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媒介素养引论
49298200000009

第9章 媒介合影:七个成员的讲述(8)

手机搜索雷同于互联网上的搜索引擎。2004年,百度推出手机搜索,同时带有贴吧功能。Yahoo 也同期推出手机搜索。2005年1月,CGOO 无线搜索上线,提供各类商城搜索服务;此后新浪爱问推出有图片、铃声、本地搜索功能的手机搜索引擎;UUCUN 则提供网页、图片、铃声、游戏、小说、影音、地图搜索。搜索大鳄Google 也在国内推出带有本地搜索功能的手机搜索。

(三)手机是具有潜质的个性化媒体

手机生产商诺基亚用数据做了一个广告:“你每眨一次眼,世界就售出4部诺基亚手机。”手机在全球广泛的使用,使得手机成为一种能够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日常化媒介。手机媒体不同于其他媒体的地方就在于它是针对每一个个体进行的传播,因此,它既是最贴身的传播媒介,又是能够满足个人需求的极具个性化的媒介。

这种个性化媒体首先通过它的短信功能得到实现。手机之所以能够发展为今天被大家认可的媒介,很大程度上或许应该归功于手机短信的流行。到2005年年底,我国发送短信总量为3046.5亿条,平均每天有9亿条短信在中国用户的拇指间传送。更有趣的是,美国手机用户一年的短信发送总量还不到中国人一个星期的发送量。有研究者认为,中国人在心理气质上趋于内向、隐蔽,不习惯直白地表露内心的真实情感,在语言的使用上注重措辞的分寸和含蓄。在日常交际中,说话喜欢绕弯子,通常留有余地去让对方体会。这种民族心理和文化特征使得中国人很容易接受短信的表达形式。结合中国人对短信的接纳程度来看,恰恰体现的也是手机媒体具有人际交往功能的特点。

手机媒体的个性化体现在其集声音、文字、图像于一体的多媒体形式上。

短信文字的传递满足了人们对报纸信息的需求和人际交往的实现,通过彩信和游戏等功能可以实现人们观看电视、上网等多种需求。

个性化的手机在外形和功能上也能体现出手机媒体与众不同的特质。随着手机制作越来越精巧,人们携带异常方便。人们对手机的外形要求也越来越个人化,甚至将手机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不仅手机款式要追求时尚个性化,而且其中的彩铃、开机界面、编辑格式等等也表现出独特的自我意识。

综合以上特点,我们可以认为,手机是极具潜质的个性化媒体。

(四)手机发展“轶事”

“砖头”Motorola DynaTAC 8000X ——世界第一款手机。设计了世界上第一款手机的设计师马丁·库泊,现年74岁,早已退休,但每当回想起当年的事来他仍会十分激动。世界首款手机堪称“砖头”。它重2磅,电池组只能支持半小时的通话时长,售价3995美元。当年摩托罗拉为了设计这款手机,足足准备了十年的时间。1972年,摩托罗拉研发中心决定开发一种便携式的手提电话,为了抢占市场,当时库泊和他的设计小组只有六个星期的时间。六个星期之后,他们完成了第一个手机模型的制造。但是,直至十年过后,DynaTAC才于1983年正式问世。其间摩托罗拉为这个世界第一款手机累计投资了1亿美元。而如此漫长的等待主要是因为如信号站和基础构件等方面的准备工作颇费周折。

拇指上的“生活”——手机带来的娱乐化和多媒体化生活。全世界的手机普及率大大高于电脑,至2005年底,全球的手机用户已经超过了20亿。一项预测表明,2010年全球手机用户将突破30亿。毫无疑问,手机是在整个媒介家族中对人们渗透力最强、使用范围最广的媒介。不仅如此,手机媒体是最有“温度”的媒介,它和人们朝夕相伴,创造了“拇指”上的新的生活。这种新生活一个集中的表现就是手机带来了娱乐化和多媒体化的享受。以日本为例,在日本,手机娱乐化和多媒体化是其发展的一大趋势。2004年,KDDI 公司推出第3代移动电话的最新服务,能够利用移动电话终端接收整首歌曲,部分机种还可以原样浏览面向个人电脑的网页。在手机内容应用方面,到2004年,手机铃声和整曲手机铃声等音乐内容的市场规模达到1099亿日元。从2003年开始,在日本有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手机看书。日本最有影响的出版社之一新潮出版社自从2001年推出手机阅读文学以来,已经有3万多用户订阅他们提供的手机读物。移动文学的主要对象是妇女和青少年。而通过手机技术将漫画搬到手机上也是日本手机发展的一个特色。2004年日本漫画迷的漫画消费达到1000亿日元。手机漫画通过特殊的格式,以适应手机微小的屏幕。观看漫画时,用户可以看到弹出的画面和画面震动。在手机技术的不断推动下,手机正在不断创造名副其实的“新”的生活。

(五)手机的影响力

在2006年由路透社发起的广告及媒体峰会上,包括世界五大广告行销集团之一的法国哈瓦斯公司和贝恩咨询公司在内的诸多传媒业大亨一致认为,手机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后的全球第五大媒体已是大势所趋。手机作为一种新的传媒形态,它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格局。传统的三大媒介所针对的基本都是一点对多点的传播,而网络和手机的出现打破了这个局面。以手机来看,它更加体现出明确的一对一的传播形式。手机信息的接受者对信息的接收和反馈都可以采用自己的方式和需求来进行。如果按照尼葛洛庞蒂的观点,他把网络区分为环状网络和星状网络。

电视就是典型的环状网络,电视节目的收看是很多人同时进行的;电话是典型的星状网络,有一个固定的发送点,按照不同的路线实现对每一条线路的信息发送。在这样的传播系统之下,受众和传者的地位是等同的,而且两者之间有着互动的关系。这点,是传统媒介所无法比拟的。

手机对传播格局和受众的影响,带来的是一种分众化的传播。信息的传播必须要考虑受众的个性和需求,针对他们的特点进行传播。手机的这种传播形式还带有强烈的个性化特征。每个受众的情况有所不同,因此,手机媒体不仅在媒体的外观还是所承载的内容上都可以尽量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比如,有的手机可能偏重于娱乐的需要而注重游戏的开发,有的手机则强调其强大的商务信息处理的功能,而有的手机则以时尚精致为卖点。在信息内容上,用户对手机新闻的定制也是可以随时调整的。针对本地的受众,可以发布和他们息息相关的信息,如该城市的天气预报、公交车路线的变化、商品信息等;而针对全国的受众,可以发布重大的新闻事件;针对在校学生,可以发布和学习、就业等有关的内容;针对年轻白领,可以发布消费、娱乐和购物等信息。

手机媒体的方便实用也是其巨大的优势。方便实用首先体现在使用的简易上,手机的操作简单易行,使用者几乎可以无师自通。除了最基本的通话功能,短信、手机上网、手机摄像、彩铃、游戏等功能操作都很简便。技术门槛的降低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人们使用媒介的兴趣。其次,方便实用体现在手机几乎成了现代人的贴身用品。有的人可以24小时不关机,手机随时处于开机状态。只要手机在手,不管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场合环境,只要手机能够接受到信号,手机都能被随时随地使用。在这点上,或许是任何传统媒介甚至网络媒介所比不上的。

在几大传播媒介中,手机媒体的消费特质体现得最为突出,因为手机依托于互联网技术,手机具有非常简单方便的管理操作系统。运营商可以利用它来实现通信业务的营运,手机用户也可以利用这套系统实现电子商务及其他消费活动。通过手机定制新闻信息是目前手机媒体消费的比较典型的方式,人们可以通过手机定制需要的经济信息、体育新闻、天气预报或其他服务信息等。

手机媒体不仅在受众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开始逐渐将其影响力渗透进传播领域和新闻业务中。比如,人民网、新华网在最近两年的两会报道中,逐步形成了短信彩信、无线互联网、手机语音以及手机视频等技术手段全面运用的多层次传播格局。尤其是在2006年“两会”期间,“掌上天下”手机网站推出的“掌上两会”专题成为传递两会盛况和百姓心声的全新平台。

手机的出现,给人们带来的是一个全新的信息交流环境。不难想象,在这样的传播环境中,随着未来传播渠道更加的通畅,手机的业务和影响力也会不断扩大。随着诸如手机的即时通讯、手机博客、无线上网等功能的全面运用,手机可以更为深广地实现全球的联通,地理上的障碍将进一步被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