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使用网络新技术
博客
博客是英文Weblog 的缩写,有两层含义:一是log,即日志的意思,就是以时间顺序进行记录;二是以Web(网页)的方式显示和发布日志。这些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个人日志发布到互联网中,形成了一个网络虚拟社区和新的人际交往方式。
美国是博客的发源地。1998年,“德拉吉报道”将美国总统克林顿“博”掉,博客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2001年的“9·11”,亲历现场的人通过博客发送自己的照片和亲身感受,成为传统媒介的新闻来源;2003年,一个曾经做过《纽约时报》记者的美国人开设了一个博客网站,域名为“回到伊拉克”,直接向对伊拉克战争感兴趣的网民出售独家的新闻报道。同一年,美国总统候选人迪安利用博客拉选票,并且融资上千万美元,第一次在政治竞选中成功利用博客。
2002年,博客的概念引入中国并得到快速发展。《传媒蓝皮书》曾经指出,2005年,互联网传播领域最抢眼的现象就是博客的大面积普及。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6年中国博客调查报告》的统计,中国博客规模已达到1750万个。博客出现的时间虽然很短,却对人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正是看到博客的美好前景,我国的一些着名门户网站都相继推出了自己的博客业务。2005年9月,新浪网推出博客业务,与其他博客不同的是,新浪网以名人博客为主。进入新浪博客的人似乎来头都不小,演艺明星、商界奇才、政界要人都是新浪博客招徕眼球的策略。除了名人博客,新浪也致力于给来自草根阶层的人们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为此,新浪专门在首页划出专门的位置给热点博客提供链接。
当然,中国和美国的博客相比有较大的区别,美国已经形成一个较为专业的新闻博客群,并且进行商业化的操作。相比之下,中国的博客更倾向于个人情感的抒发,专门涉及新闻时政的内容并不多。方兴东在2005年的一份统计中写到:“据美国400个最热门的博客统计,在7个大类中,政治博客是最受欢迎的,其次是生活、科技和女性博客。中国和韩国以生活博客最为活跃,博客特性更是生活方式而不是作为媒体。什么样的土壤长什么样的庄稼,在中国,专注于新闻和政治方面的博客几乎没有。”
博客在短短的时间里,就取得了惊人的发展,这自然得益于博客特有的个性和魅力。一个博客就像一个个人网页,博客中的内容也因人而异,有的博客以评论为主,有的以文学作品为主,有的则以图片见长。不管是什么内容,博客的基本特点都是以个人的感受和创作为主,着重的是个人情绪的抒发和个人特性的张扬。
博客的出现,使得信息传者和受者的地位真正发生了改变。如果说,在传统媒介中传受双方是泾渭分明的,而到了网络和博客中,传受双方的地位是互动且随时变化的,也就是说,信息的接受者也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博客的出现,实现了人们信息传递更大的自由度和更多的可能性。这种自由度不仅体现在人们传递信息渠道的便捷上,还体现在博客中的内容绝大部分是个人独特化的思考和个性的生活感悟,因此,博客成为一个既传统而又有创新的个人网页。
而今天,博客不仅能成为个人生活的记录,也是一种表达自己话语权的方式。近来,更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博客还能成为商业上赢利的手段,更能成为民众参与政治的一种方式。比如,着名演员徐静蕾的博客获得了惊人的点击率,不断给自己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而且更引发了她进一步使用网络媒介的兴趣。在个人博客成功之后,又开始创办了个人的电子杂志。而在“两会”期间,我们看到很多政府官员也开始开设博客,在博客上回答民众的问题,甚至为政府的相关政策和工作作出解释与回应,不仅树立了政府良好的形象,更为官员开设了一条了解民意的渠道。
播客
播客的英文名是Podcast,指的是一个可以从网上下载到个人音频播放器的广播。Podcast 这个词最早是由苹果的热卖播放器iPod 与“广播”的英文Broadcast 派生出来的合成词。Podcast 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传播内容可以是音频、视频甚至各类数字化文件。你只要将节目下载到自己的iPod、MP3播放器中就可以随身收听,它会将播客上的最新节目自动更新,你不必端坐电脑前就可以随时随地享受声音的自由。同时人们还可以自己制作声音节目,并将其上传到网上与网友分享。因此,有人将播客称为“网络个人广播”。
如果说,博客颠覆了文字写作的方式,那么,播客的出现颠覆的就是广播收听的方式。播客的出现使听众从原来被动的受众成为了主动的参与者。据媒体报道,《新牛津美国词典》的编辑曾评出了2005年度最热门词汇,播客一词最终击败所有竞争对手,成为该年最热门词汇。而国内网站中,有关播客服务的网站,比如播客天下、土豆网、菠萝网等,开始越来越受到网友们的热捧。
广播相比,传统广播需要专业人员和专业设备,制作的节目也是具有专业水准的,但是,播客的出现,使我们感到建立这样的一个私人电台并非难事。当我们制作节目时,只要一台电脑、一个麦克风,再加上一个想法就具备了基本的条件。你只需运用一定的声频软件,就可以将你的想法录制成音频节目,然后通过“播客”网站提供的平台上传到播客网,其他的网友就可以通过网站点击你的广播节目了。
由于播客制作的便捷和高效,普通人也能成为广播节目的独立制作人和节目主持人,而且,这些节目绝对都是个人风格极强的。不仅节目内容个性和多元化,更在于播客们集合了众人之智慧创造出更新奇和更受人们欢迎的节目形式。人人皆可做记者,将反映出更多听众的心声。
那么,如何成为一个播客?制作的步骤是这样的:
首先,准备好成为播客的必要硬件设备,这其中包括:一台上网的电脑,一个话筒,一个高耳麦,还有一个制作软件;
第二,设置好音频,然后开始录音;
第三,结束后即为一个音轨,然后切换到多音轨;
第四,添加各种片花到各条音轨上;
第五,合成音轨,保存文件;
第六,播客节目就这样制作完成了。然后你要找一个空间上传,并宣传你的节目。这样你就成为一个播客了。
4.运用DV传播
DV(Digital Video)是数码摄像机的英文简称。由于操作技术的简便和价格的低廉,DV的出现使得人们又多了记录生活和进行自我表达的一种便利途径。拍摄DV似乎变成和用笔写字一样简单,用影像“说话”不再只是少数人的特殊专利,更多的人也拥有了在社会中表达的权力。DV的意义还不仅仅限于此,它的出现更是影像传播方式的一种革新。如果说,以前影像的拍摄和制作是掌握在一些精英阶层的手里,都是电视台或者电影制片厂等专业人士才能进行影像拍摄的话,那么,今天由于有了DV的出现,影像拍摄和制作开始普及到广大受众当中,改变了人们反映生活和记录历史的传统影像方式。
和专业制作者的影像作品相比,DV的创作更多了一些自我独立性的表达。不论从DV的创作主体上看,还是从DV作品所反映的内容看,大多都是由来自民间的小人物完成的。不同的人可以在这个社会中找寻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信息和内容。
当然,DV的推广也是经历过不同的阶段的。对于中国的普通老百姓来说,购买DV最初的想法是用它来记录孩子成长、家庭聚会、出外游玩等时候的场景,这时候,DV的使用是比较随意和自发的。随着DV的发展,出现了一批专门运用DV来记录社会各个阶层,尤其是社会底层的生活和状态的专业制作者。不仅如此,还出现了一批DV新闻的制作者,他们中的一大部分人开始将DV的视角投向民间和社会,制作大量来自民间和草根的新闻。“用DV拍摄的民生新闻,是通过‘社会趣事、生活投诉、家长里短、实用讯息’的提供,营造一个可以自给自足的相对封闭的空间。在民生新闻里,人们看到了多侧面的社会,多阶层的冷暖人生,多方的奇闻趣事。老百姓在观赏身边中的这些媒体景象时,被关注被承认的心理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补偿与满足。”随着DV新闻的逐渐增多,新闻传播行业也将发生巨大的改变。一般情况下,我们的电视台新闻报道的线索主要依赖于电视台记者和编辑的发现与提供,但是,记者和编辑的工作范围和精力毕竟是有限的,不可能随时到达新闻的现场。DV的出现使得电视台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近突发事件的第一现场。比如“9·11”事件爆发的时候,第一个飞机撞楼的镜头就是业余人员无意中用DV拍到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爆炸,有些珍贵资料也是业余人员用DV机拍摄的。
DV对新闻传播业的改变还不仅仅体现在对传播者的影响上,DV的出现,让原来的受传者——普通百姓也成为了新的传播者。这种方式类似于百姓对百姓的对等传播,其特有的平民性无疑将会赢得人们的收视青睐。
那么,对个人而言,我们如何利用DV传播“自己”的新闻和声音呢?
建议一:可以关注电视台等媒体中专门开设的DV新闻栏目,努力让自己成为电视台新闻节目,尤其是民生新闻的制作者之一。目前,很多电视台都开设有DV作品的相关栏目。比如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新生代》栏目、杭州电视台的《新闻夜班车》、北京电视台《北京您早》的《分享》、云南电视台的《都市条形码》等栏目已经吸引了大批的普通人参与DV新闻的制作,甚至成为DV爱好者们的固定阵地,号称真正的“百姓制作群”。
当然,要想使自己的DV作品在媒体上的“亮相”更加漂亮,DV的制作者就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DV制作水平。虽然说来自民间的DV作品是以其真实和质朴的特质打动人们,但是,画面和音质的质量也会影响人们接受信息的效果,因此,如何学习更多的DV拍摄技巧和方法,通过各种渠道提高自己的DV拍摄和制作的水平,对于DV爱好者来说也是非常关键的。
建议二:可以为你的DV新闻和作品寻找新的传播途径,而其中最便捷的一个方式就是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2006年12月份,雅虎网站与路透社合作推出了一个栏目叫作You Witness News(你目击的新闻),可以让新闻目击者上传照片或者视频短片,由路透社负责对公众提交的新闻进行选择、编辑,并提供给其他新闻媒体。又如,在2005年7月7日英国伦敦地铁和公共汽车发生的爆炸案中,爆炸发生后很短的时间内,BBC、ITV、《卫报》( Guardian)等英国主流媒体就陆续收到了来自公民的有关爆炸的图片和录像片段。这些图片和录像片段以手机等现代通信工具拍摄,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传到这些媒体的网站邮箱中,或者通过有关的博客网页直接将这些图片、录像片段以及那些亲历现场的人的所见所闻所感发布到网上。
相关链接:韩国公民新闻网
全球第一家成功的公民新闻网恰恰出现在我们的近邻韩国,名叫“韩国公民新闻网(ohmynews .com)”。该网站创办于2000年,成立之初参加该网站新闻报道的只有数百人,但是经过短短五年时间,该网站已经拥有38000名“民记”(该网站的内容70%是由这些“民记”提供的),并发展成为一个多语种的国际性网站,其中的400个外国“民记”来自其他25个国家和地区,远远多于任何一家大众媒体的雇员数。2005年6月下旬,该网站在汉城召开了首次公民网国际研讨会,与会者包括各个国家、各种职业、各个年龄层的代表,反映出公民网参与的广泛性。最小的一位与会者是一个年仅10岁的美国小学生。
大会宣称,历史上传统传媒大多数是屈从于大财团利益或是受控于官方机构的,参与权往往局限于少数有新闻学学位的专职人员,公民网的出现就是要改变这种情况,还报道权于民。网站的创始人吴延浩甚至提出了这样的口号:
“每个公民都是记者”(every citizen is a reporter)。
对政府、企业和个人来说,现代社会中主动接触大众传媒,甚至自己生产传媒产品已经成为一个日益为人们所重视的话题。不论是团体,还是个人,只有那些善于和媒体打交道并能够有效运用媒体的组织和个人,才能在这个社会始终站在前进中的桥头,成为信息时代中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