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与研究型大学相比,地方高校在争取国家重大项目上劣势明显,申请成功的可能性较低,因此,不容易获得国家大额的经费支持与专项资助,这就限制了地方院校建设学科平台的力度,制约了地方院校学科的发展。
2.学科有限资源整合难
在缺乏经费的情况下建设学科平台,尤其需要对有限的资源进行整合。
但是,这也存在不少难题,一是构建教学平台和科研平台的关系处理难;二是提高有限资源的使用效率较难。由于专业与学科的差异,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之间的教师缺乏沟通与交流,造成一些实验室低水平重复建设,实验仪器共享使用少,有限资源得不到合理整合,难以发挥出应有的效益。
尽管地方高校学科建设面临各种困难,但许多高校都清醒地认识到,学科建设是开展服务型科研的基础,必须迎难而上,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围绕学科建设开展服务型科研,通过开展服务型科研加强学科建设,实现两者的相互促进。
第二节 高校开展服务型科研的个案分析
高校开展服务型科研,必须结合区域的历史文化与要素禀赋,只有把高校自身的优势与地方发展实际需要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服务到位。我国许多地方高校以服务型科学研究进行定位,开展了各种卓有成效的科研,其成功经验对独立学院的科学研究定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发挥高校学科优势开展科研
云南农业大学是云南省唯一一所以农科为优势,农、工、经、管、理、文、法、教育等学科交叉融合协调发展的多科性、教学科研型省属重点大学。学校积极发挥植物病理学、作物遗传育种学、动物遗传育种学、动物营养学等11个省部级重点学科的优势,1973年率先在国内实现了杂交粳稻“三系”配套,随后又创造了杂交粳稻单产1108.55千克的世界纪录;“利用生物多样性持续控制稻瘟病”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其论文在《Nature》杂志全文发表,该项成果被评为“2000年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之首,2001年获“何梁梁利”科技进步奖和国际农业研究(CGIAR)杰出科学奖;“水稻遗传多样性控制稻瘟病的原理和技术”获2005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可见,科研方向的选择是科研发展的基础,是科研特色和科研优势形成的前提。优势科研方向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一般指科学研究在某一方向或某一点上与同行相比,具有相对的长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或是科学研究明显的地域特色所形成的科研方向,且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影响力和发展前景。从优势科研方向出发定位,就是要从学校科研的实际出发,云南农业大学在分析自身科研的优势、特色和所拥有的科研潜力基础上,把科研定位于经过扶持,能够形成相对稳定的,具有较大社会影响的特色明显的科研方向上,取得了显着的科研成果和良好的社会效应。
二、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开展科研
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开展科研,一是要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要考虑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工作现状,侧重以提高当地科学技术水平为目的,科研工作要有助于地方经济特色形成,同时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寻找科研特色培育的突破口。
西北大学是一所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该校根据陕西省“一线两带”建设的总体规划,积极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科技资源和智力资源,先后完成了“渭河流域综合治理战略研究”、“陕西观光休闲农业和农村民俗旅游研究”、“关中星火产业带建设及地方产业园规划研究”等科研项目。在生物医学类科学研究中,针对秦艽这种地道陕西产药材,该校开展野生变家种试验,不仅成功地完成了新药研究,而且在宝鸡建立了100亩规划种植基地,并带动了万亩秦艽种植基地的建设。同时,针对陕西最重要的旅游资源--文物的保护,该校从防腐、防霉、防风化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文物的保护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过程中,有力地促进了西北大学科研的发展和科研特色的形成,奠定了该校在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三、挖掘区域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开展科研
延安大学地处陕北,该校利用陕北盛产红枣的优势,积极研究红枣新品种的苗木培育与繁殖,提高红枣的产量与品质。延安大学以“红枣无毒苗木快繁技术研究”为突破口,先后得到陕西省教育厅、科技厅和科技部的重点资助,不仅取得了一批有较大影响的科研成果,而且在陕北等地推广脱毒组培枣苗16万多株,建立示范园3300多亩,已成功进行产业化生产。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延安大学红枣繁育工程省级重点实验室”,形成了具有区域资源特色的研究方向。
宁夏大学作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唯一一所综合型大学,其科学研究定位于地方文化遗产与资源的开发。1993年,该校成立了西夏学研究所,同年该学科被确定为校级重点学科,后来调整成立了西夏学研究中心,西夏学被确定为自治区重点学科“专门史”的一个重要分支,成为省属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通过西夏学的研究,加强了宁夏地区西夏文化建设氛围,进而提升了宁夏旅游业的发展。
不同地域具有自身独特的自然资源,不同文化传统和特定的人文环境。
与工农业生产的区域分工相适应,与经济的宏观布局和区域经济分工相适应,科学研究必然也有区域分工。延安大学和宁夏大学正是注重了区域性资源的发掘和整理,形成特色,才真正发挥了高校科研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的作用。
第三节 独立学院开展服务型科研的路径选择
独立学院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教师队伍尚不健全,教学任务相当繁重,教师难有足够的时间开展科研,政府和学校也不可能为数量庞大的每位教师提供科研资源。独立学院怎样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如何推进服务型科研的深入开展,是一个现实的课题。这方面,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积极开展服务型科研,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其经验可供借鉴。
一、合理定位,确立服务型科研意识
独立学院在创办之初,突出强调教学工作的核心地位,这对新办院校而言,无疑是最为重要的。对教学工作的强调,也是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在办学规模迅速扩大的背景下确保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当学院办学规模基本趋于稳定,教学工作基本步入正轨之后,学院对科研工作的关注程度也在日益提高。要不要做科研,能不能做科研,做什么科研,是经常引起争论的问题。
事实上,在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的时代,教师如果不进行科研,不补充新知识,其原有的知识结构必将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学内容无法更新,教学手段不能改善,教学效果难以提高,这对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创新人才是十分不利的。教学与科研不是矛盾的对立面,而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因此,独立学院结合自身能力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把科研定位为服务型。服务型的科研,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学术组织的构建与学科建设以适应社会现实需要为原则,当然,服务型的科研,并不排斥高水平的理论研究,只是,衡量服务型科研的指标不是高层次科研项目与科研论文的多少,而是其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
二、整合资源,构建服务型科研架构
如果学院内的教师缺乏与地方的联系与互动,服务型科研定位就只能停留在口号阶段。为加强学院内外资源的整合,推动服务型科研的开展,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经过调研摸底,决定分别成立A类研究机构和B类研究机构。B类研究机构的建立以符合学院发展规划及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基本要求,鼓励学院内部多学科交叉,鼓励与政府部门及其他企事业单位的共建。组建B类研究机构的目的在于整合学院内外资源,加快科研产出,体现科研特色,提高服务地方的能力,扩大学院的地方影响力。学院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与科研项目,加入到1~2个B类研究机构,学院对B类研究机构实行团队考核,对优秀的B类研究机构予以政策与经费支持。B类研究机构还是一种动态的科研组织形式,它可以根据科研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进行滚动、扩展、淘汰、重组,从而保持服务型科研体系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