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考试西医综合考试辅导与模拟试题
49332200000040

第40章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西医综合考试大纲精解(39)

正常人第一心音的产生主要是因二尖瓣和三尖瓣关闭引起,第二心音主要是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的关闭引起;第三心音的产生可能是心室舒张早期血流自心房突然冲入心室,使心室壁、乳头肌和腱索紧张、振动所致,通常只在部分儿童和青少年中听到;第四心音是舒张晚期心房收缩使房室瓣及其相关组织突然紧张、振动所致,正常人不能闻及。额外心音主要有舒张期额外心音(包括奔马律、开瓣音和心包叩击音)和收缩期额外心音(喷射音和喀喇音),其中舒张早期奔马律的出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反映左心室功能低下、舒张期容量负荷过重、心肌功能严重障碍;开瓣音提示二尖瓣轻、中度狭窄,瓣膜弹性和活动性较好,常用来作为二尖瓣分离术适应证的参考条件。听诊心脏杂音时应注意杂音的最响部位、时期、性质、传导、强度以及与体位、呼吸和运动的关系等。临床常见病变的杂音特点:二尖瓣狭窄时可在心尖部听到较局限的低调、隆样舒张中、晚期递增型杂音,左侧卧位时更清楚;二尖瓣关闭不全时可在心尖部闻及吹风样递减型收缩期杂音,性质粗糙,高调,向左腋下或左肩胛下区传导;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时闻及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递减型叹气样舒张期杂音,沿胸骨左缘下传,可达心尖部,坐位及呼气末屏住呼吸时更清楚;主动脉瓣狭窄可在胸骨右缘第2肋间闻及粗糙而响亮的收缩期喷射性杂音,呈递增递减型,向颈部传导。

(四)腹部检查

1.视诊。检查腹部外形、腹壁情况、呼吸运动、胃肠型和蠕动波等。

2.听诊。①肠鸣音:正常情况下,肠鸣音大约为每分钟4~5次。急性胃肠炎时肠鸣音活跃;机械性肠梗阻时肠鸣音亢进;低血钾、肠动力减低时肠鸣音减弱;麻痹性肠梗阻或急性腹膜炎时肠鸣音消失。②血管杂音、摩擦音、搔弹音等,分别提示不同的病变。

3.叩诊。正常情况下,腹部叩诊大部分区域均为鼓音。当腹腔内游离腹水在1000ml 以上时,即可查出移动性浊音。肋脊角叩痛主要用于检查肾脏病变。

4.触诊。

(1)腹壁紧张度。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时,腹壁明显紧张,称板状腹;结核性腹膜炎或癌性腹膜炎以及其他慢性病变时,腹壁柔韧而具抵抗力,称揉面感或柔韧感。

(2)压痛及反跳痛。根据压痛部位可推测受累脏器,如位于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交界处的麦氏点压痛标志阑尾的病变等。反跳痛是腹膜壁层已受炎症累及的征象。

(3)脏器触诊。①肝脏:正常成人在肋缘下2cm 以内,剑突下多在3cm 以内。触及肝脏时应注意其大小、质地、边缘和表面状态、有无压痛、搏动和肝区摩擦感等。右心衰竭引起肝淤血肿大时可有肝颈静脉反流征阳性。②脾脏:正常情况下脾脏不能触及。临床上常将脾肿大分为轻、中、高三度。脾缘不超过肋下2cm 为轻度肿大;超过2cm,在脐水平线以上,为中度肿大;超过脐水平线或前正中线则为高度肿大,即巨脾。③胆囊:胆囊有炎症,但并无肿大或未肿大到肋缘以下,触诊不能查到,此时可作Murphy 征检查,阳性提示胆囊炎症;胰头癌等压迫胆总管所致的胆管阻塞时,胆囊可显着肿大,但无压痛,称为Courvoisier 征阳性。④肾脏:正常人肾脏一般不能触及,有时可触到右肾下极。肾脏肿大见于肾盂积水或积脓、肾肿瘤、多囊肾等。⑤ 液波震颤检查:此法检查腹水,需有3000~4000ml 以上液量才能查出。⑥ 振水音:胃内有多量液体及气体存留时可出现振水音,正常人在餐后或饮进多量液体时可有上腹振水音,但若在清晨空腹或餐后6~8小时以上仍有此音,则提示胃排空障碍,如幽门梗阻或胃扩张。

(五)四肢与脊柱检查

1.脊柱检查。脊柱检查的几种特殊试验:①颈椎特殊试验:Jackson 压头试验、颈静脉加压试验(压颈试验、Naffziger 试验)、旋颈试验;②腰骶椎的特殊试验:摇摆试验、拾物试验、直腿抬高试验(Lasegue 征)、屈颈试验(Linder 征)、股神经牵拉试验。

2.四肢与关节检查。

(1)上肢。①肩关节:肩关节前脱位时,伤侧手放在对侧肩上,肘不能贴胸壁,此为杜加斯征阳性。②肘关节;③腕关节及手常见畸形检查,如腕垂征为桡神经损伤所致;猿掌为正中神经损伤;爪形手见于尺神经损伤、进行性肌萎缩;餐叉样畸形见于Colles 骨折。

(2)下肢。①髋关节:注意步态、有无畸形等。当髋关节屈曲挛缩时,托马斯征可阳性;先天性或外伤性髋脱位及臀中、小肌麻痹时,可出现髋关节承重功能试验阳性。②膝关节:浮髌试验用于检查关节腔内有无积液;髌骨加压研磨试验用于检查髌骨关节软骨面是否光滑。

③踝关节与足。

(六)常用神经系统检查

1.颅神经检查。检查颅神经对颅脑病变的定位诊断极为重要。

2.运动功能检查。①肌力:分为6级(0~Ⅴ 级),肌肉完全瘫痪为0级;肌肉稍有收缩,但关节无活动为Ⅰ 级;能带动肢体活动,但不能对抗自身重力为Ⅱ 级;能带动肢体活动,并对抗重力活动为Ⅲ 级;可对抗重力和轻微阻力为Ⅳ 级;完全正常者为Ⅴ 级。②肌张力:肌张力增高可表现为,痉挛状态,在被动伸屈其肢体时,起始阻力大,终末突然阻力减弱,也称折刀现象,为锥体束损害现象;铅管样强直,为锥体外系损害现象。肌张力降低见于周围神经炎、前角灰质炎和小脑病变等。③不自主运动:多为锥体外系损害的表现。④共济失调:共济运动主要靠小脑功能以协调肌肉活动、维持平衡和帮助控制姿势。检查方法包括指鼻试验、跟- 膝- 胫试验、轮替动作、闭目难立征。

3.感觉功能检查。①浅感觉检查:包括痛觉、触觉、温度觉;②深感觉检查:包括运动觉、位置觉、震动觉;③复合感觉检查:包括皮肤定位觉、两点辨别觉、实体觉、体表图形觉。

4.神经反射检查。①浅反射:包括角膜反射、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跖反射、肛门反射;②深反射:包括肱二头肌反射、桡骨骨膜反射、膝反射、踝反射、阵挛;③病理反射:包括Babinski征、Oppenheim 征、Gordon 征;④脑膜刺激征:包括颈强直、Kernig 征、Brudzinski 征。

三、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尿便常规检查,常规体液检查,骨髓检查,常用肝、肾功能检查,血气分析,肺功能检查

(一)血常规检查

血液常规检查主要包括:

1.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检测。成年男性血红蛋白(Hb)(120~160)g/L,红细胞数(4.0~5.5)×1012/L ;成年女性Hb 110~150g/L,红细胞数(3.5~5.0)×1012/L。

2.白细胞的检测。成人白细胞计数参考值(4~10)×109/L。

3.血小板的检测。血小板计数参考值(100~300)×109/L。

4.血细胞比容测定和红细胞有关参数的应用。①血细胞比容测定:血细胞比容测定可反应红细胞的增多或减少,但受血浆容量改变的影响,同时也受红细胞体积大小的影响;②红细胞平均值的计算:平均红细胞容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根据上述三项红细胞平均值可进行贫血的形态学分类。

5.血细胞的形态结构检查和白细胞的分类检查。

(二)尿液常规检查

尿液常规检查主要包括:

1.一般性状检测。包括尿量、尿液外观、气味、酸碱度、比重等。

2.化学检测。①尿蛋白,参考值:尿蛋白定性试验阴性;定量试验0~80mg/24h。尿蛋白定性试验阳性或定量试验超过150mg/24h 尿时,称蛋白尿,见于生理性蛋白尿、体位性蛋白尿和病理性蛋白尿。②尿糖,参考值:尿糖定性试验阴性,定量为0.56~5.0mmol/24h 尿。尿糖阳性见于血糖过高性糖尿、血糖正常性糖尿、暂时性糖尿和非葡萄糖性糖尿。③尿胆红素与尿胆原(详见胆红素代谢)。

3.显微镜检测。

(1)细胞。①红细胞:尿沉渣镜检红细胞>3个/HP,称为镜下血尿;②白细胞和脓细胞:玻片法平均0~5个/HP,定量检查0~10个/μl。

(2)管型。管型是蛋白质、细胞或碎片在肾小管、集合管中凝固而成的圆柱形蛋白聚体。

①透明管型:主要由T‐H 糖蛋白、白蛋白和氯化物构成,在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恶性高血压和心力衰竭时可见增多。②颗粒管型:为肾实质病变崩解的细胞碎片、血浆蛋白及其他有形物凝聚于T‐H 蛋白上而成。大量出现见于肾小球肾炎等肾病变。③细胞管型:细胞含量超过管型体积的1/3,称为细胞管型。按细胞种类分为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红细胞管型、白细胞管型和混合管型。④蜡样管型:由颗粒管型、细胞管型在肾小管中长期停留变性或直接由淀粉样变性的上皮细胞溶解后形成,多提示有严重的肾小管变性坏死。⑤ 脂肪管型:常见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发作及其他肾小管损伤性疾病。⑥ 宽幅管型:有蛋白质及坏死脱落的上皮细胞碎片构成,外形宽大,不规则,易折断,常见于慢性肾衰竭少尿期。⑦ 细菌管型:见于感染性肾病。⑧ 结晶管型。

(三)粪便常规检查

1.一般性状检测。①颜色与性状;②气味;③寄生虫体;④结石。

2.显微镜检测。①细胞正常粪便中无红细胞、肠黏膜上皮细胞、吞噬细胞和肿瘤细胞,而白细胞偶见;②食物残渣;③寄生虫和寄生虫卵;④细菌检查;⑤ 结晶检查。

3.粪便隐血试验。对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一定意义。

4.细菌学检测。肠道致病菌的检查主要通过细菌培养鉴定,亦可用粪便涂片,革兰染色作初步观察。

(四)浆膜腔积液检查

1.检测项目。①一般性状检测:颜色、透明度、比重、凝固性;②化学检测:粘蛋白定性试验(Rivalta 试验)、蛋白定量试验、葡萄糖测定、乳酸测定、乳酸脱氢酶(LDH)测定;③显微镜检测:细胞计数、细胞分类、脱落细胞检测和寄生虫检测;④细菌学检测。

2.漏出液与渗出液鉴别诊断。

(五)脑脊液检查

1.一般性状检查。包括颜色、透明度、凝固物及压力等。

2.化学检查。①蛋白质检查:蛋白含量增加见于神经系统感染、脑脊液循环障碍、颅内和蛛网膜下隙出血等。②葡萄糖检查;脑脊液中葡萄糖降低主要见于化脓性脑膜炎(脑脊液中糖含量可显着减少或缺如)、结核性脑膜炎(葡萄糖减少不如化脓性脑膜炎显着)。③氯化物检查: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中氯化物明显减少;化脓性脑膜炎也减少,但不如结核性脑膜炎明显。

3.显微镜检查。脑脊液中细胞增多见于: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化脓性脑膜炎细胞数显着增加,常达数千×106/L 以上,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结核性脑膜炎细胞中度增加,但多不超过500×106/L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细胞数中度增加,以淋巴细胞为主。②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性疾病:细胞数可正常或稍高,以淋巴细胞为主。③脑寄生虫病:脑脊液中细胞数可升高,以嗜酸性粒细胞为主。④脑室和蛛网膜下隙出血。

4.细菌学检查。可将脑脊液离心沉淀取沉淀物直接涂片或染色后作显微镜检查,也可作细菌培养。

5.免疫学检查。①IgG 增加见于多发性硬化、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以及结核性脑膜炎和梅毒性脑膜炎等;②IgA 增加见于各种脑膜炎及脑血管疾病;③正常脑脊液中若出现IgM,提示中枢神经系统近期有感染、脑肿瘤及多发性硬化症。

6.脑脊液蛋白电泳检查。

(六)骨髓检查

1.骨髓增生程度的意义。

(1)增生极度活跃(有核细胞量显着增多)。反映骨髓造血功能亢进,常见于白血病。

(2)增生明显活跃(有核细胞量增多)。反映骨髓造血功能旺盛,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白血病、骨髓增生性疾病、脾功能亢进、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3)增生活跃(有核细胞中等量)。反映骨髓造血功能基本正常,见于正常人骨髓象。

(4)增生减低(有核细胞量减少)。反映骨髓造血功能减低,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5)增生极度减低(有核细胞显着减少)。反映骨髓造血功能衰竭,见于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坏死等。

2.各系细胞比例改变的临床意义。

(1)粒细胞系与红细胞系比例(粒/红比例)。正常骨髓象比值为(2~4)∶ 1。比值大于5∶ 1时,表示粒/红比例增高,可由粒细胞系增多,或红细胞系减少所致,常见于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化脓性感染、纯红再障等;比值小于2∶ 1时,表示粒/红比例减低,常见于粒细胞缺乏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2)粒细胞系统。①粒系细胞增多:见于各型粒细胞白血病、大部分急性炎症和感染性疾病等;②粒细胞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各种因素所致的粒细胞缺乏症或粒细胞减少症。

(3)红细胞系统。①红系细胞增多:见于各类增生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急性红白血病;②红系细胞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