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独立学院的发展与运行研究
49355300000002

第2章 序

在中国高等教育走进大众化阶段的过程中,独立学院的产生与发展是一个“奇迹”。在短暂的10年间,从无到有,创办了318所独立学院(2007年),在校生达186.6万人,其中本科生165.7万人,占当年普通高校本科生总数的16%,多于扩招前1995年616所公办本科高校在校生163.8万的总数。对于“奇迹”,质疑者必多,有待探索的问题也多。既有办学目标不明、定位不清、政策偏斜、体制不顺等等宏观层面的问题,又有经费管理、资产使用、教师编制、招生层次等等微观层面的问题。我认为,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问题多是必然的,也是好事:发展,就是在不断地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中前进的。关键在于要看准问题、研究问题、总结经验、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或方案,为管理部门提供决策参考,为办学者提供实践指导。据我所知,一大批教育理论工作者和独立学院的先行者都在积极地探索中国独立学院发展之路,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院长许为民教授等人就是其中的代表。

2005年,许为民教授等针对上述问题,尤其是就缺乏创新意识、延袭母体办学模式的问题,设计并申报了“基于服务型教育体系构建的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规格及实现路径”课题,被批准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2005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立学院的发展与运行研究》一书。全书分背景篇、定位篇、路径篇、保障篇四大部分,每个部分包括2~3章。

该书具有下列五个特点:

一是研究视野的开阔性。在“背景篇”里,该书从世界高等教育功能和结构的历史演变入手,通过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个职能形成过程的分析,讨论了高等教育的全球发展趋势,进而从宏观上把握我国独立学院的发展走向。

二是理论研究的前瞻性。独立学院的创建和发展仅仅10年时间,300多所独立学院的办学实际水平差异较大,一部分已经走过了办学规模扩张的阶段,开始向内涵提升发展;还有相当一部分因创办时间不长,尚处于逐步规范的过程中。尽管如此,该书的研究仍能从总体上以发展视角积极地探讨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个职能的实现问题,体现了明显的前瞻性和现实指导意义。

三是研究内容的系统性。目前关于我国独立学院问题的研究,虽然呈现非常活跃的态势,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然而,受高等教育宏观背景的影响,研究工作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和政策解读倾向,较多集中在独立学院的产生原因、发展现状、存在问题、未来走势等宏观问题上。该书则紧紧扣住内涵发展这一核心,从背景、定位、路径、保障四个方面系统地对独立学院内涵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

四是研究态度的客观性。作者虽然处于一所独立学院而不囿于相关利益,对于有争论的问题,能够力求以客观的态度与平和的心态,进行实事求是的评析。如对于所谓国有资产流失、是否挤压民办高校、传统办学理念的影响、有关政策文本的得失等等,能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特别是对高等学校三个社会职能的定型,分别定位于人才培养应用型、科学研究服务型、社会服务区域型;对于办学模式,主张多元模式、允许公私混合特殊模式的存在与发展;如此等等,多有精辟的创新见解。

五是研究成果的实践性。作者长期在独立学院一线工作,实践经验丰富。书中对独立学院办学定位、实现路径、保障体系的一些创新观点,既来源于其对独立学院内涵发展的理论思考,更来源于其在具体办学实践中的总结和提炼。从书中各章链接可以看出,研究成果的许多思想来源于实践,有的已经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接受检验。如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关于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组建,关于青年教师进修学校的成立及应用型师资的培养,关于A类、B类研究机构的设置,关于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等等,无不是在理论指导下积极开展的实践探索。

当然,由于独立学院的发展没有国际先例,是我国在不断摸索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作为研究独立学院的一本专着,不完善之处在所难免,但这并不妨碍这一成果在当前独立学院研究中所体现的重要价值。相信该书的付梓将会对指导独立学院实现内涵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我仅粗览全书,作出上述点评,是为序。

于厦门大学高教所

2008年12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