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对于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理论创新和人才培养是高校的基本职责,积极参与和大力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进程,是高校所应承担的历史使命。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党和人民团结一致、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思想保证。正是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我们党才能带领中国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胜利,才能使中国面貌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马克思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是空洞的而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必然表现为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在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不同的实践活动中,马克思主义有不同的实现形式,因此也就呈现出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和广泛的群众性。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成为中国人民精神动力的主要来源,就在于它始终同中国国情、时代特征和群众实践紧密结合,不断实现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转变成为党和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因此,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前提和保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立足中国国情、研究中国问题、指导中国实践,深刻揭示中国具体实践的规律性并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紧密结合时代特征,不断吸收新的时代内容,使马克思主义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反映时代精神、回答时代课题、引领时代潮流。时代化既包括内容和形式的时代化,也包括语言和话语体系的时代化。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实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必须准确把握时代主题,积极回应时代挑战,研究新情况,解答新问题,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用富有时代气息的鲜活语言,用体现时代特征的表达方式,科学地阐明对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重大问题的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观点通俗化、具体化,使之更好地为人民大众所理解、所接受。大众化的重要途径是关注大众需求、回应大众关切、解答大众困惑,把深邃的理论用平实质朴的语言讲清楚,把深刻的道理用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说明白,使抽象的理论逻辑转化为形象的生活逻辑,让科学理论从书斋走进人民大众、融入人们心灵。
高等学校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进程中肩负着重要使命。一方面,高等学校拥有一大批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教学的教师队伍,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要力量,理应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作出更大贡献。另一方面,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高校教学科研中的指导地位,是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因此,对于高等学校来说,其一,要着眼于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加大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力度,组织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共同攻关,产出更多高质量的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创新成果,同时培养造就一大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别是中青年理论家,努力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水平研究团队和基地;其二,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青年学生,扎实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系统进教材、生动进课堂、扎实进头脑,引导青年学生更好地把对理论体系的理解化为坚定的政治信仰、正确的思想方法和行为准则,把自身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建筑在科学理论基础之上,帮助他们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把握国情实际和干事创业的能力,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对于高等学校广大从事哲学社会科学教学和研究的教师和研究人员来说,要切实担当起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一历史重任。首先,必须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忠实践行者;其次,要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水平。《光华思政论坛》正是高校广大教师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的园地。《光华思政论坛》收录的文章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三个方面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进行了积极探索和深入研究,作者都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一线教师,这些文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有思想、有内容、有深度,值得一读。希望《光华思政论坛》能坚持改革创新,不断奋发进取,切实办成交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新成果的有影响力的平台,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应有贡献。
封希德
2009年12月于西南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