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考试西医综合考试辅导与模拟试题
49332200000041

第41章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西医综合考试大纲精解(40)

(4)淋巴细胞系统。①淋巴细胞绝对性增多:见于急性、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恶性淋巴瘤、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其他病毒性感染等;②淋巴细胞相对性增多: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或粒细胞减少症。

(5)单核细胞系统。单核细胞增多见于:①血液系统疾病如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型)、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M4 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恶性组织细胞病、淋巴瘤等;②某些感染性疾病如结核、原虫感染(如疟疾、黑热病)等;③风湿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④其他如恶性肿瘤、肝硬化等。

(6)浆细胞系统。浆细胞增多见于:①多发性骨髓瘤、浆细胞白血病、重链病等;②反应性浆细胞增多如感染性疾病、风湿性疾病、慢性炎症、恶性肿瘤等;③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

(7)巨核细胞系统。①巨核细胞增多见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增生性疾病、巨核细胞白血病、脾功能亢进等;②巨核细胞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及其他骨髓浸润或破坏的疾病,以及急性感染、化学物或药物中毒、放射病等。

3.血细胞的细胞化学染色。

(1)过氧化物酶(POX)染色。主要用于急性白血病类型的鉴别,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和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多呈阳性反应;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多呈弱阳性性反应;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呈阴性反应。

(2)苏丹黑B(SBB)染色。临床意义同POX 染色反应。

(3)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染色。①NAP 增高见于化脓性感染、类白血病反应、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②NAP 降低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③NAP 可用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与类白血病反应、再生障碍性贫血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的鉴别以及急性白血病类型鉴别的参考。

(4)酸性磷酸酶(ACP)染色。用于鉴别T 淋巴细胞与B 淋巴细胞。T 淋巴细胞常为阳性,B 淋巴细胞常为阴性。

(5)中性非特异性酯酶染色(α‐NAE)染色。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的非特异性酯酶呈强阳性反应,并可被氟化钠抑制;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时其呈阴性或弱阳性,而且不被氟化钠抑制。

(6)糖原染色(PAS 反应)。可用于急性白血病类型的鉴别:急性粒细胞白血病PAS 反应阴性或弱阳性,常呈细颗粒状或均匀淡红色;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PAS 反应呈弥漫性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PAS 反应呈粗颗粒状,甚至大块状。

(七)常用肝功能检查

1.蛋白质代谢检查。

(1)血清蛋白检测。血清总蛋白包括球蛋白和白蛋白。正常成人血清总蛋白60~80g/L,血清白蛋白36~50g/L,白蛋白/球蛋白比值(A/G)为(1.5~2.5)∶ 1。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检测主要用于反映慢性肝损害,并可反映肝实质细胞的储备功能;血清球蛋白增高见于慢性肝脏疾病、M 蛋白血症、自身免疫性疾病、慢性炎症和慢性感染等。

(2)血清蛋白电泳测定。可用于检测血清中哪一类蛋白增多,如多发性骨髓瘤常出现单克隆的γ 球蛋白增多。

2.脂类代谢检查。

(1)血清总胆固醇(TC)测定。我国人TC 在5.20mmol/L(200mg/dl)以下为合适范围,5.72mmol/L(219mg/dl)以上即为升高。血清TC 水平除受病理因素影响外,人群间胆固醇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饮食性质、体力劳动的多少和环境、性别和年龄等。病理性胆固醇增高有原发性胆固醇增高(如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和继发性的胆固醇增高(如内分泌疾病、肝脏疾病、药物性等)。

(2)甘油三酯(TG)测定。我国人TG 合适范围为TG <1.7mmol/L,TG 升高是指TG >1.7mmol/L。

(3)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测定。HDL 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我国人HDL‐C 合适范围为大于1.04mmol/L,HDL 减低为小于0.91mmol/L。LDL 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主要脂类危险因素,我国人LDL‐C 合适范围为小于3.12mmol/L,升高为大于3.64mmol/L。

3.胆红素代谢检查。

(1)血清胆红素测定。正常成人血清总胆红素(STB)为3.4~17.1μmol/L,结合胆红素(CB)0.6~0.8μmol/L,非结合胆红素(UCB)为1.7~10.2μmol/L。

(2)尿液中尿胆红素和尿胆原测定。正常成人尿胆红素定性试验阴性或弱阳性,尿胆原0.84~4.2μmol/L。

4.血清酶及同工酶检查。

(1)血清氨基转移酶及其同工酶测定。主要测定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在轻度肝损伤时,血清ALT 与AST 的酶活性升高;中等度肝损伤时,ALT 漏出率远大于AST ;但在严重肝细胞损伤时,线粒体膜亦损伤,可导致线粒体内AST 的释放,血清中AST/ALT 比值升高。

(2)碱性磷酸酶及其同工酶测定。由于血清中大部分ALP 来源于肝脏与骨骼,各种肝内、外胆管阻塞性疾病可引起ALP 明显升高,且与血清胆红素升高相平行;累及肝实质细胞的肝胆疾病(如肝炎、肝硬化),ALP 轻度升高。

(3)γ‐谷氨酰转移酶(GGT)及其同工酶测定。血清中GGT 主要来自肝胆系统。胆管阻塞性疾病、急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急慢性酒精性肝炎、药物性肝炎血清中GGT 可增高。

(4)乳酸脱氢酶及其同工酶测定。乳酸脱氢酶(LDH)广泛存在于人体组织内,以心肌、骨骼肌、肾脏含量最为丰富,其次为肝脏、脾、胰、肺和肿瘤组织,红细胞内含量也极为丰富。当心肌及上述组织损伤时,血中LDH 可增高。

(八)常用肾功能检查

1.肾小球功能检查。肾小球的功能主要是滤过,评估滤过功能最重要的参数是肾小球滤过率(GFR)。利用清除率可分别测定肾小球滤过率、肾血流量、肾小管对各种物质的重吸收和分泌的能力。

(1)内生肌酐清除率(Ccr)测定。①判断肾小球损害的敏感指标和评估肾功能损害程度:

Ccr 降低可发现较早期的肾功能损害,并可根据降低程度评估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程度;Ccr在70~51ml/min 为轻度损害,50~31ml/min 为中度损害,低于30ml/min 为重度损害。②指导治疗:Ccr 低于40ml/min 时,应限制蛋白摄入;低于30ml/min 时噻嗪类等中效利尿药治疗往往无效;低于10ml/min 时呋塞米等高效利尿药疗效也明显降低,并为人工肾透析治疗的指征。

(2)血清肌酐(Scr)测定。参考值:男性53~106μmol/L,女性44~97μmol/L。临床意义:

血肌酐增高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小球滤过功能减退。

(3)血尿素氮测定。参考值:成人3.2~7.1mmol/L。临床意义:血中尿素氮增高见于器质性肾功能损害、肾前性少尿、蛋白质分解或摄入过多等(4)肾小球滤过率测定(GFR)。参考值:总GFR 100± 20ml/min。

(5)血β2‐微球蛋白的测定。血β2‐微球蛋白(β2‐MG)是体内有核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多形核白细胞产生的一种小分子球蛋白。临床意义:当肾小球滤过功能下降时,血β2‐MG 水平上升。当体内有炎症或肿瘤时,血中β2‐MG 增高。

2.肾小管功能试验。

(1)远端肾单位功能试验。包括肾脏浓缩和稀释功能试验、尿渗量(尿渗透压)测定。

(2)近端小管功能试验。包括尿α1‐MG、尿β2‐MG、肾小管葡萄糖最大重吸收量试验等。

其中尿α1‐MG 是反映早期近端肾小管功能损伤的特异、敏感指标。

(九)血气分析

1.动脉血氧分压(PaO2)。参考值:95~100mmHg。临床意义:①判断有无缺氧和缺氧的程度;②判断有无呼吸衰竭的指标:Ⅰ 型,PaO2<60mmHg,PaCO2降低或正常;Ⅱ 型,PaO2<60mmHg,PaCO2>50mmHg。

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参考值:95%~ 98%。临床意义:①可作为判断机体是否缺氧的一个指标;②受pH、PaCO2、温度和红细胞内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含量等因素影响而左右移动,并进而影响Hb 与氧结合的速度、数量。

3.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参考值:35~45mmHg (4.7~6.0kPa)。临床意义:

①判断呼吸衰竭类型与程度;②判断呼吸性酸碱平衡失调:PaCO2>50mmHg 提示呼吸性酸中毒;PaCO2<35mmHg 提示呼吸性碱中毒;③判断代谢性酸碱失调的代偿反应。

4.pH 值。参考值:pH7.35~7.45。临床意义:可作为判断酸碱失衡机体代偿程度的重要指标,pH <7.35为失代偿性酸中毒;pH >7.45为失代偿性碱中毒。

5.标准碳酸氢盐(SB)。是准确反应代谢性酸碱平衡的指标。SB 一般不受呼吸的影响。

6.实际碳酸氢盐(AB)。AB 同样反映酸碱平衡中的代谢性因素,与SB 的不同之处在于AB 尚在一定程度上受呼吸因素的影响。

7.缓冲碱(BB)。是指血液(全血或血浆)中一切具有缓冲作用的碱性物质(负离子)的总和,反映机体对酸碱平衡失调时总的缓冲能力,不受呼吸因素、CO2改变的影响。BB 减少提示代谢性酸中毒,BB 增加提示代谢性碱中毒。

8.剩余碱。只反映代谢性因素的指标,与SB 的意义大致相同。

9.阴离子间隙(AG)。AG 是指血浆中的未测定阳离子与未测定阴离子的差值。高AG代谢性酸中毒常见于乳酸酸中毒、尿毒症、酮症酸中毒;正常AG 代谢性酸中毒,又称为高氯型酸中毒,可由HCO-3减少(如腹泻)、酸排泄衰竭(如肾小管酸中毒)或过多使用含氯的酸(如盐酸精氨酸)所致。

(十)肺功能检查

1.通气功能。通气功能是指单位时间内随呼吸运动进出肺的气量和流速,又称为动态肺容积。

(1)肺通气量。①每分钟静息通气量(VE):是静息状态下每分钟出入肺内的气量,等于潮气量(VT)×呼吸频率(R);②最大自主通气量(MVV):是指在1分钟内以最快的呼吸频率和最深的呼吸幅度呼吸所得的通气量。

(2)用力肺活量(FVC)。FVC 是指深吸气至肺总量位(TLC)后以最大力量、最快的速度所能呼出的全部气量。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是指最大吸气至TLC 后开始呼气第1秒钟内的呼出气量。临床意义:阻塞性通气障碍患者,其FEV1和FEV1/FVC%均降低;限制性通气障碍时,如弥漫性肺间质疾病、胸廓畸形等患者可正常,FEV1/FVC%增加。

(3)最大呼气中段流量(MMF)。MMF 比FEV1/FVC%能更好地反映小气道阻塞情况。

(4)肺泡通气量(VA)。VA 是指安静状态下每分钟进入呼吸性细支气管及肺泡与气体交换的有效通气量。

2.换气功能。肺有效的气体交换与通气量、血流量、吸入气体在肺内的分布状况、血流状态、通气与血流的比例关系以及气体的弥散有密切关系。①气体分布;②通气/血流比例(V/Q):V/Q 比例失调是肺部疾病产生缺氧的主要原因,临床上见于肺实质、肺血管与气道疾病,如肺炎、肺不张、肿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栓塞和肺水肿等;③肺泡弥散功能。

3.小气道功能检查。小气道是指吸气状态下内径≤ 2mm 的细支气管(相当于第6级支气管分支以下),包括全部细支气管和终末细支气管,是许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早期容易受累的部位。包括:①闭合容积(CV);②最大呼气流量‐容积曲线(V‐V 曲线);③频率依赖性肺顺应性。

四、器械检查:包括心电图、超声波检查(常用腹部B 超及超声心动图检查)、内镜检查(支气管镜及消化内镜检查)

(一)心电图检查

1.心房肥大的心电图特征。

(1)右心房肥大。①P 波尖而高耸,其振幅≥ 0.25mV,以Ⅱ、Ⅲ、aVF 导联表现最为突出,又称“肺型P 波” ;②V1导联P 波直立时,振幅≥ 0.15mV,如P 波呈双向时,其振幅的算术和≥ 0.20mV。

(2)左心房肥大。①Ⅰ、Ⅱ、aVR、aVL 导联P 波增宽,其时限≥ 0.12s,P 波常呈双峰型,两峰间距≥ 0.04s,又称“二尖瓣型P 波”。②V1导联负向P 波的时间乘以负向波振幅,称为P波终末电势。左房肥大时,Ptfv1≥ 0.04mmμs。

(3)双心房肥大。①P 波增宽≥ 0.12s,其振幅≥ 0.25mV ;②V1导联P 波高大双相,上下振幅均超过正常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