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关节运动轴数目和关节面形状分为单轴关节、双轴关节和多轴关节三类。
关节的运动取决于关节面的形状,分为屈伸、水平屈伸、内收外展、内旋外旋和环转。
关节运动的幅度是指运动环节围绕某运动轴进行转动的最大活动范围。它是柔韧性素质的一个标志。关节运动幅度的大小,是肌肉工作能力能否充分发挥的前提之一。关节运动幅度大,不仅能保证动作的协调性,而且对优美身体形态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还可防止运动损伤。
影响关节运动幅度的解剖学因素有:
(1)关节头和关节窝之间的面积差。面积差越大,关节运动幅度越大;反之则较小。
(2)关节囊的厚薄与松紧度。关节囊薄而松弛,关节运动幅度较大;反之则较小。
(3)韧带的多少与强弱。韧带少而弱,关节运动幅度较大;反之则较小。
(4)关节周围的骨结构。关节周围的骨突起小,关节运动幅度较大;骨突起大,则运动幅度较小。
(5)关节周围肌肉的体积与伸展性。关节周围肌肉的体积小、伸展性好,关节运动幅度就较大;反之则较小。
(6)原动肌的力量与对抗肌的放松能力。原动肌的力量大,对抗肌的协调放松能力强,关节运动幅度较大;反之则较小。
此外,年龄、性别、训练水平以及天气等因素也会影响关节运动幅度。形体训练增强了关节周围的肌肉力量,加大了关节的稳定性。系统的柔韧性练习还可以增大关节囊周围肌腱、韧带和肌肉的伸展性,从而使形态动作舒展优美。
(三)骨骼肌
骨骼肌是附着在骨骼上的肌肉。它的收缩牵动着骨骼,引起人体的运动,产生各种形体动作。没有骨骼肌的收缩,人体不可能产生任何主动运动。
人体的骨骼肌分布广、数量多,一般认为有600多块。其占体重的比例因性别、年龄不同而有差异。成年男性约占40%,成年女性约占35%。四肢肌约占全身肌肉重量的80%,其中下肢肌约占50%,上肢肌约占30%。
人体各部分由于机能不一,骨骼肌发达程度也不一样。为了保证良好的站立姿势,背部、臀部、大腿前面和小腿后面的肌肉都要较发达。由于上下肢分工不同,下肢起支撑和位移作用,因而下肢肌都较粗大,上肢抓握动作多,故上肢肌数量多但较细小。同时由于语言、思维和表情活动的发展,呼吸肌、喉肌、舌肌和表情肌的机能也有很大的分化。
每一块肌肉都是一个器官。它以骨骼肌纤维为基础,连同其他结缔组织以及血管、神经等构成。骨骼肌一般由中间的肌腹和两端的肌腱构成。人体骨骼肌大体可分为短肌、长肌、阔肌和轮匝肌四类。短肌主要分布于躯干深部,较短小。收缩时产生的运动幅度虽不大,但较持久。长肌主要分布于四肢,收缩时可引起肢体大幅度的运动。阔肌主要分布于胸腹壁,除运动功能外,还有保护内脏的作用。轮匝肌分布于孔、裂周围,由环行肌纤维构成,收缩时可使孔、裂闭合。
肌肉具有伸展性、弹性和防止肌肉快速缩短或拉长的黏滞性。肌肉在外力作用下可以被拉长,这种特性叫做伸展性;当外力解除后,被拉长的肌肉又能恢复原状,这就是弹性。肌肉的伸展性和弹性来自肌肉内各种组织结构。弹性有助于肌肉产生更大收缩力。有针对性地训练可以发展肌肉的伸展性和弹性,这对增大动作幅度、增强关节柔韧性、预防肌肉拉伤有好处。黏滞性来源于胶体物质间的摩擦阻力。肌肉的黏滞性是肌肉在收缩和舒张过程中,肌组织内部及肌肉与其他组织之间摩擦阻力的外在表现。这种黏滞性会妨碍肌肉的快速收缩。气温、体温对肌肉黏滞性有明显影响。天气寒冷、体温低时,黏滞性增大。这是为什么在形体训练中特别强调要充分做好准备活动的原因。
二、形体基本素质
形体训练具有高密度、低强度的特点。从解剖学分析,形体基本素质训练包括力量、柔韧性、控制能力、协调性、灵活性和耐力等素质的训练。
(一)力量
力量是指人体肌肉收缩时表现出来的一种克服阻力的能力。有力量则做动作控制力强、速度快,易于掌握各种复杂的动作。反之,力量差则腿伸不直、踢不高、支撑能力差、稳定性不强、不能稳健地展现身体形态。力量的大小取决于以下几方面:肌肉的生理横断面;支配肌肉收缩的神经中枢的作用程度;肌肉组织的生化积极性;完成动作的技术。在训练法中,对肌肉活动的不同形式形成了不同的力量概念,如绝对力量、力量速度和力量耐力。绝对力量取决于肌肉最大限度地任意收缩的能力;力量速度取决于肌肉迅速收缩时克服外部阻力的能力;力量耐力取决于人的肌体在做长时间的耐力活动时对抗疲劳的能力。培养力量的基本手段有极限训练法、重复训练法、动力训练法和静力训练法。在形体训练中多采用重复训练法、动力训练法和静力训练法,而极限训练法不适于形体训练。动力训练法适用于培养速度力量素质,其具体表现是弹跳力。弹跳力在形体训练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如各种大跳动作,它是表明练习者技术水平与素质的一种指标。静力训练法就是使肌肉经受长达56秒钟最大的重复性紧张。为了有目的地培养人体某块肌肉群,形体训练中广泛采用静力训练法,如各种控制动作和各种平衡姿势的腿部动作训练。
(二)柔韧性
柔韧性也称软度。它是指肌肉、韧带的弹性和关节的活动范围及灵活性。柔韧性的好坏在形体训练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柔软性好动作幅度大,身体的外部形态就舒展优美感人。良好的柔韧性能够增加形体动作的幅度,使动作更加舒展、优美、完善,是高质量完成动作的基本保证。要使形体训练的动作更加完善,需要全面发展身体各部位的柔韧性,否则,就无法发挥出动作的优美表现力和塑造力,也无法提高动作的技术。如形体训练中提高脊柱的柔韧性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脊柱的柔韧性对掌握波浪、摆动等动作至关重要。
柔韧性有主动柔韧性和被动柔韧性两种。主动柔韧性是练习者不借助外力,只靠自身的肌肉力量独立完成的关节最大可能的灵活性。被动柔韧性是靠同伴、器材或负重等外力的作用所完成的最大幅度的动作。只有同时发展主动和被动两种柔韧性,才能使身体各关节获得适宜的灵活性。但是,发展柔韧素质要与放松练习交替进行,以利于韧带和肌肉的伸展和放松,避免损伤。
影响柔韧性的好坏主要有三个因素:
(1)骨结构。构成关节的关节面之间的面积差越大,关节的灵活性就越大;反之,关节的灵活性就越小。
(2)关节周围关节囊的紧密程度和韧带的数量多少。紧和多者柔韧性相对差些。
(3)关节周围的肌肉和软组织的体积。体积大者柔韧性受到限制。
其中第一个因素是先天形成的,不易改变。第二、三两个因素可以通过形体素质训练得到改善。
(三)协调性
协调性是指练习者身体各部分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相互配合,合理有效地完成动作的能力。它是形体训练中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协调性可通过各种形体动作组合、舞蹈组合和健美操等练习来提高,因为这些练习需要全身大小肌肉都参加运动。许多肌肉是日常生活和其他运动项目中活动不到的,它的动作有对称的,有不对称的,动作变化较多。因此,在安排一些动作的组合练习时应选择那些需要上下肢、躯干、头等多部位相互配合,具有一定复杂性的动作,这样可锻炼大脑支配身体各部位同时参与不同运动的能力。要提高协调性,还应让练习者尽可能多地学习和掌握各种类型的动作。学习的动作越多,神经、肌肉的支配能力就越能得到锻炼和提高。
(四)耐力
耐力就是在尽可能长的时间内,坚持完成某种规定动作的能力。耐力有一般耐力和专项耐力之分。一般耐力是指持续完成某项动作的能力,这项动作往往可使许多肌群参与活动,而且会对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提出更高的要求。有了一般耐力,就能使练习者顺利完成大负荷的动作。形体的专项耐力是指完成某种非常剧烈但为时不长的动作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练习者就能够轻松自如、连贯流、动作优美和富于表现力地完成精彩、复杂和新颖的表演动作。
(五)灵活性
灵活性在身体素质训练中占有特殊的位置,它与其他身体素质的联系最为广泛,是一种最综合的素质。灵活性有一般灵活性和专项灵活性之分,一般灵活性是指一种能正确协调自身动作与合理完成动作的能力。专项灵活性则是一种能根据项目的特点,合理运用该项运动技术的能力。灵活性的基础在于运动技能的灵活、高度发达的肌肉感和神经系统的可塑性。练习者对自己所做动作的领悟能力越高、越正确,就越能更快地掌握新动作的要领。
身体素质训练的内容较多,但其中力量、柔韧性、协调性和灵活性是形体基本素质训练中最主要的内容,它们的好坏涉及身体形态的控制力和表现力的提高。
因此,在形体训练中,每个动作都和增强形体专门素质的能力有密切的关系,练习者尤其需要加强基本素质的训练,以利于良好身体形态的形成,从而达到形体训练的目的。
三、形体训练的解剖学分析
人体是一个对称的整体,其肌肉结构对称、力量均衡,形成人体特有的美感。
而在日常生活中,人体因生活习惯的不断影响,全身肌肉力量的均衡就会造成破坏,特别是行走重心偏移,人体左右两边的肌肉力量会日益不均衡,最终破坏整个人体的匀称、优美。现代人伏案工作的时间大大多于运动的时间,人体的脊柱前后弯曲度也随之过早地加大。这不但使人体原本处于稳定状态下的力学条件改变了,也使人的体形有了残缺感而失去青春的美感。这就需要人在随着年龄增长的过程中,不断地对身体的骨骼肌施加影响,从而保持或重新建立起全身肌肉力量的平衡,使全身肌肉在一个合理力量分布的条件下工作。因此现代形体训练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整理人体的肌肉力量来牵拉人体的骨骼,形成符合机体稳定状态下的力学条件,维护正常姿势下肌肉承受负荷的限度。构建合适的肌肉体积和肌肉力量,实现在不增加肌肉体积的前提下提高肌肉力量,以塑造完美的人体形态。从某种程度上讲,形体训练过程就是肌肉的训练过程。
形体训练包括动力性活动和静力性活动,以静力性活动为主。所谓静力性活动的练习,就是通过肌肉的紧张和收缩,使身体在某种姿势上控制不动,刺激相关肌肉的力量增加和骨骼、韧带的协调。在形体训练过程中,肌肉的运动始终贯穿着肌肉离心工作的原理。也就是说,所有的动作设计要符合肌肉运动产生张力的同时肌纤维处于被拉长收缩的状态;所有的动作过程要符合原动肌先放松让对抗肌收缩,当原动肌被适当拉长以后再主动收缩的要求;所有离心运动的原动肌都要有拉长收缩的阶段;所有向心的动作的原动肌都要利用肌肉收缩前的初长肌肉收缩产生张力,以最大的力量和速度达到动作的空间位置。离心收缩是形体训练中肌肉工作的主要形式。通过肌肉的伸展和肢体舒展,牵动处于人体运动链中的各个环节,利用各环节的平动或环动,以增长肌力和增厚肌肉中的结缔组织,合理配布全身肌肉力量,平衡全身肌肉力量,保持青春而完美的体形。
尽管形体训练的动作很多,且随意性很强,但总体上不外乎“开、拧、立、倾、绷、曲、直、圆”这8个字,通过这8个字的动作组合,就能展现出丰富多彩的形体动作,体现出优雅挺拔的体态。
“开”的动作包括肢体的离心打开舒展和躯干胸腹部肌肉的紧张性扩展和腰背部肌肉的紧张性收缩,其具体体现在腰骶环节-头颈环节,肩环节-指环节,髋环节-趾环节三部分的运动链上。“开”的动作一方面是通过动作过程中关节囊的两端被纵向拉开,增加了关节之间的距离,增厚了关节面软骨和关节囊,加强了关节的稳定性。另一方面通过以一个关节面为固定点,而另一个关节面围绕着固定点在关节弧面上的转动来增加关节运动幅度,牵拉关节周围的韧带和肌肉,实现关节的灵活性,从而合理调整肌力在骨骼肌结构中的配布,形成挺拔的肢体形态。
“拧”是“开”的进一步发展,通过以运动链中心为轴各环节相对反向转动,达到充分打开各个关节,特别是躯干各关节的目的。通过“拧”的运动,各关节与肌肉间的协调能达到一个较高的程度,提高肌体对抗外力损伤的能力。
“立”是人体的基本状态之一,表现为躯干的垂直,即头部、脊柱和骨盆的垂直。
正常情况下,成年人的重心是位于第二骶椎前方约7cm处,相当于髋关节冠状轴的后方,并高于此轴约4~5cm。这一重心位置的维持需要躯干肌肉的离心收缩、上肢肌肉的平衡协调和下肢肌肉对下肢各关节的固定。当人体支撑面的中心线与躯干的中心线重合时,人体就达到了一个最理想的站立姿态,因为这时人体各肌肉所承受的负荷总和达到最小。因此良好的站立姿势必须是头部端正,两眼平视,颈、肩放松,挺胸、收腹、双腿伸直,两臂自然下垂。在形体训练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不利于“立”姿的姿势形态,常见的有:(1)颈、肩紧张。在站立训练中放松肩、颈是完美站立的一个关键因素,正常人体脊椎呈S型,能使上部躯干重量顺利传递到下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