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人格塑造与犯罪预防
49310500000037

第37章 犯罪预防的基本理论(3)

(7)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由于人们天赋能力的不同,后天机会和努力程度的差异必然使人们在劳动所得上表现一定的甚至是巨大的差异。国家应通过税收、储蓄等制度减少收入差距、缩小贫富悬殊,这样才能减少低收入群体的相对剥夺感,减少富有阶层和低收入阶层的矛盾和冲突,从而减少犯罪。

当前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的重点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要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要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要切实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要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打破经营垄断,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8)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任何社会之中都会存在天生的缺陷者或因后天的天灾人祸而陷入生存危机和痛苦困难的无力自救者,他们作为社会成员应该得到国家或其他社会成员的救济和帮助,这是人道社会的精神底线。这对于提升社会的道德风尚和保卫社会的安全都有积极意义,对弱势群体的长期忽视必然使社会陷于危机和动荡。因此,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人道和安全的共同要求,而这种社会保障体系不只是为少数人(如城市居民)而设立,它应当是惠及城乡全体居民的。具体而言社会保障体系由医疗、优抚、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等构成。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全的重要保证。当前社会保障的重点是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要以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促进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要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要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要完善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要提高统筹层次,制定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办法;要采取多种方式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加强基金管理,实现保值增值;要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做好优抚安置工作;要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发展残疾人事业;要加强老龄工作;要强化防灾减灾工作;要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9)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完善信访制度,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坚持安全发展,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健全国家安全体制,高度警惕和坚决防范各种分裂、渗透、颠覆活动,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和谐社会要靠全社会共同建设。我们要紧紧依靠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10)建构普遍道德。

普遍道德是一种有效的社会整合力量,精神信仰即从中产生。信仰使人精神有所寄托,有信仰者不易陷入绝望颓废,也不会只把注意力投注到物质追求中。信仰具有无限性,它不会像物质一样被分割或耗尽。但信仰不会因强制而产生,它来自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民族精神、传统文化和英雄人物的传奇事迹之中。信仰危机是时代的危机,道德的削弱使社会失范,这是产生越轨行为和导致犯罪增长的基本原因之一。而道德谴责势力的形成是以普遍道德的存在为前提的。

综上可见,社会预防的具体方法涉及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但各个方法之间又是密切联系的,各个具体方法的有机结合构成了社会预防的宏观政策和制度。

二、情景预防的具体方法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欧美等世界发达国家的犯罪率持续增长,类似于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刑法犯罪学通常寄望于通过刑罚和社会政策来控制犯罪人和犯罪行为。而人性的复杂多变、价值观念的冲突多元使道德说教有时苍白无力;法律威慑难以挽回已然之罪所造成的损失,也难以完全阻止那些非理性的和胆大妄为者的铤而走险,全球范围的轻刑主义(这也正是刑罚局限性的一种反映)的潮流不断限制和削弱刑罚的威慑力;受资源(人力、资本、技术)有限性和效益递减规律的支配,政府不可能无限制地追加执法机构的力量,而不少国家将武器使用权让渡给国家,因而当普通公民面对有预谋的甚至持有凶器和武器的犯罪人时往往束手无策,这的确是一对矛盾。在社会预防、司法预防和个体防卫的具体方法日显局限性的背景下——旨在提高犯罪成本、降低犯罪收益、减少犯罪机会的情景预防措施应运而生。

1.情景预防发展的实践背景

20世纪中叶以前盛行的犯罪预防宏观策略主要有社会预防、司法预防和个体防卫技术。社会预防旨在通过各种具体社会制度建设改善社会环境,健全社会制度,减少犯罪的社会致因,其具体方法有:发展民主政治、增进人类平等、制衡公共权力、发展经济、发展教育、建立完善就业政策和收入分配制度、健全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管理和建构普遍道德等。

司法预防以立法、司法和刑罚的执行起到特殊预防和一般预防的作用;个体防卫是向公众传授安全防范知识和技能以提高个体的犯罪防卫能力。

司法预防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传统的正式犯罪预防方法,司法预防为遏制犯罪发挥了重要作用。但20世纪七八十年代高涨的重新犯罪率动摇了人们对司法预防的信心,如美国、日本1989年的调查显示,三年内重犯率分别高达46.8%、57.2%。在此期间英美等国推行了大量的预防犯罪的社会实践活动,如美国的芝加哥区域计划(Chicagoarea project)对改善芝加哥地区的治安状况发挥了重要作用。社会预防是治理犯罪的根本方案,但耗资巨大、牵涉机构多,难以在短期内见效。

社会预防、司法预防的局限和犯罪率的急剧增长,使得英美等国的预防犯罪实践在20世纪70年代末陷入了一种悲观情绪之中,似乎人们面对犯罪的巨大威胁已经束手无策。此时,人们开始反思传统的预防犯罪方案。司法预防和社会预防以“犯罪人”为中心,而犯罪的构成要素还有“犯罪行为”和“被害人”。情景预防正是基于对犯罪行为和被害人的分析,减少来自于环境和被害人的有利于犯罪的因素来预防犯罪的发生。情景预防的思路是增大犯罪困难,增加犯罪风险,减少犯罪收益。

2.情景预防发展的理论根据

情景预防发展除犯罪预防的社会实践方面的原因外,还得益于犯罪学研究的不断深入。

(1)新古典学派为情景预防提供了理论基础

18世纪古典犯罪学派曾从犯罪行为入手考察犯罪原因,认为犯罪是理性人的自由意志的产物。后来,实证犯罪学派认为他们并没有探寻到犯罪的真正的深层原因,把研究的重点由犯罪行为转向了犯罪人。

犯罪人研究和矫治风靡一时。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犯罪的不断增长,人们逐渐认识到许多犯罪都是普通人实施的,他们在其生命的绝大部分时间内都是遵纪守法的,犯罪人并非异于常人的特殊人。因此,犯罪原因的研究需要再从犯罪人返回到犯罪行为。新古典学派便产生了。其核心观点是:犯罪是行为人在权衡犯罪的风险与回报、成本与收益的基础上作出的理性选择。因此可以通过增加犯罪风险和成本,减少犯罪回报和收益来控制犯罪。

(2)被害人研究为犯罪预防提供了新视野

被害人研究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其理论研究的深化,1966年美国进行了首次被害人调查,联邦犯罪被害调查(NCVS)是从1972年推选的一项每年两次的家庭犯罪被害调查。调查每次抽取43000个家庭80000名12岁(含12岁)以上的成员进行访问。通过被害人调查,人们开始逐渐意识到各种案件的被害人都有一定的分布规律,被害人之所以被害,是由于相当多的被害人自身具有一定的被害性。人们不再把犯罪看成是由犯罪人所实施的单向的加害行为,而把它看成在一定的社会自然环境中犯罪人、被害人相互作用的过程。那么,从被害人的角度消除被害因素,减少被害的机会和条件——被害情景,亦不失为预防犯罪的一个重要方面。

(3)环境犯罪学的发展为情景犯罪预防提供了具体的路径环境犯罪学认为只有同时具备下列四个条件,犯罪才能得以发生:

法律、犯罪人、目标、场所。没有法律,就无所谓犯罪;没有犯罪人,就没有人去实施违犯法律的行为也无所谓犯罪;没有犯罪目标,犯罪便失去指向;没有一个特定的时空场所,犯罪亦不能发生。所以,法律、犯罪人、目标和场所可被视为犯罪的四维特征。环境犯罪学认为目标和场所与犯罪人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在此针对犯罪目标和犯罪场所而展开的犯罪预防活动——情景预防的重要性得到了明显而充分的肯定,并且指明情景预防的具体路径。

(4)犯罪原因的新认识加速了犯罪预防重点向情景预防的转移犯罪学领域对后现代化社会犯罪的大幅度增长的原因有一个比较认同的观点,那就是犯罪机会的增多。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们的日常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为犯罪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其一,盗窃汽车犯罪的增长,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汽车不断增多,到处可见价值昂贵、防护状态差的汽车。其二,就入室盗窃而言,人们在家庭以外度过的时间明显增多,许多家庭是双职工家庭,举家外出旅游也构成多数居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许多住房常常处于无人状态,亦无人看守,与此同时家庭中贵重物品不断增多,这就给有意犯罪者提供了更多的作案目标。其三,商业的发展,市场交易的增加,既增加了犯罪的目标和机会,也为犯罪分子销赃提供了便利条件。目标的唾手可得和保护措施的缺乏是潜在的犯罪人形成犯罪动机的主要原因。有研究表明很多罪犯都是见利忘义临时起意的。在特定情景中,人们极易受到诱惑而实施违法犯罪行为。这一观点加速了犯罪预防重点的转向:

既然后工业化社会的犯罪激增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犯罪机会的增多,那么遏制犯罪增长的主要措施也应该是通过情景预防减少犯罪机会。

3.情景预防的方法

(1)增大犯罪困难

增大犯罪困难的目的在于增大犯罪人接近和获取目标的难度,延长其作案的时间,增大发现的概率。其主要方法有目标加固、设定密码、目标混淆和目标隐藏等。

目标加固。给房间加装防盗门窗、防盗锁具,把汽车停放在车库内、给汽车增加防盗锁等是最常见的目标加固方法。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在所要保护的目标物之外设置一层屏障或者将目标物置于坚固的屏障之内,造成犯罪人和可能的犯罪目标之间的空间隔离或增大其挪动和转移的困难。这是一种简捷、方便、经济的预防犯罪方法,但它有时也会削弱所保护之物的功能和外观的美。例如,防盗窗影响了户主了望的视野和居室的美观,也杜绝了从窗户逃生的可能。

设定密码。设定密码是“信息时代”的目标加固,主要用于数据信息的保护。密码可以阻碍非法入侵和秘密窃取。银行在保护客户账户安全时常设置多位数字密码,并设定了两人或三人同时输入各自密码启动系统的程序。软件开发商为了保护软件的知识产权,有时设置了长达百位以上的密码。

目标混淆。把真实目标和仿造目标混放在一起,增加犯罪人识别目标的难度,这种方法在贵重文物的运送中最为常见。在战争期间,为防止重要人物受到攻击,有时会用替身或其他人故意使用重要人物的标识,以迷惑敌方。

目标隐藏。将最可能受到犯罪侵害的目标藏匿,如将珍宝藏于地下、将金库建在不易被人发现之处。而外出时藏好贵重物品不轻易示人是有效的自我保护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