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区域产业集群演进中集群企业网络化成长机制与模式研究
49319100000029

第29章 集群企业网络化成长综合匹配机制模型统计检验(5)

大范围网络为企业提供了多元化的信息,有利于企业直接掌握外部的信息,把握外部市场与技术发展趋势。但是,集群企业只有具备较高的吸收能力才能够有效地把握多元化的信息所提供的新的成长机会,并利用这些成长机会实现企业成长。因此,集群企业吸收能力的提升会改变企业原有的跟随战略,开始采用先行战略直接获得市场与技术相关信息,主动把握市场与技术的发展趋势,发掘新的成长机会来促进企业成长。

第四,高不确定性环境中,集群企业构建的跨区域网络存在较大风险。

在高不确定性环境中,吸收能力与地理开放性的交互项对企业成长的具有负的影响(其中,在模型2c 中,这一负向影响不显着;在模型4c 中,这一负向影响显着)。这一方面可能与实证样本不大有关,由于本研究调查的集群企业大多是中小企业,规模较大的龙头企业相对较少,这就可能造成研究结果的偏差。另一方面也表明,即使以较高的吸收能力为保证,跨区域网络对于集群企业成长仍然具有较大的风险。这可能来自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跨区域网络的构建与维持需要较高的投入。由于集群企业与跨区域网络伙伴之间存在较大的认知距离与较低的可信赖性,所以集群企业必须付出较多的时间与精力来构建与维持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即较高的关系成本。

二是集群企业利用跨区域网络所提供的信息时存在较大的风险。跨区域网络虽然为集群企业提供了多元化的新信息,但是这些信息在带来成长机会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成长的陷阱。虽然较高的吸收能力使得集群企业具备了机会识别与利用的能力,但是风险并不能完全规避掉,所以集群企业利用跨区域网络实现企业成长时就会面临较大的风险。由于这两个原因,在高不确定性环境中,较高地理开放性网络的价值就会削弱,地理开放性与企业成长的关系反而表现为负相关关系。

但是,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通过跨区域网络来整合全球资源是实现集群企业成长的必然要求。这在其他国家的实证研究中已经得到检验,在我国也存在相当多的成功案例。例如,柳市低压电器的正泰与德力西,嵊州领带产业集群中的巴贝,宁波服装产业集群的杉杉与雅戈尔,等等。

对此,我们认为这可能是由于实证样本的问题使得我们更多地看到了集群企业利用跨区域网络整合外部资源存在的风险。这一结论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即在不确定性环境中,并不能制定统一的“走出去”战略,而是因地制宜地根据企业自身条件的差异而制定针对性政策,并且要深入分析如何“走出去”才能更好地提升企业绩效,促进企业成长。

3.集群企业网络化成长的四种典型模式

以上分析表明集群企业在网络化成长中表现出四种典型模式。模式Ⅰ与模式Ⅱ 来自低不确定性样本组的统计分析结果(具体见回归方程4-6和方程4-8),模式Ⅰ 是制造能力较低时集群企业网络化成长的模式,模式Ⅱ是制造能力较高时集群企业网络化成长的模式。同样,模式Ⅲ与模式Ⅳ来自高不确定性样本组的实证结果(具体见方程4-7和方程4-9),其中,模式Ⅲ是吸收能力较低时集群企业网络化成长的模式,模式Ⅳ 则是吸收能力较高时集群企业网络化成长的模式。下面分别论述这四种典型模式。

模式Ⅰ:稳定环境中,当制造能力较弱时,集群企业依托以较高关系强度,较大网络范围与较高地理开放性为特征的网络模式通过量的扩张实现企业成长。

基于模型1c与模型3c的实证结果可以归纳出集群企业网络化成长的模式Ⅰ。在稳定环境中,制造能力相对不足以及企业网络的社会嵌入性的特征,使得集群企业只能通过基于人际信任的强关系网络来获得资源,实现企业成长。因此,关系强度越高,网络范围越大,地理开放性越高,集群企业可以利用的资源也就越多,其成长性也就越好。这体现了一大批的集群企业在低端市场依托低成本优势通过量的扩张实现企业成长的特点。但是,这种网络化成长模式受制于集群企业的社会网络以及较低的内部制造能力状态。因为企业网络扩展的最大边界只能局限于企业的社会关系,同时,内部较弱的制造能力也限制了企业与高档次的商业伙伴建立合作关系的机会。

具体案例:集群企业依托社会网络实现企业成长。在我们对浙江省集群企业的访谈中发现,很多中小企业所拥有的社会关系决定了企业成长,有“关系”和有“门路”的企业在创业初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我们在对集群企业访谈时发现,很多集群企业在创业之初都是被自己的亲戚、朋友带动起来的。例如,我们在对诸暨山下湖珍珠集群企业的调查发现,一些企业借助在国外做生意的亲戚朋友来拓展国外市场,并获得了飞速发展。

模式Ⅱ:稳定环境中,当制造能力较强时,集群企业依托以较低关系强度与较小网络范围为特征的网络模式通过质的提升实现企业成长。

在稳定环境中,当具备较高的制造能力时,集群企业就具备了与高档次伙伴进行合作的能力基础,也使得企业具备了从合作中获得更大比例合作租金的筹码。因此,打破社会网络的约束,与具有市场属性的少数高档次伙伴建立合作关系时(即较低的关系强度与较低的网络范围),集群企业就可以通过企业间信任与合作惯例的形成来促进企业间隐性知识的转移与稀缺资源的共享,进而实现企业成长。因此,在稳定环境中,当具备较高的制造能力时,集群企业构建的以较低关系强度与较小网络范围为特征的网络模式可以有效促进企业成长。这体现了集群企业通过制造能力提升以实现质的提升的成长方式。

具体案例:提升自身制造能力,嵌入全球核心价值链实现企业成长。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较低的制造能力与企业网络过度的社会嵌入性就会成为企业成长的障碍,这就要求集群企业提升制造能力基础,并开拓新的商业合作伙伴。在嵊州领带产业中,巴贝集团通过不断引进世界先进水平的设备提高了企业的制造能力,开始嵌入全球生产网络之中,并从中实现企业成长。在海宁产业集群中,很多皮革企业通过提升制造能力以及优化企业网络实现了企业成长。卡森是这一发展模式的典型案例。当企业具备了无铬鞣环保汽车坐垫革制造能力之后,就开始以互惠的方式嵌入全球汽车业的价值链体系之中,从而为企业带来更高的附加值,进而促进了企业成长。

模式Ⅲ:动荡环境中,当吸收能力较弱时,集群企业依托以较高关系强度与较小的网络范围为特征的网络模式基于跟随战略通过模仿实现企业成长。

在动荡环境中,当吸收能力较低时,集群企业难以直接获得外部的多元化信息,并从中把握市场与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于是,这些企业就通过与少数网络伙伴通过强关系来模仿行业中的先行企业的策略以应对环境变动。因此,集群企业所建立的以较高关系强度与较小网络范围为特征的网络模式使得企业有效获得外部真实信息,从而实现企业成长。这反映了集群企业基于跟随战略通过模仿实现企业成长的特点。但是,这种网络化成长模式会由于跟随战略使得企业所获得信息的及时性与新颖性大打折扣,因而可获得的收益也会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