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考试西医综合考试辅导与模拟试题
49332200000019

第19章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西医综合考试大纲精解(18)

2.病理变化。凋亡的形态与生化特征有别于坏死,其病变特点是:①死亡的细胞都是散在的单个细胞;②细胞固缩,胞浆深伊红色;③细胞核固缩、核染色质边集;④细胞膜与细胞器完整,膜可发泡成芽,形成凋亡小体;⑤ 不引起周围组织炎症反应。凋亡小体可被吞噬。

3.发病机制。凋亡的发生发展可分三阶段:①信号传递阶段:诱导凋亡的细胞外因素与细胞表面的死亡受体(TNF‐R、Fas 或Apol 等)结合后,将信号传入细胞内;②中央调控阶段:传入的信号分子激活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家族(称caspases),引起一系列酶促级联反应;③结构改变阶段:出现凋亡形态。

4.凋亡在疾病中的作用。凋亡有生理性凋亡与病理性凋亡两种。生理性凋亡与组织、器官的发育与成形有关,在免疫系统的成熟中,凋亡将无用或有害的免疫细胞清除。病理性凋亡可见于:①某些病毒感染,如病毒性肝炎;②细胞毒性T 细胞导致的细胞死亡,如免疫排斥反应和移植物抗宿主病;③激素依赖组织和器官的病理性萎缩,如去势后男性前列腺萎缩。近来已认识到凋亡与人类许多疾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例如胸腺中如不能有效选择性地除去自身反应T 细胞,则易导致自身免疫病,肿瘤的发生是细胞增生与凋亡的失衡,凋亡减少,导致该死的细胞未死亡则发生癌症。有时凋亡过多,不该死的细胞过多死亡也会造成许多疾病,如艾滋病、神经变性性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细胞凋亡的研究扩大了思维空间,推动了现代医学的发展。

修复、代偿与适应

一、肥大、增生、萎缩和化生的概念及分类

1.肥大。

(1)概念。由于功能增加、合成代谢旺盛,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称为肥大。

(2)分类。肥大可分为生理性肥大和病理性肥大两种类型。其中若因相应器官和组织功能负荷过重所致称为代偿性肥大,如高血压时或部分心肌坏死后的左室心肌肥大,以及举重运动员上肢骨骼肌的增长肥大等;因为分泌激素作用于效应器官所致称为内分泌性(激素性)肥大,如妊娠期子宫平滑肌肥大。

2.增生。

(1)概念。组织或器官内实质细胞数量增多称为增生。

(2)分类。根据其原因和性质,增生亦可分为生理性增生和病理性增生两种。①生理性增生包括代偿性增生和激素性增生等类型,前者如部分肝脏被切除后残存肝细胞的增生,后者如女性青春期乳房小叶腺上皮以及月经周期中子宫内膜腺体的增生。②病理性增生:最常见的原因是激素过多或生长因子过多。如雌激素绝对或相对增加,会引起子宫内膜腺体增生过长,由此导致功能性子宫出血,但在组织损伤时,成纤维细胞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因受到损伤处增多的生长因子的刺激而发生增生,可以修复受损伤的组织。由于引起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增生与肥大的原因往往十分相似甚或相同,因此两者常相伴存在。子宫、乳腺等,其肥大可以是细胞体积增大(肥大)和细胞数量增多(增生)的共同结果;但对于细胞分裂增殖能力较低的心肌、骨骼肌等,其组织器官的肥大仅因细胞肥大所致。

3.萎缩。

(1)概念。已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称萎缩。萎缩的细胞、组织、器官体积减小,重量减轻,色泽变深,细胞器大量退化。萎缩细胞胞质内可出现脂褐素颗粒。

(2)分类。萎缩可分为生理性萎缩和病理性萎缩两类。①生理性萎缩:见于青春期胸腺萎缩和生殖系统中卵巢、子宫及睾丸的更年期后萎缩等。②病理性萎缩:按其发生原因分为:营养不良性萎缩;压迫性萎缩;失用性萎缩;去神经性萎缩,如脑或脊髓神经损伤所致的肌肉萎缩;内分泌性萎缩,如因腺垂体肿瘤或缺血坏死等引起促肾上腺激素释放减少所致的肾上腺萎缩等。此外,细胞老化和细胞凋亡也是细胞、组织和器官萎缩的常见原因。

4.化生。

(1)概念。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取代的过程称为化生。化生并不是由原来的成熟细胞直接转变所致,而是该处具有分裂增殖和多向分化能力的幼稚未分化细胞或干细胞横向分化的结果。

(2)分类。上皮组织的化生以鳞状上皮化生(简称鳞化)最为常见,如吸烟者支气管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发生的鳞状上皮化生。慢性胃炎时,胃黏膜上皮转变为含有潘氏细胞或杯状细胞的小肠或大肠上皮组织,称为肠上皮化生(简称肠化);胃窦胃体部腺体由幽门腺所取代,则称为假幽门腺化生。慢性反流性食管炎时,食管下段鳞状上皮也可化生为胃型或肠型柱状上皮。间叶组织中幼稚的成纤维细胞在损伤后,可转变为成骨细胞或成软骨细胞,称为骨或软骨化生。

二、再生的概念、类型和调控,各种组织的再生能力及再生过程

1.再生的概念。由损伤周围的同种细胞来修复称为再生。如果安全恢复了原组织的结构及功能,则称为完全再生;由纤维结缔组织来修复,称为纤维性修复,以后形成瘢痕,故也称瘢痕修复。

2.再生的类型。

(1)生理性再生。如表皮的表层角化细胞经常脱落,而表皮的基底细胞不断地增生、分化,予以补充;消化道黏膜上皮约1~2天就更新一次;子宫内膜周期性脱落与恢复;血细胞的更新。

(2)病理性再生。病理状态下细胞、组织缺损后发生的再生。病理学范畴内,一般说再生就是指病理性的。

3.再生的调控。再生受很多因素影响,包括细胞外微环境和各种化学因子的调控。其中有:

(1)细胞外基质(ECM)。它可影响细胞的形态、分化、迁移、增殖和生物学功能。其中主要的有:①胶原蛋白:胶原前肽的羟基化需要维生素C,因此维生素C 缺乏,可引起创口愈合不良。②弹力蛋白:成熟的弹力蛋白含有交联结构以调节其弹性。③黏附性糖蛋白和整合素:它们的结构虽不同,但都可与其他ECM 结合和与特异性细胞表面蛋白结合,如纤维连接蛋白能使细胞与各种基质成分黏连,促进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对生长因子增殖作用的敏感性。层黏连蛋白可与细胞表面特异受体结合。整合素对细胞和细胞外基质的黏附起介导作用,若介导障碍则细胞凋亡。④基质细胞蛋白:功能多样,但都具有影响细胞‐基质相互作用的能力。⑤ 蛋白多糖和透明质酸素:蛋白多糖常见有硫酸肝素、硫酸软骨素,它们在调控结缔组织的结构和通透性中具多重作用。透明质酸素与调节细胞增殖和迁移的细胞表面受体有关。若ECM 过度增多和沉积,则可引起器官发生纤维化、硬化。

(2)生长因子。其中较为重要的有:①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能引起成纤维细胞、平滑肌细胞和单核细胞的增生和游走;②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能使内皮细胞分裂,诱导内皮细胞生芽;③表面生长因子(EGF):对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平滑肌细胞有促进增殖作用;④转化生长因子(TGF):可与EGF 受体结合,故与EGF 具有相同作用;⑤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血管的形成有促进作用。

(3)抑素与接触抑制。抑素具组织特异性,任何组织都可产生抑素,抑制自身增殖。皮肤或肝脏受损后发生再生修复,当完成修复任务(或细胞互相接触)后,细胞就停止再生,不至堆积起来,这种现象称接触抑制。

4.各种组织的再生能力。按再生能力的强弱,可将人体细胞分为三类:

(1)不稳定细胞。又称持续分裂细胞,如表皮细胞、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被覆细胞、男性及女性生殖器官管腔的被覆细胞、淋巴及造血细胞、间皮细胞等。干细胞的存在是这类组织不断更新的必要条件,表皮的基底细胞和胃肠道黏膜的隐窝细胞即为典型的成体干细胞。

(2)稳定细胞。在生理情况下,这类细胞增殖现象不明显,但受到组织损伤的刺激时,表现出较强的再生能力。这类细胞包括各种腺体或腺样器官的实质细胞,如肝、胰、涎腺、内分泌腺、汗腺、皮脂腺和肾小管的上皮细胞等。

(3)永久性细胞。又称非分裂细胞。属于这类细胞的有神经细胞、骨骼肌细胞及心肌细胞。但这不包括神经纤维。在神经细胞存活的前提下,受损的神经纤维有着活跃的再生能力。

5.各种组织的再生过程。

(1)上皮组织的再生。鳞状上皮缺损时,由创缘或底部的基底层细胞分裂增生,向缺损中心迁移,先形成单层上皮,以后增生分化为鳞状上皮。黏膜,如胃肠黏膜的上皮缺损后,同样也由邻近的基底部细胞分裂增生来修补。腺上皮再生的情况依损伤的状态而异:如果基底膜未被破坏,可完全恢复原来腺体结构;如腺体构造(包括基底膜)完全被破坏,则难以再生。

(2)纤维组织的再生。在损伤的刺激下,成纤维细胞可由静止状态的纤维细胞转变而来,或由未分化的间叶细胞分化而来。当成纤维细胞停止分裂后,开始合成并分泌前胶原蛋白,在细胞周围形成胶原纤维,细胞逐渐成熟。

(3)软骨组织和骨组织的再生。软骨再生起始于软骨膜的增生,这些增生的幼稚细胞形似成纤维细胞,以后逐渐变为软骨母细胞,并形成软骨基质,细胞被埋在软骨陷窝内而变为静止的软骨细胞。软骨再生能力弱,软骨组织缺损较大时由纤维组织参与修补。

骨组织再生能力强,骨折后可完全修复,详见骨折愈合。

(4)血管的再生。毛细血管的再生是以生芽方式来完成的。大血管离断后需手术吻合,吻合处两侧内皮细胞分裂增生,互相连接,恢复原来的内膜结构。但离断的肌层不易完全再生,而由结缔组织增生连接,形成瘢痕修复。

(5)肌组织的再生。横纹肌的再生依肌膜是否存在及肌纤维是否完全断裂而有所不同:损伤不太重而肌膜未被破坏时,可恢复正常横纹肌的结构;如果肌纤维完全断开时,断端不能直接连接,而靠纤维瘢痕愈合,如果整个肌纤维(包括肌膜)均被破坏,则难以再生,此时结缔组织增生连接,形成瘢痕修复。断裂的平滑肌主要通过纤维瘢痕连接。心肌再生能力极弱,破坏后一般都是瘢痕修复。

(6)神经组织的再生。脑及脊髓内的神经细胞破坏后不能再生,由神经胶质细胞及其纤维修补,形成胶质瘢痕。外周神经受损时,如果与其相连的神经细胞仍然存活,则可完全再生,若离断的两端相隔太远,或者两端之间有瘢痕或其他组织阻隔,或者因截肢失去远端,可形成创伤性神经瘤,发生顽固性疼痛。

三、肉芽组织的结构、功能和结局

1.肉芽组织的结构。肉芽组织由新生薄壁的毛细血管以及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肉眼表现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而得名。

镜下可见大量由内皮细胞增生形成的实性细胞索及扩张的毛细血管,对着创面垂直生长。

在此种毛细血管的周围有许多新生的成纤维细胞,此外常有大量渗出液及炎性细胞。炎性细胞中常以巨噬细胞为主,也有多少不等的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

2.肉芽组织的功能。肉芽组织在组织损伤修复过程中有以下重要作用:①抗感染保护创面;②填补创口及其他组织缺损;③机化或包裹坏死、血栓、炎性渗出物及其他异物。

3.肉芽组织的结局。肉芽组织在组织损伤后2~3天内即可出现,自下向上(如体表创口)或从周围向中心(如组织内坏死)生长推进,填补创口或机化异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如1~2周),肉芽组织按其生长的先后顺序逐渐成熟。其主要形态标志为:间质的水分逐渐吸收减少;炎性细胞减少并逐渐消失;部分毛细血管管腔闭塞、数目减少,按正常功能的需要,少数毛细血管管壁增厚,改建为小动脉和小静脉;成纤维细胞产生越来越多的胶原纤维,同时成纤维细胞数目逐渐减少、胞核变细长而深染,变为纤维细胞。时间再长,胶原纤维量更多,而且发生玻璃样变性,细胞和毛细血管成分更少。至此,肉芽组织成熟为纤维结缔组织,并且逐渐转化为老化阶段的瘢痕组织。

四、伤口愈合的过程、类型及影响因素

1.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

(1)伤口的早期变化。组织坏死,血管断裂、出血,炎症反应,形成痂皮。

(2)伤口收缩。2~3天后边缘的整层皮肤及皮下组织向中心移动,于是伤口迅速缩小,直到14 天左右停止。

(3)肉芽组织增生和瘢痕形成。大约从第3天开始从伤口底部及边缘长出肉芽组织填平伤口。第5~6天起成纤维细胞产生胶原纤维,随着胶原纤维的越来越多,出现瘢痕形成过程,大约在伤后1个月瘢痕完全形成。

(4)表皮及其他组织再生。创伤发生24 小时内,伤口边缘的基底细胞即开始增生,并在凝块下面向伤口中心迁移,形成单层上皮,覆盖于肉芽组织的表面。

2.创伤愈合的类型。根据损伤程度及有无感染,创伤愈合可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1)一期愈合。见于组织缺损少、创缘整齐、无感染、经黏合或缝合后创面对合严密的伤口。这种伤口只有少量的血凝块,炎症反应轻微,少量肉芽组织增生,愈合时间短,形成瘢痕少。

(2)二期愈合。见于组织缺损较大、创缘不整、哆开、无法整齐对合,或伴有感染的伤口。

这种伤口的愈合和一期愈合比较有以下不同:①局部组织变性、坏死,炎症反应明显;②肉芽组织多;③愈合的时间较长,形成的瘢痕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