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学科学类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
49294500000038

第38章 案例研究论文的写作(8)

学生联想到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研究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采用的办法是将空气抽走,看声音是否还能传播。

师:那我们就用研究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方法来研究磁体间是否通过空气传递的。

教师用图示的方法,在抽气之前先用磁体进行实验,磁体与小磁针之间有力的作用,接着用抽气筒不断往外抽气,一会儿发现连接抽气筒的胶管变瘪了,老师提醒学生注意胶管的变化,直至胶管完全瘪掉。

师:同学们,胶管完全瘪了,说明钟罩内的空气已全部被抽走了。现在我们再用磁体来实验,看它们之间是否还有力的作用。

实验结果说明它们之间还有力的作用。

师:这个实验证明了什么?

生:证明了空气不是磁体间相互作用的传递者。

实验似乎很完美,学生回答也很到位,但这个实验能证明空气不是磁体间相互作用的传递者吗?显然不能,因为胶管完全瘪掉这一可看到的现象并不能说明钟罩内已经不存在空气了,这样的实证本身是欠考虑的。

课后有老师提到,那么研究声音传播的实验也有同样的问题,但声音可以通过强弱来得到体现,而磁体间的作用却无法体现。

【反思】

上述两个案例反映的是同一个问题:归纳主义和实证主义的科学观的不足。“我们呼出的气体中有二氧化碳,我们不能感觉到它有味道,也看不到它有颜色,所以二氧化碳应该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似乎是没有什么漏洞的。然而,一个人的知觉必定依赖于他的信念、价值观和以往的知识和经验,“白光是由七种单色光混合而成的复色光,七种单色光混合起来以后,都不再显示原来的颜色”便是最好的证明。个人的认知经验有时有利于对新事物的认识,但也有干扰作用。同样“证明空气不是磁体间相互作用的传递者”的实验,从设计思想上是无可厚非,也符合“科学知识在本质上是一种猜想的知识,科学知识是可错的,科学的过程是证伪的过程,是在寻找错误的过程中不断逼近真理的过程”的思想,既然是实证,那就更要经得起逻辑推理的检验,而不能为了实证而认为“胶管完全瘪了,说明钟罩内的空气已全部被抽走了”。

3.综合式案例

综合式案例是师生运用教材中的一课或一节内容进行教学的典型实例。

例如,师生运用教材中的一节内容进行教学的案例,就属于综合式课例。综合式案例有三个突出特点:(1)体现教学活动的整体性。这种案例所反映的是一个教学课题所展示的教学活动的整体,而不是它的一个部分。这首先表现在它所展示的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基础的多种学习方式是一个整体;其次,以课本为基础的多种教学资源以及以课堂教学为基础的课内外学习活动都具有整体性。(2)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线。案例所反映的具有整体性的课堂教学是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展开的。所以,这种案例不是教师的教案,它着力反映学生怎么学,而不是着力反映教师怎样教。它十分关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认知、情感态度上产生的矛盾以及矛盾解决的过程,十分重视学生的感悟、体验和新的发现。(3)强化教学的精彩场面。综合式案例不是教学实录。它在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的过程中,对于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热烈讨论,对于一些学生的奇思妙想、真切的情感表露、出色的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教师出色的教学机智,都会浓墨重彩,纵情描绘。

综合式案例具有独特的功能。其一,有助于大家探讨新课程的实施和开发。课堂教学是实施和开发新课程的主要途径。研究和开发综合式案例,有助于全面探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展开有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整体研究与实验,进而探索新的教学模式的建立;也有利于深入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内容的整合以及现代教学技术与传统教学技术的结合;还有利于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和教师的教学评价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与实验。其二,便于中小学教师参与科研和教改。综合式案例是中小学教师通过自己的常规教学活动开发的,所以,综合式案例的开发过程也是中小学教师进行科研和改革教学的过程。

例文6

一堂别开生面的化学学习方法研究课及评析

【导言】

新课改教材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带来了很大的拓展空间。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我几经思考,最终选择了在教材上册内容基本学完,学生对一些身边化学物质已有许多零散知识的情况下,从物质的分类到寻找物质间的相互联系,学会编织物质间联系的网络,到完成简单的探究课题,将学生逐步引入一种寻求科学学习方法的意境之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能沿着科学探究之路顺利行进。

【案例描述】

师:同学们,“学习”从我们降生到这个世界开始就会伴随我们的一生。在大家走过的十几年历程中,大家已经从各种途径中获取了各种各样的知识,请简单概述一下:你是从哪些途径获取有关知识的?

生:课堂上听老师讲课,与家长、同学交谈,看电视,看书……

[评析 在简短的引言中渗透着终身学习的思想教育并提出获取知识的途径问题,直奔主题]

(展示投影)

掌握知识的途径有以下多种:

听:课堂、家庭、社会、广播

看:课本、资料、电视等大众传媒

做:实地调查、实验探究、动手制作

思:归纳、对比、分析、推理、迁移、创新

师:“听”、“看”、“做”都是学习的不同方式,但仅仅是知识的积累,只有经过反思才能使习得的知识内化、强化并迁移、发展、生成新的知识。其中“实地调查”和“实验探究”在化学学科的学习中具有独特的作用,例如,同学们已经尝试过的“对周围某一自然水域的现状调查”。

[评析 “听学”、“看学”、“做中学”都是学习的不同方式,在诸多学习知识的途径中,突出反思的作用,就是抓住了成功学习的关键。同时对动手实验、调查研究等“做中学”的方式也做出了充分的肯定。没有实践作为基础就没有正确的理性认识]

本节课让我们通过回顾已经学习过的化学物质,来探索学习方法,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本学期我们探究学习了哪些物质?

生:氧气、氢气、水、碳单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师:学习这些物质的时候,我们又涉及了很多其他相关的物质。(在学生回答后归纳整理并用投影展示)

(展示投影)

我们学习过的化学物质和涉及的化学物质。

1.学习过的化学物质:

O2、H2、H2O、C、CO、CO2

2.涉及的化学物质:P、S、Mg、Pe、Hg、Al、N2、Cu、KMnO4、K2MnO4、MnO2、H2O2、CuO、Fe2O3、CH4、C2H5OH、NH3、H2CO3、HCl、H2SO4、Cu‐SO4、FeSO4、CaCO3、Ca(OH)2、CaO、CaCl2、NaCl、MgO、SO2、P2O5、Fe3O4、Al2O3、HgO等。

师:大家可能不看不知道吧,我们居然已经涉及了这么多的物质,面对这些零散的物质,同学们能否让它们变得有序一些呢?这个“序”可以是全员参与的,也可以是具有同类特定含义的某些成员参与,现在先由老师提供一个比较常见也是比较简单的“序”。

[评析 “序”是一个什么概念?教师没有从理论上去界定,而是用例证的方法点拨引路,对启发学生掌握有关物质分类的思想方法有好处]1.给物质分类

按常温下的状态分类。

气体:O2、H2、N2、CO、CO2、NH3、SO2、CH4?

液体:H2O、H2O2、C2H5OH、Hg?

固体:P、S、Mg、Fe、Al、Cu、KMnO4、K2MnO4、MnO2、CuO、Fe2O3、CuSO4、FeSO4、CaCO3、Ca(OH)2、CaO、CaCl2、NaCl、MgO、P2O5、Fe3O4、Al2O3、HgO?

(分类的方法有很多,学生发言非常踊跃。发言的内容归纳如下)

生:(1)按单质和化合物分组。(2)单质中再按金属或非金属分组。(3)按是否属于氧化物分组。(4)按化学式中第一个字母排序。(5)对其中的气体以密度大小排序。(6)按是否溶于水分组。(7)按相对分子质量大小排序。(8)按是否有毒分组。(9)按化学性质是否相似分组。(10)具有可燃性的物质。(11)具有还原性的物质……

[评析 在组织学生即兴发言中,体现了同伴合作学习的教学思想。同时也起到把学生已有知识以不同方式串联起来的作用。探究学习策略、渗透学习方法在此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以往的总复习为了节省时间,都以教师的归纳、讲授为主。既剥夺了学生自主思考的权利,又失去了“兵教兵”的互动作用。

从常见的学过的物质出发,进行各种分类,既练习了物质化学式的书写,又初步掌握了分类的思想方法。符合低起点、多活动、快反馈成功教学的原则]师:从同学们对这些物质的再分类,看出大家已经初步掌握了简单归类、总结学习的方法。下面请同学们对我们已经学习过的物质之间的联系再尝试着进行探索:以物质为点,以变化为线,将相关物质连成一张小型的“局域网”。

请左边两大组的同学连氢气、氧气和水,请右边两大组的同学连碳单质、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评析 局域网是信息网络工程中的专用名词,把它迁移到化学复习中,是执教者具有教学睿智的表现,可以让学生引出许多联想。如果上述的复习是分类寻点,那么接下来就是连点成线并穿线织网,这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完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寻找物质间的关系

(学生分组讨论,相互诉说理由,时间3分钟左右)

[评析 穿线织网活动先由学生四人一组分别展开,是推动学生自觉进入主体地位、主动学习的有力措施。虽然穿线织网并不很成熟,但肯定比教师完美精彩的讲解更符合新课标的理念。事实说明学生中蕴藏着相当的学习能力。问题是如何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如何在恰当的时机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

师:从学生分组连线的情况看,尽管大家的思维还比较稚嫩,但是连线织网的思维已经初见端倪。

视频展示台展示学生的作品,并请学生评价发言,在师生互动中让有错误的学生有修正的机会。

有些同学连成的网属于放射型,有些则属于纵横交错型,教师在学生连线成网的基础上连出了一个更为全面的小型互联网,它反映了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

(展示投影)

师:从这个网上,大家可以发现我们学习的物质中有许多是可以燃烧的。

请同学们回忆:我们一共学习了哪些燃烧反应?(让学生默写化学方程式并回答)

师:从物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中能归纳出一般燃烧反应所具有的共性吗?

[评析 引导学生寻找一类反应的共同点,能让学生从本质上理解燃烧的概念和用途,这又是一种相似知识归纳学习的方法]

生:都是氧化反应、都要放出热量,生成物大多是氧化物。

师:在对学过的物质进行分类、归纳以后,我们再试着完成下面一个极富挑战的探究课题。

探究课题:镁在空气中燃烧反应的再探究。

问题 研究人员发现:一定质量的镁在盛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完全燃烧,结果消耗镁的质量与生成物的质量比不符合镁在氧气中燃烧时镁与氧化镁的质量比。

(组织自由讨论后,请同学们说说各自的想法)

生:漏气、燃烧后的物质没有收集完全、可能与空气中的氮气反应……

(展示投影)

镁在空气中燃烧时可能发生以下三个反应。主要:镁与氧气反应。次要:

镁与氮气反应、镁与二氧化碳反应。

[评析 教师在备课进行实验准备时,常常会发现一些问题: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后放到天平上称量,其结果等于、大于、小于反应前的质量总和的情况都有可能。这就促使教师去反思,燃烧生成的烟有多少?是什么成分?在这里教师从另一个角度提出问题并设计了一个课堂探究题,这种课堂教学实践中寻找探究素材的做法值得倡导]

师:请继续探究。研究人员将点燃的镁条放入盛有氮气的集气瓶中,发现镁条剧烈燃烧,生成一种黄绿色的固体。你认为这种固体是什么?由几种元素组成?可能叫什么名称?请在笔记本上写出它的化学式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评析 引导学生思维发散,展开主动思考,学生很容易得出物质名称——氮化镁。然后书写氮化镁化学式还起到了复习读写原则的作用。书写方程式又复习了配平的知识,把可以糅合的知识整合在一起复习,效果很好]

(学生通过分析反应物所含元素以及题目所给信息比较容易得出答案,能让学生带着好奇和兴奋的心情就非常容易地将探究引入高潮)

师:考虑一下镁条在二氧化碳中能否燃烧?

[评析 执教者第一步是培养学生分类思想方法;第二步是训练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第三步是说明知识具有局限性,要获得对事物的全面认识就得再学习而学习的重要手段就是实践、实验。

制造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冲突就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而学生的讨论又加深了这种矛盾冲突,能教到学生不由自主地产生问题正是课改的成功之处]