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考试西医综合考试辅导与模拟试题
49332200000011

第11章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西医综合考试大纲精解(10)

(三)

一、A 型题。在每小题给出的A、B、C、D 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使机体功能活动保持相对稳定的是

A.非自动控制系统

B.负反馈控制系统

C.正反馈控制系统

D.前馈控制系统

2.细胞内侧负电位值由静息电位水平加大的过程称为

A.去极化

B.超极化

C.复极化

D.超射

3.可兴奋细胞兴奋时的共同特征是

A.反射活动

B.动作电位

C.神经传导

D.肌肉收缩

4.血液凝固的最后阶段是

A.因子Ⅹ 被激活

B.外源性凝血途径启动

C.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D.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

5.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动加强时

A.醛固酮释放减少

B.动脉血压降低

C.肾脏排出钠量减少

D.体循环平均充盈压减低

6.在下列哪一时相中,肺内压等于大气压

A.呼气全程

B.吸气全程

C.呼气末期和吸气中期

D.吸气末期和呼气末期

7.脑桥呼吸调整中枢的主要功能是

A.激活延髓呼吸中枢

B.作为肺牵张反射的中枢

C.限制吸气相的时间

D.接受迷走神经传入的信息

8.胰液中以不具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的酶是

A.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

B.胰淀粉酶

C.胰脂肪酶

D.胆固醇酯酶

9.下列哪种物质既是重要的贮能物质,又是直接的供能物质

A.三磷酸腺苷

B.二磷酸腺苷

C.脂肪酸

D.磷酸肌酸

10.刺激实验动物迷走神经,尿量变化情况及其主要原因是

A.减少,因ADH 分泌增多

B.减少,因有效滤过压降低

C.增多,因有效滤过压升高

D.增多,因肾血流量增加

11.与葡萄糖的重吸收密切相关的是

A.Cl-的重吸收

B.Ca2+的重吸收

C.Na+的重吸收

D.K+的重吸收

12.血浆中NaCl 的浓度升高,主要影响

A.肾小球滤过

B.近曲小管对水的重吸收

C.髓袢对水的重吸收

D.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13.下列关于视杆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其感光色素为视紫红质

B.主要分布在视网膜的周边部分

C.不能分辨颜色

D.对物体有高分辨能力

14.下列哪一种激素为腺垂体所分泌?

A.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

B.催产素

C.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D.肾上腺皮质激素

15.含氮激素作用的第二信使是

A.受体

B.磷脂酶C

C.cAMP

D.腺苷酸环化酶

16.输卵管结扎后的妇女

A.不排卵、无月经

B.不排卵、有月经

C.有排卵、有月经

D.有排卵、有受精

17.二氧化碳在血液中运输的最主要形式是

A.形成碳酸氢盐

B.形成碳酸

C.物理溶解

D.形成氨基甲酸

18.致密斑感受器直接感受下列哪项变化

A.肾小球滤过率

B.流经致密斑的钠量

C.循环血量

D.动脉血压

19.下列哪种酶催化的反应属于底物水平的磷酸化

A.3‐磷酸甘油酸激酶

B.3‐磷酸甘油酸脱氢酶

C.琥珀酸脱氢酶

D.丙酮酸脱氢酶

20.体内转运一碳单位的载体是

A.叶酸

B.四氢叶酸

C.二氢叶酸

D.泛酸

21.下列哪一类氨基酸不含必需氨基酸?

A.含硫氨基酸

B.支链氨基酸

C.芳香族氨基酸

D.以上都不对

22.心室功能曲线反映下述哪两者的关系

A.搏出量和心排出量

B.心排出量和搏功

C.搏出量和心率

D.搏功和心室舒张末期压

23.中心静脉压的高低可反映

A.静脉回心血量与心脏射血能力之间的关系

B.血管容积与循环血量之间的关系

C.外周静脉压和静脉血流阻力之间的关系

D.体循环血流量与肺循环血流量之间的关系

24.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是由于哪种离子在突触后膜的通透性增加所致

A.K+、Cl-,尤其是Cl-

B.Ca2+、K+、Cl-,尤其是Ca2+

C.Na+、K+,尤其是Na+

D.Na+、Cl-、K+,尤其是K+

25.脑中γ‐氨基丁酸是由以下哪一代谢物产生的

A.谷氨酸

B.天门冬氨酸

C.酮戊二酸

D.草酰乙酸

二、B 型题。A、B、C、D 是下面两道小题的备选项,请从中选择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每个选项可以被选择一次或两次。

A.单纯扩散

B.易化扩散

C.原发性主动转运

D.入胞作用

1.Na+由细胞内向细胞外转运,属于2.K+由细胞内向细胞外转运,属于

A.昏睡

B.偏瘫

C.脊休克

D.去大脑僵直

3.脊髓与高位脑中枢之间突然离断,断面以下即出现

4.在动物中脑上、下丘之间横断脑干可出现

A.窦房结

B.心房肌

C.房室交界

D.末梢浦肯野纤维

5.传导速度最快的部位是

6.自律性最高的部位是

三、X 型题。在每小题给出的A、B、C、D 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选出所有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下列哪些是心室肌快钠通道的特征

A.激活快

B.复活快

C.对钠离子具有高度选择性

D.配体门控性

2.肺表面活性物质的生理作用是

A.降低肺泡表面张力

B.阻止肺毛细血管内液体渗出

C.稳定大小肺泡容积

D.增加呼吸膜通透性

3.胃酸的生理作用有

A.激活胃蛋白酶原

B.杀死随食物入胃的细菌

C.直接使脂肪分解

D.抑制小肠内消化液的分泌

4.在应激反应中,血中浓度升高的激素有

A.糖皮质激素

B.生长激素

C.胰岛素

D.肾上腺素

5.正常条件下,在近球小管全部被重吸收的物质是

A.尿素

B.Na+和K+

C.葡萄糖

D.被滤过的小分子蛋白

6.有关通气/血流比例,以下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正常总肺泡通气量约4L/min

B.肺血流量5L/min

C.通气/血流比例大于0.8,造成无效通气

D.通气/血流比例小于0.8,造成分流

第二部分 生物化学

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

一、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的化学结构和分类

结构特点:氨基酸是蛋白质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构成天然蛋白质分子的氨基酸约有20种,除脯氨酸为α‐亚氨基酸、甘氨酸不含手性碳原子外,其余氨基酸均为L‐α‐氨基酸。

分类:根据氨基酸的R 基团的极性大小可将氨基酸分为四类:①非极性中性氨基酸(7种);②极性中性氨基酸(8种);③酸性氨基酸(Glu 和Asp);④碱性氨基酸(Lys、Arg 和His)。

二、氨基酸的理化性质

由于所有氨基酸都含有碱性的α‐氨基和酸性的α‐羧基,可在酸性溶液中与质子(H+)结合呈带有正电荷的阳离子( NH+3),也可以在碱性溶液中与OH-结合,失去质子变成带负电荷的阴离子( COO-),因此氨基酸是一种两性电解质,具有两性解离的特性。此外,氨基酸还具有紫外吸收特性和进行茚三酮反应。

三、肽键和肽

肽键:是指由一分子氨基酸的α‐羧基与另一分子氨基酸的α‐氨基经脱水而形成的共价键( CO NH )。氨基酸分子在参与形成肽键之后,由于脱水而结构不完整,称为氨基酸残基。每条多肽链都有两端,即自由氨基端(N 端)与自由羧基端(C 端),肽链的方向是N 端→C 端。

肽:氨基酸互相结合就形成多肽链,一般来说,由10个以内氨基酸相连而成的肽称为寡肽,而更多的氨基酸相连而成的肽称为多肽。

基本性质:肽类物质基本的化学性质和氨基酸基本的化学性质相同,都是由其特征性官能团决定的。但肽和蛋白可以发生双缩脲反应而氨基酸则不能。

四、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和高级结构

蛋白质的分子结构可人为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结构等层次。一级结构为线状结构,二、三、四级结构为空间结构。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指多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其维系键是肽键。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决定其空间结构。

蛋白质的高级结构:

二级结构:指多肽链主链骨架盘绕折叠而形成的构象,借氢键维系。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α‐螺旋:其结构特征为:①主链骨架围绕中心轴盘绕形成右手螺旋;②螺旋每上升一圈是3.6个氨基酸残基,螺距为0.54nm ;③相邻螺旋圈之间形成许多氢键;④侧链基团位于螺旋的外侧。影响α‐螺旋形成的因素主要是:①存在侧链基团较大的氨基酸残基;②连续存在带相同电荷的氨基酸残基;③存在脯氨酸残基。

β‐折叠:其结构特征为:①若干条肽链或肽段平行或反平行排列成片;②所有肽键的C O和N H形成链间氢键;③侧链基团分别交替位于片层的上、下方。

β‐转角:多肽链180°回折部分,通常由四个氨基酸残基构成,借1、4 残基之间形成氢键维系。

无规卷曲:主链骨架无规律盘绕的部分。

三级结构:指多肽链所有原子的空间排布。其维系键主要是非共价键(次级键):氢键、疏水键、范德华力、离子键等,也可涉及二硫键。

四级结构:指亚基之间的立体排布、接触部位的布局等,其维系键为非共价键。亚基是指参与构成蛋白质四级结构的而又具有独立三级结构的多肽链。

五、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一级结构是空间构象的基础。体内蛋白质所具有的特定空间构象都与其发挥特殊的生理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

六、蛋白质的理化性质(两性解离、沉淀、变性、凝固及呈色反应等)蛋白质的两性解离:蛋白质分子中仍然存在游离的氨基和游离的羧基,因此蛋白质与氨基酸一样具有两性解离的性质。蛋白质分子所带正、负电荷相等时溶液的pH 值称为蛋白质的等电点。

蛋白质的沉淀:分为盐析与有机溶剂沉淀。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大量中性盐,以破坏蛋白质的胶体性质,使蛋白质从溶液中沉淀析出,称为盐析。常用的中性盐有:硫酸铵、氯化钠、硫酸钠等。盐析时,溶液的pH 在蛋白质的等电点处效果最好。凡能与水以任意比例混合的有机溶剂,如乙醇、甲醇、丙酮等,均可引起蛋白质沉淀。

蛋白质的变性:蛋白质在某些理化因素的作用下,其特定的空间结构被破坏而导致其理化性质改变及生物活性丧失,这种现象称为蛋白质的变性。引起蛋白质变性的因素有:高温、高压、电离辐射、超声波、紫外线及有机溶剂、重金属盐、强酸强碱等。绝大多数蛋白质分子的变性是不可逆的。

蛋白质的凝固:蛋白质经强酸、强碱作用发生变性后,仍能溶解于强碱或强酸溶液中,若将pH 调至等电点,则变性蛋白立即结成絮状的不溶解物,此絮状物仍可溶解于强酸和强碱中。

如再加热则絮状物可变成比较坚固的凝块,此凝块不易溶于强酸和强碱中,这种现象称为蛋白质的凝固作用。实际上,凝固是蛋白质变性后进一步发展的不可逆结果。

蛋白质的呈色反应:蛋白质分子中的色氨酸、酪氨酸和苯丙氨酸残基对紫外光有吸收,以色氨酸吸收最强,最大吸收峰为280nm。

七、分离、纯化蛋白质的一般原理和方法

透析及超滤法:利用透析袋把大分子蛋白质与小分子化合物分开的方法叫透析;应用正压或离心力使蛋白质溶液透过有一定截留分子量的超滤膜,达到浓缩蛋白质溶液的目的,称为超滤法。

丙酮沉淀、盐析及免疫沉淀:使用丙酮沉淀时,必须在0~4 ℃ 低温下进行,丙酮用量一般10倍于蛋白质溶液体积。蛋白质被丙酮沉淀后,应立即分离,否则蛋白质会变性。盐析是将硫酸铵、硫酸钠或氯化钠等加入蛋白质溶液,使蛋白质表面电荷被中和以及水化膜被破坏,导致蛋白质在水溶液中的稳定性因素去除而沉淀。利用特异性抗体识别相应的抗原蛋白,并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的性质,可从蛋白质溶液中分离获得抗原蛋白,这就是免疫沉淀法。

电泳:蛋白质在高于或低于其pI 的溶液中为带电的颗粒,在电场中能向正极或负极移动。

这种通过蛋白质在电场中泳动而达到分离蛋白质的技术,称为电泳。

层析:层析是蛋白质分离纯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待分离蛋白质溶液经过一个固态物质时,根据溶液中待分离的蛋白质颗粒大小、电荷多少及亲和力等,使待分离的蛋白质组分在两相中反复分配,并以不同速度流经固定相而达到分离蛋白质的目的。

超速离心:蛋白质在高达50万g 的重力下,在溶液中逐渐沉降,直至其浮力与离心所产生的力相等,此时沉降停止。此法既可用来分离纯化蛋白质,也可以用作测定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八、核酸分子的组成,5种主要嘌呤、嘧啶碱的化学结构,核苷酸

核酸的分子组成:是以核苷酸为基本组成单位的生物大分子,而核苷酸的基本组成成分为碱基、戊糖和磷酸。

嘌呤、嘧啶碱的化学结构:组成核苷酸的嘌呤碱主要有两种,即腺嘌呤(A)和鸟嘌呤(G),它们都是嘌呤的衍生物;组成核苷酸的嘧啶碱主要有三种,即尿嘧啶(U)、胞嘧啶(C)和胸腺嘧啶(T),它们都是嘧啶的衍生物。

核苷酸:是由核苷与磷酸经脱水缩合后生成的磷酸酯类化合物,包括核糖核苷酸和脱氧核糖核苷酸两大类。最常见的核苷酸为5’‐核苷酸(5’常被省略)。5’‐核苷酸又可按其在5’‐位缩合的磷酸基的多少,分为一磷酸核苷(核苷酸)、二磷酸核苷和三磷酸核苷。此外,生物体内还存在一些特殊的环核苷酸,常见的为环磷酸腺苷(cAMP)和环磷酸鸟苷(cGMP),它们通常是作为激素作用的第二信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