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力开展法律监督
道德与法律是对立统一的关系。道德是说服教育和榜样感化的自律性行为规范,它的作用通过社会舆论的赞扬和谴责,表彰和批评的方式来实现,而法律则是禁令或强制性的他律规范,依靠审讯和裁决来执行。道德教育和道德舆论的作用有助于提高法律的尊严和功效,而法律则能够加强道德的威力。要把法律作为道德的底线,运用立法、执法等强制手段监督个体的道德行为,增强道德义务的约束力,使之从“软约束”变为“硬约束”。一方面要把使法律和道德在内容上相互吸收。近年来,我国的许多道德规范通过立法程序已转变为法律条文,例如围绕敬老爱幼传统美德,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婚姻法》、《刑法》从财产、人身等不同方面作了保障性规定。另一方面,要依法严惩不道德行为。对于那些违反道德而又触犯法律的丑恶现象,决不能姑息迁就,要加强惩罚,通过反面教育人们增强道德意识。同时,要经常不断地通过各种形式开展法制性的以荣辱观为主题的教育活动,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实现奠定道德基础。
2.广泛开展舆论监督
在知识社会,媒体对社会公众的影响力日益彰显,在社会道德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导向和监督作用。因此,应该把媒体当作道德监督的有力武器,尤其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媒体成为道德监督的不可或缺的载体。包括,在各种信息的传播中,牢牢把握舆论监督的正确导向,明确表示什么是荣,什么是耻,赞成什么、限制什么、反对什么,以帮助广大群众分清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围绕道德建设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如失信、践踏社会公平等问题,设计专题、集中宣传、广泛讨论,引导广大群众在参与中接受思想教育,提高道德觉悟;以典型宣传推进舆论监督。宣传先进、鞭笞落后是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职能。舆论监督要在宣传典型上下功夫,大力宣传为人民服务、为集体作表率的先进典型,大力谴责唯利是图、损公肥私的现象和行为,对违反道德准则的人和事进行公开曝光、批评,从而以正面的典型鼓舞人们闻贤思齐,以反面的典型警示人们引以为戒等。
3.深入开展群众监督
群众中蕴藏着丰富的道德监督的智慧和能力,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他们形成了判断道德水平高低的评价标准,会对一些人的道德行为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但是,有些群众的道德监督活动还处于自发的不自觉状态。因此,一方面发动并帮助群众制定、执行各种既符合时代精神又有自己特色的道德守则、公约和道德监督制度,如各地、各行业制定的市民公约、行为规范和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等;另一方面,成立群众道德自治组织。各级基层组织要加强对道德监督活动的领导,发动群众成立“道德法庭”、“道德评议会”、“精神文明执法大队”等群众道德自治组织,帮助他们制定活动章程和规定,支持他们从与群众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道德问题做起,带领广大群众积极投身到道德监督活动中去;同时,选好载体深入开展道德监督活动。近年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发展,群众对道德活动参与的热情和监督的意识明显增强。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要进一步把道德监督的内容融入到创建文明家庭、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行业、文明城市的评选标准中去,以创建活动为道德载体,发动群众在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深入开展监督活动,使广大群众在道德监督的实践中深化道德观念,促进讲道德的良好社会风尚在广大城乡中逐步形成;有意识地培育公众的道德批判意识和能力。公众对道德建设的批判是道德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道德水平提升的基础。近年来,企业对环境的污染、行贿、同行间的恶性竞争、企业内部的非人性管理等,促使了有良知的社会公众参与对企业道德的评判,从而成为我国企业伦理进步的重要动因为此作了很好的注解。
4.严格制度监督
要严格兑现奖惩。凡是违背道德规范的人,有关方面要根据实际情况给予批评教育,令其立即改正,情节严重的要给予淘汰、处罚甚至依法惩处。对于模范遵守道德规范的人,要用物质和精神的手段予以奖励;树立道德典型。道德典型集中体现着我们的道德理想,是人们学习提高的榜样,要把树立道德典型作为道德监督的重要手段,面向基层、面向生活、面向群众,大力树立、宣传各行各业可亲、可敬、可学的过硬的先进典型和事迹,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带动示范作用,吸引、鼓舞、引导人们比先进、找差距、作贡献①;加强网上技术建设,逐步建立完善统一的与国际接轨的互联网上的监控机制,以便有更多的手段来监控互联网上道德方面的问题。
5.建立思想道德建设的评价体系
道德评价是道德监督的不可或缺的一环。所谓道德评价,是依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对个体或群体的道德行为和活动,做出善与恶、道德与不道德的价值判断,以达到“褒善贬恶”、“扬善抑恶”的目的。在社会道德生活中,道德评价具有裁判、监督、教育和调节的作用,对人们道德品质的形成,社会道德风气的改善,人际关系的协调,道德社会功能的发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道德评价所凭借的手段是人们的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评价凭借社会舆论,主要是把关于行为主体活动的道德价值判断,或肯定、赞许,或否定、谴责,反馈给行为主体和其他社会成员,促使人们通过内心信念(良心)自觉地对照检查自己的行为。人们对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所肯定的行为,会产生满足感和光荣感,进而促使这些行为发扬光大;反之,人们也会对自己的不道德行为感到羞耻和愧疚,进而想办法改正。因此,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八荣八耻”为基本道德评价标准,建立科学的道德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明确每个团体、每个人、每个岗位的道德建设目标,把目标分解为具体的任务和要求,明确其道德建设的职责,形成科学的量化的道德目标管理和评价体系,如把“八荣八耻”的践行作为一项重要指标纳入到各级政府及官员的绩效考核体系中,同时把对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视程度,人力、物力的投入,措施是否得力,方式是否恰当、群众是否满意等纳入考察、考核的范围,是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促进社会风气改善和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一项重要任务。
总之,要逐步建立健全道德监督机制,大胆探索道德监督的有效方法,力争解决好那些法律管不着、道德管不了但不管又会遗患无穷的问题,将法律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制度监督、道德评价有机结合,相辅相成,形成良性互动,以促进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牢固树立和思想道德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
发挥高校典礼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探析与实践
——以西南财经大学构建特色典礼体系为例
西南财经大学学工部 邹涛
[摘要] 高校典礼不仅是高校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引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平台。本文结合西南财经大学改进校园典礼活动的具体做法,从挖掘教育内涵,凝练文化意蕴,注重寓教于情,强化全员育人四个方面,提出改革高校典礼活动的四条思路,即:让校园典礼成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课堂;让校园典礼传承大学精神;让校园典礼产生强大的教育感召力;让校园典礼形成教育合力。
[关键词] 高校典礼 教育内涵 文化意蕴 寓教于情 全员育人
高校典礼既是校园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教育部16号文件提出“充分利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为高校不断创新校园典礼的形式和内涵指明了方向。改进高校典礼,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学生、增强感染力,将“教育内涵、文化意蕴、寓教于情、全员育人”作为构建特色校园典礼体系的四个着力点。
一、挖掘教育内涵——让校园典礼成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课堂
“教育内涵”即以彰显教育功能作为设计典礼活动形式的努力方向。针对不同的校园典礼,确定不同的主题,通过精心设计典礼环节,体现不同的教育内涵,充分发挥典礼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理想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团结奋进的精神支撑。江泽民同志指出:“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体现并突出这个主题,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高校典礼建设中注重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教育,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帮助他们接受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激发他们的创造活力和创造潜能,激励他们不断创新进取。
开学典礼——以爱校教育为主线,着力培养学生的归属感、认同感、荣誉感、责任感,激发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时代担当意识。通过校长讲话、优秀学子及优秀校友宣讲、入校宣誓、成人宣誓、集体佩戴校徽、演唱校歌、中学老师及家长致辞等环节,达到培养感情、明确社会责任、树立希望的教育目的。
颁奖典礼——以励志成才教育为主线,着力激发学生的成长成才意识,树立发奋图强、追求卓越、回馈社会的理想。通过学生主持、邀请特殊嘉宾颁奖、发表获奖感言、播放优秀学生事迹宣传片等环节,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和荣誉感,在广大学生中形成学习优秀、争当优秀的巨大感召力。
毕业典礼——以感恩奉献教育、荣校教育为主线,着力激发学生眷念母校、感恩师长、爱岗敬业、报效祖国的精神和志向,强调理想信念教育、感恩教育、责任教育。通过毕业宣誓、校长为每位毕业生授位、“放飞理想”仪式、集体演唱毕业歌、制作“青春岁月”毕业宣传片、毕业留念册、校领导及院长寄语等活动,注重母校情结的培育,搭建师生情感交流的平台。
国家重大庆典典礼——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着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集体升国旗、唱国歌、“励志青春”优秀师生事迹报告会、爱国主题电影展播、主题班会等活动,对广大青年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激发同学们的历史使命感,振奋民族精神。
通过教育引导的方式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加大在校园内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力度,改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手段,通过多种形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通俗化、大众化、生活化,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因此,加强校高校典礼建设除了在内涵上挖掘教育资源外,还应在组织形式上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管理,让典礼真正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平台。比如,在颁奖典礼的组织中,创新分类指导模式,将学生的需求与典礼内容相结合,完善以学生为主体的颁奖典礼机制。其中,校内常规奖学金、社会奖学金的颁奖典礼,由学生会、学生社团具体承办,典礼的内容和形式均由学生自主设定,向学校提交活动方案,学工部给予审核、指导。特殊荣誉颁奖典礼是最具代表性的学生颁奖典礼,由学工部具体指导,学生全程参与。以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国家奖学金颁奖典礼为例,在这场以自信、青春、成长、激情为主题的颁奖典礼上,每一个环节同学们都参与其中。在自主筹备典礼的过程中,学生用双手装点荣誉,用奋斗感染同学,真正成为了颁奖典礼的主角。
二、凝练文化意蕴——让校园典礼传承大学精神
“文化意蕴”即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现大学传统、大学精神。每一场校园典礼,都要力求挖掘典礼深层次的文化意蕴,将典礼文化与大学文化、大学精神、人才培养紧密结合,使之成为特色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典礼意指“隆重仪式”,其特点在于所承载的重要价值追求、具有的宏大形式和产生的重大影响。就中国而言,典礼乃以“制度礼仪”或“礼”的概念被反复论述,中国也因此被称为“礼仪之邦”。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全面阐释了“礼”的思想。《论语·为政》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指出“礼”是治国安邦的正道;《论语·尧曰》说“不知礼,无以立也”,指出“礼”是日常生活的规范;《论语·雍也》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则指出“礼”是处世为人的根本。在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中,儒家的“礼”作为一整套的文化规范全面浸润了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在国家体制和民间传统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而重视典礼活动的根本原因在于,它是实施社会教育的重要载体。因此,突出典礼活动的重要地位,即一方面强调典礼活动的方向和目标最终是教化和育人,另一方面强调典礼活动回归教育功能本位,以“文化活动”的形式来落实育人的目标。比如在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中,加入校宣誓、毕业宣誓、集体佩戴校徽等环节,将大学精神、校训贯穿始终,进一步彰显学校历史、学校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