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当代电影思潮
49329200000051

第51章 后记

按照后现代的解释,书的结束意味着作者的死亡,人的死亡,以人为中心的人文科学的死亡,以及时间和历史的死亡。我不相信“以人为中心的人文科学”会走向死亡,因为人文科学的性质,决定了作者不论如何变化自己的写作立场,都只能歌哭漂泊于人的世界,都只能以“人”的思维方式,体验、叙述、反思着人的生命行为。但我相信的是,就作者个人而言,在“书”结束之后,伴随着作者写作这本书的“时间和历史”,也就被最终封闭在这座语言所构筑的城池之中,而成为一种永远不可能挽回的记忆。

记得在1980年上大学的时候,有一首歌“光荣属于我们八十年代的新一辈”曾经被许多同学传唱得神采飞扬。周末有时带着小方凳,到校园的露天大操场看电影。如果去迟了,操场已是黑压压的一片,许多草地上不知名的虫声和嘈杂的人声混杂在一起,此起彼伏地等待着电影的开始。到了大三的时候,有个老师开了一门电影课,由于有刘晓庆主演的《原野》等当时不能公映的内部资料片观摩,选修的同学可谓人山人海。这种挥之不去的电影情结,一直伴随我后来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学习路程,并在无数个青灯相伴的夜晚完成了此部书稿。

本书上编为世界电影的叙述范式,它有点接近于类型片研究,但是由于传统上学术界一般把类型片归结为好莱坞的商业化制作的一种语言,结果把世界上许多优秀电影的创作拒之门外。本书认为,其实任何电影在叙述上都有一定的范式可循,只不过天才创造范式,而普通的人只能遵循范式。范式的研究,实质就是对电影创作的一种规律性的总结。本书的下编为世界电影的美学流派,希冀在学理的层面上对世界电影做一番整理。附录收了奥斯卡、戛纳、威尼斯、柏林等欧美着名电影节主要获奖作品,虽然不能说获奖的作品就一定是优秀之作,但是读者如果按照这份名单购买观看影片,相信对世界电影一定也会有自己的了解和发现。

感谢浙江大学出版社李海燕老师和俞亚彤老师的热心支持和帮助,使得此书能够最终得以出版发行。

作者

2008年7月于杭州御跸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