取得学术性大学学历即可攻读博士学位。

德国高等教育除了大学与应用科技大学外,还包括艺术和音乐学院、神学院等。此外,20世纪70年代在德国还出现了一种新的高校--职业学院。职业学院是1972年在巴登--符腾堡州的斯图加特和曼海姆的管理-经济学院及研究学院基础上办起来的。起先,职业学院是高等院校以外从事高等教育的机构。自1982年4月29日颁布了《职业学院法》后,职业学院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正式机构。职业技术学院的特点是课程设置理论与实践结合,是典型的职业型高校,是“双元制”模式在高等教育领域里的延伸,其培养目标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基本相同。

三、美国高等教育结构的演进

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中高校类型多样,但主要是研究性大学、综合性的州立大学、文理学院和社区学院四种类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类型的高校数量与规模不断变化,最终形成目前的发展格局。

(一)1860年之前的美国高等教育结构

殖民地时期的美国,从17世纪30年代开始到建国前夕,先后出现了九所高校。这些高校基本上是英国模式的翻版,继承了英国高等教育的传统,强调为宗教利益服务,表现出浓厚的出世特征。除了费城学院外,其他八所学院皆与宗教有关。各个学院在创办时,都强调以培养教会人士为己任。

在18世纪前半期,殖民地学院毕业生当中有50%的人做牧师。

19世纪上半叶,美国社会出现要求获得平等教育机会的呼声,“只有少数人享受高等教育,别人则生活于大学门墙之外,乃是彻底地背离平等原则,是叫少数人独享教育特权而损害众人利益的非正义行为”。各州“不得不用公款办理高等学校,州立大学乃应运诞生”。1825年,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第一所真正的州立大学--弗吉尼亚大学出现。与先前出现的州立大学不同的是,弗吉尼亚大学完全是州政府控制,是完全公立的高校。州立大学是美国在精英阶段里建立起适应于大众化阶段的、独特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

虽然在1860年之前,美国高校数获得了较快的增长,从1830年到1860年的30年间,设立的高校数比以往成立的高校总和还多,但是,在1860年之前建立的380多所高校中,绝大部分是宗教集团控制,公立高校数较少。

而就教学内容来看,这些大学仍然遵循英国古典大学传统,与现实脱节。

(二)1860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美国高等教育结构

《莫里尔法》颁布后,一批带有“农工学院”或“农技学院”校名的州立赠地学院纷纷涌现,到20世纪末期,这些赠地学院的数量是100多所。同时,州立大学的数量也在不断增长。到1939-1940年,美国高校数已经达到1708所,较之1869-1870年的563所,增加了两倍。总的学生入学数从1869-1870年的6.3万增加到1939-1940年149.4万,高等教育入学率也从1.3%上升到1945-1946年的10%。

在这一时期,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中,除了赠地学院外,还出现了两种新的高校类型:一是研究型大学,二是社区学院。

研究型大学。创建于1870年的霍普金斯大学是美国第一所仿效德国大学模式建立的在教学之外注重研究工作的大学,是美国研究型大学的鼻祖。它致力于研究型学科发展,在美国大学率先设立了研究生院,为美国现代研究型大学的发展揭开了第一页,对其他大学产生了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