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消化内科医师需具备至少1年普通外科和医学影像科的临床诊疗工作经历;普通外科医师需具备至少1年消化内科和医学影像科的临床诊疗工作经历;肿瘤科医师需具备至少1年消化内科(或者普通外科)和医学影像科的临床诊疗工作经历;医学影像科(包括放射诊疗、超声专业)医师需具备至少2年消化内科和普通外科的临床诊疗工作经历。
(4)经过卫生部认定的培训基地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
技术管理基本要求
(1)认真遵守有关诊疗指南和技术操作规范,根据患者病情、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案等因素综合判断,因病施治,合理治疗,科学、严格掌握肝脏、胰腺、肾脏疾病血管内介入诊疗技术的适应证。
(2)必须使用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肝脏、胰腺、肾脏疾病血管内介入诊疗器材,不得通过器材谋取不正当利益。
(3)建立肝脏、胰腺、肾脏疾病血管内介入诊疗器材来源的登记制度,并建立档案,保证器材来源可追溯。应将用于手术患者的血管内介入器材合格的条形码(或者其他证明文件)置于住院病历的手术记录中,不得违规重复使用一次性血管内介入器材。
(4)实施肝脏、胰腺、肾脏疾病血管内介入诊疗前,必须经2名以上相关专业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决定,有明确的适应证,无禁忌证。
(5)术者应当由本院具有肝脏、胰腺、肾脏疾病血管内介入诊疗技术资质的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担任。术后应当制定合理的监测和治疗方案。
(6)实施肝脏、胰腺、肾脏疾病血管内介入诊疗前,应当由手术者或者第一助手用能理解的方式向患者或其法定监护人、代理人充分告知手术目的、手术风险、术后注意事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等,并签署介入诊疗知情同意书。
(7)建立健全的肝脏、胰腺、肾脏疾病血管内介入诊疗手术后随访制度,并按规定进行随访、记录。
(8)医师取得肝脏、胰腺、肾脏疾病血管内介入诊疗资质后,每年独立完成的肝脏、胰腺、肾脏疾病血管内介入诊疗病例不应少于30例,其中治疗性病例不应少于10例。
第二十四节 介入治疗手术室管理
1.安全管理
(1)防止接错患者:
接患者时做到十查,即查病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诊断、手术名称、是否备皮、术前用药执行情况、碘过敏试验结果及随带药品。
(2)防止用错药:
①严格执行“三查”、“七对”。
②特殊药品用药前请术者核对药物名称及剂量。
③注意保留用药基本信息备查。
(3)避免因物品准备不妥而延误介入手术时间:
术前1日根据申请单所申请手术内容准备物品,其中应准备常用导管和因血管变异所需要的特殊导管。
(4)防止导管、导丝或钳头等物遗留于血管或体内:
①在使用导管、导丝、鞘管前,应仔细检查,如有折裂现象即弃之,避免损伤血管或断裂在血管内。
②金属器械尤其是心肌活检钳、髓核钳、取异物钳打包消毒前,应仔细检查其前端细小轴承部分有无松动或脱落迹象。
(5)防止管理不善而造成医疗缺陷:
①各种急救药品(含毒、麻、限剧药)应有明显标志,用后及时补充,定点放置,专人负责保管。
②介入手术过程中因特殊情况必须离岗时,应对本岗中的一切治疗及有关工作进行全面交待。
③各项精密、贵重仪器在交接过程中,必须填卡登记并签名。
④送患者回病房时,应向值班人员详细交待注意事项。
⑤术中取出的血气分析标本即作检查。
(6)防止意外和并发症:
①在接送过程中防止撞伤、摔伤患者。
②神经外科血管内介入治疗时,注意手脚束缚带勿过紧。
③造影前,协助检查高压注射器设定程序,以避免压力过大损伤血管。
(7)防止火灾和爆炸:
①杜绝室内一切火源,严禁使用明火。
②氧气筒开关禁止涂油,远离暖气片和火源。氧气筒搬运应使用氧气筒推车,避免紧急搬运过程中倒地而发生意外。
③下班(离室)前,关闭所有电源。
2.防止发生院内感染(略)
3.介入放射学的防护
(1)介入操作者的防护措施:
①提高操作熟练程度,缩短操作时间。
②采用合乎要求的X线机和防护设施。
③设法增大操作者与辐射源之间的距离。
(2)介入放射学防护用品设计的基本要求:
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和防护设施后,操作者各个部位接受的辐射剂量明显降低,远期防护效果较好。介入放射学的个人防护用品要能满足介入操作工作的性质,灵巧、方便、耐用、对人体无害。
防护设施要针对上、下球管两类X线机的不同进行设计,使介入操作者受到的辐射尽可能低而又不影响正常操作。其设计有以下几个基本要求:
①方便、适用性。防护的目的是在不影响手术操作的前提下保护手术者免受辐射危害。因此,所设计的防护装置和个人防护用品要做到使用灵活方便,不影响手术操作。
②安全、封闭性。在医生手术区与患者照射区之间用适当的屏障隔开,隔离得越完善,即封闭放射源的性能越好,防护效果越佳。
③广泛通用性。介入手术类型多样,各单位使用的X线机型号、结构不同,又有床上球管与床下球管之分。因此,我们在设计防护装置时,考虑到能与单C形臂、双C形臂以及普通X线机相匹配,才具有较广泛的应用价值。
④易消毒处理。介入设备经常会受患者血液污染,需要定期62消毒处理,所以防护用品和设施要有一定耐酸、耐氧化剂的要求,减少污染和疾病的传播。
⑤美观耐久性。介入防护装置是万元以上的固定设备,因此在选材及其结构设计上要充分考虑是否经久耐用,如机械部分不易出故障、久用不变形、表面不锈蚀等。例如,铅吊帘采用优质铅橡胶板和高强度防水面料等,而且要求做工精致,整体美观,能与高级X线机匹配协调。
⑥最优的性能价格比值。对射线防护并非一味追求屏蔽效率越高越好,而是要综合考虑防护效果、适用性能与经济性三者之最佳结合,即最优化设计方案。为此,要求设计上要根据实际测量和科学计算,对不同防护部件分别采用0.6、0.7、1.0和1.4mm铅当量的防护厚度,既让屏蔽效率均达到90%以上,又尽可能减轻重量,降低造价,符合最优化的设计原则。
4.介入操作的个人防护用品和设施
(1)个人常用防护用品:
铅围裙、铅围脖、铅帽、铅眼镜和铅手套等是介入操作者常用的个人防护用品。防护手套是一种铅橡胶手套,防护厚度约为0.05mm铅当量,操作者戴上后,在其外可再戴消毒乳胶手套。
但是目前含铅服装重量大、硬度高,个别品种在设计上有不尽合理之处,影响了操作的灵活性,个别介入操作人员不愿使用,使操作者接受的辐射剂量增大。
据报道,利用纳米技术将更小颗粒的抗辐射物质掺入到纤维中制成的抗辐射服已经问世,有待今后介入人员的使用和考核。
(2)常用的防护设施:
常用的防护设施主要有床侧立地防护屏、悬带铅胶帘、悬吊铅63玻璃、床下吊帘、床上盖板、活动防护盾和多功能铅屏等。
5.介入放射学中的规范化管理
(1)介入放射学科室的组成:
介入放射科室应由放射科室人员和临床专业人员组成,以放射科人员为主。介入放射学科室的人员应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群体,他们的专业属介入放射学,不应将他们归类于普通放射科室或其他学科。
(2)介入放射学工作者的基本要求:
介入放射学要求放射科医师必须从以前的单纯放射诊断技术操作转向对患者诊治相结合的技术操作。放射科医师要从传统的观念中解放出来,努力学习,充实和提高自己的临床医疗技能,熟练掌握介入放射学的基本原理、操作技能和防护知识;建立严格的无菌观念,熟悉常用的药物,懂得手术意外情况及其并发症的处理。介入放射学工作者上岗前必须经过放射防护的培训和体格检查,建立健康档案和剂量档案,取得《放射性工作人员证》才可从事该项工作。
介入放射学操作者必须严格按照国家辐射防护标准的基本要求,使用防护服等防护用品,配置必要的操作防护设备。介入放射学的硬件条件和人员素质决定了患者接受辐射剂量的大小,因此,介入放射科医师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技术水平,使患者在达到诊治目的的前提下接受的辐射剂量尽可能降低。
(3)介入放射操作室的布局和基本条件:
介入放射学除了特殊的穿刺针、导丝、导管、扩张器、导管鞘、栓塞材料、高压注射器等常用设备外,X线机是介入操作最重要的大型设备之一。从目前介入放射学的发展来看,配有电视透视装64置的X线机是开展介入操作的最低要求。C型臂架、双相摄影和配有数字摄影等装置的X线机,更方便于操作,缩短诊疗时间,可以减少医患两者接受的X射线剂量,是较为理想的介入透视设备。没有电视监视系统的X线机,从防护的安全性上考虑应限制使用。
介入放射操作室的布局不同于一般的外科手术室,也有别于医院放射科室。介入操作室应有严格的无菌消毒制度,配备设备器材要考虑其消毒方便与否,能否保证无菌性操作,预防患者感染并发症。介入放射操作室除了有安放导管造影床、电视监视器及高压注射器等附属设备的空间外,还应有放置手术的器械台、无菌物品柜、心电监护设备的位置和3~5个介入操作者的活动空间。
介入科室应配备有专用暗室、更衣室、专用通风口、专用卫生间、辅料器械准备室和观察室。
介入操作室的机房面积、周围环境、墙壁厚度等要符合国家医用诊断X线机防护设施的要求。
(4)介入放射学科室诊疗质量保证的主要内容:
介入放射学是在计算机应用和生物工程材料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技术。一些无法手术的疾病如动脉瘤等,介入治疗是最有效的疗法。介入治疗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利益,但介入放射也是目前除肿瘤放射治疗以外患者接受辐射剂量最大的治疗方法。对于介入操作者,患者床边剂量是关键性因素。已有介入操作者受到放射损伤的报道。为了保证介入放射学中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介入放射学的质量保证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科室的定位及要求:
介入放射学是硬件技术条件高,对医务人员理论和实践水平65要求严格的特殊科室。介入放射学科室的设立应由卫生行政部门审核批准,级别较低的医院不宜设立介入科室。不能把按脏器分类的临床学科临时拼凑起来与放射科医师搭配开展该项工作。对介入科室的设备要提出具体的要求,条件太差、技术不过硬、操作时间长等都会使医患两者的辐射危害增大。要配备带电视的大型X线机或DSA、CT、MR和B超等,高压注射器、导管、支架等必须符合要求。“土法”上马的医院难保介入诊疗的质量,必须下马。
条件较好的医院可以独立成立介入科室,一般不应隶属于放射科,它属于临床学科。
②介入操作规范化和病房建设正规化:
介入放射学是具有一定创伤的诊疗技术,这种创伤包括辐射对人体的危害。需要进行介入治疗的患者要做正当化和最优化分析。介入操作者诊疗过程必须规范化,医务人员要实行资格制度,达不到技术水准者不得从事这项工作。医院应建立《介入诊疗操作规范》,经常进行考核并作为医疗纠纷评判的依据。
介入病房必须按正规病房进行建设。它的医疗、护理、行政管理直至经济核算都应独立,不应将介入病房设在急诊科、康复病房或与别的临床科合办等。
③介入放射学法规化管理:
介入放射学法规化管理应包含诊疗和安全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中组织建制、仪器设备要求、科室规章制度、管理办法、人员职责及定位由医院独立完成。建筑设计的要求、安全防护考核与评价和影像学设备的质量控制则主要由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放射卫生管理机构来协助完成。
④介入操作者业务培训和安全培训:
介入放射学工作者应属于放射性职业人员,应进行岗前放射防护的培训,取得放射性工作证的人员方可进行放射性操作。操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培训与减轻患者的受辐射剂量有一定的关系,所以必须进行业务培训。培训必须有教学计划、有教材,以专题讲座形式、短期办班或专科进修的形式进行。
对于介入操作人员,影像学知识是基本功。娴熟的介入操作技术是必备的条件,丰富的临床知识是介入技术顺利开展的保证。
介入放射学已逐步向临床学科过渡,因此,各层次的医院应尽快培养学科带头人,对介入诊治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
⑤介入放射学科室的安全防护:
介入放射学科室必须有专门负责放射安全的安全员,负责全科人员的剂量监督管理工作。介入操作者要尽可能缩短曝光时间、优化曝光条件,减少医患两者的辐射剂量,在不影响诊疗的情况下可考虑给患者采用半屏蔽防护。建立介入放射学患者的指导守则,每次介入诊疗应记录患者荧光累积时间,并写入病历,操作前应告知患者此项检查可能带来的危害,诊疗后应询问患者受照射区域的情况。对于常规操作,科室应有参考剂量;复杂类型的操作,患者有安全剂量监测。
第二十五节 麻醉访视制度
(1)负责麻醉者,在手术前一天到科室熟悉手术病员的病历、各项检查结果,详细检查病员,了解思想情况,确定麻醉方式,并记录在案。重大手术,还应与术者一起参加术前讨论,共同制定麻醉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