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基础设施的概念界定存在争议,这里的基础设施主要指经济性基础设施,包括交通运输、通讯、电力、供排水等公共设施和公共工程(一般也称狭义基础设施)。对于任何国家和地区来说,基础设施都是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基础条件,每一个国家和地区在其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要经历基础设施的发展阶段,这一点已为实践所证实。
巨量的资金投入是基础设施的重要特点之一,而资金不足是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发展中普遍存在的紧迫问题。温州市政府通过市场化的机制,利用民间资金,有效地破解了资金短缺问题,探索出一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新路子。
(一)基础设施建设“温州模式”形成的背景
改革开放前的温州,自身经济发展速度慢,无力将更多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1978年温州人均耕地面积仅0.53亩,农民人均纯收入仅113元。
而在1980年,中国人均耕地面积为1.5亩,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为191元,而浙江省当时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已经达到219元。工业方面,温州没有特殊的经济性物质资源,重要的矿产不仅品种单一,而且数量稀少,这使得温州无法利用本地资源来发展工业。
另一方面,国家对温州的投资十分有限。改革前30年间,国家在温州仅投资5.6亿元,其中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仅1.43亿元,人均仅88元,而同期全国的人均水平是600元,浙江省是240元。因此,改革开放前温州基础设施建设可以用“相当落后”四个字来概括。交通运输方面,温州长期没有铁路、航空,只有水路和颠簸不平的公路。城市道路更是狭窄,交通紊乱。在1985年,人均道路面积仅2.6平方米,却要承受9000辆摩托车和44万辆自行车。虽然温州平均每万人拥有的道路长度增长幅度相当快,但和杭州的水平还是相距甚远。温州的公交道路除了数量上少,在质量上也差,一度被人戏谑为:“车轮跳,温州到。”除了薄弱的城市交通,在运输方面,温州在货运量上更是处于弱势,不仅在总量上和杭州差距甚远,在增长速度上也慢于杭州。供水供电方面,平均每人生活用水的供应低于浙江省平均水平。平均每万人拥有的下水道长度远远低于杭州。
改革开放后,迅速发展壮大的温州民营经济、政府职能的转变、国外基础设施建设经验的传播,使得原本就赋有改革意识的温州,迅速走出了基础设施筹资的新模式。
(二)基础设施建设“温州模式”的内容
温州模式是一种“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市场主导经济发展”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它的核心在于充分重视了人民群众的力量。基础设施建设的温州模式可概括为:“资金筹措多元化,建设行为企业化,资源享用商品化,政府调控规范化。”
1.资金筹措多元化
温州模式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对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采取了政府和市场相结合的原则。自然,很大一个原因也在于政府自身存在资金方面的约束,尤其是国家对温州市的基础设施投资一直较少。在这样的困境中,温州市及时引进了市场,实行“自贷、自建、自管、自偿”的经济实体资金运转机制,保障了基础设施建设的经济基础。具体的创新手段包括:收取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资金,如在向房地产开发商出让土地使用权时就将预定开发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平摊计入地价,或规定开发商开发土地的同时必须建造配套设施以及向改变土地使用功能的单位和个人收取基础设施配套费;收取或提高基础设施服务的价格;发行有价证券向社会公开募集资金等。温州的旧城改造充分体现了建设资金来源的多元化,而政府投入的比例不到5%,其余资金均是通过各种途径筹措来的。
2.建设行为企业化
筹集到足够的资金后,就进入到基础设施的建设阶段。选择什么样的建设机制、建设者、政府的管理机制都关系到基础设施的建设效率和质量。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中一般存在以下问题: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垄断,社会投资者自主经营、自主管理的机制还没有形成;投资主体和建设单位分离;多环节的资金拨付导致资金流失严重;项目投资建设中各个环节的竞争机制还不健全等。温州市灵活运用“公共产品的政府提供并不代表公共产品也必须由政府生产”这一原则,将基础设施的建设主体由政府变为企业,从而解决了上面的问题,提高了基础设施的建设效率及质量。
3.资源享用商品化
基础设施项目建成投产后就进入到运营维护阶段。基础设施的可使用年限一般都较长,再加上往往是公众直接使用,因此运营维护做得好坏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基础设施的经营效率和服务质量的高低。我国的基础设施不但一直由政府投资,政府建设,并且一直由政府垄断经营。但由于财力不足等问题,让温州政府独立承担基础设施的后期运营维护费用非常困难,因此,温州政府在运营维护阶段也开始引入市场化机制,采取一种“以桥养桥、以交养交、以水养水、以电养电、以邮养邮”的基础设施经营方式,将部分基础设施,如土地、道路、公用设施等商品化,根据“谁消费、谁付费”的原则,适度对基础设施的使用收取费用。从瓯江大桥开始,以及后来的楠溪大桥、飞云江大桥和清江大桥,都是采取收取过桥费的方式使得桥梁运营维护得以持续。这种市场化经营,使得基础设施变为有偿使用,这不仅可以提高人们对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避免了对基础设施的过度使用,而且可以使得基础设施获得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实现建设资金的良性循环。
4.政府调控规范化
虽然政府需要给予市场宽松的政策环境,但仍应以确保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序进行为目标,实施灵活而有效的调控,发挥规划、平衡、协调、服务的职能作用。这具体包括:对基础设施的建设进行规划;维护市场秩序,不仅要利用市场优势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而且要运用行政权力克服市场失灵;积极推进市场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三)基础设施建设“温州模式”的实施成效及启示
温州基础设施在筹资、建设、管理等方面的改革,将温州基础设施建设驶进了一个快车道,从根本上改变了城市面貌。从城市交通到运输设施,从旧城改造到水电供应和污水处理,从金温铁路、机场到大型跨江大桥的建设,温州市政府都充分调动了市场的积极性,以盈利吸引企业参与公共产品的生产和建设,走出了一条基础设施市场化改革的新路子。同时,政府适当给予补贴,以保障基础设施类公共产品的充分提供,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经过长时间的修桥铺路,市区道路状况得到全面改进,从前以“窄、陡、脏”闻名的温州道路面貌焕然一新。作为基础设施建设“温州模式”的成功案例——人民路,可以给大家最直观的感受。
温州不仅城市交通得到了很大改善,运输设施状况也大为改观。温州人依靠自己的力量建成了金温铁路、机场及大型跨江大桥等。无论从客运能力还是货运能力上看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除在旧城改造同时,改善水电供应设施外,政府还通过财政拨款、优惠贷款(对铺设管网)以及使用者付费(自来水供应很早就推向市场)等方式为水电供应设施筹资,极大地改善了水电供应状况,无论是生活用电还是生活用水均稳步提高。在污水处理方面,一方面,政府积极吸引民间资金建设污水管网,但污水管网建设完之后,日常的维护、改造、更新等都由政府负责。另一方面,温州政府会把建设好的污水处理厂,卖给企业负责经营,并给予一定的补贴。
基础设施建设的“温州模式”是地方公共产品市场化提供的典型案例。
当然这还不是完全的市场提供,严格地说,这是一种混合提供,因为政府也给予一定的补偿。按照公共产品理论,基础设施服务种类繁多,根据其在消费上的特点,可以分为公共产品、混合产品和私人产品,换句话说,基础设施服务并非一块同质的铁板,而不同类的产品应该采用不同的提供方式,对于纯公共产品,政府应承担主要的出资责任,如:乡村公路;对于具有私人产品性质的基础设施,如:电力、电信部门网络业务之外的业务,应主要由私人承担成本;对于绝大多数具有混合产品性质的基础设施,以何种提供方式为主,要区别对待。一般来说,具有非竞争性同时具有排他性的基础设施,应考虑市场提供方式,即使用者只有购买才能消费;对于具有外部效应的基础设施,一般政府要给予补助。
当然,基础设施的市场化提供和建设能否达到预定的效果,需要一定的条件,譬如丰厚的民间资本、宽松的政策环境、政府适度调控等,其中尤以如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在基础设施的规划、筹资、融资、经营、建设等一系列过程中的关系最为关键。特别是对投资的调控应从行政命令转为利益激励与约束相结合,投资的取向应从行政转为市场,投资的主体应从政府转为企业。
本章小结
长兴的教育券制度突破了传统的公共教育资源配置方式,改变了政府对基础教育的投入方式。在教育经费并不宽裕的今天,把有限的经费投入到最需要扶持的群体(贫困学生)和领域(职业类学校、民办学校),扶持弱势群体和弱势教育,提高公共财政的使用效益,促进了政府向每一所学校公用经费的均衡划拨,为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的均衡发展提供了支持。虽然现行的教育券制度并没有达到通过促进学校之间的竞争来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但它确实发挥了促进教育公平的目的。
温州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区分基础设施的不同种类,在资金的提供上采用政府和市场相结合的提供方式,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中,更是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经营效率。基础设施建设的温州模式从实践的角度证明,公共产品并不必然由政府来提供,即便由政府提供也并不必然由政府来生产的理论观点。
主要参考文献
[1]邓淑莲.中国基础设施的公共政策.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2]冯晓霞.努力促进幼儿教育的民主化——世界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趋势.学前教育研究,2002(2).
[3]哈维·S.罗森.财政学(第四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4]刘小蔓.对浙江长兴县“教育券”制度的调研报告.北大教育经济研究,2005(3).
[5]邵鸿烈.财政学.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6]史晋川等.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温州模式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7]温州市计划委员会.温州城市建设市场化的实践与思考.浙江经济,1995(12).
[8]徐旭,张殿发.城市化的“温州模式”及超越.城乡规划,2004(5).
[9]张和平,胡宏伟.温州创出城市建设市场化新路子.经济世界,19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