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李嘉诚:我的管理哲学
49318900000026

第26章

创业初期对资金的巨大需求,让任正非认识到现金流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意义重大,即便企业在外有着很多款项,但如果企业的财务账上资金不充足,那也是无济于事的。所以,任正非在经营华为的过程中,对现金流特别重视。他曾经对同事这样说道:“‘家有粮,心不慌’,在深圳,口袋里有钱,心就不慌,在最关键的历史时刻,我们一定要重视现金流对公司的支持。在销售方法和销售模式上,要改变以前的粗放经营模式。我宁肯卖得低一些,但一定要拿到现金。这个冬天过去,没有足够现金流支撑的公司,在春天就不存在了,这个时候我们的竞争环境就会有大幅度的改善。西方公司因为巨大的财务泡沫受到了影响,他们自己已经乱了阵脚。他们乱了阵脚,我们做什么呢?乘胜追击,争取更多的市场、更多的机会,我们就能活到春天;活到春天,我们存的粮食吃光了,再种。”

可见,一向很有危机意识的任正非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视现金流和回款。华为开拓海外市场的时候,首先遇到的就是海外回款期长、风险大等问题。对于华为这种要将业务开拓到全球多个国家和城市、市场拓展无比迅猛的企业来说,现金流的压力特别大。2004年前,任正非就非常有预见性地设置了专门负责回款的市场财经部门。为了尽可能地减少回款危机,华为一般采取三种方式避免海外贸易的回款风险。

第一种:在签订项目合同之前,让对方先付30%的预付款,提供抽样产品后再付40%的款项,剩下的30%等到全部交货后付清。第二种:针对一些比较特殊的国家,可以利用政府的协议,比如华为要和某个有石油的国家进行项目合作,华为可以通过中国政府与这个国家建立关系,中国和这个石油国家进行贸易,然后华为再从政府那里获得资金。第三种:针对非洲一些国家,利用当地的资源,华为和其他公司合作,这样风险会均摊,不会只让华为一家企业承担风险。

一直维持充裕的现金流,是华为在海外市场发展顺利并突飞猛进的基本保障,是华为持续发展壮大的物质保障。

不要和业务“谈恋爱”

大前年赚了,前年赚了,去年也赚了,如果今年还能赚到,那就好了,可是这个世界没有那么顺利的事情。不要与业务谈恋爱,也就是不要沉迷于任何一项业务。

—李嘉诚

“经商而不沉迷于商业活动。”这是真正的大智慧,是有着丰富经商经历的人自在出入商界的纯熟情感。对于成功的商界人士来说,只有盈利的生意,没有永远的生意。他们懂得物极必反、盛极必衰。任何一件事情在达到顶峰之后就会走下坡路,这时候,人就应该调整心态,接受暂时的低迷甚至失败,而不强求成功。

众所周知,李嘉诚是靠塑胶起家的,当李嘉诚的厂子经过一步步的发展成为香港塑胶行业的龙头老大时,他感到了危机,他认为世间万物都有盛极必衰的规律,只有那些在得意时懂得规避风险的人,才能永久地立于不败之地。

经过仔细的分析,李嘉诚决定把资金转投到房地产业。他认为香港地少人多,随着人口的增多,经济的发展,住宅需求量一定会持续增长。从1958年开始,李嘉诚就在繁盛的工业区北角购置土地,兴建起一座工业大厦,拉开了自己进军房地产行业的序幕,随后他不断买进土地,在地产界开始大显身手。

然而,直到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香港的房地产业仍然十分疲软,没有回升的态势,李嘉诚在这个行业已经投入许多资金而没有获得多少收益,许多先前将资金投入房地产业的人都因为信心不足,而纷纷抽走资金,改投其他行业,一时间香港的很多地皮都开始低价抛售。

这时,李嘉诚并没有跟风抛售自己手中的地产,相反,他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决定继续将大部分资金投入到房地产业,甚至他公开宣称:“你们大拍卖!我来大收买!以后,你们有追悔莫及的那一天!”就这样,李嘉诚用手中剩余的资金,以极其低廉的价格收购了一块又一块地皮,大兴土木,建起了一栋栋高楼大厦,大厦落成后用来出租回笼资金。

事实证明,李嘉诚的这种灾难式投资是正确的。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香港的房地产业开始回暖,这导致香港的地皮和房价持续攀升。李嘉诚将手中的部分地皮和大楼高价抛售,获得了成倍的利润,而他也成为这次房地产灾难中最大的赢家。

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往往具备审时度势的能力,他知道在什么时候出手买进,在什么时候出手放弃。真正精明的商人,能够反其道而行,走别人不敢走的路,虽然会有风险,但是带来的收益是巨大的。李嘉诚就是这样的人,在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时,他会把持资金,稳中求进,但是一旦机会来临,他就会进行灾难式投资,采取人弃我取的投资策略,为自己的财富帝国再添砖加瓦。

在随后的投资生涯中,李嘉诚多次在石油危机和经济萧条的时期,趁楼价下滑,采取人退我进、人弃我取的战略入货,结果在楼市转暖回升时获得巨利,使手上的资金暴增。

2007年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这也导致股票和房地产市场的双重利好,人们纷纷投身股市,希望能从中赚到大钱,然而李嘉诚却在这时对包括中国远洋、南方航空及中海集运等8家企业的股票进行了明显的减持。2007年末,李嘉诚更是公开表示,近期港股仍会波动,建议投资者谨慎。在李嘉诚密集减仓后,恒生指数果然持续下跌。2008年初更是从2007年末的31638点跌穿到25000点,这也让许多投资者血本无归,但是李嘉诚却在这场投资中毫发无损,并且大赚了一笔。

人生有舍才有得。李嘉诚告诫大家:“要永远相信:当所有人都冲进去的时候赶紧出来,所有人都不玩了的时候再冲进去。”

戴维·德瑞曼是美国著名的逆向投资者,他著有一本名为《逆向投资策略》的书,在书中,他指出,“二战”以来,美国市场经历11次危机,如果在危机发生1年后投资,投资者将有10次赚钱,只有1次亏本,且只亏3.3%,平均收益为25.8%,其中收益最高者可达43%(1969年到1970崩盘后的)。危机后将股票持有两年的获利是惊人的,买家在11次的危机中都将赚钱,两年的平均收益约为38%。而在1973—1974年下跌后,买入股票收益将高达66.5%。因此他认为在恐慌中买入并持有,做逆向投资是投资制胜的策略。

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让许多企业都受到冲击,这些企业纷纷减产、裁员,以期能度过“寒冬”。但是在中国的汽车行业,有一个人却逆市而行,在全球同行业不约而同地进入“冬眠期”的时候,他却让所有员工加足马力扩大生产,要在危机中创出一片新的天地,他就是中国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

李书福的做法让很多人感到不理解,但他却有自己的见解。在一次采访中,他说过这样一段话:“一到冬天,你们就担心中国的汽车工业太弱小,可能会被冻死,你们这个观点是要遇到很多挑战的。对吉利和中国本土汽车工业来说,这次危机其实是财富和机会。因为现在遇到困难最大的是美国的三大汽车公司,它们每年几乎都要亏几百个亿。即使是奔驰这样的欧洲公司,现在也遇到很大的麻烦。而它们今天遭遇的困难,我早在10年前就预测到了,这是全球汽车工业格局发生变化的必然,也是产业转移的必然。中国汽车是大有可为的!我们现在说汽车出口,不是说我们在国内打不赢了就跑出去,而是这个产业转移带来的必然结果。中国汽车产业必然会发展起来,对于这点,我是有信心的。”

正是因为具有这样的信心,李书福才会在世界经济“万马齐喑”的时候,高调“逆反”扩大生产,结果也正如他所料,在全球汽车业销量急转直下之时,吉利非但没有受到冲击,反而整体销量逆势上扬,造就了一个奇迹。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能够成为商人,但成功的并不多;每一件事物都有两面性,当大多数人只看到一面忽视另一面时,而你却能从中看到不同,你就离成功就不会太远,离财富也不会太远。所以,与其跟在大多数人的身后亦趋亦步,还不如培养自己的眼光和胆量,然后另辟蹊径,这样我们就能更快地到达成功的彼岸。

好的时候不要看得太好,坏的时候不要看得太坏

一棵树根部的分支可能散布在50英尺、100英尺以外的地方,但主根仍在。

—李嘉诚

李嘉诚在地产投资中获得了很大的利润,积累了丰厚的财富,在这个时候,李嘉诚做好了让公司上市的准备,他打算筹集社会资金,推动公司再向前迈一大步。但当时在香港,企业想要上市并不是容易的事情。那时候,香港的大公司都是借助股票市场向社会筹集资金,然后扩大规模。通过股票上市,可以令公司提升知名度,然后继续扩大规模再生产。上市可以说是公司壮大的一条“便捷之道”。

香港正式的股市交易活动在1891年就开始了,但是,那时候香港的企业想要上市,条件非常严苛,很多华资大企业都被拒之门外,把不懂英语的华人经纪人排除在外。所以,想要在香港上市,光有雄厚的资金是不够的,那个时候的香港股市只有英国资本家和少数华人商人才能进入。

不过,李嘉诚并没有放弃,他一直在寻找机会,很快他就等到了。1969年,以李福兆为首的华商组建的“远东交易所”正式营业,打破了香港会对证券交易的垄断地位。“远东交易所”不像香港会那么苛刻,条件放宽了不少,给一些公司上市创造了很好条件。在“远东交易所”开了这个好头之后,香港又陆续成立了“金银证券交易所”“九龙证券交易所”,使得公司上市变得更加容易,刺激了股票价格的飙升。

香港股市的行情变得非常好,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李嘉诚看到了自己公司上市的希望,他开始积极操作这件事情。1972年,李嘉诚向这几家证券所提交了上市申请,很快获得通过,在1972年11月1日获准正式挂牌,法定股本2亿港元,李嘉诚的长江实业集团正式开始了股票公开发售权。

长江集团上市了,这是李嘉诚经商生涯中做出的一个重要决定。长江集团选在了好时机上市,公众的反应是非常强烈的,认购额超出了发行额的65倍,最后为了安抚买家,只能用抽签的办法来决定谁买。在上市仅仅24个小时之后,长江实业的股价就翻了一番,李嘉诚的个人财富一夜之间便翻倍。这种情况在香港并不多见。长江实业的股票之所以会这么受欢迎,主要是大家对李嘉诚的信任。李嘉诚凭借他多年来累积的信誉度,令自己和自己的企业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好评。

虽然出师告捷,但长江集团上市的成功并没有冲昏李嘉诚的头脑,他依然冷静地观察大局,当很多人向他表示祝贺时,他只是淡然地说道:“好的时候不要看得太好,坏的时候不要看得太坏。”李嘉诚凭着多年的经商经验感知到,天底下没有一直好的情况,也不会有一直糟糕的情形,物极必反,这是规律。李嘉诚敏锐地察觉出香港当时的股票升值如此之快速,那么下跌也可能就是转瞬间的事情,绝对不可以被一时的利益冲昏了头脑,一定要警觉地观察。

所以,当香港人纷纷为股市疯狂的时候,李嘉诚并没有表现出多大热情,他在牛市时吸纳了巨额的资金之后,马上将这些资金投至物业。在那时,香港人纷纷低价卖出物业而去高价购买股票,李嘉诚则是一边发行股票,一边用资金去收购那些被港人抛售的低价物业。通过两次发行新股,长江实业集资1.8亿元,成功购入了许多物业。

果然如李嘉诚所料,香港股市的行情并没有一直看涨。受到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香港股市出现萎缩,股价大跌,很多人赔得血本无归。但因为李嘉诚坚持不炒股,还将融资投放进不会轻易贬值的物业,所以李嘉诚的财产并没有受到什么损失,公司的运营也没有受到什么影响。

作为一名企业的管理者,任何时候都不能大意,要有风险意识。逆向投资是一种策略,也是一种智慧,如果一个项目100%的人都看好它,认为有利可图,那么你最好不要再参与进去;如果只有50%的人看好它,那么你可以尝试一下,但是你必须要付出比他人多百倍的努力;如果只有1%的人看好它,那么你完全可以放心地参与进去,不久的将来,你或许会大赚一笔。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很多城市因为战争而变成废墟,人们流离失所,无家可归,自保都成问题,就更别说想着如何赚钱了。

战区的人民因为忙于逃难,又不忍心白白浪费辛苦赚来的家产,因此纷纷低价抛售。当时有两个年轻人看到这种情况,其中一个年轻人从中看到了商机,他认为战争终有结束的那一天,到时候人们必然会回到正常的生活轨道上。战时如果低价买入难民们抛售的家产,等到战争结束后再高价卖出,必然会让自己大赚一笔。

这个年轻人把自己的想法向另外一个年轻人说了,但是他的同伴却认为,一旦买入这些家产,运输会是难题,如果在运输过程中碰到敌军,不但这些物品会被没收,恐怕连生命都会丢掉,因此他拒绝了同伴联合收购的建议,跑到安全地区避难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