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机检索是指研究者在计算机检索系统的终端上,通过通讯网络,以人-机对话方式,查询远距离计算机检索系统中的数据库,从而获取所需的文献信息。
(2)利用国际互联网查找资料
在网上查找教育研究信息资料,主要有四种方式:
第一,利用网络搜索引擎搜集教育信息。它是一种国际互联网上的信息查询系统,它提供两种搜索方式,即关键词搜索和主题搜索。
关键词的搜索是以选定检索主题中的关键词为出发点的计算机化文献搜索。例如,在浏览的地址栏中键入,即进入百度站点,然后可以看到页面上有一个可键入词的输入框和名为“百度一下”的按钮,输入“科学教育”,然后按“百度一下”按钮,研究者就可以找到一些相关的东西或进入实际网站。采用关键词搜索,要注意关键词的选定,如果选择不当,搜索的结果会多得难以想象。另外,当关键词多于一个时,应按其重要次序输入,这时引擎会以第一个词作为查找信息的依据,然后将符合条件的内容再作为第二个关键词的搜索范围。
主题搜索是引擎把所有的信息分为各种类别,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研究专题逐步深入查找。研究者如果想查找某一类信息但又找不到合适的关键词,就可以使用这种方式。如雅虎中国主页将信息分为“休闲与运动”、“社会科学”、“社会与文化”、“新闻与媒体”、“教育”等几类。如研究者点击“教育”,又有三项:“大专院校”、“中小学”、“海外留学”,根据要找的信息再点击其中的一项,这样一步步查到所需信息。
利用国际互联网查找资料常用的中文搜索引擎有:
第二,利用教育网站获得教育信息。
许多政府教育管理部门、教育研究机构和教育团体在互联网上建立教育站点,发布有关信息。研究者打开浏览器可直接键入网站地址,能很快找到所需信息。常用的教育网站有:
中国教育报网站
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
中国知识资源总库
中国教育科研网
美国联邦教育部网站
第三,利用网上教育文献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
许多情报机构在网上建立了教育文献数据库,直接为教育研究提供服务,研究者可以连接至该数据库进行文献的全文或摘要检索,如果是全文,研究者还可以存盘或打印。
第四,利用网上图书馆查阅教育文献。
许多图书馆开展了基于互联网的读者服务项目,主要内容有:通过互联网进行馆藏书目查询,建成数字图书室供读者查询,提供电子文献供读者下载,提供光盘数据库供读者联网检索,等等。
3.制作资料卡片
虽然随着计算机等现代化工具的普及应用,资料卡片作用在材料的收集中逐渐被冷落,但资料卡片具有易保存、易分类、易灵活使用等诸多优点,至今仍是个人积累资料的基本方式。
(1)卡片制作
一般来说,一张资料卡片只记录单一内容,即一项内容对应一张卡片。常用的有“文摘卡”和“题录卡”,资料卡片举例如下:
余前利.重视化学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创新品质.长春:中小学教师培训,2002(6)
作者从转变化学实验的附庸角色、发挥化学实验的探究功能、改善化学实验的组织形式和鼓励化学实验的创新成果四个方面,就化学实验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作了详细阐述。
(2002年8月摘录)
曾继耘.学生个体差异:研究方法与基本结构.北京:课程.教材.教法,2006(3)
赵明仁、黄显华.近20年来西方学者对教学理解的转变.北京:比较教育研究,2006(2)
刘庆昌.教育思维:教育观和教育操作思路的统一体.北京: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2)
(2006年5月摘录)
从中可以看出,一张卡片应包含一些基本的项目,如被摘录文章(书)的题目(书名)、作者、出处、所在页码、摘录日期、自编的分类(索引)号等等,以便日后分类与查找。卡片应用时按类抽取,用完后随时插回,运用十分方便,避免了教学笔记知识混杂难找的弊病。
(2)卡片分类
做好资料卡片,除了要有勤奋读书、坚持不懈的精神外,更重要的是要做好科学分类,这样才便于查找。科学教学资料卡片一般可以按以下几类来分:
教学目的类:有关能帮助学生明确所学具体内容和学习目的的资料都可归入这类。
课文注释类:中学科学教材由于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因此在科学性、系统性的要求上是适度的。许多地方只能适可而止,不能讲得太细。但对教师来说,有些知识必须弄清楚,只有做到心中有数,才能运用自如。
重点难点类:包括重点教材和一般教材的关系;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有哪些“关卡”,如何帮助学生“过关”;怎样将习题按学生的认识规律分层次出现等等。
思想教育类:学科领域的思想教育贵在渗透,需要大量具体的材料。例如,培养学习科学的兴趣;科学方法教育;爱国主义的情感体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等方面的资料等。
联系实际类:这方面的资料包括从报刊中摘取有价值和具有新意的材料;搜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应用实例;科学、社会与技术领域的有关材料等。
范例习题类:结合教学搜集一些题型新颖、启发思维、解法灵活、思路开阔的例题和习题,供教学中选用。
活动与探究类:收集有关学科史料、科技专题、科学实验等资料,便于开展活动时参考。
资料卡片积累到一定数量时都要及时清理、分类,并制作简要目录。
(四)材料的整理
通过收集,可得到相当数量的材料,但这些材料尚处于零散状态,需要进行一番整理,才能占有这些材料。材料的整理包括对材料的处理和利用。
1.材料处理
这里的处理主要是指对专为撰写论文而收集的资料分类,一般常用的有两种方法,即主题分类法和项目分类法。
(1)主题分类法:就是按一定的观点(根据资料综合而成的观点或自己拟定的观点)把材料分系列编组起来。比如,通过对有关“科学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资料的阅读、思考,拟定出三个观点:①预设与生成的统一;②探究与接受的平衡;③知识与能力的协调。然后就分别把所记录下来的别人的相关论点、论据、论证等材料组成一个系列,如下所示:
观点①(预设与生成的统一) 论点材料材料观点②(探究与接受的平衡)论据材料(科学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观点③(知识与能力的协调)论证材料即把所有的材料按观点分为几类,每类下可再按相关论点、论据、论证把材料再分为三类。这种方法以一个观点为统领,把所有与这个观点有牵连的论点、论据、论证及其方法、手段、实验、数据、例题等材料组成一个树形结构。
它可以使我们对材料的理解和认识条理化、系统化,引发我们对问题的积极思考。
(2)项目分类:就是把资料按其属性分项归类,例如,可参考如下的项目分类:
这种分类方法,好处是项目分得细,便于写作时参考引用,缺点是不利于对材料作系统的分析思考。
以上所述的两种分类法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最好是同时使用。
2.材料利用
材料利用,其实就是整理、集中别人的意见,通常有三种情况:①同意他人的论点,但自己有独特的感受,可以从新的角度补充新的理由,丰富他人的观点;②有不同的意见,可以展开争论,说明自己的理由;③在他人启迪下,对他人没有讲到的新领域和新看法进行补充和发展。
科学教师从事的课题研究在根本上属于行动研究,但是占有一定数量的研究成果,研读、学习相关的理论论着,对于一个教师来说是很必要的,是论文写作前必需的准备工作。关键是阅读这些材料时,要时时注意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工作实际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思考,要注意把理论的论述转化为对自己研究工作中相关问题的解读与说明,要注意将自身已有的经验与阅读材料中的分析相联系。所以,研究者做材料的准备工作过程中要做到四勤:勤阅读、勤思考、勤整理和勤翻查。
第二节 论文的结构与形式
一、论文基本结构
任何一种文体都有它固有的格式。论文的结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人们在长期的写作实践过程中对于论文的写作逐步形成一些特定的规范,即论文的基本结构与形式。论文强调内在的逻辑关系,使中心论点与论据之间以及各分论点之间联系紧密,前后连贯,首尾呼应。教育论文其基本结构和一般的论文一样,分为前置部分、主体部分和附录部分。前置部分包括文题、署名、摘要、关键词;主体部分有引言、正文、结论、致谢;附录部分有参考文献和补充材料。
二、中国学术期刊规定格式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一线教师形成了良好的教科研氛围,论文投稿自然也就增多了,可供刊物编辑挑选的文章很多,因此那些行文不规范的文章就会被忽略,连退回修改的可能性都很小。教师如果仅仅因为写作论文格式不规范,导致他们的优秀思想无法被同行承认,这是很遗憾的。注意论文规范和遵守交通规则是一样的,司机不懂交规没法上路,作者不懂得用规范的文字写作,观点再好别人也无法看到。况且,从总体上看,论文写作水平与理论研究水平是联系在一起的,一篇文字粗糙失序的文章,未必会有什么好的观点。论文格式的混乱,真实地反映了作者研究水平和表达能力的局限,缺乏有关的专业学术训练,至少是对写作不够重视。国内的各类主流学术刊物,在多年办刊过程中,根据自身专业领域的特点形成了一定的编排格式。根据《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的要求,一般学术期刊对论文的格式有如下要求:
1.格式顺序:文题;作者姓名;工作单位;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
2.文题:20字以内为宜,必要时可以加副标题。
3.对作者应标明其工作单位全称、所在省、城市名及邮政编码,用圆括号置于作者署名下方。作者简介:要在篇首页地脚注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工作单位、职称、学位。同一篇文章的其他主要作者简介可以在同一“作者简介”标识后相继列出,期间以分号隔开。
4.摘要:200字左右为宜,提供论文梗概。不用第一人称以及“本文”、“作者”等字样,不出现图表、公式、文献和标题层次的序号、非公知公用符号。
5.关键词:选反映论文主题内容的词或词组3~8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隔。
6.正文:一般以3000~6000字为宜(不同刊物要求不同)。
7.注释:对正文特定内容的解释与说明,序号用带圆圈的阿拉伯数字表示。注释置于文末。
8.参考文献:排在注释之后。凡引文出处一律列入“参考文献”,并按论文中引用文献的先后顺序,在引文处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序号置于方括号内(上标)。稿件所引着作中的页码一律写在文中引文序号后面,用上圆括号标示,如“[2](P.302)”等。一种文献在同一论文中被反复引用者,用同一序号标示。
注录格式:
期刊:[序号]作者.文题[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报纸:[序号]作者.文题[N].报名,出版日期(版次).
专着:[序号]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年.
论文集中析出文献:[序号]析出文献作者.析出文献题名[A].编者.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文:起止页码.
三、正文部分的结构
正文是教育科学论文的核心部分,正文部分的写作结构常用的有如下几种。
(一)按照论述的逻辑顺序
1.归纳法(分总式)
先分论后总论,就是从几个方面比较分析,然后归纳起来得出结论。
例如,“生态课堂教学模式下的科学探究”(学员作业)内容结构如下:
(1)共同探究科学概念——关注课堂对话;
(2)动手实践——重视学生的体验;
(3)合作探究错题——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
(4)结论:教学实践证明:同样的授课内容,是否将科学探究的思想渗透其中,学生的收获是大不相同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倡导“主动、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通过不断实践,从中获取经验,促使教学目标向学习目标的转化,让学生真正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2.演绎法(总分式)
先总提后分论,就是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别从几个方面去论证。
例如,“生物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教学行为例析”(学员作业)内容结构如下:
(1)问题的提出:如何增强生物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
(2)生物教学中有效教学行为的界定;
(3)生物课堂中有效教学行为的分析;
(4)加强有效教学行为实施建议。
即论文采用的是演绎法,即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别从几个方面去论证。
(二)按照论述材料之间的关系
1.并列结构
指将论文的材料内容加以排列,各材料单元之间无逻辑制约关系,调换各材料单元的先后次序不影响表达效果。
2.递进式结构
指将所选取的材料依次排列,各材料单元之间有依次的逻辑关系,不可随意调换。
3.树式结构
指同一层次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论据同时成立,上一层次的结论才成立。
4.复合结构
指根据论文内容的逻辑关系,将以上三种结构混合使用。
例如,“受力分析”的教学研究论文(学员作业)的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