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李嘉诚:我的管理哲学
49318900000022

第22章

胡应湘和李嘉诚关系很好,是难得一见的商场拍档。有一个故事非常能体现两个人之间的友情。当初在合和大厦刚刚完成主体结构时,李嘉诚非常高兴地来到工地参观,看到高耸的大楼,他要求上楼顶去看一看,合和大厦有64层,200多米高,李嘉诚想要像工人那样乘坐工地吊篮上去,胡应湘觉得太危险了,赶忙阻止他,说自己和其他工作人员上去看看情况再说,但李嘉诚笑着说:“这样不行,我们是朋友,如果有什么危险,就不要留下另一个人。”李嘉诚这一番话使胡应湘十分感动。

1987年1月,李嘉诚和胡应湘制订了一个庞大的商业计划,他们想发展西部海港和大屿山,二人联手将这个计划上交给香港政府。这个“西部海港—大屿山战略发展计划”的消息公布之后,香港一片欢呼,大家纷纷赞叹李嘉诚和胡应湘的魄力。虽然这个庞大的计划被香港政府否定了,但李嘉诚和胡应湘的交情并没有搁浅,他们一起联手做生意,互惠互利的事情很多。

后来在一次地拍卖场上,二人都想拍下九龙湾24.3万平方米的一块地,他们就成为拍卖场上的对手。这是一块“肥肉”,其他企业家也很想要这块地。1987年11月27日上午,拍卖场内竞拍激烈。李嘉诚势在必得,他先叫价2.1亿,很多实力不足的地产商干脆放弃了。

胡应湘也希望拍到这块地,他便大力和李嘉诚竞争,他叫价2.5亿。李嘉诚也立刻回应,叫价3亿。胡应湘也立即抬高叫价,眼看叫价就要超过李嘉诚心中的底线了,李嘉诚认为如果超过了自己的底线,就算拍下了这块地也没什么意义了。于是,他派了助手去找胡应湘的助手详谈了一番,胡应湘便不再竞价了,这块地自然被李嘉诚拍下。

胡应湘之所以不再叫价,是因为李嘉诚派助手和他说这块地拍下后,会和他一起开发。李嘉诚就是这样在商界做生意的。在李嘉诚看来,想要长久地做生意,不能只想着自己赚个盆满钵满,而不管别人的利益,这样做生意的人最终会没有生意可做。“我觉得,顾及对方的利益是最重要的,不能把目光仅仅局限在自己的利益上,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自己舍得让利,让对方得利,最终还是会给自己带来较大的利益。占小便宜的不会有朋友,这是我小的时候我母亲就告诉给我的道理,经商也是这样。”李嘉诚正是有着这样的人生态度,他的生意才越做越大。

小王和大张是好朋友,他们一起合伙开了一家餐馆,生意很好,两个人很快就赚回了本钱。但时间一长,在餐馆管理问题上,两个人的分歧越来越大。

多次闹得不可开交之后,小王和大张散伙了。小王继续经营餐馆,大张拿到了属于自己的那部分钱之后,跑到隔壁街开了一个餐馆,两个人的关系从合作伙伴变为了竞争对手。

一开始的时候,为了争夺客源,小王和大张使出各种招数,今天他降价,明天他买一送一,不断降低利润,就为了能够吸引到更多的客人,但客人不但没有增加,反而越来越少。终于有一天,小王和大张坐到了一起,两个人开诚布公地谈了一次,决定不再为了击垮对方而进行恶性竞争,两家餐馆要共同生存,一起发展。

达成这个协议后,小王开始改良菜品,大张在环境上做起了文章,两家餐馆都开出了自己的特色,客人自然也就多了起来。而且两家餐馆还经常联合起来做活动,使得客源更加多了起来。

做生意不要总想着挤垮对方,要想着相互比拼,吸取彼此的经验和教训,共同发展。就像李嘉诚说的那样:“绝不同意为了成功而不择手段,刻薄成家,理无久享。当业中同行需要你施以援手,而你又有能力时,鼎力相助才是智者所为。落井下石,踩沉对方,的确可以少一个竞争对手,但切不可忘记,就算你真扼杀了对方,总会有新的竞争对手崛起。一个人是不可能永远独霸一个行业的。而救人于危难之中,不但可以赢得人缘和声誉,你的形象也会成为另外一笔宝贵的财富,让你受用无穷。”

当所有人都冲进去时赶紧出来

任何一种行业,如有一窝蜂的趋势,过度发展,就会造成摧残。

—李嘉诚

靠着做塑胶花生意,李嘉诚迎来了事业的第一个高峰期。如果李嘉诚一直靠着塑胶花生意来发展,他可能也不会取得今天这样巨大的成就,那今时今日可能我们就看不到“李超人”了。李嘉诚靠着塑胶花在商海中站稳了脚跟,并且赢得了“塑胶花大王”的美誉,但是他非常明白塑胶花的生意并非长久之计,想要长久地发展,要另辟蹊径。

塑胶花只是特定时代社会快节奏的一种产物而已,只能风行一时,人们最终还是会回归自然,喜欢真的鲜花,塑胶花无法替代真花的美艳和鲜活,而且李嘉诚那时也已经知道在国外一些地方,塑胶花已经不再那么受欢迎,人们开始种植鲜花,在家中也摆放鲜花,不再是塑胶花了。

塑胶花的市场已经渐渐向南美等中等发达国家拓展了,但是那些国家是利用当地的廉价劳动力生产塑胶花,这一点在香港是无法办到的。香港的人工工资在逐年上涨,塑胶花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这样的产业发展一定不会太长远。而且在香港也已经出现了几次塑胶花积压的现象了,主要原因就是塑胶花生产得太多了,而国际市场出现了萎缩,没有那么多需求了。

虽然暂时还没有危及长江实业的发展,但李嘉诚却高度重视这个问题,他意识到整个塑胶花行业会走下坡路,就算眼下长江实业拥有很多大客户,还能挣到钱,而且还不断有人投入这个行业,但这个行业毕竟是“夕阳行业”了。作为这个行业的龙头老大,李嘉诚认为必须要考虑新的出路。日本的著名商人松下幸之助说过:“高明的枪手,他的收枪动作往往比出枪还快。”李嘉诚正是这样的“枪手”,他对于塑胶花行业并没有刻意地收手,而是选择逐渐淡出,一边做着塑胶花的生意,一边寻找着新的发展机会。

在大多数人为塑胶花生意如何发展而发愁时,李嘉诚已经在新的领域大展拳脚了。李嘉诚非常有智慧,他的经商战略就是要拿得起放得下。很多商人之所以会被困在生意中,是因为他们总是想要抓住手中的利益不放。李嘉诚不会这样贪心,他收放自如。在经营战略上,他非常明白“人弃我取,低进高出”的道理。他在演讲中也提到了管理者在管理中应当有“人弃我取”的意识,这是商场上的常识。战国时期,范蠡辅佐了越王勾践成功复国,他功成名就之后,没有贪恋高官权位,而是毅然辞官离去,泛舟五湖,过起了闲云野鹤的生活,通过经商成为著名的商人。

范蠡的经商经验被李嘉诚运用得炉火纯青,李嘉诚明白应该如何把握市场,什么时候该进,什么时候该出。所以,李嘉诚常常在人们都冲进去的时候,选择了出来;而当人们都选择出来时,他又选择进去。如此反其道而行之,并非是李嘉诚在故弄玄虚,而是他看清了市场的规律,懂得该如何把握。

正如李嘉诚自己说的那样:“放弃机遇的人并不知道自己放弃的是机遇,而求索机遇的人恰恰知道机遇或许就要降临。好景时,我们绝不过分乐观;不好景时,我们也不过度悲观。这一直是我们集团投资的原则。在衰退期间,我们总会大量投资。我们主要的衡量标准是,从长远角度看该项资产是否有赢利潜力,而不是该项资产当时是否便宜,或者是否有人对它感兴趣。”

其实,很多投资大师都有逆向投资的经典案例,例如1982年彼得·林奇收购了处于困境中的克莱斯勒公司,他认为这样一家濒临破产的企业,在行业逐渐回暖的时候,会成为弹性最大的公司。果然如他所料,仅仅5年时间,到1987年,克莱斯勒公司的产值评估上涨了50倍,而同期的福特汽车只上涨了17倍,通用汽车仅仅才上涨了3倍。

2008年,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高盛集团向投资界发出优先股融资计划,股神巴菲特率先购买了高盛的优先股,并同时得到相应的一批优先股权证。在随后的几年里,巴菲特每年仅股息收入就高达5亿美元。随后,巴菲特又用他的4350万股高盛(GS)的认购权证换取了1000万股高盛的股票,这相当于他不花一分钱就成了高盛的大股东。

一个聪明好学的年轻人想要成为大学问家,但他苦学多年后在学术界依旧默默无闻,他感到很苦恼。听别人说,山上住着一个非常有智慧的禅师,他便上山去找禅师请教。

当年轻人对禅师道出自己的困惑后,禅师并没有马上给他解答,而是邀请他一起上山顶欣赏风景。沿途的风光很美,尤其是山路上各种晶莹剔透的小石子非常漂亮,这个年轻人想捡一些回去收藏。

他一路走一路捡,越捡越多,口袋里塞满了,可是看到前面还有很多漂亮的石头,他又不舍得把口袋的石子扔掉。这时,禅师递给他一个大袋子让他装石子,很快,这个年轻人便捡满了袋子。

上山路陡峭,背着沉沉的袋子,年轻人累得气喘吁吁。他问禅师还有多久才到山顶,禅师说这才走了一半的路。年轻人嚷嚷着说走不动了,怕是没力气上山顶看风景了。禅师开解他说,负担太重,自然走得累;卸下负担,才能轻松登上山顶。在一番犹豫之后,年轻人扔掉了那一袋子石头,果然觉得轻松了许多,不一会儿就登上了山顶。

看到山上的好风景时,年轻人明白了做学问不能什么都研究,什么都想研究透彻,要有侧重点。回去之后,他选择了自己最擅长最喜欢的一门学科专心研究,没过几年,他便成为那个领域的大专家。

人生重在选择,不能什么都想要,有舍才能有得,果断地舍弃不代表放弃,而是代表另一种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