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考试西医综合考试辅导与模拟试题
49332200000014

第14章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西医综合考试大纲精解(13)

血浆脂蛋白的代谢:

(1)CM 由小肠黏膜细胞合成,新生CM 经淋巴管进入血液,从HDL 获得apoC 及E,并将部分apoA 转移给HDL,形成成熟的CM。脂蛋白脂肪酶可使其中的甘油三酯及磷脂逐步水解,产生甘油、脂酸及溶血磷脂等,同时其表面的载脂蛋白连同表面的磷脂及胆固醇离开CM,逐步变小,最后转变成为CM 残粒。后者与肝细胞膜LDL 受体相关蛋白结合并被肝细胞摄取代谢。

(2)VLDL 由肝细胞合成和分泌,VLDL 的甘油三酯在LPL 作用下,逐步水解,同时其表面的apoC、磷脂及胆固醇向HDL 转移,而HDL 的胆固醇酯又转移到VLDL。最后只剩下胆固醇酯,转变为LDL。

(3)LDL 是由VLDL 在血浆中转变而来的。它是转运肝合成的内源性胆固醇的主要形式。肝是降解LDL 的主要器官,约50%的LDL 在肝降解。肾上腺皮质、卵巢、睾丸等组织摄取及降解LDL 的能力亦较强。LDL 是通过LDL 受体而被细胞摄取的。

(4)HDL 主要由肝合成,小肠亦可合成部分。新生的HDL 进入血液,在LCAT 的催化下生成溶血卵磷脂及胆固醇酯。HDL 分子内核的CE 及TG 逐渐增加,颗粒逐渐增大,密度逐步降低,新生的HDL 转变为成熟的HDL。后者可与肝细胞膜HDL 受体结合而被摄取。被肝摄取的胆固醇可转化为肝汁酸后排出体外。

物质在生物体内氧化分解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称为生物氧化。生物氧化的特点如下:

(1)在体内温和的环境(37℃,pH 近中性)下由酶催化进行。

(2)能量逐步释放,储存于ATP 中。

(3)水由代谢物脱下的氢与氧结合而成。

(4)CO2由有机酸脱羧产生。

十五、呼吸链的组成,氧化磷酸化及影响氧化磷酸化的因素,底物水平磷酸化,高能磷酸化合物的储存和利用

呼吸链的组成:位于线粒体的呼吸链由4 个具有递电子功能的酶复合体组成:

复合体Ⅰ (NADH‐泛醌还原酶)

复合体Ⅱ (琥珀酸‐泛醌还原酶)

复合体Ⅲ (泛醌‐细胞色素C 还原酶)

复合体Ⅳ (细胞色素C 氧化酶)

氧化磷酸化:在线粒体中,底物分子脱下的氢原子经递氢体系传递给氧,在此过程中释放能量使ADP 磷酸化生成ATP,这种能量的生成方式就称为氧化磷酸化。

影响氧化磷酸化的因素:①ATP/ADP 比值;②甲状腺激素;③药物和毒物(呼吸链的抑制剂、解偶联剂、氧化磷酸化的抑制剂)。

底物水平磷酸化:直接将底物分子中的高能键转移给ADP 生成ATP 的过程称为底物水平磷酸化。

高能磷酸化合物的储存和利用:物质氧化分解所释放的能量一部分以热能形式,另一部分以化学能的形式储存于如ATP、3‐磷酸甘油酸、氨甲酰磷酸、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和磷酸肌酸等高能磷酸化合物中。其中磷酸肌酸(CP)是肌肉和脑组织中能量的储存形式。但磷酸肌酸中的高能磷酸键不能被直接利用,而必须先将其高能磷酸键转移给ATP,才能供生理活动之需。

ATP 是生物界普遍使用的供能物质,有“通用货币”之称。ATP 分子中含有两个高能磷酸酐键,均可以水解供能。ATP 水解为ADP 并供出能量之后,又可通过氧化磷酸化重新合成,从而形成ATP 循环。体内ATP 含量不多,但ATP 循环量大。

十六、胞液中NADH 的氧化。

胞液中产生的NADH 经穿梭系统而进入线粒体氧化磷酸化,产生H2O 和ATP。

(1)磷酸甘油穿梭系统。这一系统以3‐磷酸甘油和磷酸二羟丙酮为载体,在两种不同的α‐磷酸甘油脱氢酶的催化下,将胞液中NADH 的氢原子带入线粒体中,交给FAD,再沿琥珀酸氧化呼吸链进行氧化磷酸化。因此,如NADH 通过此穿梭系统带入一对氢原子进入线粒体,则只得到2分子ATP。

(2)苹果酸穿梭系统。此系统以苹果酸和天冬氨酸为载体,在苹果酸脱氢酶和谷草转氨酶的催化下将胞液中NADH 的氢原子带入线粒体交给NAD+,再沿NADH 氧化呼吸链进行氧化磷酸化。因此,经此穿梭系统带入一对氢原子可生成3分子ATP。

十七、过氧化物酶体和微粒体中的酶类

过氧化物酶体中的酶类:

(1)过氧化氢酶。又称触酶,含有4 个血红素辅基,催化过氧化氢分解为水和氧。

(2)过氧化物酶。以血红素为辅基,催化过氧化氢直接氧化酚类或胺类化合物。

微粒体中的酶类:

(1)加单氧酶。又称羟化酶或混合功能氧化酶,催化氧分子中的一个氧原子加到底物分子上(羟化),另一个氧原子被氢(来自NADPH+H+)还原为水。

(2)加双氧酶。催化氧分子中的2个氧原子加到底物中带双键的2个碳原子上。

十八、蛋白质的营养作用

1.蛋白质具有多方面的生理功能,主要有:①参与组织细胞的生长、更新和修补;②参与多种生理活动;③作为能源氧化供能。

2.蛋白质代谢状况用氮平衡来描述,即体内蛋白质的合成与分解处于动态平衡中,可表现为氮的总平衡、氮正平衡和氮负平衡。

3.蛋白质营养价值的高低取决于必需氨基酸的含量、种类和比例。体内不能合成,必须由食物蛋白质供给的氨基酸称为必需氨基酸。必需氨基酸有八种:赖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蛋氨酸、苏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将几种营养价值较低的食物蛋白质混合后食用,以提高其营养价值的作用称为食物蛋白质的互补作用。

十九、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氧化脱氨基、转氨基及联合脱氨基)

氧化脱氨基:反应过程包括脱氢和水解两步,反应主要由L‐氨基酸氧化酶和谷氨酸脱氢酶所催化。L‐氨基酸氧化酶是一种需氧脱氢酶,该酶在人体内作用不大。谷氨酸脱氢酶是一种不需氧脱氢酶,以NAD+或NADP+为辅酶。该酶在肝、肾、脑中活性较强,属于变构酶,其活性受ATP、GTP 的抑制,受ADP、GDP 的激活,其催化反应可逆。

转氨基作用:由转氨酶催化,将α‐氨基酸的氨基转移到α‐酮酸酮基的位置上,生成相应的α‐氨基酸,而原来的α‐氨基酸则转变为相应的α‐酮酸。转氨酶以磷酸吡哆醛(胺)为辅酶。转氨基作用可以在各种氨基酸与α‐酮酸之间普遍进行。除Gly,Lys,Thr,Pro 外,均可参加转氨基作用。

较为重要的转氨酶有: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联合脱氨基作用:广义的联合脱氨基作用包括转氨基与氧化脱氨基共同作用以及嘌呤核苷酸循环。

(1)转氨酶与L‐谷氨酸脱氢酶的联合作用。即狭义的联合脱氨基作用,是体内主要的脱氨基方式。该过程可逆,是合成非必需氨基酸的主要途径。此联合脱氨基作用在肝、肾、脑等组织中进行。

(2)嘌呤核苷酸循环(PNC)。这是存在于骨骼肌和心肌中的一种特殊的联合脱氨基作用方式。在骨骼肌和心肌中,腺苷酸脱氨酶的活性较高,该酶可催化AMP 脱氨基,此反应与转氨基反应相联系,即构成嘌呤核苷酸循环的脱氨基作用。

二十、氨基酸的脱羧基作用

由氨基酸脱羧酶催化,辅酶为磷酸吡哆醛,产物为CO2和胺。

(1)γ‐氨基丁酸的生成。γ‐氨基丁酸(GABA)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由L‐谷氨酸脱羧而成。反应由L‐谷氨酸脱羧酶催化,在脑及肾中活性很高。

(2)5‐羟色胺的生成。5‐羟色胺(5‐HT)也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且具有强烈的缩血管作用,其合成原料是色氨酸。合成过程为:色氨酸→ 5‐羟色氨酸→ 5‐羟色胺。

(3)组胺的生成。组胺由组氨酸脱羧产生,具有促进平滑肌收缩,促进胃酸分泌和强烈的舒血管作用。

(4)多胺的生成。精脒和精胺均属于多胺,它们与细胞生长繁殖的调节有关。合成的原料为鸟氨酸,关键酶是鸟氨酸脱羧酶。

二十一、体内氨的来源和转运

氨的来源:①氨基酸脱氨基;②由肠道吸收;③氨基酸的酰胺基水解;④其他含氮物的分解。

氨的转运:氨在血液中主要以丙氨酸、谷氨酰胺两种无毒的形式运输,转运至肝脏或肾脏进行代谢。

(1)丙氨酸‐葡萄糖循环。通过此循环,肌肉中的氨以无毒的丙氨酸形式运输到肝,同时肝脏为肌肉提供葡萄糖。

(2)谷氨酰胺的运氨作用。主要从脑、肌肉等组织向肝、肾运氨,是脑中解氨毒的一种重要方式。谷氨酰胺既是氨的解毒产物,也是氨的运输和储存形式。氨与谷氨酸在谷氨酰胺合成酶催化下生成谷氨酰胺,由血液输送到肝、肾,经谷氨酰胺酶水解成谷氨酸和氨。

二十二、尿素的合成——鸟氨酸循环

体内氨的主要代谢去路是用于合成尿素。合成尿素的主要器官是肝脏,但在肾及脑中也可少量合成。尿素合成是经鸟氨酸循环的反应过程来完成的,催化这些反应的酶存在于胞液和线粒体中。其主要反应过程如下:NH3+CO2+2ATP → 氨基甲酰磷酸→ 瓜氨酸→ 精氨酸代琥珀酸→ 精氨酸→ 尿素+鸟氨酸。

尿素合成的特点:①合成主要在肝脏的线粒体和胞液中进行;②合成一分子尿素需消耗四分子ATP ;③精氨酸代琥珀酸合成酶是尿素合成的关键酶;④尿素分子中的两个氮原子,一个来源于NH3,一个来源于天冬氨酸。

二十三、一碳单位的来源、载体和功能

一碳单位的来源:主要来源于丝氨酸(Ser)、甘氨酸(Gly)、组氨酸(His)、色氨酸(Trp)一碳单位的载体:一碳单位不能游离存在,其载体是四氢叶酸和S‐腺苷蛋氨酸。

一碳单位的功能:作为合成嘌呤和嘧啶的原料,将氨基酸与核酸代谢密切联系起来。

二十四、甲硫氨酸、苯丙氨酸与酪氨酸的代谢

甲硫氨酸的代谢:甲硫氨酸是体内合成许多重要化合物的甲基供体。其活性形式为S‐腺苷甲硫氨酸(SAM)。SAM 也是一种一碳单位衍生物,其载体可认为是S‐腺苷同型半胱氨酸,携带的一碳单位是甲基。从甲硫氨酸形成的S‐腺苷甲硫氨酸,在提供甲基以后转变为同型半胱氨酸,然后再反方向重新合成甲硫氨酸,这一循环反应过程称为S‐腺苷甲硫氨酸循环。

苯丙氨酸的代谢:正常情况下,苯丙氨酸主要是在苯丙氨酸羟化酶的催化下转变为酪氨酸,循酪氨酸的代谢途径进一步代谢。若体内苯丙氨酸羟化酶先天缺乏,苯丙氨酸不能转变为酪氨酸,导致苯丙氨酸在体内蓄积,生成苯丙酮酸及其衍生物,出现苯酮酸尿症。苯丙酮酸的堆积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毒性,患者智力发展障碍。

酪氨酸的代谢:①酪氨酸在酪氨酸羟化酶的作用下生成多巴,后者可转变为多巴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这些物质统称儿茶酚胺;②酪氨酸在酪氨酸酶作用下经系列反应生成黑色素;③酪氨酸在酪氨酸转氨酶的催化下生成对羟苯丙氨酸,经尿黑酸等中间产物进一步转变为乙酰乙酸和延胡索酸。

二十五、嘌呤、嘧啶核苷酸的合成原料和分解产物,脱氧核苷酸的生成。嘌呤、嘧啶核苷酸的抗代谢物的作用及其机制

嘌呤核苷酸合成原料:磷酸核糖、氨基酸、一碳单位、CO2。

嘌呤核苷酸分解产物:尿酸。

嘧啶核苷酸合成原料:天冬氨酸、谷氨酰胺、CO2。

嘧啶核苷酸分解产物:氨、CO2、β‐丙氨酸(或β‐氨基异丁酸)。

脱氧核苷酸的生成:体内各种脱氧核苷酸是在核糖核苷酸的基础上直接还原,以氢取代核糖分子中C‐2上的羟基而生成的。这种还原作用是在二磷酸核苷(NDP)水平上进行,催化的酶是核糖核苷酸还原酶。

嘌呤核苷酸的抗代谢物的作用及其机制:嘌呤核苷酸的抗代谢物是嘌呤、氨基酸或叶酸的类似物,它们通过对代谢酶的竞争性抑制作用,来干扰或抑制嘌呤核苷酸的合成,因而具有抗肿瘤治疗作用。

嘧啶核苷酸的抗代谢物的作用及其机制:嘧啶核苷酸的抗代谢物是嘧啶、氨基酸或叶酸的类似物,它们通过对代谢酶的竞争性抑制作用,来干扰或抑制嘧啶核苷酸的合成,因而具有抗肿瘤治疗作用。

二十六、物质代谢的特点和相互联系,组织器官的代谢特点及联系物质代谢的特点:三大物质在能量代谢上相互联系,三大物质能相互替代,并相互制约。

(1)乙酰辅酶A 是三大营养物共同的中间代谢物。

(2)三羧酸循环是糖、脂、蛋白质最后分解的共同代谢途径。

(3)ATP 是释放出能量的储存形式。

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体内糖、脂、蛋白质和核酸等的代谢不是彼此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它们通过共同的中间代谢物,即两种代谢途径汇合时的中间产物,三羧酸循环和生物氧化等联成整体。三者之间可以互相转变,当一种物质代谢障碍时可引起其他物质代谢的紊乱。

(1)糖可以转变为脂肪,但脂肪组成中绝大部分不能转变为糖。

(2)糖可以转变为非必需氨基酸,但不能转变为必需氨基酸,故糖不能转变为蛋白质,但蛋白质可以转变为糖。

(3)脂肪不能转变为蛋白质,但蛋白质可以转变为脂肪。

(4)氨基酸还是体内合成核酸(RNA、DNA)的重要原料。

蛋白质代谢在物质代谢中起主导作用,因为所有代谢活动都需要酶和调节蛋白的参与。

三大营养物及核酸的代谢尽管密切相关,但在相互转变的程度上还是差异很大,因为有些代谢反应是单向不可逆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