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考试西医综合考试辅导与模拟试题
49332200000018

第18章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西医综合考试大纲精解(17)

3.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的原料包括

A.CO2

B.磷酸核糖

C.一碳单位

D.谷氨酰胺和天冬氨酸

4.冈崎片段产生的原因是

A.DNA 复制速度太快

B.双向复制

C.复制中DNA 缠绕打结

D.复制与解链方向不同

(三)

一、A 型题。在每小题给出的A、B、C、D 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关于 DNA 复制的论述 ,错误的是

A.DNA 双链都可以作模板

B.复制是定点双向进行的

C.合成方向是以5′ → 3′方向进行延长

D.以DNA 有意义链作模板

2.识别转录起始位点的是

A.ρ 因子

B.核心酶

C.RNA 聚合酶的σ 因子

D.RNA 聚合酶的α 亚基

3.下列生物体系信息传递方式中哪一种还没有确实证据

A.DNA → RNA

B.RNA → 蛋白质

C.蛋白质→ RNA

D.RNA → DNA

4.肝脏生物转化中硫酸结合反应中的硫酸供体是

A.甲硫氨酸

B.半胱氨酸

C.牛磺酸

D.PAPS

5.核小体串珠状结构的珠状核心蛋白质是

A.非组蛋白

B.H2A、H2B、H3、H4 各一分子

C.H2A、H2B、H3、H4 各两分子

D.H1组蛋白与140~150碱基对DNA

6.在什么情况下,一种蛋白质在电泳时既不向正级移动,也不向负极移动,而停留在原点

A.发生蛋白质变性

B.与其他物质结合形成复合物

C.电极缓冲液的pH 正好与该蛋白质的pI 相同

D.电极缓冲液的pH 大于该蛋白质的pI

7.对具四级结构的蛋白质进行一级结构分析时

A.只有一个自由的α‐氨基和一个自由的α‐羧基

B.只有自由的α‐氨基,没有自由的α‐羧基

C.只有自由的α‐羧基,没有自由的α‐氨基

D.有一个以上的自由α‐氨基和α‐羧基

8.下列几种DNA 分子的碱基组成比例各不相同,哪一种DNA 的解链温度(Tm)最低

A.DNA 中A+T 含量占15%

B.DNA 中G+C 含量占25%

C.DNA 中G+C 含量占40%

D.DNA 中A+T 含量占40%

9.下列关于tRNA 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tRNA 的二级结构是三叶草形的

B.由于各种tRNA 3’末端碱基都不相同,所以才能结合不同的氨基酸

C.tRNA 分子中含有稀有碱基

D.tRNA 通常由70~80个单核苷酸组成

10.Km 值的概念是

A.在一般情况下是酶‐底物复合物的解离常数

B.是达到Vmax 所必需的底物浓度的一半

C.同一种酶各种同工酶的Km 值相同

D.是达到1/2Vmax 的底物浓度

11.下列关于糖原合成的叙述,错误的是

A.鸟苷二磷酸葡萄糖是葡萄糖的供体

B.糖原合成酶是关键酶

C.体内糖原的总含量最多的组织是肌肉

D.在糖链的非还原端开始

12.6‐磷酸葡萄糖转变为1‐磷酸葡萄糖,需要

A.ATP

B.NAD+

C.磷酸葡萄糖异构酶

D.1,6‐二磷酸葡萄糖

13.下列哪一种物质是体内氨的储存和运输形式

A.谷氨酸

B.谷氨酰胺

C.谷胱甘肽

D.天门冬氨酰胺

14.内源性甘油三酯主要由下列哪一种血浆脂蛋白运输

A.CM

B.IDL

C.VLDL

D.HDL

15.正常情况下机体储存的脂肪酸主要来源于

A.脂肪酸

B.酮体

C.生糖氨基酸

D.葡萄糖

二、B 型题。A、B、C、D 是下面两道小题的备选项,请从中选择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每个选项可以被选择一次或两次。

A.DNA 聚合酶Ⅲ

B.DNA 聚合酶Ⅰ

C.DNA 聚合酶Ⅱ

D.引物酶

1.厡核生物中参与DNA 损伤修复的酶是

2.厡核生物中真正催化复制新链延长的酶是

A.糖蛋白

B.线粒体

C.葡萄糖

D.果糖

3.成熟红细胞没有

4.成熟红细胞的主要供能物质是

三、X 型题。在每小题给出的A、B、C、D 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选出所有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参与蛋白质生物合成的有

A.mRNA

B.核糖体

C.转位酶

D.连接酶

2.乙酰辅酶A 可用于下列哪些物质的合成

A.胆固醇

B.脂肪酸

C.丙酮酸

D.酮体

3.能进行糖异生的器官有

A.大脑

B.肾脏

C.肝脏

D.心脏

4.下列关于DNA 双螺旋的描述哪些正确

A.碱基配对为A T、G C

B.两条链的走向呈反向平行

C.脱氧单核苷酸之间靠磷酸二酯键连接

D.疏水力和氢键维系螺旋结构的稳定

5.顺式作用元件

A.是DNA 上的序列

B.又称为分子内作用元件

C.不与RNA 聚合酶直接结合

D.增强子不是顺式作用元件

第三部分病理学

细胞与组织损伤

一、细胞损伤和死亡的原因、发病机制

1.细胞损伤的原因。凡能引起疾病发生的各种原因,大致也是引起细胞、组织损伤的原因。引起细胞损伤的原因包括:①外界致病因素,如生物性、理化性及营养性等;②机体内部因素,如免疫、神经内分泌、遗传变异、先天性、年龄及性别等;③社会心理因素,如精神、心理、行为、社会、经济条件和医源性等。

2.细胞损伤和死亡的发生机制。细胞损伤的发生机制主要体现在:①细胞膜的破坏,如缺氧、中毒、免疫反应等破坏细胞膜的完整性和通透性,这是细胞损伤特别是不可逆损伤的关键环节;②活性氧类物质的损伤,包括处于自由基状态的氧及H2O2等;③细胞质内高游离钙的损伤;④缺氧性损伤,包括低张性、血液性、循环性及组织性缺氧;④化学性损伤,包括化学物质直接细胞毒作用及代谢产物对靶细胞毒作用等;⑤ 遗传变异。以上这些因素又可互相作用或是互为因果,导致细胞损伤的发生和发展。

二、变性的概念、常见的类型、形态特点及意义

1.变性的概念。组织细胞损伤分可逆性损伤(旧称“变性”)和不可逆损伤(坏死)。所谓变性,是指细胞或间质受损伤后,由于代谢障碍而使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蓄积的现象,通常伴功能低下,但病因去除后,这类损伤可完全恢复正常。

2.变性的类型、形态特点及意义。

(1)细胞水肿。或称水变性,系线粒体受损,ATP 生成减少,细胞膜Na+‐K+泵功能障碍而导致细胞内钠离子和水过多积聚。

形态特点:光镜下,HE 染色细胞质内出现红染细颗粒状物(肿胀的线粒体)。病变进一步加重,胞质高度疏松,细胞肿大,称气球样变。眼观脏器肿胀,失去光泽,似水中煮过。

意义:是缺氧、感染、中毒时实质性器官最常见最早出现的改变。

(2)脂肪变。指非脂肪细胞的胞质中中性脂肪(即甘油三酯)的蓄积。

形态特点:光镜下,HE 染色细胞质中出现大小不等的球形脂滴,应用苏丹Ⅲ、油红O 染色可与其他物质区别开来。眼观轻者无明显变化,重者脏器肿大,色淡黄,切面见油腻感。

意义:肝是脂肪代谢的重要场所,最常发生脂肪变。显着弥漫时称脂肪肝。若病变继续发展可继发肝坏死和肝硬化。

(3)玻璃样变。指细胞内或间质中出现HE 染色为均质嗜伊红半透明状的蛋白质蓄积,又称透明性变。这种病变实际上是一组物理性状相同,但化学成分、发生机制又各不相同的一组病变。一般有①细胞内玻璃样变;②纤维结缔组织玻璃样变;③细动脉壁玻璃样变。

(4)淀粉样变。指细胞外间质内出现淀粉样蛋白‐粘多糖复合物沉着的一种病变。

形态特点:光镜下HE 染色为淡红色均质状物,这种物质遇碘呈赤褐色,再加稀硫酸便呈蓝色,故称此名。刚果红染色呈橘红色。由淀粉样物质沉积引起的疾病可分原发性和继发性、全身性和局灶性。

意义:淀粉桥样蛋白成分来自免疫球蛋白、降钙素前体蛋白和血清淀粉样P 物质等,因此,原发性全身性淀粉样变多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和B 细胞肿瘤,继发性全身性淀粉样变常见于慢性炎症,如结核病、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类风湿关节炎等,继发局灶性淀粉样变可见于甲状腺髓样癌、皮肤、舌、喉等处。

(5)黏液样变。指间质内粘多糖(透明质酸等)和蛋白质的蓄积。

形态特点:是在疏松的间质内,有多突起的星芒状纤维细胞散在于灰蓝色黏液基质中。

意义:它常见于间叶组织肿瘤、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风湿病灶和营养不良的骨髓、脂肪组织等,也可见于甲状腺功能低下时皮肤黏液性水肿。

(6)病理性色素沉着。指有色物质在细胞内外异常沉着及蓄积。其中有来自机体自身,称内源性色素,如含铁血黄素、脂褐素、胆红素等。有来自体外,称外源性色素,如炭末、文身注入的色素和金属盐等。①含铁血黄素:系红细胞或血红蛋白被巨噬细胞吞噬后,通过溶酶体的消化、降解,来自血红蛋白的Fe3+与蛋白形成的铁蛋白微粒的聚集体,形态特点是光镜下呈大小、形状不一的金黄色或棕黄色具有折光性的颗粒。其意义是组织内出现含铁血黄素代表陈旧性出血、长期慢性淤血红细胞漏出及溶血性贫血等,肝、脾、骨髓等均可见含铁血黄素沉着。

在法医鉴定中,含铁血黄素的出现在判定出血时间上有一定价值。②脂褐素:是一种内含50%左右脂质的黄褐色色素,它源于自由基催化的细胞膜不饱和脂肪酸的过度氧化作用。形态特点是光镜下细胞核周围出现黄褐色细颗粒。其意义是除正常人在附睾上皮细胞、睾丸间质细胞及某些神经元内可见到外,它代表细胞以往受到自由基过氧化损伤的标志,故常见于老年、营养不良和慢性消耗患者的肝细胞、心肌细胞内。③黑色素:是由黑色素细胞胞质中酪氨酸氧化聚合而成,形态特征为:大小形态不一的黑褐色细颗粒。正常存在于皮肤、虹膜、脉络膜、软脑膜、卵巢及脑黑质等处,某些慢性炎、色素痣、黑色素瘤、基底细胞癌患者,局部黑色素也增多。其意义是人类的黑色素合成受垂体、肾上腺和性腺等激素的调控,故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的Addison 病患者,由于ACTH 分泌减少,对垂体反馈作用,可出现全身皮肤、黏膜的黑色素增多沉着(呈青铜色)。雌激素可促进皮肤黑色素的沉着,因此前列腺癌接受大量雌激素治疗者、慢性肝病患者、孕妇和口服含雌激素的避孕药的妇女,全身皮肤黑色素也会增多。

(7)病理性钙化。指骨、牙之外的组织内有固态钙盐沉积。

形态特征:光镜下为蓝色颗粒状或片块状。钙盐沉着于坏死或将要坏死的组织,或动脉粥样斑块、血栓及瘢痕组织中,称营养不良性钙化。此时全身钙磷代谢正常。若全身钙磷代谢失调(如高血钙)导致肺、肾、血管及胃间质钙盐沉着,称转移性钙化,多见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维生素D 摄入过多及某些骨肿瘤。

其意义是钙化对人体的影响不尽相同,结核病灶的钙化可使结核菌失去活力,减少复发危险(但结核菌仍可存活,一旦机体抵抗力下降,仍可复发)。而动脉壁钙化,使其弹性下降。转移性钙化则可引起受沉着的脏器功能下降。

三、坏死的概念、类型、病理变化及结局

1.坏死的概念。指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

2.坏死的基本病理变化。坏死细胞和组织的一系列形态改变,主要是坏死细胞被自身溶酶体酶消化(自溶)引起,并由此引发炎症反应。

细胞坏死的主要标志是细胞核的变化:①核固缩:核染色质浓聚、皱缩,提示DNA 转录停止;②核碎裂:核膜破裂,固缩的核裂解成碎片;③核溶解:由非特异性DNA 酶激活水解染色质,仅见细胞轮廓。

细胞浆由于RNA 丢失、蛋白变性,嗜酸性增强。同时坏死时细胞膜通透性增加,细胞内乳酸脱氢酶、谷丙转氨酶及淀粉酶等释放入血,造成血中相应酶水平增高,可作为临床诊断参考。

3.坏死的类型。可分三个基本类型,此外还有坏疽等特殊类型。

(1)凝固性坏死。指坏死区呈灰白、干燥的实质凝固块。可能与坏死局部酸中毒,使细胞内溶酶体酶变性,阻断自溶过程有关。多见于心、肝、肾、脾等脏器。眼观此种坏死与周围健康组织间分界明显。镜下特点为细胞的微细结构消失,而组织结构轮廓仍保存。

(2)液化性坏死。指坏死后很快因酶性分解而变液态。多见于富含脂质(如脑)及富含蛋白酶(如胰腺)等组织。脓肿、脑软化、酶性或创伤性脂肪坏死,都属液化性坏死范畴。

(3)纤维素样坏死。是结缔组织和小血管壁坏死的一种形式,病变特点是局部结构消失,形成边界不清的条、块状,有折光的红染物质,似纤维素样。多见于某些变态反应性疾病,如风湿病、急进型高血压等。其发生机制抗原抗体复合物引发胶原纤维肿胀,结缔组织中免疫球蛋白沉积及血中纤维素渗出有关。

(4)坏疽。指组织大块坏死并继发腐败菌感染。类型有:①干性坏疽:常见动脉阻塞但静脉回流.通的四肢末端,病变呈干、皱、黑色,与正常组织分界清。②湿性坏疽:多见于与外界相通的内脏,如肺、肠、胆囊等,病变区呈蓝绿色,与正常组织分界不清。③气性坏疽:

也属湿性坏疽,多系深部开放性创伤合并产气荚膜杆菌等厌氧菌感染所致,病变区按之有捻发感。

4.坏死的结局。主要有:①坏死细结溶解引起局部炎症反应;②溶解吸收;③分离排出;④机化、包裹;⑤ 钙化。

四、凋亡的概念、病理变化、发病机制及在疾病中的作用

1.凋亡的概念。是一种程序性、酶性介导的细胞死亡,多由体内外某些因素触发细胞内预存的死亡程序而导致细胞主动性死亡。如男性胚胎发育中苗勒氏结构消失,激素依赖组织的萎缩及瘤细胞通过细胞毒CD8T 细胞的杀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