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光华思想政治教育论坛:2008—2009
49353100000002

第2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1)

《资本论》的循环经济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黄 世 坤

【摘要】在《资本论》中,含有丰富的循环经济思想,对当前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仍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从认真清理《资本论》关于“废料”问题的辨证论述入手,发掘了《资本论》关于实现经济循环化必要性及必要条件的思想,进而指出,在马克思看来,制度变革与科学技术进步才是解决经济循环化最关键的变量。最后,本文得出了《资本论》循环经济思想的现实启示:第一,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第二,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必须遵循经济规律。第三,必须创造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制度条件。

【关键词】《资本论》 循环经济思想 启示

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在规划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时,又提出:要“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很显然,十七大把发展循环经济提到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重要途径的战略高度。因此,认真清理马克思关于循环经济的科学思想,挖掘其启示,就更显示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资本论》关于“废料”问题的辨证论述

“循环经济”的概念,理论界一般认为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提出来的。但事实上,马克思早在《资本论》已初步具备了这一思想。

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要合理地调控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其最重要的特征是所谓“3R原则”: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因此,如何对待“废料”的问题,是循环经济的一个核心问题。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是如何论述“废料”问题的呢?

《资本论》中马克思对于“废料”的论述主要集中在第三卷的第五章第四节,篇幅虽然不长,但内涵却十分丰富:

1,马克思对“废料”的认定是辩证的。

“废料”果真是废料吗?至少马克思不这样看。“所谓的废料,几乎在每一种产业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i在马克思看来,每种物都有多种属性,从而有各种不同的用途。所谓“废料”,可以成为新的生产过程的“原料”。比如他列举了废棉、毛织业、丝织业,尤其是化学工业的例子。“化学工业提供了废物利用的最显著的例子。它不仅找到新的方法来利用本工业的废料,而且还利用其他各种各样工业的废料,例如,把以前几乎毫无用处的煤焦油转化为苯胺染料,茜红染料(茜素),近来甚至把它转化为药品。”ii由此可以看出,在马克思看来,“废料”是相对的,它只是针对旧的生产过程和利用方式而存在,问题的关键在于人类如何对待它。

2,马克思区分了两种不同的“废料”。

马克思所说的两种不同的废料是指生产排泄物和消费排泄物。“我们所说的生产排泄物,是指工业和农业的废料;消费排泄物则部分地指人的自然的新陈代谢所产生的排泄物,部分地指消费品消费以后残留下来的东西。因此,化学工业在小规模生产时损失掉的副产品,制造机器时废弃的但又作为原料进入铁的生产的铁屑等等,是生产排泄物。人的自然排泄物和破衣碎布等等,是消费排泄物。”iii

将“废料”区分为生产排泄物和消费排泄物,为分别处理两类排泄物指出了方向。事实上,在讨论消费排泄物的处理时,马克思提出了在农村和城市、工业和农业之间建立物质能量合理的闭路循环的思想。一方面是日益集中的城市人口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一方面是大城市又不能有效地处理这些消费排泄物,因而造成普遍的日益增长的污染。所以马克思讲到:“消费排泄物对农业来说最为重要。在利用这种排泄物方面,资本主义经济浪费很大。”iv因此反过来,如何利用好消费排泄物,就必须要处理好农村和城市、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问题。在讨论“生产排泄物的利用”时,马克思则更加强调利用废料以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率的作用。例如飞花可当作肥料归还给土地,或者可当作原料用于其他生产部门;破碎麻布可用来造纸;制造机车时剩下的铁屑收集起来可提供给制铁等等。而马克思曾指明:“在可变资本的量已定,剩余价值率已定时,不变资本这一部分的费用的减少,会相应地提高利润率。”

3,马克思区分了减少“废料”中两种不同的节约。

我们知道,循环经济著名的3R原则不仅包括废料的“再利用、再循环”,而且包括生产过程的“减量化”。如果说上述马克思讲到的“生产排泄物的利用”是属于“再利用、再循环”的话,那么,马克思是否对“减量化”原则也有触及呢?

答案不难找到。马克思不仅论述了既有“废料”的利用,还提到了“废料的减少”,并认为它和废料利用共同构成生产中两种不同的节约。“应该把这种通过生产排泄物的再利用而造成的节约和由于废料的减少而造成的节约区别开来,后一种节约是把生产排泄物减少到最低限度和把一切进入生产中去的原料和辅助材料的直接利用提到最高限度。”vi也就是说,马克思在如何对待“废料”的问题上,是主张两种节约并重、互不偏废。以此既可以做到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又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排放,还可以不断提高利润率。

再从另一个角度看。如何把“把生产排泄物减少到最低限度和把一切进入生产中去的原料和辅助材料的直接利用提高到最高限度”?要达到马克思的要求,今天看来,就必要改变原有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自觉实现经济与生态的有机融合,实现物质合理循环和能量合理流动。因此,马克思这一论述对于当今我国经济应从粗放经营转向集约经营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资本论》关于实现经济循环化必要性及必要条件的论述

进一步的问题是,马克思是从什么角度来考虑“废料”问题的呢?这关系到判定马克思关于“废料”的思想是否具有生态学立场还是仅仅从经济角度出发。应当指出,一些生态经济学家批评马克思缺乏生态关怀是毫无根据的。比如,马克思早就指出:“资本主义农业的任何进步,都不仅是掠夺劳动者的技巧的进步,而且是掠夺土地技巧的进步,在一定时期内提高土地肥力的任何进步,同时也是破坏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进步。一个国家,例如北美合众国,越是以大工业作为自己发展的起点,这个破坏过程就越迅速。因此,资本主义生产发展了社会生产过程的技术和结合,只是由于它同时破坏了一切财富的源泉——土地和工人。”vii在“废料”利用问题上,我们也同样可以看到马克思从经济和生态两个方面对废料利用的必要性做了充分说明:

第一,“废料”利用是良好生态的需要。他特别例举了消费排泄物与生态的关系:“在利用这种排泄物方面,资本主义经济浪费很大。例如,在伦敦,450万人的粪便,就没有什么好的处理办法,只好花很多钱来污染泰晤士河。”viii因此,一个合理的推论便是,要想减少污染,只能减少“废料”和充分利用“废料”,同时实现两种“节约”。

第二,“废料”利用也是提高生产利润率的需要。马克思谈到:“原料的日益昂贵,自然成为废物利用的刺激。”ix“这种废料——撇开它作为新的生产要素所起的作用——它按照它可以重新出售的程度降低原料的费用,因为正常范围内的废料,即原料加工时平均必然损失的数量,总是要算在原料的费用中。在可变资本的量已定,剩余价值率已定时,不变资本这一部分的费用的减少,会相应地提高利润率。”

既然无论从生态或是从经济方面来看,我们都必须充分利用“废料”,实现物质循环利用,那接下来自然要关心:“废料”的利用与减少是否需要条件?马克思是否对此做过说明?

这些材料在《资本论》中也不难找到。比如,同在第三卷第五章第四节中他就又明确指出:“总的说来,这种再利用(指“废料”)的条件是:这种排泄物必须是大量的,而这只有在大规模的劳动的条件下才有可能;机器的改良,使那些在原有形式上本来不能利用的物质,获得一种在新的生产中可以利用的形式;科学的进步,特别是化学的进步,发现了那些废物的有用的性质。”xi这换成今天的语言来说,即:废料回收的批量条件,机器性能的改良条件和发现废物有用性的科技进步条件。其中,批量条件是废料利用的经济性要求,机器性能的改良是改良废料利用的物质基础,而科技条件,将在下文说明,它是改良废料利用最重要的条件,还制约着批量条件和机器条件。三者缺一不可,共同提高了“废料”的利用程度。

三、制度变革与科学技术进步是解决经济循环化的关键变量

本部分要讨论的问题是:在上述三大条件中,何种条件最为关键?在三大条件的背后,还有无更为重要的因素?

本文的回答是肯定的。

1,科学技术进步是三大条件中最为关键的条件。

首先,“废料”的减少和充分利用高度依赖于科学技术进步。就科技进步与利用“废料”的关系而言,马克思至少指明了两种情况:一是“科学的进步,特别是化学的进步,发现了那些废物的有用性质。”二是机器改良使原有废料即便不改变其物理性质也能重新利用。在论述英国丝织业时,马克思特别提到:“人们使用改良的机器,能够把这种本来几乎毫无价值的材料,织成有多种用途的丝织品。”从而使“1839年到1862年,英国真正生丝的消费略微减少,而废丝的消费却增加了一倍。”xii就科技进步与减少“废料”的关系而言,马克思不仅认识到废料的减少与原料本身的质量相联系,而且指明:“最重要的”是“所使用的机器和工具的质量”。即便是原料本身的质量,也“部分地取决于生产原料的采掘工业和农业的发展,部分地取决于原料在进入制造厂以前所经历的过程的发达程度。”还是离不开科技进步因素。

其次,在三大条件中的其他两个条件也受到科技进步的重要制约。表面上看起来,“废料”的批量存在似乎与科技条件无关。但马克思指出,这种废料的大量出现实际上是与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由于大规模社会劳动所产生的废料数量很大,这些废料本身才重新成为贸易的对象。”xiv而近代化社会化大生产从来就是与科技进步联系在一起的。并且,从另一角度说,随着科技进步,也会改变所谓批量本身的数量规定,从而使原来较小规模的废料由于技术进步也可以变得有利可图。再从科学技术与机器改良的关系来看,两者的关联更为明显,机器改良本身就是科技进步的产物。马克思还特意列举了意大利和法国在磨谷技术上的差异来说明此问题。在罗马,当时的磨还很不完善,因此不仅同量谷物的面粉产量低,而且磨粉费用相当大,客观上造成了很大浪费。而巴黎人使用的磨,是按照30年来获得显著进步的力学原理实行改造的精致磨,大大提高了同等谷物的面粉产量。

2,变革社会制度是三大条件背后的关键因素。

当废料产生之后再去处理肥料,毕竟是消极的事后原则。况且,资本家也仅是从利润的考量为出发点,是因为“原料的日益昂贵,自然成为废物利用的刺激”,因而对“伦敦450万人的粪便”等问题就没有什么好的处理办法。于是问题是,资本主义经济为何会产生如此大的浪费,并以污染自然为代价?这是否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有关?

在“生产排泄物的利用”这一节,马克思没有提及。但在《资本论》其他地方,马克思是有论及的。他讲到:“到目前为止存在的一切生产方式,都只在于取得劳动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有益效果。只要生产不局限于被压迫者的最必需的生活用品,统治阶级的利益就成为生产的推动因素。在西欧现今占统治地位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这一点表现的最完全。支配着生产和交换的一个一个的资本家所能关心的,只是他们的行为的最直接的有益效果。不仅如此,甚至就连这个有益效果本身——只就所制造的或交换来的商品的效用而言——也完全退居次要地位了;出售时要获得利润,成了唯一的动力。”xvi马克思又说到:“当一个资本家为着直接的利润去进行生产和交换时,只要获得普遍的利润,他就心满意足,不再去关心以后商品和买主的情形怎样了。这些行为的自然影响也是如此。当西班牙的种植场主在古巴焚烧山坡上的森林,认为木炭作为能获得最高利润的咖啡树的肥料足够用一个世代时,他们怎么会关心到,以后热带的大雨会冲毁毫无掩护的沃土而只留下赤裸裸的岩石呢?”由此,在马克思看来,在资本主义社会出现工业发展进步反而以损害工人在生产过程中人身安全和身体健康为代价、农业的任何进步同时又是掠夺土地技巧的进步等情况也就再“自然”不过了。一句话:问题出现资本主义制度本身。

因此,按照马克思的思路,一个合理的推论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必须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实行制度变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